出版时间:2006-10 出版社:江苏东南大学 作者:丁邦开[等]著 页数:521
内容概要
本书探讨了金融信用制度建设法律化的理论基础,借鉴国外金融信用制度建设法律化的经验,总结我国金融信用制度建设法律化的情况,分析我国金融信用制度建设法律化的难点,提出实现我国金融信用制度建设法律化的对策。 本书的学术创新和突破之处主要表现在对于下面几个方面有比较深入的探讨:(1)国外金融信用制度建设的经验如何与我国国情相结合,为我国所用;我国的国情如何适应经济全球化的需要及和国际接轨;(2)我国金融信用制度建设的法律化的迫切性与渐进性的关系;近期任务和目标与最终任务和目标的关系;(3)我国金融信用制度建设法律化的基本框架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律体系的协调与统一;(4)政治体制改革与提高政府在金融信用制度建设中作用的关系;(5)金融信用制度建设中的处罚的适度性。
书籍目录
上篇 金融信用法律环境导论 第一章 信用与金融信用 第一节 信用的缘起与现代化演进 第二节 金融作用的形成与发展 第三节 我国现阶段的金融作用 第二章 金融信用法律环境基本范畴 第一节 金融作用的法律规制 第二节 中外金融作用法律规制比较分析 第三节 金融作用法律规制价值取向与基本原则 第四节 金融作用法律基本范畴分析 第五节 金融作用法律环境系统中篇 内部金融信用法律环境系统论 第三章 银行信用法律环境 第一节 银行作用基本理论 第二节 商业银行信用的法律规制 第三节 我国商业银行信用法律规制的问题分析 第四节 借鉴与完善——基于发达国家银行信用法律规制经验视角 第四章 证券信用法律环境 第一节 证券作用与证券法律制度 第二节 强制性信息公开制度 第三节 证券交易禁止行为制度 第四节 证券监管制度 第五节 我国证券市场作用体系的构建 第五章 保险信用法律环境 第一节 保险信用及其制度体系 第二节 保险信用合同法规制 第三节 保险信用监管制度 第六章 信托信用法律环境 第一节 信用与信托制度 第二节 金融信托法律制度 第三节 以金融信用为中心的信托法律制度的完善 第七章 票据信用法律环境 第一节 票据信用基础理论 第二节 票据信用基础理论 第三节 票据信用法律制度下篇 外部金融信用法律环境系统论 第八章 金融信用与征信法律制度 第一节 征言概述 第二节 征信法律制度基本理论 第三节 我国征信法律制度的构建 第九章 金融信用与市场中介组织 第一节 市场中介组织理论透视 第二节 金融信用服务中介机构法律规制 第三节 我国信用中介机构法律体系的建构 第十章 金融信用与破产法律制度 第一节 破产法概述 第二节 破产法中的金融信用维持 第三节 金融信用与合同法律制度 第十一章 金融信用与合同法律制度 第一节 金融信用合同基本理论 第二节 维护金融信用的合同信用制度 第三节 金融合同法律制度后记
章节摘录
三、成因分析——基于经济学的视角 (一)经济转型——金融信用缺失的社会场景 诚实信用作为传统美德为人们传承了数千年,成为社会的主流道德。这种主流道德何以今日不能被群体性地继承呢?农耕社会的情形正如前文所描述,自然经济造就的“熟人社会”中,人与人之间关系密切,诚信是此类群体日常生活的必然要求,欺瞒、诈骗必然遭到群体的指责与唾弃,从而很难在该群体中继续生存下去。在计划经济条件下,小至人们的衣食住行都是由国家按计划分配的,根本不存在市场交换,人们之间连不讲信用的机会都没有。自上世纪九十年代初中国开始实行市场经济以来,社会发生了巨大改变。市场经济使经济充满了前所未有的活力,经济制度绩效是有目共睹的。与此同时也出现了一些消极现象,社会信用的断裂与缺失就是其中之一;但这并不意味着就是市场经济本身内生出来的信用断裂与缺失,而是由于社会制度与市场经济体制无法匹配造成的。信用断裂是对传统信用的遗弃,信用缺失则表明适应新型社会的信用制度尚未建立,这一点正好说明现行信用缺失状况并非是市场经济产生的,恰恰是因此而使得市场经济难以真正建立起来。农耕时代与小农经济的转型改变了传统的熟人社会结构,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为信用缺失提供了生存的沃土,是其产生的大背景。因为经济转型必然导致社会转型,经济转型乃至社会转型从某种意义上讲也是一个破旧立新的过程,也必然存在未立先破的情形,制度变迁不能因应社会变迁,往往会导致社会失范。转型社会同时是一个多元化社会,主流价值观尚未建立,判断标准、价值取向多元化,人们根据自己的判断做出行为选择,失信与诚信都能找到各自的依据,冲突与失范就不可避免了。这些都是以转型经济为场景的。 ……
编辑推荐
本书探讨了金融信用制度建设法律化的理论基础,借鉴国外金融信用制度建设法律化的经验,总结我国金融信用制度建设法律化的情况,分析我国金融信用制度建设法律化的难点,提出实现我国金融信用制度建设法律化的对策。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