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兰河传

出版时间:2012-7  出版社: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作者:萧红 著  页数:258  字数:223000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这是一套民国才女经典作品系列,本册选录了民国才女林徽因的部分代表性经典作品。
  每位民国才女都各具特色,各有特长。
  单个作家作品结集为1~2本,均为各位民国才女的代表作品,或是已广为流传,或是被历史遗漏的明珠。
  林徽因作为深受大众喜爱的民国才女,其情感经历、文采才干与绝代风华都一直吸引着广大读者。读者不仅可以从这套书当中欣赏到作者的文字,更能随着文字真切感受作者当时的内心与生活,还可以在阅读中了解民国时期的社会状态,接受民国特色的文艺熏陶。

作者简介

  萧红(1911-1942)现代著名女作家。原名张乃莹,曾用笔名悄吟、田娣。黑龙江呼兰县人。1933年与萧军自费出版第一本作品合集《跋涉》。在鲁迅的帮助和支持下,1935年发表了成名作《生死场》(开始使用笔名萧红)。1936年,为摆脱精神上的苦恼东渡日本,在东京写下了散文《孤独的生活》、长篇组诗《砂粒》等。1940年与端木蕻良同抵香港,之后发表了中篇小说《马伯乐》和著名长篇小说《呼兰河传》。

书籍目录

呼兰河传
生死场
王阿嫂的死

章节摘录

  1 严冬一封锁了大地的时候,则大地满地裂着口。从南到北,从东到西,几尺长的,一丈长的,还有好几丈长的,它们毫无方向地,便随时随地,只要严冬一到,大地就裂开口了。 严寒把大地冻裂了。 年老的人,一进屋用扫帚扫着胡子上的冰溜,一面说: “今天好冷啊!地冻裂了。” 赶车的车夫,顶着三星,绕着大鞭子走了六七十里,天刚一蒙亮,进了大车店,第一句话就向客栈掌柜的说: “好厉害的天啊!小刀子一样。” 等进了栈房,摘下狗皮帽子来,抽一袋烟之后,伸手去拿热馒头的时候,那伸出来的手在手背上有无数的裂口。 人的手被冻裂了。 卖豆腐的人清早起来沿着人家去叫卖,偶一不慎,就把盛豆腐的方木盘贴在地上拿不起来了,被冻在地上了。 卖馒头的老头,背着木箱子,里边装着热馒头,太阳一出来,就在街上叫唤。他刚一从家里出来的时候,他走的快,他喊的声音也大。可是过不了一会,他的脚上挂了掌子了,在脚心上好像踏着一个鸡蛋似的,圆滚滚的。 原来冰雪封满了他的脚底了。他走起来十分的不得力,若不是十分的加着小心,他就要跌倒了。就是这样,也还是跌倒的。跌倒了是不很好的,把馒头箱子跌翻了,馒头从箱底一个一个的滚了出来。旁边若有人看见,趁着这机会,趁着老头子倒下一时还爬不起来的时候,就拾了几个一边吃着就走了。 等老头子挣扎起来,连馒头带冰雪一起捡到箱子去,一数,不对数。他明白了。他向着那走不太远的吃他馒头的人说: “好冷的天,地皮冻裂了,吞了我的馒头了。” 行路人听了这话都笑了。他背起箱子来再往前走,那脚下的冰溜,似乎是越结越高,使他越走越困难,于是背上出了汗,眼睛上了霜,胡子上的冰溜越挂越多,而且因为呼吸的关系,把破皮帽子的帽耳朵和帽前遮都挂了霜了。这老头越走越慢,担心受怕,战战兢兢,好像初次穿上滑冰鞋,被朋友推上了溜冰场似的。 小狗冻得夜夜的叫唤,哽哽的,好像它的脚爪被火烧着一样。 天再冷下去: 水缸被冻裂了; 井被冻住了; 大风雪的夜里,竟会把人家的房子封住,睡了一夜,早晨起来,一推门,竟推不开门了。 大地一到了这严寒的季节,一切都变了样,天空是灰色的,好像刮了大风之后,呈着一种混沌沌的气象,而且整天飞着清雪。人们走起路来是快的,嘴里边的呼吸,一遇到了严寒好像冒着烟似的。七匹马拉着一辆大车,在旷野上成串的一辆挨着一辆地跑,打着灯笼,甩着大鞭子,天空挂着三星。 跑了两里路之后,马就冒汗了。再跑下去,这一批人马在冰天雪地里边竟热气腾腾的了。一直到太阳出来,进了栈房,那些马才停止了出汗。但是一停止了出汗,马毛立刻就上了霜。 人和马吃饱了之后,他们再跑。这寒带的地方,人家很少,不像南方,走了一村,不远又来了一村,过了一镇,不远又来了一镇。这里是什么也看不见,远望出去是一片白。从这一村到那一村,根本是看不见的。只有凭了认路的人的记忆才知道是走向了什么方向。拉着粮食的七匹马的大车,是到他们附近的城里去。载来大豆的卖了大豆,载来高粱的卖了高粱。等回去的时候,他们带了油、盐和布匹。 呼兰河就是这样的小城,这小城并不怎样繁华,只有两条大街,一条从南到北,一条从东到西,而最有名的算是十字街了。十字街口集中了全城的精华。十字街上有金银首饰店、布庄、油盐店、茶庄、药店,也有拔牙的洋医生。那医生的门前,挂着很大的招牌,那招牌上画着特别大的有量米的斗那么大的一排牙齿。这广告在这小城里边无乃太不相当,使人们看了竟不知道那是什么东西,因为油店、布店和盐店,他们都没有什么广告,也不过是盐店门前写个“盐”字,布店门前挂了两张怕是自古亦有之的两张布幌子。 其余的如药店的招牌,也不过是:把那戴着花镜的伸出手去在小枕头上号着妇女们的脉管的医生的名字挂在门外就是了。比方那医生的名字叫李永春,那药店也就叫“李永春”。人们凭着记忆,哪怕就是李永春摘掉了他的招牌,人们也都知李永春是在那里。不但城里的人这样,就是从乡下来的人也多少都把这城里的街道,和街道上尽是些什么都记熟了。用不着什么广告,用不着什么招引的方式,要买的比如油盐、布匹之类,自己走进去就会买。不需要的,你就是挂了多大的牌子,人们也是不去买。那牙医生就是一个例子,那从乡下来的人们看了这么大的牙齿,真是觉得稀奇古怪,所以那大牌子前边,停了许多人在看,看也看不出是什么道理来。假若他是正在牙痛,他也绝对的不去让那用洋法子的医生给他拔掉,也还是走到李永春药店去,买二两黄连,回家去含着算了吧!因为那牌子上的牙齿太大了,有点莫名其妙,怪害怕的。 所以那牙医生,挂了两三年招牌,到那里去拔牙的却是寥寥无几。 后来那女医生没有办法,大概是生活没法维持,她兼做了收生婆。  ……

编辑推荐

  民国才女,穿着旧式旗袍却读着新式文章的女人,她们有着非凡的经历,都是令人遐想的风流人物,《呼兰河传》用文字原滋原味地展示民国风情!民国时期的独特韵味,民国才女的内心情感,带领读者感受那个混杂着战火与繁华的年代。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呼兰河传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3条)

 
 

  •     很早之前就想写写关于萧红的文章,以前写过但不到一半就烂尾了。因为自己都看不惯那种类似于莎士比亚的排比句式去对她做过于矫情的修饰,尽管这样排比的气势将她写得跟秋瑾一样壮烈,然而纯粹的作家毕竟与革命家是不同的。
      萧红软弱,但能在软弱中看清了自己灵魂的轮廓;萧红单薄,但又能拖着虚弱的身体进行创作。
      对于萧红是个怎样的女人,有着怎么曲折苦楚的感情经历,或者是与肖军有着怎样牵扯不清的羁绊,于我是不知的。毕竟书上的历史只是历史的一小部分,况且我也没有完全的读过一本关于她的传记,亦没有到她的故居或者曾经漂泊过的地方研究过。只知道她的一生就像没有没有着落的浮萍,她努力的伸长根须想抓住点什么,但终究又风流云散了。黑龙江、重庆、日本、香港,究竟哪里是她的家呢,或许她注定是像无脚的鸟,为了寻找一些东西而不停的飞翔。
      萧红的作品是质朴的,没有张爱玲笔下大上海的奢靡繁华,没有男女之间的虚与委蛇,少了很多物质的考量,也鲜有镂金错彩的小说词汇。但一切都在冲淡中有一种淡淡的忧伤和哀怨。
      喜欢萧红,喜欢那个呼兰河的家,喜欢充满慈爱的姥爷,和那个天真快乐的“我”。然而,当发现再也无法回去了的时候,以前所有过的温情,惊奇,同情,厌恶都像泛黄的照片毫无生气的摊在那里。
      当爱恨情仇都不敌岁月匆匆,当我们还在踟蹰之时事情便已时过境迁,只剩下万事成空的无奈与欲说还休的忧伤。在看到叙事者用成人的语调喃喃的说着“这里的老主人早已不在了,小主人也逃难去了。。。”就能够感受到萧红坐在写字台前用哭红的双眼和悲泣的心。每次看完的时候心里就会因感到哽咽而难受,充满了一种衰亡哀怨的气息,一种无法排遣的浓郁忧伤,总觉得能写完这个她的精气也消耗得差不多了。果然,后来在资料中发现这是她最后一部长篇。
      
  •     读完了《呼兰河传》和《生死场》,感受之一就是那个年代的社会风气以及人们无聊的状态。普通人没有文化,愚昧无知,迷信鬼神,整天无所事事,在慢节奏的生活中逐渐丧失了生命的火种。变得麻木残忍,如同一滩死水。别人的痛苦,成为了唯一能刺激他们生活乐趣的东西,于是“看客”心态十分明显。
      
      另外,在人们对于王大姑娘的前后迥异的评价中,我仿佛看到了《剪刀手爱德华》的影子。爱德华被陷害偷盗之后,社区中无聊的家庭妇女们对于他的评价前后迥异。还有拿破仑,他在从埃及到法国时,受到热烈欢迎,第一次被赶到厄尔巴岛时,一路尽是唾骂,一年之后,他再次返回时,再次受到热烈欢迎。在他返回巴黎过程中,媒体舆论也在变化,非常有意思。这说明,舆论变化是全人类的通性,不必在意。
  •      “严冬一封锁了大地的时候,则大地满地裂着口。从南到北,从东到西,几尺长的,一丈长的,还有好几丈长的,它们毫无方向地,便随时随地,只要严冬一到,大地就裂开口了。”
      
       这是《呼兰河传》开头的一段。灰灰的布景,读来仿佛能感受到那北方刮人脸的干冷的风。呼兰河小城的故事大都在这灰冷的空旷中展开,孩子单纯烂漫的童年回忆和小城居民琐碎平淡的生活糅合在一起,构成了一幅黑白老电影般久远而又可感可触的泛黄画卷。
      
       《呼兰河传》是一部自传体小说,但却并非完全以“我”的活动为中心,而是更广角的镜头,展现出旧时代里封闭小城的整个环境、氛围和人物。仿佛有灰蒙蒙的摄影机在走街串巷,呼兰河的街道一条条地展开来,街道上的店家一个个探出脑袋来,家家都有自己的故事,但故事的主角却在对命运的顺从和质朴的愚昧上惊人地相似。在呼兰河,路上有终年淹死猪而没人管的大泥坑;失子而疯了的王寡妇静静地卖着豆芽菜;人们羡慕着给死人用的扎彩铺里货品多么新鲜齐全;卖麻花的往巷子来了,人们看着几个孩子因为抢麻花挨母亲追打而哄笑;还有看野台子戏的盛事里姑娘打扮得花红柳绿;生了病必定要请大神的;不听话的团圆媳妇就该往死里打让她晓得事……在这样一个平淡枯涩封闭的小城里,童年的“我”却在家里的花园里找到自己的小天堂,菜瓜花草和昆虫蛤蟆都是最亲近的伙伴,而祖父的疼爱是孩童最大的慰藉。《呼兰河传》,实则是这个长大了的、远走高飞的孩子对再也回不去的童年和故乡凝重的回望,她是一个人孤独地站在呼兰河的镜框前,抹去一层往事的灰尘,端详那些定格在了童年里的旧事、旧人。
      
       五四以来的中国文坛一时百花齐放,而萧红是其中颇为独特的一位。萧红的文笔表面平淡实则蕴藏着深重的悲怆,她的一生与贫穷苦难为伴,她的才华昙花一现而随生命骤然陨落。《呼兰河传》是萧红的遗作,在她卧病香港、生命之灯即将熄灭时,在这部作品中从容地将影响自己至深的早年经历以自由的写作方式娓娓道来。看似客观的描述,实则透过了作者经历沧桑的眼睛,是作者内心生命体验的凝结。正因这种触动记忆和情感的真实,在读者心中产生的反响才尤其深刻。没有一种叙述,不是发自“我”的叙述;亦没有一种阅读,不是面向“我”的阅读。而萧红的呼兰河,终于亦成为阅读者一个人的呼兰河。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