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2-1 出版社:余琍萍、 方一舟 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2012-01出版) 作者:余琍萍,方一舟 编 页数:155
内容概要
作为一种崭新的艺术形式,电影突破了传统的艺术方式。它以飞速发展的现代科学技术为依托,融合各种艺术形式的长处,创造出以镜头画面叙述和描写,以声画结合、镜头组接为基本特征的前所未有的艺术类型。它一问世,便以宏大的气魄迅速传播到整个世界,成为人类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精神元素。“它那五彩缤纷的画面、千曲百折的叙事、绘声绘色的视听冲击,以及它那‘缺席的在场’所带来的逼真感与想象性的高度融合,使它‘最大限度地’克服了人类艺术用‘通感’、用‘创造瞬间’、用‘语言形象’等各种手段仍然难以克服的镜与灯、声与像、画面与线的美学对立,创造了一种空间与时间、视觉与听觉、表现与再现一体化的艺术样式,从而成为20世纪人类艺术的新宠。”
作者简介
余琍萍,学士,教授,景德镇高专人文系
书籍目录
绪论 第一章影视艺术的特性 第一节人类传统艺术形式的交融与再生 第二节最普泛的大众文化媒体 第三节现代高科技的产物 第四节影视文化产业 第二章影视艺术的形式要素与审美特征 第一节影视艺术的分类与样式 第二节影视艺术的形式要素与艺术手段 第三章世界电影美学简史 第一节世界电影艺术的形成期(1895—1930) 第二节世界电影的成熟期(1930—1966) 第三节世界电影的发展期(1966—) 第四章世界电视艺术发展简史 第一节电视的诞生与电视艺术的争议 第二节世界电视艺术的形成和发展 第五章中国电影艺术简史 第一节中国早期电影 第二节第三代导演与“十七年” 第三节第四、五、六代导演 第四节20世纪90年代中国电影的走向 第五节中国港台电影 第六章著名导演的导演艺术 第一节外国著名导演的导演艺术 第二节中国著名导演的导演艺术 第七章优秀电影作品欣赏 第一节外国优秀电影作品欣赏 第二节中国优秀电影作品欣赏 第八章著名表演艺术家的表演特色和创作个性 第一节外国著名影视艺术家的表演特色与创作个性 第二节中国著名影视艺术家的表演特色与创作个性 第九章影视艺术特技 第十章影视艺术的鉴赏与评论 第一节影视艺术的鉴赏 第二节影视艺术评论 附录一观摩电影佳作选目 附录二参考书目 后记
章节摘录
版权页: 当然,成为最广泛的大众文化媒体之后,影视艺术在文化上造成的负作用也是很明显的。影视艺术带来的图像泛滥,视觉狂欢,在美学领域里出现了“新美感体验”,人们越来越依赖于通过图像获取信息,而提供图像的影视制作又往往趋向于标准化,雷同重复,无个性,在批量生产中丧失了自我。传媒背后的无休无止的娱乐,使大众丧失了创造力和想象力。尤其是电视,人们从为节目看电视,不知不觉转向了为电视看节目,“看电视”成了一种可怕的习惯。即使是欣赏影视艺术,也会因为闲暇被一网打尽,而变成整天看着电视这个“白痴箱”,不会参与艺术交流、不会思考的被动型艺术欣赏者。西方有些知识分子早已开始警觉电视对人类生活的过度侵害。在加拿大,许多教师上街游行,要求抵制电视公害;在美国,居民们发起了“一周拒看电视”活动,要求社会还他们健康的个性。 影视艺术是受科技限制和影响最大的画面艺术之一,是科技含量最高的现代艺术。影视的发展史,实际上也是一部影视科技的发展史。从最初的照相技术延续至今,影视成为一门手段最为复杂、功能最为奇特、反响最为强烈的现代视听艺术。影视艺术跨过了从无声到有声、从黑白到彩色、从传统摄影术到电子动画合成的种种鸿沟,迅速成为声、像、色全方位表现现实生活的最有效的艺术载体,其中包含了众多技术进步的奥秘。 先说电影。1829年,比利时物理学家约瑟夫·普拉托发现了视觉暂留原理。1882年,法国人马莱发明了连续摄影机,这促使了路易—卢米埃尔活动电影机的问世。最初的电影是声像不同步的,1927年出现了第一部声像同步的有声电影。1935年,第一部彩色电影正式问世。之后,又从普通银幕,发展到宽银幕、环幕、弯幕乃至多功能银幕,技术的日新月异,强有力地推动了电影艺术的发展。据说,1997年华盛顿大学已研究出“真实感视网显像装置”(VRD),用激光扫描把画面直接成像于视网膜上,银幕也不需要了,电影进入了空间电影的新境界。 再看电视。信息技术的发展,导致了电视艺术的发生发展。1873年,英国人发现硒元素的光电作用。1884年,德国人发明了电子扫描盘。1928年,电视收发表演成功。1954年,彩色电视在美国出现。2年后,磁带录像诞生了。20世纪80年代,电视新媒介时代开始,摄像设备微型化、自动化,传输设备电缆化、卫星化,进而全面推行高清晰度电视系统。电视在人们生活中占据了比电影更重要的位置,并为影视合流提供了技术基础。
编辑推荐
《全国普通高等教育"十二五"应用型人才培养重点规划教材:影视文学》由影视文学入手,由浅入深地帮助学生增进对影视艺术的了解,内容生动、具体,让学习者感受到影视文学真的不是一门枯燥的学问。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