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1-12 出版社:北京理工大学 作者:吴宏彪 页数:227
内容概要
本书从“遵守纪律乃责任所系”“遵守纪律高于一切”“制度规范纪律,纪律点亮人生”三大部分分别详尽了地描述了社会中每一个人、每一个团体应该且必须执行的责任心和纪律性。其中“有责任心才能遵守纪律”中晋国大臣赵简子的驾车能手与其家童一起打猎的事件,以及肯德基打入中国市场的经历充分体现了规矩责任的重要性;“有责任心才能遵守纪律”中美国西点军校独特的管理和教育模式都给我们以深刻启发。
作者简介
吴宏彪
大学教师,资深企业管理顾问,培训师,北京博士德管理类顾问有限公司资深顾问。大学毕业分配至空军,离开军队后先后任职于飞利浦等跨国企业,历任各类中高级管理职务。为国家电网公司、中国移动、中国联通、清华同方、建行、中行、工行、招行等许多大型企业和机构做了上百场专业培训,是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浙江大学等大学EMBA、MBA、总裁班等特聘教授,担任国内多家企业管理顾问。
著作:
《向军队学管理》
《核心价值观》
《销售学的诡计》
《掌控力》
《精细化管理》(与汪中求合著)
书籍目录
第一部分 遵守纪律乃责任所系
第一章 员工要忠诚于使命
1. 培养使命感 —清楚自己的使命,才能更好地承担责任
2.每天多做一点—培养对工作的兴趣
3.工作并快乐着—对工作负责就是对自己负责
4.坚守自己的使命—脚踏实地,勤奋苦干
5.让责任成为一种使命—使命感是中国共产党取胜的精神法宝
6.认真对待—敷衍了事难成大事
第二章 让尽职尽责成为习惯
1.激情无限—激情是工作尽职尽责的动力
2.用责任心搏出业绩—工作就是一种责任
3.左手责任心,右手胜任力—有责任心就是一种能力
4.有结果才是有能力—责任心让能力所带来的价值最大化
5.不要把问题丢给别人—提高遵守纪律的自觉性
6.责任心是金—职场容不得半点不负责任
7.大公司的小规定—细节体现责任,责任决定成败
第三章 有责任心才能遵守纪律
1.责任纪律无处不在—维护纪律是每个人的责任
2.无规矩不成方圆—所有员工都有义务遵守纪律
3.自觉性是遵守纪律的“支点”—地震,震不垮日本人的纪律
4.两个“鸡蛋”之间的距离就是自由—欧美式管理
5.责任心使遵守纪律成为习惯—闻名于世的美国西点军校
6.有责任心,纪律将不再是负担—遵守纪律就是拥有责任心
7.干事才叫有才华—遵守纪律要用敬业来表现
第二部分 遵守纪律高于一切
第四章 无规矩不成方圆
1.懂得服从权威才能成为权威—服从纪律是前途的指挥棒
2.服从让你摆脱冷遇—服从纪律是一种有效的资源
3.不抱怨不怠慢—一切行动听指挥
4.服从是员工的基本素质—让服从纪律变成“天职”
5.服从,行动的第一步—主动工作是服从纪律的最好表现
6.忠诚就是风骨—忠诚是服从纪律的最佳底色
第五章 纪律是团队的灵魂
1.“严”字当头—严明的纪律是军队的生命
2.严守纪律是企业的共识—步调一致,顾全大局听指挥
3.服从,最基本的职业准则—时刻牢记团队的要求
4.我中有你,你中有我—让个人目标融入集体大目标
5.集体荣誉感—团队利益高于一切
6.“一团火”精神—集体荣誉感是团队纪律的根本
第六章 纪律缔造完美执行力
1.毫不犹豫地说:“立即办!”—接到任务立即执行
2.帮助自己作决定—主动给自己树立目标
3.大声地说:“是!”—全力以赴,执行到底
4.在复命中落实纪律—创造性地执行任务
5.聪明出于勤奋,成功在于守纪—纪律是勤奋的缔造者
6.守纪律,多赢利—纪律能带来实实在在的效益
7.男儿不展风云志,空负天生八尺躯—勇于挑战,保持进取心
第三部分 制度规范纪律,纪律点亮人生
第七章 制度硬,纪律严
1.制度是一部正在运行的机器—制度好,纪律严,效率高
2.制度规定每个人的位置—没有问题和困难,组织不会请你来
3.制度是实现目标的有效手段—不问起点看终点,不问苦劳看功劳,不问过程看结果
4.制度的基本功能是惩恶扬善—只为成功找方法,不为失败找理由
5.没有制度,遑论纪律—加大遵守纪律的强制性
6.制度是个“染缸”,纪律可以“漂白”—企业最缺的不是制度,而是制度的执行
7.制度要硬,纪律宜严—爱的管理,铁的纪律
第八章 纪律成全美好人生
1.在纪律的保证下自由发展—纪律保障制度的灵活性
2.严纪律造就好制度—纪律文化促进制度的合理化
3.守规矩的人才有成功的机会—纪律使人更好地适应制度
4.享受纪律,健全人格—纪律能够治疗人性的缺陷
5.有结果才是有能力—遵守纪律能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的价值
6.让守纪律的人“香”起来—遵守纪律,成全美好人生
章节摘录
地震,震不垮日本人的纪律 北京时间2011年3月11日13点左右,日本东北地区宫城县北部发生里氏8.8级特大地震,东京有强烈震感…… 不管在哪个国家在哪个时候发生大型地震,几乎每一个人都会觉得震后大街小巷破败一片,各地震区是一片废墟,毫无秩序可言,每个人都小心翼翼地警惕着周围的一切。但是日本的这次大地震之后,给全世界留下了深刻印象,我们也绝想象不到用“井然有序”这个词来形容日本受灾城市,震后无所不在的细节都能让你感受到日本的政府以及公共社会的文明和人性化。大地震后,几百人在广场避震,可在整个过程中无一人抽烟;所有男人帮着女人递毯子、热水、饼干;当人们散去之后广场的地面上没有一片垃圾;躲在各种避难所的人们为了确保中道畅通,都是坐在楼梯两侧,在大街上避难的行人也都井然有序地站在道路两侧尽量不阻碍交通;日本居民在政府的组织之下安静有序地寻找回家的路;东京的地铁广播中一直播放着:“因为地震,东京地铁为延误了您的列车服务而致歉”…… 文明细节是一种习惯。日本国民的这种井然有序的素质是建立在他们严格遵守纪律之上的。在日本电台报道地震灾难时,有这么一个细节值得我们深省,那就是在整个报道过程中,记者绝对不采访任何救援队员,因为这样会影响救援进度;他们也不采访任何受害者家属,因为此时任何的采访都只会徒增这些受难家属的伤痛。日本5大电视网全线对这次地震进行报道,但我们却没有在电视上看到任何死者画面,偶尔有逃生群众被水冲倒的时候,镜头也会马上转开,一旦发现尸体,救援人员会用蓝色塑料布把尸体周围围起来,不让媒体拍到。媒体的这种自律,救援的这种规定,除了能在救援时提高效率之外,还让人觉得温暖。在震后日本的大街上,人们渴了,就只需在三得利公司免费供应的自动贩售机上按键即出饮料;饿了,就可以得到日本711免费提供的食品;累了,就可以到各大超市提供的避难帐篷里休息;需要打电话,就可以直接去政府设立的公众免费电话打电话;对于外国人,日本NHK电视台还会轮流用日语、英语、中文、韩语等语种,发布有关最新震情和可能发生海啸的地区并教你如何避难;为了方便人们上厕所,震后马上开通简易厕所……日本震后的这些诸多细节都让你觉得其实地震并不可怕,只要大家在一起,灾难很快就会过去。 日本人的这种精神、这种秩序、这种自觉的自我约束能力,给我们许多启示。他们自觉地遵守规则,使国家利益得到了最大的实现。作为社会主义的中国公民,我们更应该有这样的自觉意识,作为社会主义的企业,也应该时时提醒自己的员工要像日本人学习,学习他们的先进,学习他们自觉维护纪律。 良好的习惯,是自觉遵守纪律的关键。习惯是经久养成、一时不易改变的行为或社会风尚。当人们刚刚接受某种行为规范时,总有一种不太适应、不很舒服甚至不自由的感受,就像刚穿一双尽管合脚的新鞋,总不如已经破损了的旧鞋舒适一样。但是,久而久之,由纪律所规范的行为不仅被人们所接受,并且为人们所喜爱。我们每个人往往都有这样或者那样“习惯成自然”的体验:如不爱吃辣椒的北方人,在湖南或四川长期生活后,也爱吃辣椒了;而不爱吃生大蒜的南方人,在河南或山东长期生活后,也爱吃生大蒜了。这就是一种生活习惯的改变与养成。同样的道理,有的人过去有睡懒觉的不良习惯,由于纪律的制约不能睡懒觉了。开始,他可能很不习惯。但是,当按时起床成为习惯后,他反而觉得睡懒觉不舒服、不适应了。由此可见,旧的不良习惯是可以改变的,新的良好习惯也是可以养成的。并且在有的时候,习惯往往是自觉性的关键。日本地震后,他们的公民所表现出来的素养也正是这种习惯的体现。其次,“慎独”是自觉遵守纪律的最高境界。我们自觉遵守纪律,不是为了评先进、图表彰,不是做给别人看的,而是一种道德的自觉、行为的自然。有一些人虽然有时也能遵守纪律,却是“有条件”的。这“条件”便是在大庭广众,在有他人所见所闻的环境,可以表现得很有纪律、很有修养、很有风范,因而得到人们的赞誉。可是,一旦没有他人在场的时候,则又表现得粗俗不堪,甚至道德败坏。这说明了这些人遵守纪律尚未真正达到自觉的程度。 这里有一个列宁按次序理发的小故事: 有一次列宁去克里姆林宫理发室理发。当时,这个理发室只有两个理发师,忙不过来,很多人都坐着排队,等候理发。列宁进去后,大家连忙让座,并且请列宁先理,可是列宁却微笑着对大家说:“谢谢同志们的好意。不过这样做是要不得的,每个人都应该遵守公共秩序,按照先后次序理发。”他说完后,就随手搬了一把椅子,坐在最后一个位置上。 纪律在人们的社会生活中是个老话题,但是,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内涵。 因此,我们必须跟上时代的步伐,确立正确的观念,采取有效的措施,把自己培养成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一代新人。而作为企业或者公司的员工,我们也要培训自己的这种纪律性,同时企业也要加大力度进行监督,来增强员工的是非观念,增强职员对公司的责任感。 ……
编辑推荐
对纪律理念进行的最完美诠释。理论联系实际,根据现代人呈现出的一些特点,量身定做出的一套行之有效的行为准则。 一个纪律严明的工作团队实在是企业的一笔财富。企业的发展壮大是强化企业管理和进行文化再造相互作用的结果,从企业制度到企业文化,从企业文化到企业效益,这些全离不开纪律的导向,纪律在这种循环中保证了企业文化、企业制度与企业管理的完美结合,最终实现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和企业长期健康发展。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