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1-9 出版社: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作者:李克 页数:320
Tag标签:无
前言
展现在各位读者面前的是一个关于经济转型和产业升级的话题。目的是请大家一起,重新审视一下我们现今的“世界工厂”模式、“GDP情结”和“速度情结”;思考一下,我们经济发展到底是为了什么?为了速度而速度?为了赶超而赶超?还是为了老百姓的生活福祉、国家民族的生存尊严?环顾世界,看看在目前经济全球化与区域化的情形下,中国是如何从“经济大国”转化为“经济强国”的。特别是对企业而言,如何具体操作、如何实现产业升级。凡此种种,期待着大家和我共同思索、共同探讨。作为商学院的教授,我曾经执教过美国、澳大利亚的大学,也在中国大陆、中国香港、中国台湾、新加坡教过书,现在是在日本大学商学院担任终身教授,并且是日本大学里最年轻的商学院正教授。提及这些背景,没有任何向读者朋友们吹嘘、炫耀的成分,只是想告诉大家,正是我的这些经历帮助我用更广的视角、更高的层次来审视、研究经济转型和产业升级的问题,并期待可以奉献给各位更加客观、缜密、及时的分析和信息。如果能够引发大家的思索和探讨,将是我最大的欣慰了。作为20世纪80年代的大学生,我们曾经亲身经历和感受过中国改革开放初期的艰辛、混沌和迷惘。之后,遵循着先哲的教诲,“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我的足迹又踏过了大半个地球,心中珍藏着的还是“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孜孜追求。时至今日,作为海外学者,仍然在为中国的每一项新成就而欢欣鼓舞,也为每一个缺憾、失败而扼腕痛惜。特别是,虽然经历了风雨,至今仍然保守着一颗中国传统士大夫式的“以天下为己任”的责任之心,常常期待着以自己的学识和热情为国家、民族分忧、解惑。这本书的出版,也体现了我的这一心愿。面对今天的中国,在看到巨大成绩的同时,大家应该更清醒地意识到仍然存在着大量的问题,甚至是危机。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中国的发展现在又到了一个关键性的节点。如果经过努力拼搏,相对顺利地实现经济转型和产业升级,将是国家、民族之大幸焉。不然,中国将有很大的风险陷入“发展的陷阱”。在逐步丧失我们以“人口红利”为代表的低成本优势之后,“后发劣势”将愈加强烈地表现出来。希望本书可以对大家这方面的思考有所帮助。那么为什么是日本,而不是其他模式?本书当中有很多关于日本模式、日本企业的分析和案例,为什么不多用美国或欧洲其他国家的?答案当然可以在正文中找到。不过,这里可以强调的是,世界承担不了两个美国,承担不了以美国式资源耗费型模式发展经济的两个大经济体-美国和中国。与此相对照,日本的资源集约型模式,将对中国的未来发展更有参考和借鉴意义。这其实也是我8年前辞去美国的教职,去日本工作的主要原因,就是想更贴近地感受、了解日本的“东洋模式”的精髓。在本书的第一章至第五章中,我尽可能地用大众化的语言将经济转型与产业升级中涉及的核心问题和关键环节向大家描述、解释清楚。如果读者朋友愿意去思考一些经济转型与产业升级中隐含着的更深层次的理论命题,我相信第六章关于制度与技术引进、模仿与建设方面的讨论,关于技术模仿与创新、制度模仿与创新孰重孰轻的问题,应该会给大家一些很好的启示和帮助。在附录1中,我的朋友朱新月先生,利用我近几年受邀出席国内大型论坛和会议的间隙,与我展开深度对话。对话中探讨了经济转型与产业升级中所涉及的、大家特别关心的一些热点问题,以期为各位读者提供更具体、详实的答案。附录2,是我在日本接受《朝日新闻》和《中文导报》的采访报道,是关于2008年金融危机后世界经济未来的发展形势和情形的,特别是关于日本和中国未来的有关话题。在附录3中,由于担心前面的分析过于抽象、笼统,在这里我又放了一些日本中小企业成功实现自我产业升级、深化和拓展的真实案例。它们涉及众多行业和不同的领域,相信一定会帮助大家,特别是我们的民营企业、中小企业,了解、掌握关于操作性、实务性、具体化等方面的问题和要求。这些日本企业的真实故事,相信可以给大家很多启发。所有的一切,都是期待着可以帮助中国成功地实现经济转型与产业升级。拳拳之心,略表于此!李克2011年7月于日本东京
内容概要
经济需要转型,产业需要升级,这是我国市场经济深入发展的必然。本书作者曾经执教过美国、澳大利亚的大学,现在是在日本大学商学院担任终身教授,并且是日本大学里最年轻的商学院正教授。作者参考美国和日本等国的经验,结合国内经济和产业的实际,通过对日本中小企业成功实现自我产业升级、深化和拓展的真实案例的分析,对于我国的经济转型和产业升级提出了许多独到的建议,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作者简介
李克
日本大学商学院EMBA课程的终身正教授,也是日本排名前十位的商学院中的首位华人教授和最年轻的正教授。日中管理学院的院长和理事长,日本经济技术国际推进协会的理事长,以及美国圣约瑟夫大学经济学系的讲座教授,《亚太经济评论》的主编,香港城市大学金融与经济学系客座教授,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讲座教授等。
李克教授也是大和证券(日本)的高级研究员,亚洲开发银行的外聘研究员,日本太阳经济协会特别顾问等。此外,也是日本和中国多家知名上市公司以及政府咨询类机构的战略顾问。李克教授的主要研究领域为公司治理,产业网络与产业集群,公司结构,企业并购,跨国经营,以及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等。在SSCI,SCI级别的国际经济学期刊上发表过大量论文。同时,在《朝日新闻》、《日刊工业新闻》、《经济观察报》、《国际商业》、《贸易日报》、《现代经济报》等报纸和新浪、搜狐、金融界等网络上刊登过数十篇文章。
李克教授毕业于南京大学数量经济学专业,获经济学学士学位;经济学硕士学位获得于南京大学和美国约翰斯-霍布金斯大学(Johns
Hopkins University);于莫纳士大学获得经济学博士学位;在莫纳士大学及澳大利亚国立大学进行过经济学博士后研究。
书籍目录
“世界工厂”模式的末路——中国企业和中国经济
中国的“世界工厂”战略
中国企业的困境
中国经济转型突围与增长前景
中国经济角色的再定位
简单的中日比较
国际房地产泡沫的经验教训
中国产业结构面临的发展瓶颈
全球化与区域经济一体化——浅谈产业网络
全球化带来的影响
经济区域化成为另一种新趋势
经济全球化和经济区域化的关系
产业集群、产业分工网络和产业生产价值链
产业升级的国际比较——日本中小企业的发展经验和现状
日本中小企业的特色
日本中小企业的发展背景
日本和中国的企业家精神对比
日本中小企业与中国企业的合作
中小企业的持续发展
中国企业的国际化道路——日本与中国近期的并购案例分析
跨国并购是捷径吗
中国近期的跨国并购案例
中国企业对日并购概况
中日企业的合作与并购机会
经济发展的新阶段:创新型经济——产业升级的选择和困境
中国经济的创新背景
创新型经济和企业的标准与特征
经济转型中的创新课题
日本产业升级的经验
创新体系与创新工具
技术模仿与创新、制度模仿与创新:鱼与熊掌乎——浅议现代日本经济与管理模式
“日本模式”的形成与主要特点
当代日本经济的主要特点与困境
“日本模式”所揭示的理论命题
日本经济的未来发展及其对中国的启示
附录1 朱新月先生深度对话李克教授
1.中国应不应该做“世界工厂”?
2.中国产业现状真的源于“阴谋论”吗?
3.中国企业如何避免全球化陷阱?
4.中国能源紧张对经济转型有何深远影响?
5.产业升级就是关掉“三高企业”吗?
6.如何理性理解和看待产业集群?
7.如何看待中国愈演愈烈的民工荒和人才荒?
8.如何加快企业升级的速度而又不至于让企业难以承受?
9.通货膨胀能倒逼企业升级吗?
10.如何解决企业家发展动力不足的问题?
11.“国进民退”对经济转型有何影响?
12.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的转型和升级有何不同?
13.从美国二战后不断转型升级中,我们可以学习什么?
14.我们该如何学习日本经济转型和产业升级的经验?
15.诚信问题在中国经济转型中的作用有多大?
16.经济转型期企业家如何调整心态、舒缓压力?
附录2 2008年美国金融飓风后的世界经济走向和后果:李克教授访谈
1.次贷危机根源:金融体系膨胀远超实体经济
2.此次金融危机不会造成全球经济的大停滞
3.对日本经济没有灾难性的影响
4.美国金融危机是中国的好教材
附录3日本企业实现自我产业升级、深化和拓展的案例
后记
主要参考文献
章节摘录
版权页:插图:中国的改革开放已经经历了三十多年,虽然其中不乏风风雨雨,但是时至今日,其成就还是为世人所肯定与称道的。特别是近些年来,随着综合国力的不断提高,中国的国际形象与声誉也在不断攀升,各种经济指标都显示出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一个将“世界工厂”作为发展坐标的经济增长模式正在愈发清晰地显现出来,并且成为各级政府主导性的工作思路。作为一个曾经在贫苦、羸弱中苦苦挣扎了上百年的国家,其赶超与富裕的理想和冲动是不难理解的,并且也是近代中国几代人的追求和梦想。从晚清时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君主立宪的尝试,到“五四”时期对“德先生”(民主)、“赛先生”(科学)的渴望,再到对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孜孜追求,其中都映射出中国对民族复兴与强盛的执著。三十多年前提出的改革开放,是中国又一次奋力一搏。国门的打开带给中国的不仅仅是资金与先进的技术,更为深刻的是让国人看到世界,感受到经济发展所必需的制度环境与商业文化。比较而言,技术的引进与模仿是相对容易的,而制度的学习与模仿却是非常艰巨而又漫长的过程。特别是近些年来,随着外国资本大量、持续地进入中国,不但直接推动着经济的高速增长,也创造出大量的就业机会与国际贸易领域的极度活跃。据WTO统计,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对外贸易量30年增长105倍,2009年更是超越德国成为世界最大的出口国。2010年中国出口产品总量占世界贸易总量的比重已经达到9.7%。IMF数据显示,中国经济总量占世界经济的份额从1978年的1.8%(全球第10位)上升到2010年的9.3%左右(世界第2位)。中国经济总量相当于美国经济的比重,从1978年的6.5%提高到2010年的约40%。如果按照中国年均7%到8%的经济增速和人民币年均升值5%的速度,美国则按照过去十年的平均增速(即1.7%),再考虑到美元在未来将出现的长期贬值趋势,根据这些假设条件测算,中国的名义GDP可在2015年内达到美国经济80%左右的规模,人均GDP将接近1万美元的水平,中国将替换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大贸易国。到2020年,中国则可能超越美国,成为全球最大经济体。国人振奋,这似乎也成为中国应该成“世界工厂”的一个有力注脚。各种形式的中国招商引资团穿梭于世界各地,构成了中国走向世界的一道非常独特的风景线。但问题是,“世界工厂”就是中国的明智选择吗?连载二建造“世界工厂”固然对GDP的增长具有简单、快捷的功效,而且也可以解决当前中国就业和资金等方面的燃眉之急,可是,与经济可持续发展相配套的制度环境和商业环境是不能够跳跃发展的。即使目前这种“世界工厂”模式可以暂时缓解中国经济中的发展矛盾,但是也可能会由于这些制度改革的滞后而引发更深远和长期的隐患,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后发劣势”。就算是日本这样的市场经济发达的国家,其近十几年来的经济持续低迷,在很大程度上也是因为制度改革的滞后所造成的。因而,“世界工厂”的发展模式,我们姑且不论它对环境的大量破坏、对资源的疯狂消耗,以及所对应的一系列社会问题,就是作为经济发展模式本身,这种当代版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其蕴涵的危机和矛盾应该引起我们认真的思考和对待。另一方面,由于“世界工厂”的这种“拿来主义”的发展模式忽略了民族工业与品牌的发展、自主知识产权和技术的开发与提升,给中国的长期持续发展埋下了很大的隐患和不确定性。同时,“世界工厂”也无法让普通民众更多地分享经济增长带来的收益。我们暂且不论招商引资与代工、加工贸易所带来的对环境的破坏,也不必深究收入差距的扩大化,仅从模式本身所导致的结果,我们就能发现老百姓的生活收入并没有得到与GDP增长同比例的提高。那么,什么是“经济转型”、“产业升级”?所谓“经济转型”和“产业升级”,主要是指一个国家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以及对应的制度安排和相关政策,在经济发展的历史和逻辑序列顺向演进过程中所达到的阶段和层次。它主要包括四方面的内容:(1)在整个产业中由第一产业占优势比重逐渐向第二、第三产业占优势比重演进的历史过程。(2)产业结构中由劳动密集型,特别是初级劳动密集型产业占优势比重逐渐向资本密集型、技术密集型产业占优势比重演进的历史过程。(3)由产业结构中制造初级产品的产业占优势比重逐渐向制造中间产品、最终产品占优势比重演进的历史过程。(4)制度安排和相关政策在此过程中,不断地调整和完善,以推动和稳定产业升级的成果。从近代各国经济发展史来看,经济发展水平越高,产业结构高度也就越高,产业升级越快。“经济转型”和“产业升级”,两者之间是互为依托、互为关联的互动关系。那么,实现产业升级的构成要素包括哪些呢?简单来说,构成产业升级的要素和影响因素包括:(1)消费需求是产业结构升级的立足点。(2)科技进步是产业结构升级的直接驱动力。(3)制度安排是产业结构升级的决定性因素。制度是通过不断地变迁和演化来完成它对产业结构升级的促进作用。由于各国的国情不同,不同国家对三大要素的选择不同,因而也就形成了三大要素的不同组合方式,构成了各国不同的产业结构升级模式。比如,美国在其长期经济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以市场调节为基础的自由调节式产业结构升级模式。这种自由调节式产业结构升级模式推动着美国产业结构由以第一产业为重心向以第二产业为重心,再向以第三产业为重心升级,这是美国成为当今世界发达国家的有力保障。日本则形成了以政府导向为主要特征的导向赶超式产业结构升级模式,这种模式使日本的产业结构能在二战后较短的时间内实现了由以轻工业为重心向以重化工业为重心,再向以服务业为重心的产业结构升级,促使日本经济迅速崛起并处于世界领先地位。连载三中国的收入差距扩大主要表现在六个方面,即城乡之间、地区之间、行业之间、部门之间、群体之间以及单位内部之间,这些年来这六方面的差距都在扩大。当然其中有一部分差距拉大是合理的,是基于按劳分配、按生产要素贡献分配形成的,但现在总体上看,六方面的收入差距持续扩大的主导倾向是不合理的,有些还是不公正的,已经引起老百姓的高度不满和中央的高度重视。这是一个总体判断。其中突出的主要有两方面,一是近年来行业收入差距扩大的速度太快。现在我国最高平均工资水平的行业与最低平均工资的行业的工资差距悬殊,举个例子,2008年证券业人均年薪是17万元,而畜牧业人均年薪是1.08万元,两者相差约15.8倍,比2005年行业收入最高最低比7.78∶1扩大了约8倍。这个差距及其扩大的速度在国际上是极为罕见的。二是群体之间的收入差距扩大,也就是居民之间最高收入组和最低收入组,工薪劳动者内部的高收入者和低收入者,这几年拉开差距的速度也非常快。现在我国居民10%最高收入组所得和10%最低收入组所得,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是相差9倍,而有关专家计算的结果是相差23倍,如果考虑到还有大量的灰色收入、非法收入没有统计在内,实际差距比这个还要大不少。与此同时,工薪劳动者之间收入差距也在迅速扩大,现在有的企业高管年度最高薪酬是社会年平均工资的几百倍甚至上千倍,这里还未计算职务消费等收入。连载四中国经济转型的一大任务,就是要转化经济增长模式,把“世界工厂”、“GDP情结”和“增长速度情结”尽快转化过来,把经济增长落实到经济品质和内涵的提高以及老百姓生活的福祉的提高上来。从GDP增长来说,中国目前主要是靠投资和外贸净出口,依靠低成本和低要素价格。相比之下,欧美、日本等发达国家的经济增长则主要靠内需,内需对GDP的贡献率大致超过60%。因为内需比重很大,并且它们国内市场对产品品质的要求比较高,这就逼迫厂商必须不断提高质量,同时近些年来它们也必须关注对环境的影响。所以,欧美、日本企业对研发投入非常重视,并且保持动态增长。从产业形态分析,当前国际上的产业发展已经到了产业集群加上产业网络的复合发展层面,并且后者的影响力越来越大,而中国目前仍然只在谈论“产业集群”的概念。产业网络的内涵,是要求我们除了关注制造环节外,还要考虑对产业发展趋势的控制和相关的研发投入,以及对市场的控制和其他配套服务。中国当前的大部分投入都被挤压在制造环节这一块,对产业发展趋势、高端研发及行业标准缺乏控制和影响。另一方面,我们对市场也缺乏控制,因为我们没有品牌和海外市场网络,受这些因素的制约,中国企业在世界市场中分得的利润很薄,基本处于给别人打工的状态。所以,未来中国经济的最大挑战就是产业升级。长期以来,劳动密集型的出口加工业对中国的经济增长贡献很大。目前,中国的劳动力价格相较发达国家还是相对便宜的,仍有竞争力。但是不久的将来我们的工资将持续上涨,如果产业结构不升级,劳动者的收入增长和经济增长都将不可持续。连载五在走出去的过程中,我们需要明确几个主要目标:(1)应当有意识地通过海外并购来让国内企业接触到一些比较前沿的技术和产品,解决在研发和技术方面提升的方向性的问题,或市场通路的问题。(2)引进人才。原来我们重视的是招商引资,现在要把这个“资”换成“智”。特别是,我们可以把国外退休的专家或没有退休的工程技术骨干,通过一些优厚的待遇吸引进来。其实,他们带来的不仅是技术,还有海外的一些人脉关系。(3)我们自己也要输出人才,有意识地组织一些企业家、官员、社会精英人士到海外接受比较高端的培训,使“智”双向流动起来。现在国内很多地方,特别是沿海省市已经开始做“引智”的工作,这个思路是对的,问题是到底怎么做才能引进来。这是需要突破的关键环节,但现实中的引智工作却存在很多遗憾。最近两三年,因为要顺应人才引进的趋势,很多地方政府借这个概念建起了各种“园区”,比如留学生创业园、科技孵化园等,这在沿海地区非常多。但实际上,各种园区慢慢地变成了经营商业地产、工业地产以及旅游地产等项目。因为“园区”名义上搞的是高科技的行业开发,所以顺理成章地可以要求给予好的地理环境和政策,于是划一些山清水秀的地方,盖一些楼,搞一些研发中心,然后引进几个在欧美留学的博士来工作,这些不过是门面工作,甚至有的地方政府直接出钱,给留学归国人员开公司就算完事。连载六以“空城”而闻名于世的鄂尔多斯新建核心区康巴什,是鄂尔多斯政府斥资上亿元开凿出的一条以自来水为主要水源的人工运河旁的建筑群,运河北岸则预计建造1000座100米以上的高楼,构成康巴什新区的CBD,如今,已有100座写字楼规划在建。2010年,当中国大部分城市房地产市场因调控陷入低迷之时,鄂尔多斯住房成交面积超过了1000万平方米,很多高端住宅项目刚一推向市场,便迅速售罄。许多项目售价达1.3万元/平方米,个别项目甚至超过2万元/平方米。在这1000万平方米之中,二手房成交面积仅有17万平方米。因为,既没有人愿意把新购买的房屋转让出去,也没有人愿意买旧房子。甚至,没有什么人愿意把空置的房屋出租。与一年几万块钱的租金回报相比,鄂尔多斯人更看重资产增值。2011年,鄂尔多斯预计新建住房面积超过2000万平方米,这意味着每天都有近6万平方米住房推向市场,而鄂尔多斯市区人口仅有40多万,下辖各旗县全部人口也只有160多万。从各种统计数据上看,鄂尔多斯与当年的海南如此相似。但大部分当地人依然相信,鄂尔多斯的房价仍会持续上涨。连载七目前我国单位产值能耗大约是世界平均水平的2倍多,与美国、欧盟、日本、印度相比分别高出约2.5倍、4.9倍、8.7倍和43%。中国单位GDP能耗不仅远远超过美、日、德等发达国家,甚至也超过了印度。2010年,我国一次能源消费量为32.5亿吨标准煤,同比增长了6%。我国能源消耗强度仍偏高,是美国的3倍、日本的5倍。2010年,我国GDP总量首次超过日本,但日本去年的能源消费总量是6.6亿吨标准煤。我国出口在2010年超过德国,而德国去年消费4.4亿吨标准煤。如果不能尽快实现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型,未来能源消耗的局势将很严峻。举例来说,目前,我国从中东和非洲进口的原油占到我国原油进口总量的60%左右。2010年,我国原油进口2.39亿吨,同比增长17.5%左右,对外依存度接近55%,石油安全形势进一步加剧。事实上,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西方工业发达国家的高能耗企业和工厂为追求资本利润的最大化而迁往那些寻求经济发展、人口密集、劳动力成本低廉的国家和地区。中国就是承载了大量来自美国、日本和西欧企业工厂的最大国家。中国虽然承接了当代“世界工厂”的美名,却没有享受到造福国民的实惠。到目前为止,中国经济仍然是由出口为导向的外销型经济,对外贸易占GDP的60%。由中国工人生产的物美价廉商品,每天通过海陆空源源不断地运往北美、欧洲、澳洲和其他国家。连载八这二十年以来中日之间发生了太多的事情,积极的不少,消极、负面的更多。不过,在我们藐视日本甚至仇视日本之前,我们有没有认真思考过日本到底是个什么样的国家?在许多人眼里,它似乎是一个野蛮的国家,一个从不知道认错的国家,一个生活压力大、国民不幸福的国家,一个甚至是无法理喻的国家。而从另一个侧面看,日本已是世界上最发达的国家之一,是个经济先进、百姓富足、社会公平、吏治良好、教育优秀、家庭稳定、环境优美的国家,并且对世界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中国要达到日本目前的经济发展水平和社会福利水平,在许多方面可能还需要几十年的努力。今天,我们需要更多的冷静思考,需要更多的扎实,当然也需要更多的自信。我们需要多些忧患意识、危机意识,多说实话,多反思我们的不足,少说些冠冕堂皇的官话,少些浮躁的心态,少些大国情结。既然日本可以在近千年的历史发展中甘愿做中国的学生,那么,我们中国人,是否也可以放下“高贵”的身份,去认真地研究一下,学习一下日本的经验呢?连载九我们再来谈谈另外一个话题。现在,有不少中国人去过日本,大家都会感觉到日本人环保意识很强,环境各方面保护得非常好,植物、绿地的覆盖率比例很高,是全球最高国家之一。其实,在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日本的环境污染问题也是非常严重的。但石油危机之后,由于日本石油资源大量依赖于进口,在这种冲击之下就必须要实现产业转型。当时的日本产业经过顽强努力,最终实现了产业升级。到今天,日本是作为所有发达国家当中化石类能源消耗较低的国家,化石类能源的消耗约是我们中国能源消耗的1/15!如果石油和煤炭的消耗量我们已经占到全球销量的30%,按中国这个模式再继续膨胀扩大下去,整个地球就会出现危机。这也是为什么中国经济有一点轻微变化,国际上的各种能源价格都会波动的原因。2007年后的中国经济复苏、重新增长,国际石油、煤炭、各种贵金属、农产品的价格都在上涨,中国这种增长模式对能源的依赖是非常之高的,所以这也是逼迫政府现在必须考虑产业升级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给大家做这些中日之间的比较,当然不是为了否定中国经济发展的成绩,或者是长人家的威风。其实,我这里是想给大家说明,中国最近这30年的增长,也确实取得了很多很多成绩,当然是值得我们自豪的,但是我们依然应该更加清醒地认识到,虽然中国这30年的经济增长从GDP以及贸易额上来说是不错的,但是整个中国产业的国际化、现代化、高端化方面,其实还有很大的不足。从20世纪50年代日本经济复苏以后,一直到70年代末,日本在国际上创造了多少知名品牌!丰田、尼桑、索尼、夏普等,一系列国际知名品牌被打造出来,并且得到国际市场的接受。然而,我们中国这些年,创造了多少国际知名品牌?我的一个忘年之交所在的国家经济部门的老领导,有一次到日本去访问时谈到,我们中国的企业说是“世界五百大”可以算得上,“五百强”实在不敢当。这个“强”其实可以用每年人均创造的销售额有多少、人均利润额是多少、人均收入有多少等指标衡量,这样很容易地比较出我们和别人的差距,而且能看到差距还很大。连载十再谈一个最近的有关日本2011年大地震的话题。目前,国内有一种说法就是,日本这次地震带给中国产业升级一个非常好的机遇,我们要准备好承接日本高端产业向中国转移。我觉得这些人是根本不懂日本产业,不懂经济,更不懂日本海外产业战略的基本思路。首先,现在日本政府对产业的影响力很小,主要是由企业的联合机构,像经团联、经济同友会等,做出最终的方案和决策。关于地震后的产业海外转移,他们已经做出来了一个方案,当中并没有把中国大部分地区作为一个产业海外转移的重点,他们的重点第一是在中国台湾地区,第二是马来西亚,少量的将考虑泰国和印度尼西亚,也就在中国的周边地区建立它的产业备份。并且,他们还把日本东北部地区的灾后重建当做是所有方案中的重中之重,不过可以出于产业安全的考虑同时在海外搞一个备份,这样可以对日本国内的这个行业做一个支撑。那么,中国为什么不被日方作为产业海外转移的重点,一方面是日方对于我们今天的整个商业环境,还是觉得有些忧虑,但这个忧虑跟十年前比起来,已经好多了,因为中国加入了WTO。不过,因为他们这次的产业海外转移中将包含大量的技术机密、技术诀窍和工艺,以及专利技术,他们还是担心中国在这方面的保护能力、重视程度,因为中国的“山寨”能力实在让外国企业害怕。另一方面,也是他们现在最担心的,就是中国目前的产能太大。因为日本目前留在国内的企业,是在每一个行业当中,都能够控制这个行业当中最高端、最赚钱的那些部件和加工领域,并且占有相关“细分市场”的很大的市场份额,经常有50%以上,它们通过这个能力来控制整个行业。这次大地震后,全球汽车行业、电子行业等出现的混乱和停产,也从侧面说明了日本企业对国际相关产业的影响力。但是,一旦中国的企业通过我们的巨大产能把这个产品和技术规模化、量产化之后,它们就不再那么赚钱了,甚至于日方相关企业的生存到时候都是问题。所以,他们不愿意将中国作为产业海外转移的重点。
后记
其实我不是一个爱写书的人。因为长期在海外当教授的原因,职业性地只是关注在国际匿名学术期刊上的论文发表,因为这些才是与国外学者的档次、声誉,甚至于升职、加薪直接挂钩的,而书籍的出版,除了特例,往往学术价值不大,同行们也常常不以为然。长此以往,就落了个“万般皆下品,只有论文高”的毛病。这些年来,因为常常出席国际、国内关于产业理论和政策方面的会议,特别是受邀作为国内几个大论坛的主讲嘉宾之后,盛情难却,我就开始写了些关于中国经济实证、经济政策等方面的文章,尤其是与我的研究专长相结合的关于经济发展模式、产业网络与升级等方面的文章。累积下来,就变成为呈现在大家面前的这本拙作。这本书的出版,我首先要感谢朱新月先生的精心策划和组织。同时,感谢我学术生涯中的灯塔、博士时期的导师杨小凯教授、黄有光教授、詹姆斯·布坎南教授(James Buchanan,院外导师),以及我们新兴古典经济学派的各位同仁、朋友们,包括像2007年诺贝尔奖得主埃里克·马斯金(Eric Maskin)、保罗·米格罗姆(Paul Milgrom)等一批学术盟友们,感谢你们这些年来,始终在我最灰暗的时候,伸出援手,为我指明方向。特别是用团队的力量为我构筑了一个遮风避雨的港湾,总是让我在疲倦的时候,可以得到少许的休息和宁静,谢谢大家啦!我大学、硕士阶段的恩师南京大学洪银兴教授,中国人民大学的杨瑞龙教授,北京大学的李玲教授,浙江大学的金祥荣教授等良师益友们,这些年来一直激励着我在海外学术界的拼搏进取,非常感谢!我的父母亲,是我今生永远无以为报的父母。一路走来,我得到的不但是您二老的养育之恩、教导之恩、理解之恩,也包括了您以自己的巨大牺牲给予我的支持。二十年来,您二位一直独自承受着寂寞,羡慕着别人家的天伦之乐,可是仍然鼓励着我要努力工作,不要淡忘自己对民族的责任和报效之心。真心地对父母说一声:这些年,您二位辛苦啦!已经故去的外公,刘韧初老先生,一直是我人生当中的楷模。是外公让我真切地理解了、感受了什么是我们中国人所说的士大夫精神,什么是对民族的责任。斯人已去矣,只期盼外公的在天之灵可以照佑我中华、照佑我家族!也以此书祭奠您的英魂!在本书的成稿过程中,日本方面的朋友们,包括太田浩教授、井出亚夫教授、井川纪道教授、日中管理学院的山尾幸弘社长、MBK的田边隆一先生、日本国际交流基金的丁宁先生等一大批在日本的朋友们,以及日本内阁府经济政策研究所、经济产业省中小企业厅、日本贸易振兴机构、中日经济协会、日本中小企业协会等机构,也为本书的出版提供了大量的帮助和研究资料,在此表示衷心感谢!特别是,日本贸易振兴机构亚洲经济研究所(IDE-JETRO)的丁可博士,为我提供了很多的研究资料和个案,非常感谢!我能干的助理虞红女士,为本书的后期工作做了大量辛劳、有效的工作,非常感谢!要感谢的朋友们还有很多,像林毅夫、张重庆、余永定、Yu Siu Hung Eden、川口顺子、福川伸次、姚顺天、张燕生、项兵、汪中求、王钧、陈化北、刘志彪、高炜、段安林、Russell Smyth、方勇、八木宏之、古川令治、周牧之、田中克之、曲祉宁、张超群、安同良、袁国良、郑新业、李耀、赵正宇、过敏意、李立、李爱子、津上俊哉、福井博夫、张杰、陈锴、刘锋、徐红光、赵宇明、迟晶、史洪恩、孙贺峰、方红生等,在此不再累述。代表着大家的心愿,我期待着这本书的出版可以为中国的读者朋友们带去关于经济转型、产业升级问题的更多的、真实的思考和探索。若如此,吾辈心足矣!李克2011年7月于日本东京
媒体关注与评论
如何向日本学习经济转型和产业升级的经验中国经济从计划经济的模式,通过改革开放走到今天的。但中国最近这些年的发展,对于产业政策的功效其实是非常忽视了。相反,过度的强调了市场的力量。所以,导致了中国最近这些年的GDP虽然发展很快,经济增长速度和贸易增长速度很快,但是在产业升级方面却没有一个主导型的、明确的意识和思路。2011年8月由博士德文化发展有限公司策划出版,由日本大学终身教授李克博士撰写的《经济转型 产业升级》一书现已隆重上市。本书旨在通过与日本企业相对照,分析日本的资源集约型模式,将对中国的未来发展有着重要的参考和借鉴意义。在本书中详尽地向大家描述经济转型与产业升级中涉及的核心问题和关键环节。为中国成功地实现经济转型与产业升级起到很好的帮助和借鉴作用。日本从二战后到现在经历了五个阶段的经济转型与产业升级,在这五个阶段中有经验也有教训,日本二战之后的很多做法,特别是现今的日本政府对一些高知识、高技术领域,加以推广和加以促进的应用,对中国今天的产业升级还是有很多经验可以借鉴的。现阶段,政府在一个国家的产业升级中,应该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但是在具体实施过程当中,必须要以市场为导向,以市场的指标为参考系,而不能以简单的行政手段、计划手段来推动、实施产业升级。这样的做法对中国经济的损害会更大。从根本意义上来讲,中国的经济如果想真正实现长期、稳定的产业升级,相对应的制度环境的建立是非常关键的,这也是日本目前在做的主要工作之一。日本产业政策对中国的参考意义是:赶超战略是可以在短期当中作为一个政府目标来实现的,如果说政府的产业政策的制定,能够跟相应的国际市场、外资政策、国际贸易政策等,作为一个系统衔接起来综合考虑的话,那对一个国家的产业升级,从短期来说是能达到很积极的作用的,这也是目前中国企业和产业非常需要的东西,而不能完全放任由市场来决定。如果在未来的5到10年中,我们不能顺利实现产业升级,进行相应的经济转型的话,中国经济的发展,很可能将很陷入“发展的陷阱”、“低技术陷阱”,以及“后发劣势”的恶性循环当中。
编辑推荐
《中国经济转型,产业升级》在中国经济发展的关键节点上,应该如何实现经济转型和产业升级?中国面临着怎样的机遇与挑战?与国外相比,中国在经济转型的过程中要注意什么?日本商学院终身正教授李克在《中国经济转型,产业升级》中,将经济转型与产业升级中涉及的核心问题和关键环节一一加以阐释、分析,把握中国经济现状,把脉中国经济转型。
名人推荐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升市场竞争力 ——《经济转型 产业升级》带给中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新思考目前,迫在眉睫的美债危机威胁着世界经济的发展形势。据相关经济报道,有专家指出,目前的美债危机会弱化美国经济增长预期,从而降低中国所持有美国国债的价值。其将会增加输入性因素对中国通胀的压力,增加我国出口成品,对出口成品价格形成压力。并且影响中国的外需因素,而外部需求的减弱,将在一定程度上抑制我国经济增长推动力。这无疑让我们产生一种危机感。面对全球经济一体化,深入思考我国经济如何发展的问题,是一个远见问题。近期由北京博士德文化发展有限文化公司推出的《经济转型 产业升级》一书,对中国如何实现经济转型和产业升级的问题进行了高屋建瓴的分析与建言。本书作者李克教授长期站在世界前沿研究经济问题。他怀着一颗拳拳之心,凭借以自己的学识和热情为国家、民族分忧、解惑。作为日本大学商学院的终身教授,并且是日本大学里最年轻的商学院正教授,李克先生,曾经执教过美国、澳大利亚的大学,也在中国大陆、中国香港、中国台湾、新加坡教过书,在本书中,作者正是凭借这些经历,用比常人更广的视角、更高的层次来审视、研究经济转型和产业升级的问题,并且期待着奉献给国人更加的客观、缜密、及时的分析和信息,为中国经济的发展贡献一份力量。作者以坚定的语气说,中国的经济发展现在又到了一个关键性的节点,如果经过深入思考,努力拼搏,成功实现经济转型和产业升级,将是国家和民族的大幸。加快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的确是中国当前经济发展必须解决的一个重大问题。《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指出,制定“十二五”规划,必须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坚持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 李克先生在《经济转型 产业升级》一书明确指出,世界承担不了美国式资源耗费型模式发展经济的大经济体,中国目前处于这种模式,必须改变这种现状,就必须经济转型,产业升级。日本的资源节约型模式,将对中国的未来发展更有参考和借鉴意义。李克先生以在日本多年的工作经历,亲身感受、了解和思考日本“东洋模式”的经济发展的精髓,将其付梓成书,倾注着巨大的心血。作者在书中,列举了翔实的资料,有比较,有分析,有对话。其重心是对中国如何借鉴与参考日本的经济发展模式。其中,有对中国“世界工厂”模式的企业困境如何进行经济角色的再定位,如何经济转型以及增长前景的展望。有对全球化与区域经济一体化背景下产业网络的思考与分析。将日本与中国近期的并购案例进行分析,对中国企业国际化道路的进行深度思考。提出中国如何借鉴日本经济转型与产业升级的经验,发展创新型经济。对“日本模式”进行分析与思考,提出日本经济的未来发展极其对中国的启示。对这些我们亟需解决的经济问题都条分缕析,字字珠玑。可以说,对我们如何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有着深刻的启示意义。 作者在书中思考的诸多经济问题具有现实指导意义。比如,在附录中,对李克教授的深度访谈对话,对经济发展的一些具体问题的分析,深入浅出为大家释疑解惑。又比如对美国2008年金融飓风后的世界经济走向和后果也进行了思考与总结,并对我们如何避免金融危机提出建言。《经济转型 产业升级》站在世界经济发展的高度,处于世界经济研究的最前沿,以全球的视野,全方位、多角度对中国应该如何借鉴与参考“日本模式”成功实现经济转型、产业升级,实现经济又好又快稳健发展,作了深入分析与恳切建言,对中国经济由“中国制造”走向“中国创造”,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具有前瞻性与现实实践指导作用。本书无疑是我们如何认识与实践经济转型与产业升级的典范读本。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