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1-12-1 出版社: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作者:(美) 鲁道夫.P.霍梅尔(Hommel,R.P.) 页数:413 字数:350000 译者:戴吾三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手艺中国》(China at Work),作者为德裔美国学者鲁道夫·霍梅尔(Rudolf
P.Hommel,1887―1950),1937年于纽约出版。
霍梅尔接受亨利·莫瑟博士(Dr.Henry
C.Mercer)提出并资助的研究计划,远涉重洋到中国,1921-1930年间前后8年(其中一年去了日本),用影像和文字记录中国人使用的工具、器物以及劳作的场景,并带一些实物或复制品交给莫瑟博物馆。
该书在中国科技史研究中占有重要地位,在物质文化遗产、社会学、人类学、历史学等方面亦具独特价值。不论就对中国传统工具和器物做详细调查、采用照相记录方式并配合测量手段而言,还是从调查记录范围之大、涉及工具和器物之多、所见样式之古老而言,本书都是空前绝后的!
书中记录采用18世纪西方工具分类法:制作工具或铁器;食物;衣物;建筑;运输。涉及劳动工具和器物120多小类,千件之多,几乎涵盖中国人日常所用。
若把书中宝贵的实物图片一张张排列起来,基本构成了中国传统劳动工具和器物全景图,一幅中国物质文化史的长卷。
这些东西,有的我们永远找不到了,有的正在消失……我们奶奶以及奶奶的奶奶是怎么纺线制衣煮饭照明的,爷爷以及爷爷的爷爷是怎样制钉犁田捕鱼开矿的?是霍梅尔用他的相机和尺笔,帮我们记录下了那些过去的事情……
作者简介
鲁道夫·P·霍梅尔,1885年生于德国慕尼黑,其父为慕尼黑大学东方语言学教授弗里茨·霍梅尔(Fritz
Hommel,1854—1936)。鲁道夫·P·霍梅尔在慕尼黑接受早期教育,21岁时移居美国,辗转纽黑文和克利夫兰等地,之后到了新英格兰,在哈佛大学学习希腊语、拉丁语,以及其他古代典籍,后到伯利恒(Bethlehem)的里海大学(Lehigh
University)学化学,并在该校任副教授。后来,他认识了宾夕法尼亚州多伊尔斯敦的亨利·查普曼·莫瑟,被莫瑟博士所吸引,终于双方在充满魅力的人类工具研究方面产生共鸣,为协助莫瑟博士进行工具调查,毅然舍弃了从前的地位。莫瑟博士主要收集美国土著工具,并决心进行中国民间手工艺调查,委托鲁道夫·P·霍梅尔担当此任。霍梅尔先后在中国住了8年,克服重重困难,完成了令人难以置信的调查工作。
本书1937年的版本由约翰·戴公司出版,由于其学术价值和广泛的影响,1969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出版社重新出版了本书,此汉译本即依该版本翻译。
由于作者一直对莫瑟博士深怀敬意,所以,本书英文版的扉页上专门以当时已经辞世的莫瑟的名义将其献给莫瑟的舅舅。
书籍目录
序一
序二
译序
前言
第一章 摇基本工具
采煤
采煤用绳索
采石
制铁
铁匠铺
铁匠工具
风箱
金属薄片应用
制钉
焊接工艺
金属拉丝
铸铁
铸件修补
锻铁
流动铜匠
第二章 摇农业工具
犁
耧
插秧
灌溉
施肥
耙和磙子
耕作工具
打谷和扬谷
马铃薯
剪枝
水磨
榨油
手磨(砻)
畜力磨
舂米
手推磨
大豆的利用
关于豆腐的补充说明
绳索压榨机
铡刀
制糖
食盐
供水
养牛
捕兽器
捕鱼法
织网
肉的处理
木炭炉及其制作
蒸馏制酒
酒炉
厨房炉灶
燃料
做饭
厨具
餐具
二摇
第三章 摇制衣工具
轧棉机及弹棉花弓
纺线
麻纺车
纺车
捻线
织布
织带机
印染
砑光
洗衣
熨烫
摇缝纫及缝纫工具
画线工具
顶针和镊子
眼镜
针
剪刀
日本剪刀
草鞋
布鞋
雨具
编织
制革
做鞋
鞋匠的工具
第四章 摇建筑工具
伐木
斧子
原木钩
打号锤
竹子的利用
摇木工用具
锯
船匠用截圆锯
横割大锯
篾匠用锯
干柴锯
伐木锯
日本伐木锯
日本榫头锯
手锯
短柄斧和柄斧
刨子
刮刀
木工台挡头
木工台架
钻孔
木匠用扩孔锥
摇凿子
木匠凿子
日本木匠凿子
墨斗
往复式车床
木匠的辅助工具
摇木钉在中国的使用
木钉的历史
中国冲子
起钉器
磨石
竹瓦
照明竹条
制砖
窖砖
制作屋瓦
烧石灰
石灰的多种用途
房屋结构
砖墙的砌法
夯土墙
门
锁
门环
窗
椅子
三摇
暖炉
枕头和床
扫帚
灯
制作蜡烛
第五章 摇运输工具
道路
独轮车
橇
畜力车
挽具
水路
造船
造船填缝
船锚
船用罗盘
运载货物
液体容器
手制陶器与轮制陶器
锡匠手工艺
桶匠手工艺
人名及名词术语对译表
附录: 书中所涉及英制、市制与公制
单位对照表
译后记/戴吾三
编校后记/孔昭君
章节摘录
版权页: 插图: 食盐 在汉语中,有一个原初的表意文字,如今当部首用,它表示的就是盐。最初的字形是一个方块分四个部分,每个部分都有小点,它清楚地表示了,在地面凹处引海水晒盐的情况。在中国的沿海,时常可以看到利用原始方法晒海盐。中国最早关于盐的记载,是在大禹(约公元前2200年)神话时代,利用蒸发海水获取盐。在海水涨潮时,由沙子形成的低凹地,灌满含盐的海水(要知道,太平洋海水比大西洋海水盐分多一些),进而,这些含盐的水在酷热的阳光照射下蒸发,逐渐变成浓卤水。再用大铁锅用柴火熬,进一步蒸发,最后便得到结晶盐。 在中国的西部有盐碱地,那里的土地富含盐。马可波罗在他的书中提到制盐,用水冲洗盐土,而后煮沸和蒸发,可得到结晶盐。 在山西省的西南部,那里的解州有一个浅水盐湖,约有18英里长,3英里宽,当地“潞村”人利用太阳蒸发盐水而生产盐。盐业为政府经营管理,带来相当大的收益。为防止违法产盐,整个湖的四周筑有高墙。该地区的盐输出供应山西、陕西和河南省。在两千多年前的汉代,当地和周边地区所用的盐即由这个盐湖生产。 最令人感兴趣的是四川省的井盐,它起源于三国时期的蜀国(公元221—263年)。由文献记载知道,公元347年在四川已经有一些800英尺深的“自流井”盐井,文献也提到用燃气熬卤水。罗马教廷的传教士因波特(Imbert)大概是最早写出四川省盐业的详细报告的人。从他的报告知道,在四川省的五通家周边地区,遍布有上万口盐井。每个想致富的经营者都开凿一到两口盐井,打井的成本大约要1 200两银子(每两等于1盎司)。这种盐井穿过岩石层,有1 000~2 000英尺深,井口直径5~6英寸。打井采用了简单方法:先做井口,用一块大石头压在地面上,石头中间开孔,孔大到足以使一个木管穿过,打入地下3~4英尺深。打井时,用一个大的钢制冲击钻(重量约300~400磅),钻头切刻成粗糙的端面,钻杆端有一个圆环,用以拴藤条做的绳索,绳索将沉重的钻具吊挂在一个可以上下摆动的踩板的头部。在踩板的尾部两边的上方,各竖起一个平台。一个短衣短裤的人从一个平台跳下,落到这踩板的尾部,即被踩板弹起,他趁势跳上另一个平台。如此这般跳上跳下,每跳一次,钻具就升高2英尺,随即带着巨大的冲击力落人井里。打井时要不时地向井洞里灌水,以把打出的石头粉末弄湿。钻杆上绑的藤条绳索,有一指粗细,在它的上边,在钻杆与踩板之间有一个木头三角。每次钻具由踩板的运动而提升,悬挂的绳索带着木头三角就转动一下,由此钻具与冲击面有不同的接触,以避免钻具被卡住。
媒体关注与评论
霍梅尔关于当代传统的中国实践的书,是独特和有价值的。 ——李约瑟(英国皇家学会会员,科技史家) 人类使用过的工具和过去遗留下来的制作物表征了人类的进步和成就。 ——亨利·查普曼·莫瑟(本书原版研究项目策划及资助者) 本书的目的在于展示普通中国人的生活全貌,就像今天千百万人的生活——一种几千年来没有发生根本变化的生活。 ——鲁道夫·P·霍梅尔(本书作者) 本书是翔实而细致地著录中国传统手工技艺及其器具的一部图文并茂的著作,其中还包含着作者的平民意识、人文精神和对中国人与中华文化的尊重。本书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历史地位,所记录和拍摄的某些技艺和用具,如今不是早就失传也是极罕见了。这本书不但引导我们该如何做田野调查,而且教导我们要关切底层手艺人的疾苦,将抢救保护传统工艺这一民族科技宝库引为己任。 ——华觉明(中国技术史家) 宋应星在17世纪写成中国农业与手工业技术的“百科全书”——《天工开物》。200年后,霍梅尔以工具和器物为调查重点,再次调查中国人在制器、衣、食、住、行等方面的技艺,完成“洋人版”的“天工开物”——《手艺中国》(China at Work)。随着传统技艺、工具与器物的日渐消逝,人们才更加珍惜《天工开物》与《手艺中国》为实录和抢救文化遗产所做的宝贵贡献。 ——张柏春(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所长) 要想面对未来就不能忘记过去。本书为我们记录了西方科技大举涌入之前,中华先人延续了数千年的生产生活细节和场景。难能可贵! ——易中天 手艺是古代中国人的命根子。今人能通过此书了解祖先的手艺,实乃一大幸事。 ——马未都
编辑推荐
《手艺中国:中国手工业调查图录(1921-1930)》是翔实而细致地著录中国传统手工技艺及其器具的一部图文并茂的著作,其中还包含着作者的平民意识、人文精神和对中国人与中华文化的尊重。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历史地位,所记录和拍摄的某些技艺和用具,如今不是早就失传也是极罕见了。这本书不但引导我们该如何做田野调查,而且教导我们要关切底层手艺人的疾苦,将抢救保护传统工艺这一民族科技宝库引为己任。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