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0-7 出版社:北京理工大学 作者:高赫民 页数:114
内容概要
本书根据教育部学前教育专业舞蹈教育指导方案的基本精神,为满足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的需要而编写的。主要内容包括舞蹈基础知识、舞蹈基本功训练、民族民间舞、幼儿舞蹈及教学和儿童舞蹈创编五大部分。本书在内容的选取编摊上,注重基础理论和实际运用相结合,使学生对舞蹈基础知识、民族舞有一个基本了解,进而培养学生自编自创幼儿舞蹈的能力。 本书适用于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也可作为舞蹈从业人员的培训用书,实际需要者可从本书中选学其中章节的内容。
书籍目录
第一章 舞蹈基础知识 第一节 舞蹈的起源和发展 第二节 舞蹈艺术的基本特征 第三节 舞蹈的作用和种类 第四节 舞蹈教学术语及记录方法第二章 舞蹈基本功训练 第一节 中国古典舞基本的“形”与“位” 第二节 芭蕾舞基本手位和脚位 第三节 扶把基本训练 第四节 跳跃与技巧基本训练 第五节 中国古典舞身韵基本训练第三章 民族民间舞 第一节 东北秧歌 第二节 藏族民间舞 第三节 傣族民间舞 第四节 蒙古族民间舞 第五节 胶州秧歌 第六节 鼓子秧歌 第七节 维吾尔族民间舞第四章 幼儿舞蹈及教学第五章 儿童舞蹈创意
章节摘录
插图: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私有制的产生,人类进人奴隶制社会。由于生产力比原始社会有了很大的提高,不必人人都去从事生产劳动,因此开始有了专门从事舞蹈专业的舞蹈家。那时舞蹈的典型代表是西周时代的祭祀仪式的乐舞和一种庄严的宗教仪式的舞蹈。由于这些舞蹈家所服务的对象是奴隶主或封建主,舞蹈便从群众性、自娱性的活动向表演艺术发展,逐渐成为供奴隶主娱乐的巫舞。西周的奴隶主阶级,以乐舞艺术形式作为礼教手段去培养教育他们的后代,认为乐舞不仅是人们思想感情的表现,反过来也作用于人们的思想感情,舞蹈是移风易俗的最有效手段,主张将舞蹈用于教育和服务于政治。所以,当时的乐舞教育正处于鼎盛时期,并且建立起礼乐制度,把乐舞和礼制紧密地结合起来。封建社会,汉代对礼制乐舞进行变革,设立乐府,广泛收集民间歌舞。当时汉代宫廷的乐舞和民间的歌舞都已发展到了一个新阶段,随着汉族男女服饰的变革,表演技术也发展到了相当的高度。隋唐时期,特别是唐朝时期,社会政局稳定,生产恢复,国家强盛,对外贸易发达,文艺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乐舞艺术也出现了繁盛局面。唐代舞蹈是我国古代舞蹈艺术的发展高峰,它是集“周”“秦”“汉”“魏”“晋”“南北朝”舞蹈艺术之大成,把宫廷与民间舞蹈、汉族与少数民族舞蹈、宗教与世俗舞蹈和外来舞蹈相互渗透、糅合,彼此吸收,灵活运用。在唐代,进一步把隋朝的七部乐增删成为十部乐,即:燕乐、清商乐、西凉乐、天竺乐、高丽乐、龟兹乐、安国乐、疏勒乐、康国乐和高昌乐。燕乐是唐代新创的,清商乐是汉族传统音乐,其余都是外来的。据说西凉乐舞就是现今的敦煌舞,天竺乐舞是来自印度寺院中的古典印度舞,高丽乐舞是古代朝鲜族的乐舞。这种大规模的杂收并蓄,使得唐代乐舞艺术高度繁荣发展。宋元明清,舞蹈进一步发展。到了宋代,歌舞艺术形式逐渐向商业化和剧场化过渡,出现了节日时在街头表演民间舞蹈的舞队。元朝又出现了有歌有舞的戏剧形式——“元曲”。舞蹈艺术成了为美化和深化人物的思想感情服务的一种要素。从唐代以后到明代,民间舞蹈随着城市的发达,已经得到普遍地推广,而且向着剧场艺术的规模发展起来。到了清朝,戏曲艺术得到进一步发展,出现了昆曲和京剧。
编辑推荐
《舞蹈》由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出版。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