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0-8 出版社: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作者:王晓光 编 页数:333
前言
“货币银行学”是经济和管理类金融学和非金融学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重要基础理论课,所以各高等院校都非常重视它的教学。 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我们感觉到,尽管目前各种版本的“货币银行学”教材数量不少,但多是从理论研究的角度编著的,而且很多教材没有充分体现实际生活中金融业日新月异的变化。此外,多数院校培养的学生以应用型人才为主,但是现有“货币银行学”教材难以体现应用型本科教学的特点,因此,既不利于教师的教学,也不利于学生的学习。 为了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质量,结合经济和管理类金融学和非金融学专业“货币银行学”课程的需要和特点,兼顾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要求,我们根据多年的教学实践经验,编写了这本适应经济和管理类金融学和非金融学专业学生需要的“货币银行学”教材。本教材具有如下特点。 一是容量适度。经济和管理类金融学和非金融学专业的“货币银行学”课程学时相对较少,所以本教材在容量上保持适度。 二是深度适度。由于使用对象是经济和管理类金融学和非金融学专业的本科阶段的学生,所以在理论深度上保持适度。 三是广度适度。根据教材整体需要,保持理论知识广度适度。重要的内容详写,次要的内容略写。 四是前沿适度。即适度介绍一些前沿理论和实践知识。 五是理论联系实际适度。在介绍一般原理时,尽量结合我国金融改革实践加以阐述,同时配合案例分析,体现出学以致用的特色。 本书由王晓光教授任主编,崔宏伟、李玉志、张兴东、刘欣任副主编。由王晓光教授组织了吉林农业大学发展学院、长春大学、长春大学光华学院、长春大学旅游学院的教师共同编写。全书共计12章,由王晓光教授总体策划,各章编写分工情况为:王晓光编写第一章、第十章、第十一章;崔宏伟编写第三章、第五章;张兴东编写第十二章;刘欣编写第六章;李玉志编写第八章、第九章;唐志武编写第二章;于晶波编写第四章;佟元琪编写第七章第一节;程淑佳编写第七章第二节;尹春梅编写第七章第三节;陈新新编写第七章案例;此外,郝中老师参与了资料的收集和整理工作。全书最后由王晓光教授总纂。
内容概要
为了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质量,结合经济和管理类金融学和非金融学专业“货币银行学”课程的需要和特点,兼顾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要求,编者们根据多年的教学实践经验,编写了这本适应经济和管理类金融学和非金融学专业学生需要的“货币银行学”教材。
书籍目录
第一章 货币与货币制度 第一节 货币的起源 第二节 货币的本质和职能 第三节 货币的形式 第四节 货币制度第二章 信用 第一节 信用的产生与发展 第二节 信用工具 第三节 信用形式 第四节 信用的作用第三章 利息与利率 第一节 利息与利息率概述 第二节 利率的决定 第三节 利率的作用 第四节 利率管理体制第四章 金融市场 第一节 金融市场概述 第二节 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 第三节 货币市场 第四节 资本市场第五章 商业银行 第一节 商业银行概述 第二节 商业银行的业务 第三节 商业银行存款货币创造 第四节 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理论第六章 中央银行 第一节 中央银行的产生及类型 第二节 中央银行的性质和职能 第三节 中央银行的业务 第四节 中央银行的独立性 第五节 中央银行与金融监管第七章 其他金融机构 第一节 专业银行 第二节 政策性银行 第三节 非银行金融机构第八章 货币供求与均衡 第一节 货币需求理论 第二节 货币需求 第三节 货币供给 第四节 货币均衡第九章 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 第一节 通货膨胀概述 第二节 通货膨胀的成因 第三节 通货膨胀的经济效应 第四节 通货膨胀的治理 第五节 通货紧缩第十章 货币政策 第一节 货币政策目标 第二节 货币政策工具 第三节 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 第四节 货币政策效应第十一章 外汇与国际收支 第一节 外汇与外汇市场 第二节 汇率 第三节 国际收支 笫四节 国际储备第十二章 金融与经济发展 第一节 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 第二节 金融压抑与经济增长 第三节 金融自由化与经济增长参考文献
章节摘录
二、西方货币起源说 在马克思之前,西方关于货币起源的学说大致有以下三种。 第一,创造发明说。认为货币是由国家或先哲创造出来的。如早期的古罗马法学家鲍鲁斯认为,买卖渊源于物物交换,早期并无货币,也无所谓商品与价格,每个人只是根据他的机缘与需要以对他无用的东西交换有用的东西,因为通常是一个富余而另一个不足。但是,由于你所有的正是我所愿得的和我所有的正是你所愿接受的这种偶合的情况不是经常出现,于是一种由国家赋予永久价值的物品被选出来,作为统一的尺度以解除物物交换的困难。这种物品经铸造成为一种公共的形式后,可以代表有用性和有效性,而不必考虑其内在的价值和其数量的关系。从此两种东西的交换不再称为财物,只称为一个价格。 法国经济学家奥雷斯姆认为,物品常常表现为在一地很缺乏而在别处却很丰富,于是产生物物交换方式。又因物物交换常常产生纠纷和争议,聪明的人发明了货币,因此货币不是直接用来满足人类生活的自然财富,而是被发明出来的便于交换的人为工具。 第二,便于交换说。这种观点认为货币是解决直接物物交换困难而产生的。如英国经济学家斯密认为,货币是随着商品交换发展逐渐从诸多物品中分离出来的,是为解决相对价值太多而不易记忆、直接物物交换不便而产生的。他说,如果进入交换过程的有100种物品,那么每种物品都会有99个相对价值,由于这么多价值不易记忆,人们自然会想到把其中之一作为共同的衡量标准,通过它来对其他货物进行比较,解决直接物物交换的困难。 第三,保存财富说。这种观点认为货币是为保存财富而产生的。如法国经济学家西蒙第认为,货币本身不是财富,但随着财富的增加,人们要保存财富、交换财富、计算财富的量,便产生了对货币的需要,货币因此而成为保存财富的一种工具。 三、马克思货币起源说 马克思认为,商品的价值形式经历了由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过程,即由简单的偶然的价值形式、扩大的价值形式、一般价值形式,最后达到货币形式。 1.简单的偶然的价值形式 最初的交换带有偶然的性质,一种商品的价值偶然地、简单地由另一种商品来表示。 在原始社会末期,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产品逐渐有了剩余,生活需要有所扩大,交换行为出现。但交换只是偶然发生,一种商品的价值只是偶然表现在另一种商品上。比如,10尺①布换l张兽皮,10尺布的价值就偶然地在1张兽皮上表现出来,或1张兽皮的价值就偶然地在10尺布上表现出来。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