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0-6 出版社: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作者:姜德源,韩燕平 主编 页数:175
前言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升,旅游日益成为人们生活中的重要活动内容,大众旅游时代已经来临。当前,全国各地纷纷掀起大力发展旅游业的热潮。毋庸置疑,我国旅游业将迎来巨大的发展机遇和广阔的发展前景。相应的,旅游专业人才的需求也将越来越大,尤其需要旅游高等教育培养的高素质技能型旅游人才。旅游高等教育保持快速发展的同时,相应的教材建设却跟不上步伐,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了旅游高等教育的发展。“旅游学概论”作为旅游高等教育的基础课程、入门课程,是研究、学习旅游发展规律,培养学生从事旅游工作所需基本素质的必修专业课程,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但是在长期的教学过程中,难以找到适合高校旅游专业学生的教材,在选择教材时,大多存在“太乱”“很杂”“过难”“较旧”等问题。面对这种情况,编者在十余年旅游专业教学实践过程中所积累的大量经验的基础上,编写了这本教材。本书在编写过程中力求体现以下特色:1.系统性。科学系统地阐述旅游业的基本原理和知识。首先介绍旅游的产生和发展、旅游的性质与特点,解决旅游是什么的问题;然后分析了现代旅游的主体(旅游者)、客体(旅游资源)、媒介(旅游业)和旅游市场,解决旅游包括什么的问题;最后阐述了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和未来发展趋势,解决旅游业未来是什么的问题。各部分层层相扣,构成联系紧密的知识体系。-2.精简性。充分考虑到专业教学要求,克服以往教材“乱”“杂”“难”的问题,以“必需”和“够用”为度,无论在案例选择上,还是知识内容方面都经过认真筛选,放弃或简化一些与其他课程重复的内容。在文字表述上,坚持深入浅出和通俗易懂的原则,语言力求精练、准确,努力使其符合学生的认知能力和教学实际课时安排。3.前瞻性。克服信息滞后的缺陷,在内容安排上注意引入最新的研究成果与数据,站在旅游发展的最前沿,使读者掌握最新的信息。
内容概要
本书共分为八章,主要阐述了旅游的产生与发展,旅游的概念、特点和类型,旅游者,旅游资源,旅游业,旅游市场,旅游业的影响及可持续发展,旅游业的发展趋势等方面的内容。每章插入了章首案例和链接部分,并提出相关问题,引发学生思考并激发学习兴趣,扩展学生的知识面。在章末提供了课堂讨论题和技能操作题,供学生在课堂讨论和实践操作时参考,以提高实践操作能力。书中的概念和理论阐述深入浅出,语言通俗易懂,知识内容新颖。 本书可以作为高等院校旅游服务类专业教材,也可作为企事业单位相关从业高级人员业务素质提高拓展培训教材。
书籍目录
第一章 旅游的产生与发展 第一节 远古旅行 第二节 古代旅行的发展及特征 第三节 近代旅游的产生与发展 第四节 现代旅游的发展及特征第二章 旅游的概念、特点和类型 第一节 旅游的概念 第二节 旅游的特点 第三节 旅游的基本属性 第四节 旅游的类型第三章 旅游的主体——旅游者 第一节 旅游者的定义 第二节 旅游者的产生条件 第三节 旅游者消费行为分析第四章 旅游的客体——旅游资源 第一节 旅游资源概述 第二节 旅游资源的评价 第三节 旅游资源的开发 第四节 旅游资源的保护第五章 旅游的媒介——旅游业 第一节 旅游业的定义与构成 第二节 旅游业的作用 第三节 旅游业的性质与特点 第四节 旅行社 第五节 旅游饭店 第六节 旅游交通 第七节 旅游景区 第八节 旅游产品第六章 旅游市场 第一节 旅游市场概述 第二节 旅游市场的划分 第三节 我国的旅游市场第七章 旅游业的影响及可持续发展 第一节 旅游业对经济的影响 第二节 旅游业对社会文化的影响 第三节 旅游业对环境的影响 第四节 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第八章 旅游业的发展趋势 第一节 世界旅游业的发展趋势 第二节 我国旅游业的发展趋势参考文献
章节摘录
插图:人类的旅游活动始于人类历史上最早的远古旅行活动。人类迫于洪水、干旱、地震等自然灾害的危害,同时为了拓宽视野,扩大自身的活动范围和生存空间,进行着反复的迁徙。这种迁徙中所表现出来的人类流动特点便是旅游最基本的特征之一。但这些迁徙活动都是出于谋求生存的需要,它的被迫性和求生性都说明它们不属于现代意义上的旅游活动。只有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后才产生旅游的社会需求,才有了基于客观物质基础和主观出游愿望的旅游活动。一、原始人类的迁徙活动美国原始社会史学家路易斯•亨利•摩尔根将原始社会划分为三个主要时代:蒙昧时代、野蛮时代和文明时代。蒙昧时代是以采集现成的天然产物为主的时期;野蛮时代是学会从事畜牧业和农业的时期;文明时代是学会对天然产物进一步加工的时期。依照该种理论,从原始社会前期,即旧石器时代到新石器时代中期前,人类社会的生产工具主要是使用未经打磨的石器,只能栖身于原来的有限的地带中,靠采集果实维持生活,属于人类的蒙昧时代。《韩非子•五蠢》中所记载的“古者丈夫不耕,草木之实足食也;妇人不织,禽畜之皮足衣也”,便是这一时期的人类生活写照。直到渔猎和火的利用,原始人类才开始了最早的迁徙活动,并使得迁徙成为人类生存的历史特征。渔猎扩大了人类的食物源,火的使用所带来的照明、御寒、驱兽、熟食增加了人类的生存力量,使迁徙成为可能。但无论是早期智人还是后来的蒙古利亚人、希伯来人,迁徙多是因为自然因素(如气候变化、天灾对生存环境的破坏),或是人为因素(如战争)。有种观点认为,居住在蒙古高原的蒙古利亚人为了争夺草场而东征西讨,为了寻找食物而不断迁徙,其中的一部分在公元前4万年至公元前两万年,越过阿拉斯加迁到北美、中美和南美,成为印第安人的始祖。而《圣经》中希伯来人的3次大规模迁徙也证明了这一点。我国考古学家对仰韶文化时期留下的69处村落遗址的研究也得出它们是某一原始部落趋利避害、反复迁徙的结果。二、原始人类的旅行活动1.经商旅行新石器晚期,金属工具的出现和普及,大幅度提高了生产力,出现了第二次社会大分工(手工业从农业中的分离)和第三次社会大分工(商业从农业和手工业中的分离)。一部分人发现不同地区间的产品交换成为一种社会需要,因而产生了最早的旅行经商或外出交换产品的活动。从这里可以看出,旅行最早远不是我们现代意义的消遣和度假活动,而是一种由经济需要而产生的交换和贸易活动。
编辑推荐
《面向"十二五"高等教育课程改革项目研究成果•旅游学概论》可以作为高等院校旅游服务类专业教材,也可作为企事业单位相关从业高级人员业务素质提高拓展培训教材。《面向"十二五"高等教育课程改革项目研究成果•旅游学概论》由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出版。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