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0-3 出版社:北京理工大学 作者:黄中平 页数:186
Tag标签:无
前言
太极一词最早见于《易传•系辞上》,其中记载:“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唐初大儒孔颖达说:“太极谓天地未分之前,元气混而为一,即是太初、太一也。”《太极图说》中记载:“无极而太极。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静极复动。一动一静,互为其恨。分阴分阳,两仪立焉。阳变阴合,而生水、火、木、金、土,五气顺步,四时行焉。五行一阴阳也,阴阳一太极也,太极本无极也。”太极图是对太极文化最直观的阐释,也是研究周易最重要的图像。它的中间是一条弯曲的S曲线,白中有黑点,黑中有白点。S曲线将整幅图一分为二,这就是阴阳的分割线,白为阳,黑为阴。而用S曲线来表示,正说明阴阳处于不断消长的状态之中。白中有黑点,表示阳中有阴,黑中有白点,表示阴中有阳。我们人体同样也离不开“阴阳”。《素问•宝命全角论》中说:“人生有形,不离阴阳。”古代养生家特别提倡“天人合一”,正如《黄帝内经》中所说:“人与天地相参,与日月相应也”,“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故积阳为天,积阴为地。”从这些古文典籍中,我们可知世界万物包括人体都离不开“阴阳”两字,想要健康就必须要保持阴阳平衡,想要延年益寿就更要注重对阴阳的调理。人体就像是一台结构缜密的机器,五脏六腑都处在一种浑然天成的和谐状态,以维持生命活动的正常运行。而所有违背本性、破坏协调的活动,都会打破这种平衡,导致疾病发生。所谓“积劳成疾”“习性造病”,说的就是这个道理。怎么样才能维持阴阳呢?俗话说:“民以食为天,人以食为养”,饮食就是我们养生保健的最佳方法。人的一生都处在阴阳的不断消长和转化之中,生命储备是维持阴阳平衡的基础,而饮食又是维持生命的根本。通过饮食来调节体内阴阳的平衡,就是养生的最大关键。本书作者参照《黄帝内经》和《易经》等古文典籍,从人体五脏的相生相克到一年四季不同的饮食宜忌,以深入浅出的问题,将先贤的养生哲学呈现给读者,并以切实可靠的科学方法,提供合理可行的日常饮食建议,希望能帮助各位读者实现养生保健和延年益寿的美好愿景。
内容概要
本书参照《黄帝内经》和《易经》等古文典籍,以深入浅出的文字,将先贤的养生哲学呈现在读者的前面,并以切实可行的科学方法,为人们提供日常的饮食参考。作者从人体五脏的相生相克到一年四季不同的饮食宜忌,用浅显的语言将太极图中阴阳的此消彼长应用于饮食,进而实现养生保健和延年益寿的美好愿景。
作者简介
黄中平
◎成长于中医世家,自幼跟随父亲学习药草知识与脉理论治,具有多年看诊经验,对于中医理论与实证有深厚学养基础。
◎钻研中医学二十年,对中药进行了深入的科学分析,成果卓著。
◎著有《男人应该这样吃》、《以食治病》等书。
书籍目录
第一章 饮食与人体平衡——健康的身体从饮食中来 第一节 人体健康的标准 第二节 人体的阴阳平衡 第三节 阴阳平衡是健康的基础 第四节 人体为什么会阴阳失衡 第五节 阴阳失衡,百病始生 第六节 以饮食平衡人体第二章 五脏的阴阳平衡——人体的太极图 第一节 人体的五行 第二节 肺属金肺的功能 第三节 肝属木肝的功能 第四节 肾属水肾的功能 第五节 心属火心的功能 第六节 脾属土脾的功能第三章 春夏为阳,秋冬为阴——四季饮食中的太极图 第一节 春生 第二节 夏长 第三节 秋收 第四节 冬藏第四章 饮食中的相生与相克——了解食物的属性、营养及搭配 第一节 营养加倍之饮食相生搭配 第二节 保健养生之饮食相生搭配 第三节 健脑益智之饮食相生搭配 第四节 补益气血之饮食相生搭配 第五节 养颜润肤之饮食相生搭配 第六节 减肥塑身之饮食相生搭配 第七节 润肠排毒之饮食相生搭配 第八节 蔬菜搭配的相克禁忌 第九节 水果搭配的相克禁忌 第十节 海鲜搭配的相克禁忌 第十一节 肉类搭配的相克禁忌 第十二节 调味品搭配的相克禁忌 第十三节 中草药搭配的相克禁忌
章节摘录
第一章 饮食与人体平衡——健康的身体从饮食中来《黄帝内经》开篇即明确了健康的概念,它认为,一个健康的人必须在天时、人事、精神方面保持适当的和有层次的协调。按照《黄帝内经》的观点,现在我们所言的健康人,其实只能算是“常人”,而一个真正健康的人应该符合以下三个条件:①合天时,“处天地之和,从八风之理,法于阴阳,和于术数”;②合人事,“适嗜欲于世俗之间,无意嗔之心,行不欲离于世,被服章,举不欲观于俗,外不劳形于事,内无思想之患,以恬愉为务,以自得为功”;③养肾惜精,“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中国的传统医学提倡“天人合一”的理论,认为“人身小宇宙,宇宙大人身”,一个人的生命、身体、健康和疾病都和周围的自然环境有着密切的关联。人体的健康是离不开天的,更不能逆天而行,只有符合“天人合一”的规律,才算是真正的健康。根据《黄帝内经》中“一阴一阳之谓道,偏阴偏阳之谓疾”的太极思维方法,中医将我们的生命状态分为“未病态”和“已病态”两种。已病态具有明显的痛苦感觉,即“偏阴偏阳”的疾病状态;未病态没有明显的痛苦感觉,即人体阴阳相对平衡的健康状态。另外,即使体内潜伏着某些病因,但它未对人体阴阳造成破坏的话,仍然属于未病态。一个人进入中年之后,随着生理功能的衰败,身体开始出现各种疾病,中医将此归结为阴阳失衡。《易传•系辞》中记载:“原始及终,故知死生之说”,“阴阳交合,物之始,阴阳分离,物之终。合则生,离则死。”基于此,中医认为,人体的健康也必须符合以下十个标准:(1)双目有神。神藏于心,外候在目。眼睛的好坏不仅能够反映出心脏的功能,还和五脏六腑有着密切的关联。中医说:“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注于目。”眼睛是脏腑精气的会聚之所在。因此,眼睛的健康也就反映出了脏腑功能的强盛。(2)脸色红润。脏腑功能良好则脸色红润,气血虚亏则面容也显得没有光泽,脸色就是人体五脏气血的外在反映。(3)声音洪亮。人的声音是从肺里发出来,声音的高低自然决定于肺功能的好坏。(4)呼吸匀畅。“呼出心与肺,吸入肝与肾。”人的呼吸和五脏的关系非常密切,呼吸要不急不缓、从容不迫,才能证明脏腑功能的良好。(5)牙齿坚固。中医认为:“齿为骨之余”,“肾主骨”,牙齿的好坏反映着肾气和肾精的充足与否。(6)头发润泽。中医认为:“发为血之余”,“肾者,其华在发。”头发的状况是肝脏藏血功能和肾精盛衰的外在反映。(7)腰腿灵活。腰为肾之府,肾虚则腰惫矣。灵活的腰腿和从容的步伐是筋肉经络和四肢关节强健的标志。(8)体形适宜。中医认为,胖人多气虚,多痰湿;瘦人多阴虚,多火旺。过瘦或者过胖都是病态的反映,很容易患上糖尿病、咳嗽、中风和痰火等病症。(9)记忆力好。脑为元神之府,为髓之海,人的记忆全部依赖于大脑的功能,髓海的充盈是维持精力充沛、记忆力强、理解力好的物质基础,也是肾精和肾气强盛的表现。(10)情绪稳定。中医认为情志过于激烈是致病的重要原因。大脑皮质和人体的健康有着密切的关系,人的精神恬静,自然内外协调,能抑制心理疾病的发生。第二节 人体的阴阳平衡夏朝时,古人通过对世间万物的观察,将它们分为“阴阳”两类,建立起一套朴素的唯物论和辩证法的思想,这就是“阴阳说”的雏形。到战国时,《吕氏春秋》将其进一步具体化,使“阴阳说”成为一套具有普遍意义的思想,它所提出的自然界的阴阳变化和现在对立、统一的哲学思想不谋而合。如今一提到“阴阳”,我们首先想到的就是《易经》。从表面上看,《易经》是一部讲“占卜”的经典,其实它所蕴含的哲理是中国整个阴阳文化的基础。比如这个简单的“易”字就是由一个“日”和一个“月”组成的。《易经》中说“天地氤氲,万物化醇”,意思指天地初开之时是一片氤氲元气,之后才逐渐划分为阴阳,形成了这个世界。那么什么是阴阳呢?古人解释说,凡是向着阳光的、外向的、明亮的、上升的、温热的都属于“阳”。与之相反,凡是背着阳光的、内守的、晦暗的、下降的、寒凉的就称为“阴”。比如天和地,即天为阳,地为阴;昼和夜,即昼为阳,夜为阴;还有外为阳,内为阴;出为阳,入为阴;热为阳,寒为阴等。阴和阳相互对立,但又相互统一,只有这种统一才能生成万物,成为一切事物的始终。就我们的身体而言,同样是分为阴和阳两个部分,比如上身为阳,下身为阴;体表为阳,体内为阴;背部为阳,腹部为阴;四肢的外侧为阳,内侧为阴。《素问•宝命全角论》中说:“人生有形,不离阴阳。”五脏六腑也有阴阳之分,大肠、小肠、膀胱、胆、胃和三焦为阳,心、脾、肾、肝、肺为阴。再具体一点,每一个脏腑也可以分为阴阳两部分,比如心脏可以分为心阳和心阴,肾脏可以分为肾阳和肾阴。由此可见,人体既有阴阳的对立统一,阴中有阳,阳中有阴,同时它还是一个有机的整体。阴和阳的关系既有对立也有协调和统一。具体而言,包括阴阳对立、阴阳互根、阴阳消长和阴阳转化。阴阳对立即双方处在相反的属相,比如天与地,昼与夜,寒与热等,它们是互相对立的两个方面。阴阳互根即对立的双方又同时存在着互相依存和互相利用的关系。正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所记载:“阴在内,阳守之;阳在外,阴之使也。”阴和阳都必须以另一方来作为自己存在的前提,没有阴便没有阳,没有阳,阴也就不会存在。当双方失去了互为依存的关系,也就不能再生化和滋生。天地法则的维系,依靠的就是阴阳的互利、互化作用。阴阳互根使万物生生不息、循环不已。就人体而言,日常的生理活动都是以物质为基础,它依赖的是阳气的作用,而阳气的产生又依赖于阴精。《素问•生气通天论》中记载:“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如果阴阳不能彼此为用,导致分离,那么人的生命活动也会随之停止。阴阳消长的关系正如《易传•系辞》中所说:“日往月则来,月往日则来,日月相推而明生焉;寒往则暑来,暑往则寒来,寒暑相推而岁成焉。”意思是说,世间万物的对立双方是处在不停运动和变化的过程之中的,双方一直维系着此消彼长的状态。比如白天变成黑夜,黑夜再变成白天,这就是宇宙的变化规律。太极图的中间是一条S曲线而非直线,即说明阴和阳总是处在不断的消长之中。如果脱离了这个规律,就会出现阴阳消长的异常反应。针对人体来说,我们的生理活动为“阳”,体内的营养素为“阴”,要完成正常的生理活动必须消耗掉一定的营养素,此即“阳长阴消”。而“阴长阳消”则是营养素的新陈代谢,又必须消耗掉生理活动能量,如此,就是维持我们身体健康的必要条件。如果阴阳一方出现偏盛或者偏衰的状况,不能维持相对的平衡,人体就会出现相应的病理反应。《易传•系辞》中说:“阴阳合德而刚柔有体。”这里讲的就是阴阳转化的关系。万物之间的阴阳两面既相互对立又相互统一,在一定的条件下还可以向其对立面转化,只有这样才能推动事物的变化和发展,使阴阳长期共存,维持平衡和稳定的局面。当我们体内的阴阳出现失衡时,我们的身体便会表现出相对应的病症,正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所记载:“寒极生热,热极生寒”,“重阴必阳,重阳必阴”。在对这些疾病治疗的过程中,我们常常会听到医生关于“由阴转阳”或者“由阳转阴”的说法,这就是利用阴阳转化的道理来重新恢复体内阴阳的平衡,以实现治病的目的。那么“阴阳平衡”又是什么呢?所谓的阴阳平衡,指的就是阴和阳之间保持的相对协调和稳定的状态。世间万物时刻都处在相互竞争的过程中,阴和阳也是如此。所谓“此消彼长”,最后必定会形成相对的统一,《春秋繁露•循天之道》当中说:“中者,天之用也;和者,天之功也。……中者,天地之所终始也;和者,天地之所生成也。德莫大于和而道莫正于中。中者,天地之美达理也。”意思是说,阴和阳的中和才能促进万物的生长,这是天地之间最大的法则。其实,这种阴阳的平衡是一种相对且动态的平衡,宇宙间的一切事物都处在不断地变化和发展中,人体的活动也是如此,比如体内气的升降、血液的循环、物质的代谢、精气的转化等,都在不停地运动之中。正如《素问•六微旨大论》中所言:“是以升降出入,无器不有。”如果事物的变化永远处在阴阳消长的转化中,那么宇宙便也会总是处在瞬息万变的状态,自然也就不会有生命诞生和存活。所以说,只有保持这种阴阳的平衡,才能维系我们所生存的五彩缤纷的世界,同时维系人体生命活动的稳定,也只有这样才能确保我们的健康。
编辑推荐
台湾中医大师的饮食养生指南,百姓日常保健的简单方法。《〈黄帝内经〉与〈易经〉里的养生之道:掌握五色食谱才能延年益寿》以阴阳平衡为理论基础,解释人体疾病和健康的原因。具体以五脏属五行,用食疗的方式维持五脏的阴阳平衡,通过四季不同的保健方式,配合食物相生相克的特性,最终提供简单易学、顺其自然的养生方法。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