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08-6 出版社: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作者:北京青少年科技俱乐部活动委员会 编 页数:186
内容概要
一个科学家,特别是“身经百战”的科学家,对古今科研事例,包括对自身科研经历的体验,梳理一下表达出来,就会是对思想和科学方法很好的普及。于是编者们把编写的方式定为“科学家讲科学”,并以此作为丛书的名称。每辑刊载30篇左右适于中小学教师使用,并适合于中学生阅读的科普短文。本书为第四辑,每篇讲述一项科学知识和过程,并在正文之外加旁注和跋作为导读,着重阐明其中的科学思想和方法,以引发读者思考和探究。 书中文章各自独立,一事一讲,互不牵制。不同学科之间的篇数上保持大致的平衡。文章分两类,一类是新的创作,是主体;另一类是若干科普佳作的直录。两者的正文均保持作者自己的风格,作者以及编者利用旁注和后跋以实现导读和提示。
作者简介
张青莲,1908年7月21日生于江苏常熟,著名无机化学家。1934年,张青莲毕业于清华大学研究生院,1936年赴德国柏林大学物理化学系深造,获博士学位,随后在瑞典斯德哥尔摩物理化学研究所研究气体混合物的扩散分离。1937年回国,任中央研究院上海化学研究所副研究员,1938年任上海光华大学教授,1939年任昆明西南联合大学教授,1946年任清华大学教授,1952年起任北京大学教授;1955年。当选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83年当选国际纯粹与应用化学联合会原子量与同位素丰度委员会常务委员。
张青莲院士长期从事无机化学,特别是有关同位素化学及重水的研究,成果大部分已总结于所出版的《从事同位素化学研究五十年》(1985)一书及《张青莲教授九五华诞志庆集》。2003)中的“记青莲先生的原子量新值测定之研究”一文中,并为中国各年中轻同位素的研究和生产做出了贡献。20世纪90年代以来,他系统地进行了原子量的精确测定工作,所测定锗等10种元素的原子量已被国际纯粹与应用化学联合会确定为新的国际标准数据(1991—2005)。
2006年12月14日张青莲院士因病逝世。
书籍目录
创新探索 张青莲教授与元素周期表天地奥妙 日冕物质抛射 宇宙深处的迷星 聆听地球的旋律 重量与质量 蝇眼·雷达·计算机 生命活动的自动控制探源究理 太阳系空间探测的意义 “毒”草为什么会“变坏”? 球状闪电之谜善事之器 如何知道太阳的内部构造? 用化学研究生命 让信息乘上快速“交通工具”——浅谈调制和解调技术前瞻溯望 小天文台也能做大事 面对自然灾害 人们对光合作用的认识 X射线的发现——100多年前的一篇记者访问记 用射电望远镜寻找地外文明科学现在时 国际上基因工程发展的几个动向 让北京成为一座森林之城 弧线球中的物理学 太空生活中的科学 青霉素变脸体验与启示 科学的责任 发现我国第一例睡眠呼吸暂停警示与反思 中国的科学为什么落后?小明求知 绿色塑料有多绿? 光活化农药的故事 铁丝在纯氧中燃烧时产生的是“钢花” 还是“碳花” 棒冰为什么外面甜里面淡 为什么老鼠掉进加有洗衣粉的水中会被淹死? 分子计算机的发明也能缓解能源问题行万里路 极地生命面面观读万卷书 希望“寂静的春天”永不会来——读绿色经典《寂静的春天》 “我为什么没有发现相对论”/陈克艰/168 献给好奇者的乐趣——荐《圆的历史:数学推理与推理宇宙》专家导游走进北京自然博物馆
章节摘录
张青莲教授与元素周期表 张青莲,1908年7月31日出生于江苏省常熟县支塘镇的一个小康家庭。 1922年。当时l4岁的张青莲离开家乡,乘船来到苏州读书。考入苏州桃坞中学(现苏州市第四中学)。住校求学,进入初中二年级。 那时学校按中英文讲授的课程分班,由于在入学前读过一年英文专修科,不久。张青莲英文跳了一级,但他在中文班里,老是写不好作文,老师的批语常常是“乏味”两字,有一次作文只得了60多分,勉强及格。到了毕业前一年,校长找他谈话,希望他能利用暑假补习一下功课。张青莲的父亲因此领他拜一位秀才为师。在先生的精心教诲下,张青莲挥汗苦读了两个月,啃完了《史记》等指定的古籍,写了100多篇作文。当他秋季回校后,作文便考了80多分。 桃坞中学英语教学要求学生精读原著,能流利地用英语进行日常的交流对话.因此张青莲在学校求学期间受到了良好的英文训练。桃坞中学的一位外籍牛津大学硕士教张青莲英文,直接就以《旧约圣经》上的文学故事作教材。高三时他还读了《双城记》,这部小说开头一段精练地概括了英法社会酝酿着的变化,那语言是如此的生动传神,竟使张青莲至老未忘。 经过无数个日日夜夜的刻苦学习,在1926年高中毕业离校前夕,张青莲囊括了学校中英文作文两项竞赛的第一名。当时,中文作文竞赛的题目是“为学无止境”,后来这成为他一生治学的写照。 ……
媒体关注与评论
天文、地理、生物、化学……尽在其中。 科学是美丽的,科学往往是生活中真善美的现场,好奇、怀疑和知会运行的疆域。长期以来,那么多人让自己停留在动人的科学探索现场之外,多么遗憾! ——沈致远
编辑推荐
科学是美丽的,科学往往是生活中真善美的现场,好奇、怀疑和智慧运行的疆域。长期以来,那么多人让自己停留在动人的科学探索现场之外,多么遗憾!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