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2-9 出版社: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 作者:李世忠,王毅强,杨德齐 编著 页数:177 字数:261000
内容概要
李世忠、王毅强、杨德齐编著的《大学·中庸新论》立足于经典文本,在解词、释义、译文的基础上,展示儒家思想的真谛,并对文本作出马克思主义的解析。《大学·中庸新论》既有对儒家学说糟粕的深刻批判,也有对其精华的继承与褒扬,“相关链接”又增强了可读性和趣味性,借以起到开阔视野、启迪智慧的作用。
书籍目录
第一篇 《大学》
绪论 《大学》及其作者简介
【内容提要】
第一节《大学》的历史沿革
一、《大学》成书年代考证
二、《大学》在汉代至唐代的基本概况
三、《大学》在宋代的基本概况
【相关链接】程门立雪
【相关链接】朱熹诗词两首
四、《大学》在元、明、清三代的基本概况
第二节《大学》作者简介
一、《大学》作者考证
二、《大学》作者曾参简介
【相关链接】曾子杀彘
【相关链接】大学章句序
第一章 释“经文”章
第二章 释“明明德”章
第三章 释“新民”章
第四章 释“止于至善”章
第五章 释“本末”章
第六章 释“格物致知”章
第七章 释“诚意”章
第八章 释“正心修身”章
第九章 释“修身齐家”章
第十章 释“齐家治国”章
第十一章 释“治国平天下”章
第二篇 《中庸》
参考文献
后记
章节摘录
版权页: 插图: 【参考译文】 所谓使意念真诚,意思是说:不要欺骗自己,要像厌恶污秽的气味一样,要像喜爱美色一样,一切都发自内心的满足,所以品德高尚的人在自己独处的时候,也一定会谨慎。那些没有道德修养的人在私下里作恶多端,什么坏事都做得出来。他们一见到品德高尚的人便躲躲藏藏,掩盖自己的恶,而显示出自己的善。其实,别人看他的所作所为,就像看见了他的心肺一样清楚,掩盖有什么用呢?这就叫做内心的真诚一定会在外表上显露出来,所以品德高尚的人在一个人独处的时候,也一定要谨慎。曾子说:“十只眼睛看着,十只手指着,这难道还不严厉吗!”财富可以装饰房屋,品德却可以修养身心,使心胸宽广而身体舒适安泰。所以,有道德修养的人一定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 【文本解读】 朱熹非常重视“诚意”,认为“更是《大学》次序,诚意最要”。(《朱子语类》卷十六)从朱熹的章句中可以大致看出,《大学》对“诚意”的阐释和界定是基于三个基本的概念:“自欺”、“自谦”、“慎独”。《大学》对“诚意”的解释是:“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故君子必慎其独也!”这里有三个关键词,即“自欺”、“自谦”、“慎独”,《大学》就是用这三个词给“诚意”下了一个定义,将诚意与勿自欺、自谦、慎独诸概念贯通起来,共同构成“诚意”概念的全体。 第一,“诚意”的内涵就是“毋自欺”。 要理解“毋自欺”,就要懂得什么是“自欺”。“自欺”是作为“诚意”的反面出现的,朱熹理解为:“知为善以去恶,而心之所发有未实也。”内心知道什么是善、什么是恶,知道要行善去恶,但还是没有落到实处,就叫“自欺”。知道这样做是错的,却假装不知道而去做,就是“自欺”。产生“自欺”的关键是“知”未尽,由于“知”未尽,处于半知,而导致“自欺”。朱熹认为:“惟是知之有豪末未尽,必至于自欺。”(《朱子语类》卷十六)“‘自欺’是个半知半不知底人。知道善我所当为,却又不十分去为善;知道恶不可作,却又是自家所爱,舍他不得,这便是自欺。不知不识,只唤欺,不知不识却不唤做‘自欺’。”(《朱子语类》卷十六)自欺是由于半知半不知导致的,不知不识不能叫做“自欺”。所以朱熹非常看重“致知”,强调“致知”务必穷尽,即要做到“即物穷理”。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