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恩成就孩子一生

出版时间:1970-1  出版社:李少聪 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 (2010-02出版)  作者:李少聪  页数:258  

前言

知恩感恩是做人的基本准则,孩子若能从小就怀有一颗感恩之心,不仅能培养其与人为善、与人为乐、乐于助人的品德,促进其健康人格的形成,而且对其今后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有着重要作用。可以说,只有心怀感恩之心的孩子,他的未来成功概率才会更大。爱孩子是父母的本能,为此,家长们愿意倾尽所有,不求回报。然而,在父母无私地将爱给予孩子的同时,不少孩子却把父母无微不至的爱视为天经地义,变得以自我为中心,不懂得体谅,更不知道感恩。当爸爸不小心差点滑倒时,孩子不但不关心,反而站在一边哈哈大笑;当妈妈生病在床时,孩子却抱怨妈妈没给自己做饭……种种冷漠让人心寒。为什么父母付出了爱却没有得到孩子爱的回馈呢?也许我们该好好反省一下。要知道,爱孩子是一门艺术,只有理智地付出,聪明地爱孩子,让孩子体味到父母那浓浓的爱,继而才能让孩子懂得感恩。“不求回报”的爱并非有利于孩子的成长和成才,父母在爱孩子的同时,也要让孩子懂得知恩感恩,这样,父母的爱才有价值。才有意义。

内容概要

  感恩之心足以稀释孩子心中的狭隘和蛮横,还可以帮助孩子度过痛苦和灾难。常怀感恩之心,就可以勇敢地面对、接受未来生活中的挑战、苦难和挫折。使孩子的意志更加坚强、心胸更加宽阔。  感恩将使孩子的心和他所企盼的事物联系得更紧,感恩将使孩子产生对生活、对一切美好事物的信念,从而会以积极的态度对待人生。孩子常怀感恩之心,他会感觉自己生活在一个美好的世界里,他的人生也会变得更加美好。

书籍目录

第一章 孩子不懂感恩,是家教最大的失败如果父母奉献了自己的所有,却把孩子教成了一个忘恩负义的人,那将是家庭教育最大的失败。只有让孩子懂得知恩感恩,父母对孩子倾注的爱才是有价值、有意义的。1.现在的孩子为何不懂感恩2.让孩子学会感恩比什么都重要3.父母必须引导孩子正确认识感恩4.父母要做孩子感恩的榜样5.教孩子感恩不必等到“以后”6.感恩教育不能流于形式7.教孩子感恩不能靠“逼”8.溺爱是孩子不懂得感恩的“祸首”第二章 感恩先要知恩,理智付出让孩子体味你的爱知恩才能感恩。父母的爱,要让孩子知道,这不仅仅是让孩子“知恩图报”,同时也是让父母跳出狭隘之爱的圈子。只有父母学会理智聪明地付出,才能让孩子感知、体味父母的爱,懂得珍惜,懂得感恩父母。1.不要给孩子太多好玩的和好吃的2.只安排衣食住行的爱不是真正的爱3.不要把孩子当“宠物”养4.对孩子的爱要有所保留5.爱得太无私,孩子反而不在乎6.不要为孩子包办代替7.不要对孩子有求必应8.让孩子偶尔受点冷落9.不要让孩子吃“独食10.不要给孩子太多物质奖励11.让孩子为自己的行为负责第三章 爱是相互的,学会向孩子“索取”父母对孩子不图回报的爱,造就了越来越多的“月光族”、“啃老族”。羊有跪乳之恩,鸦有反哺之孝。爱是相互的,父母在爱孩子的同时,也要学会向孩子“索取”。只有孩子懂得感恩、懂得回报了,父母的爱才有积极的意义。1.让孩子学会对父母说“谢谢”2.对孩子要有“索取”的心态3.“计较”孩子的付出4.学会“示弱”,让孩子懂得给予5.爸爸妈妈并不是真的爱吃鱼头和鱼尾6.让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7.教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8.给孩子照顾父母的机会9.不要忽视孩子给你的爱10.欲取之先予之——对孩子表达谢意第四章 再富也要穷孩子,吃过苦的孩子才知惜福在过分呵护下长大的孩子,将无法自立并且不懂感恩。再富也要穷孩子,是为了让孩子品尝劳动的艰辛,领悟生活的不易,感恩父母给予自己的一切,从而树立积极的生活态度,去感恩惜福。1.你会让子女做个“穷孩子”吗2.让孩子了解金钱的来之不易3.故意“贫穷”,让孩子学会节俭4.通过参与劳动,让孩子学会珍惜生活5.带孩子到艰苦的农村去体验生活6.不妨给孩子找点“苦”吃7.让孩子到乡下看看粮食是怎么来的8.让孩子到夏令营接受锻炼9.让孩子通过付出劳动去获取自己想要的第五章 给予没有理所当然,教孩子表达感激之情从孩子呱呱坠地的那一刻起,他们就被父母及家人的爱包围着,他们习惯了获取、习惯了享受,习惯地认为父母对自己的爱是理所当然的。对此父母有必要教育孩子:给予没有理所当然,应该学会表达感激之情。1.无论是待客还是做客都要礼貌先行2.教孩子收到礼物时说“谢谢”3.让孩子见到老师时热情问好4.教孩子通过礼貌用语表达感恩5.问孩子是否记得父母的生日6.别让孩子嫌弃父母的平凡……第六章 “施”比“受”有福,让孩子心怀感恩去助人第七章 培养感恩之心,让孩子学会尊重和善待他人第八章 蜜罐里的孩子长不大,让孩子珍惜所拥有的第九章 让孩子换个角度看,负面的事情也是礼物第十章 用震撼心灵的故事,唤醒孩子感恩的心

章节摘录

看着这些现象,我们不禁要问:现在的孩子怎么了?为什么不容易感动、不懂得感恩?难道孩子的心真的那么狠吗?难道孩子真的不知道爱父母吗?有专家分析,现在的孩子不懂感恩,与他们获得的“爱”太泛滥、太单向、太单一不无关系。暨南大学社会科学部龚红月老师指出,中国传统文化讲“仁爱”,强调感情的双向交流,比如父母师长爱(关怀、指导、扶助、引向、理解等)子女,同时教育子女对父母师长“仁”(尊敬、仰慕、报答、服从等)。但遗憾的是,现在很多家长都没有这种意识。孩子接受了太多的爱,太容易地得到爱,就不懂得珍惜。这种“强制性”的感情重压,也使孩子容易产生逆反心理,也就谈不上发自内心地去“感恩”了。当然,孩子缺乏感恩之心,变得冷漠与自私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这其中与家庭、学校、社会的影响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第一,父母缺乏对教育的正确理解。在家庭教育方面,很多父母没有正确理解教育的意义,受传统“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思想的影响,很多父母认为教育孩子的首要任务是让孩子成为一个会读书、考高分的孩子,只要孩子的成绩好,其他方面都不是太重要。因此,为了让孩子努力学习,取得好成绩,父母不惜任何代价。但并不是每个孩子都能理解父母的良苦用心,很多孩子认为父母所做的是理所当然的。第二,学校教育缺乏正确的引导。在学校教育方面,把孩子的智力教育放在重要地位,而常常忽视孩子的人格教育和品质培养,这就使智力教育与人格教育严重失衡,孩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没有树立起来。在他们的心里,分数是自己追求的目标,而对于自己的师长他们没有任何的感激之情。现在很多孩子对父母的艰辛没有什么体会,却对社会上的时尚、名牌、奢华、虚荣等东西非常了解和沉迷,一方面孩子们觉得自己过优越的生活是父母的责任,是天经地义的,另一方面他们又时常为无法满足愿望而抱怨。同时,他们受到功利主义思想的影响,变得自私自利起来,把金钱看得比什么都重要。《三字经》里说:“人之初,性本善。”孩子小时候内心是善良的,是懂得感恩和爱人的,但是经历了一番错误的教育后,孩子就失去了感恩的意识。不管学校教育和社会风气对孩子有什么样的影响,都掩盖不了父母在家庭教育方面的失职。俗话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启蒙老师没能给孩子灌输感恩的理念,没有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用正确的教育方式给孩子积极的影响,那是家庭教育的最大失败。2.让孩子学会感恩比什么都重要有位哲学家说过,“世界上最大的悲剧或不幸,就是一个人大言不惭地说没有人给我任何东西。”而如今的父母对孩子都是毫无节制的付出,结果孩子不仅无视父母的爱,甚至变得自私无情。其实,做父母的责任不只是爱孩子,不只是让孩子好好学习,同样重要的是教会孩子如何抱着一颗感恩的心,去用自己的行动报答父母。一个从海外归来的华侨,想在自己的家乡资助一批贫困学生。但令人惊奇的是,他给学生们寄去的是几本励志书籍,而不是给孩子们寄钱。收到书的孩子们都傻眼了,心想:“自己连学都上不了了,要这些书有什么用啊?”只有一个名叫阿牛的小男孩在收到书籍后,给华侨回了一封言简意赅的感谢信:“好心人,谢谢您的帮助!”结果,只有这个小男孩得到了华侨的全额资助,重新回到了课堂。在接受采访的时候,华侨不无遗憾地说:“所有的小孩中,只有他一个人懂得感恩!一个不懂得感恩的人,我们怎么能指望他长大后回报社会呢?”教孩子怀着一颗感恩之心去学习,去生活,去报答父母和一切帮助过他的人,这比什么都重要。从小培养孩子感恩分享,这不仅是一种礼仪,更是一种健康的心态。在家庭里父母对子女的爱不是单向的,而是双向互动的。作为子女不能仅仅只接受来自父母的爱,更应懂得爱的反馈和回报。而只有当孩子学会感恩,父母的爱才变得有意义。在一所农民工子弟学校,有一位小学一年级的数学老师,在给孩子们出的期中试卷中,有这样一道题目:“假如你家有5口人,买来10个苹果,每个人能分到几个苹果?”由于打字员疏忽,把“10”误打印成了“1”了。这样,题目就变成了“假如你家有5口人,买来1个苹果,每个人能分到几个苹果?”老师心想,这道题本身就有问题,因为它不可能有答案。在阅卷时,老师发现几乎所有的学生都给出了答案,但是只有一个答案让他受到震撼,答案的内容是:每个人能分到一个苹果。后面接着写出了一段解释:假如爷爷买来一个苹果,他一定舍不得吃。

编辑推荐

《感恩成就孩子一生》:感恩造就孩子未来,感恩成就成功人生,感恩,是一条做人最基本的准则,是一种人生质量的体现,是一切生命美好的基础。感恩是生活中的大智慧。能使孩子感受到大自然的美妙、生活的美好,能保持孩子的积极、健康、阳光的良好心态。要让孩子学会“感恩”,先要学会知恩,要理解父母的养育之恩,师长的教诲之恩,朋友的帮助之恩……只有这样,才能让孩子以善良的眼光看待每一个生命,尊重每一份平凡的劳动。知恩才会感恩。才会懂得回报。只有知道感恩的人,他的一生才会少了许多怨天尤人的不平。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感恩成就孩子一生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