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09-11 出版社: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 作者:李清敏,李玉君,崔爱红 编著 页数:247
前言
书对于一个民族来说,是让悠远历史连成缆索的工具。是让五湖四海的人聚在一起的元素,更是让这片广阔土地长存文明火种的基础。几千年来,野蛮的战火几乎在不断地焚烧着脆薄的书页,很多书,来了,又去了。不幸中的万幸,有一本对中华民族影响最为深远而广泛的书在无尽的灾祸中死里逃生,那就是《论语》。《论语》成书在战国前期,它是我国古代的一部语录体散文集。它以精练传神、含蓄隽永的语言,记载了大思想家孔子及其主要门徒的言行,全面反映了孔子的人文思想、政教观念、治国之道与社会理想。经过秦始皇的焚书坑儒,《论语》几乎遭到灭绝。直到西汉,秦朝的“挟书律”被废除,朝廷明令“大收篇籍”广开献书之路”。那些冒着生命危险将书保留下来的人,纷纷向朝廷“献书”,几经周折,才恢复了较完整的《论语》。读《论语》的人当中或许不乏受功利驱使者,但更多的人是为了从中学到为人处世的方法,与修身治国平天下的道理。事实证明.几千年前儒者虽已给我们谆谆教诲,教给了我们许多道理,但真正能以《论语》为做人准则的人,倒是少之又少。《论语》是祖先留下的宝藏,如果单纯用于展览、炫耀,它就失去了本身的价值。我们不仅要读它,更重要的,我们要学以致用。将书中的道理记在心中,用在生活中。假如我们在现实中能够做好其中的几点,那么社会风气就会好转许多。
内容概要
“半部《论语》治天下”,也许我们达不到宋朝宰相赵普那样高的水平,但是通过对《论语》的学习,我们能学到最佳、最实用的做人道理,这点却是毋庸置疑的。《论语》在几千年的承传过程中,影响教育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浸润着人们的心田,荡涤着人们的灵魂。
书籍目录
第一篇 寓教于乐寓学于乐 第一节 识海无涯君子当学而时习之 一、端正态度:学者为人,不亦悦乎 二、明确目标:“学”而“思”,“罔”和“殆” 三、方法方式: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四、善哉圣人:学而知之,困而学之 第二节 有教无类君子当广授于众 第三节 学用相长君子当知行合一 一、举一反三:学以致用,实践为先 二、士志于道:谋道忧道,知易行难 第四节 知者常在君子当活到老学到老 第五节 圣人无常师君子当以“问”修身 一、虚心好学:三人行,必有我师 二、广识之由:问而得思,思而得智 第六节 从《论语》看孔子的教育思想第二篇 修身治国平天下 第一节 德行操守君子当坦荡荡 一、不拘小节 :任人唯贤,方是正道 二、德才兼备:以德为先,贵在恒心 三、端正品行:身子已正,不惧影斜 第二节 以戒为治君子当自律 一、严于律己:约之以己,以戒为德 二、见贤思齐:责己为重,责人为轻 第三节 着眼大局君子当赦小过 一、配合分工:欲举贤才,必先有司 二、大局为重: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三、安分守己:思在其位,不宜越位 第四节 礼贤下士君子当以德育人 一、正直生存: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二、交友之德:贤贤易色,事事必信 第五节 为人立世君子当尽在“乐”中 第六节 一言尤鼎君子当言寡尤,行寡悔 一、慎言其余:多闻阙疑,禄在其中 二、学会自制:雅言以仁,约之以礼 三、君臣有度:一言兴邦,一言丧邦第三篇 “礼”“仁”“乐”“孝”“智” 第一节 察事明礼君子当学礼从周 一、礼的滥觞:夏礼殷礼,郁郁周礼 二、治国安邦:政刑法令,有礼好定 三、人格亮点:礼传千古,不卑不亢 第二节 礼仁即德君子当克己复礼 一、礼即仁道:非礼勿听,非礼勿言 二、人生在世:己立立人,推己及人 三、志士之道:明辨是非,以仁为道 第三节 乐哉人生君子当以里仁为美 一、陋居贫食:申申如也,天天如也 二、礼乐—体:人而为仁,方有礼乐 三、人格修养:君子怀德,小人怀土 第四节 忠孝两全君子当知百善孝为先 一、孝悌亲仁:孝顺之母,尊敬兄长 二、弟子问孝:以礼供奉,按礼祭祀 三、君子重孝:行之有道,矢志不移 第五节 知者不惑君子当学会知人识人 一、上知下愚:唯有自知,方成上人 二、知与不知:知人不易,知事亦难 三、知己知彼:知人者智,自知考者明第四篇 信义与忠恕 第一节 无信不立君子当以忠信为生命 一、使民敬忠:居之无倦,行之以忠 二、君子当守:忠信之德,笃敬之道 第二节 信近于义君子当以诚信为要 一、信义千金:诚信为本、童叟无欺 二、信是彼此:人而无信,何求他信 第三节 义薄云天君子当以浩然之气为贵 一、君子当重义 二、义者有仁:古今义者,正气浩然 第四节 利义同在君子当会择轻重 第五节 忠恕之道恕字当先,一以贯之 一、宽以待人:一以贯之,一以行之 二、君子之恕: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第六节 中庸之道君子当以和谐为美 一、致中中一:中庸为德,和而不同 二、以适为合:不得中行,必也狂狷结语 微言大义,功在千秋
章节摘录
【分析】这段对话充分体现了孔子因材施教的思想。子路和冉有向孔子请教的是同一个问题:听到一个很好的主张,是不是应该马上去做呢?孔子对不同的人给出不同的回答。他对子路说:家里父兄在,你应该先向他们请教再说,哪能马上去做呢?而对冉有却是加以肯定:应当马上就去做。站在一旁的公西华想不通,便问孔子这是为什么呢?孔子解释说:冉有遇事畏缩,所以要鼓励他;子路遇事轻率,所以加以抑制。孔子因材施教的教学思想,在中国教育史上有较大的影响。他认为作为一名教师,必须掌握学生在学习上常犯的四种心理禁忌,即广泛而不精、知识面过窄、把学习看得太容易和有畏难情绪。只有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才能给予帮助、补救。就是说,学生心理的差异性,决定了因材施教的必然性。在教学上,孔子还提倡师生之间相互切磋,共同讨论,互相启发,以收到教学相长的良好效果。个部《论语》,实际上就是记载他们师生间互相问对、讨论的情况。如子路、颜回、子贡和子夏与孔子的问对。【综述】“有教无类”是孔子创立儒学的根本宗旨。孔子所推行的开放性的“有教无类”方针,不仅满足了平民入学受教育的愿望,而且适应了社会发展的需要,孔子私学成为当时规模最大、培养人才最多、社会影响最广泛的学校。孔子一生从事教育工作,传说孔门弟子三千,通六艺者七十二人,可见他为社会培养了不少人才。“有教无类”从根本上决定了儒家学说的本质。“有教无类”的含义不是某些特定阶层、特定集团、特定群体的人方可教,而是人人可教。人人可教即人人可学,人人可学的知识即大众之学。人人可学之学实际上也是人人可行、可知,能行、能知之学。孔学即是人人可行可学、能行能学之学。孔子之教不过文、行、忠、信,不过诗、书、礼、乐,落实下来不过“入则孝,出则弟”,“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等等,谁人不能知之(7谁人不能学之?又有谁人不能行之?关键在于自己愿学不愿学、愿行不愿行,这就是“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的真意。也是对教育者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启发。孔子的这种教育思想有很多是通过对话灌输给他的弟子的。比如性格率直而鲁莽的子路,出于对孔子的敬爱,常常向孔子提出批评性的意见,孔子也很关心、爱护子路,对他的批评也能接受,当有的学生对子路不太尊重时,孔子对他们说:子路的学问是不错的,只是还不够精深罢了。颜回是孔子最得意的学生,但由于颜回从未对孔子提出过疑问和批评,孔子曾不满意地说过:颜回不是对我有所帮助的人,他对我的话没有不喜欢的。子贡是孔子言语科的高才生,他经常向孔子请教《诗》教育者主观能动性又称自觉能动性,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中有目的、有计划、积极主动的施教能力。主观能动性是人类特有的行为特征。人区别于动物的特点是,人具有主观能动性,人能够有意识地自觉地想问题、办事情。人们应该以客观规律和客观条件为基础,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主观能动性也就是自觉性,只有我们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发自内心地想学习,才能担得起教育的责任。名人自觉自发学习的故事,不胜枚举,他们正是因为充分调动自身的主观能动性,才能发自内心地主动学习,终于成就了一番大业。就像捷克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所提出的,教育“是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们”的艺术。然而教育的全民化在人类社会上却不是那么一帆风顺的。教育思想、教育理念的不同,也可以归结为对人的本质的认识不同。两千年以前的孔子研究人的方法是以承认人与人的存在差别为前提的,而且认为“人是一种尚不完善的存在物”,在这个前提下他把人分为仁人、君子、小人等。但是这种差别也是人为划分的,而且是可以改变的。这从他提出的教育目标和有教无类的原则可以看出。和孔子认为人都可以培养,都可以改变,都可以造就相比,西汉董仲舒的看法就不同,在他看来,具有“圣人之性”的人是不用接受教育的,具有“斗筲之性”的人教化也无用。综合地说,“有教无类”不是针对某部分人的,而是针对所有人的。孔子告诉后人,要做人,就要修己。现实存在的每一个人都有许多不文雅、不合规矩、不合法度的东西,有许多贪的欲望,以及偏执、矫情的思想,这些东西不合乎人道之常,人情之常,偏离了生活的常态,需要一番彻底的“修理”。修己就是修正自己,打点自己,使自己心态、行为由不正归于正,这并不是远离生活常态的看似高深的东西。修己不分阶级,不分富贵贫贱,不分男女老幼,而是人人应为能为,能知可知的事情。延伸思辨一——仁智统一,才能有完美的人格提到有教无类,董仲舒应该是最有力的代言者之一。他以举贤良对策(“天人三策”)为汉武帝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思想、文教政策奠定了基础,发展了儒家的道德伦理思想,并将之概括为“三纲”、“五常”。董仲舒的教育思想是以其人性论为基础建构而成的。他把人性划分为圣人之性、中民之性和斗筲之性,被后世公认为人性三品论的“始作俑者”。并且认为圣人之性不需教,斗筲之性无法教,中民之性应当教。最后一点是董仲舒重视教育的核心思想。人性与受教相结合,只有“继天而成于外”(《春秋繁露?深察名号》),才能培养出善性这块“合金”来。董仲舒把德育过程分为知、情、意、行四个阶段或环节。提倡“必仁且智”、“安人正我”、“重志贵意”等等。特别重视道德行为的实践,提出“事在强勉”,强勉努力才能修行成才。他的仁智统一论、“爱人”与“正己”论,不仅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更有实践价值,与现代认知学派的德育统一论有不少相合的地方,至今仍熠熠发光。他在《秋繁露·必仁且智》中提到:“仁而不智,则爱而不别也;智而不仁,则知而不为也。故仁者所以爱人类也,智者所以除其害也。”这句话的意思是,只有仁德而无智慧,那么在施爱于人时,都不知分辨好坏;智慧而无仁德,那么智慧也没有什么用处。所以仁者怀抱仁爱感化别人,智者利用自己的智慧辨析利害。
编辑推荐
《读,学做人》:《论语》是我国历史上最著名的经典著作之一,《论语》影响了一代代的中国人,影响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历史,《论语》被称为中华文明“第一书”。《论语》一部做人的真理书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