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海德堡坠入情网

出版时间:2006-1-1  出版社: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  作者:龙应台 等  页数:356  字数:350000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台湾及海外华文文学本质上与大陆文学同宗同源,但在表面其地域的特征,展现其生活经验与情感经验,不无可资参考、借鉴之处。随着世界范围华文文学交流的深入开展、全球华人之间文化视野的相互拓宽,并伴随中国社会的历史进程和人们思想、生活的日益丰富,台港及海外华文文学将不断有佳篇新作引起读者的兴趣。    作为大陆专门介绍台港及海外华文文学作品的《台港文学选刊》,多年来在推介这个领域的作家作品方面积累了一些资源和经验,我们以为,跨入21世纪,无论文学写作的拓展,还是读者市场的需要,台港及华文文学都依然呈现着广阔的阅读前景。对其做进一步的触摸探视,做更为深入、全面的选择介绍,对于促进华人之间的交流、增强民族凝聚力以及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陶冶性情,提高文化素质,建设精神文明,都不无积极的意义。为此,我们编选了《在海德堡附入情网》——2005台港及海外华文作品精华以飨读者。    此精华本均从2005年的《台港文学选刊》所选作品遴选编成,称为“精华”,是就其多次筛选而言。其中既有名家精品,也有新人佳作,可方便读者鉴赏和保存。

书籍目录

小说  你要在大马士革待多久?  宝岛拜金女  两个爸爸一个妈妈  实级商务英文会话  出外  我们的神  沉默咒诅  煤球  疾  板间房  第二音节  黯红  挂钟、小羊与父亲  海堤  我的紫色恋人  行为艺术  在海德堡坠入情网  黑轮·米血·关东煮  大路  女孩们经常被告知  疯子  咖啡不苦  最后一束康乃馨散文   弄的艺术  旧日红  回首金钢桥  子王  不在  红唇与领带  你的心怀有  药瘾  流离  张恨水的散文  重组这幅画的故事  蒲公英  受难百香果……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在海德堡坠入情网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5条)

 
 

  •   冲着龙应台的名头买的,发现大部分都一般一般,龙部长的也是,和她的杂文比较,差距N远!
  •     故事大多发生在大陆外,有西亚,有欧洲,有非洲,也有台湾,更多的是将两种不同族群之间的故事,比如战后的军人和台湾当地土著,再比如留学国外的学生。故事有当代也有现代,有小说也有散文,有情节趣味性强的,也有犹如呓语不知所云的。我承认我看处内地以外的华人写的文章有些费劲,有些用词的习惯和我们不一样,看起来挺别扭。总的来说,可以看看,龙应台那篇海德堡的文章不知说的是不是她自己的亲身经历,相当凄美的一个故事;还有后面散文里一些谈到宗教的文章,结合着欧洲的游记,读起来还是相当令人神往的。
  •     想起来要看龙应台的小说,去借,找到一本港台小说散文合集,作者龙应台等。龙的小说有一篇:《在海德堡坠入情网》。在整个集子里真是鹤立鸡群,羽毛利落,姿态高洁,一下子让我想起好几个人来。
      说是想起,其实不过是隐隐约约闪一下念。人的面目都是模糊的,只觉得一篇小说里重重叠叠都是影子。仔细追究,勉强数出池莉(大概是因为她的《看麦娘》),安妮宝贝,再勉强,不自量力的搭上我自己的某个小说(并没有比较的意思,只是隐约有相似之处)。算来实在不多,还都多少是勉强的。因此也并不是某某和某某像,是整个的当成了一类。
      从情节上来说,两个一起长大的女孩子,出身不同,道路各异,性格迥然。生活与为人走到两个极端。很多年后重遇,各自都有了经历。于是相互影响,否定对方的同时又渐渐怀疑自己。整个故事归结起来只是这么简单,我去掉了太多的血肉,但这些血肉竟然能被如此干净轻易的剔除,可见这篇小说是多么的棱角分明。
      之所以棱角分明,是因为情节设计的太好,故事如此清楚明白的表现了主题,以至于故事性如此之强,而选取的细节又是如此具有代表性和表现力。同时人物的性格鲜明饱满,让人一眼就看透看全。总而言之,什么都是明白清澈的。
      故事大概可以分成三类,小时候看的故事,看完了大人总要问学到了什么,这是教化的故事,寓言是其中的代表。再有就是情节有趣的故事,奇思妙想,快意恩仇,酣畅淋漓的让人欲罢不能,这是故事的故事。最后一类很难说清楚,套一个大帽子,叫文学的故事。或者有所反映,或者有所思考,或者有所艺术,不一而足。它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比之寓言,它可能更深刻,比之纯粹的故事,它可能更荒诞。所以很多时候,这三种分类的故事界限不明,《在海德堡坠入情网》显然应该归入最后一类,却像寓言一样典型,像纯故事一样曲折,这正是这篇小说的妙处。
      像寓言一样典型——两个人物的性格走向了两个极端,而这样两个极端的人物竟然从小到大都是朋友,在彼此的生命中有着大片的交集以至于影响深远的成为了小说。这是怎样天作的巧合,巧合的以至于难以置信。在这样一篇现实主义的小说里,难以置信意味着故作姿态,意味着表演过火,我们的主角由化妆师精心装扮,送上舞台,喜怒哀乐楚楚动人。很早前我以为演员在需要的时候哭出来是了不起的本事,哭不出来是要借助眼药水的。后来我才知道这只是不值一提的基本功。戏剧不是作假,但如果你只是被演员地眼泪打动,那就是真的上了当了。
      情节的曲折是小说的亮点,当一篇小说具有文学性的时候,单纯的娱乐性似乎就成了需要做出些选择的鱼和熊掌,即便不是舍此取彼,但很多时候是此消彼长。要能兼顾二者,显然需要丰富的经验和高超的构思能力。然而同样,戏剧性越强就显得越假,一个片断震撼而直指人心,观众会唏嘘良久。然而当所有的片段都如此,观众或者会同情会深思,却将终于疲于与演员一起欢笑悲伤。
      其实也未必完全是情节本身曲折,细节本身稀奇。语言的处理和技巧的运用可以强化这一特征,例如素珍的婚姻,看了三年的电视,这本来是件挺正常的事,但在这个细节的处理上,对“看三年电视”的单调和素贞的懦弱服从明显的强调,与前后“我”刺激大胆的生活强烈的对比,加之所有的语言都带着比呐喊还震耳欲聋的暗示,这些都十分成功的向读者迅速准确的灌输了感情色彩和理性判断,顿时使得这个情节非比寻常起来,似乎素贞天天看电视是一种无法忍受的刑法,而她居然这样活下来了,可见其有着怎样的生活,怎样的性格。
      再说结构,小说的时间轴是打乱的,但并不给阅读带来丝毫障碍。开头不久就抛出素珍的死,很提神,很惊心。由此展开的情节多少带了破案的意味,这是制造悬念的高招。之后现实与过去交织并进,来龙去脉逐渐分明,逐渐水落石出。整个小说从容不迫,神清气爽。不愧是盛名之下的作家,谋篇驭篇的功力神乎其技。
      既然有驾驭,就必然在该拐弯的时候拐弯,该减速的时候减速,该疾驰的时候疾驰。读者观光游览,导游解说介绍,同时身兼车夫一职尽心尽责。跟团旅游的特点就在于此,不容许流连,不容许闲看花花草草,要看就看那些有名有姓的景点。即便峰回路转,行程也流畅清晰——是线路,而不是空间。
      其实很久以来,看许多作协作家的文章,都惊叹于其高超的驾驭能力,秩序俨然,用字精准的像是计算出来的,尤其是散文,除却精准还要加上考究。让我有一种身处故宫的错觉,要严肃了态度,不可嬉笑打闹,天威赫赫,只差要净手焚香。
      《在海德堡》远不到这种让人屏息敛气的地步,却似乎多少有些相通之处。作者在小说中是如此的高高在上,冥冥中上帝无所不在。作者笔下,或者抵死深情,抵死回肠荡气,那都是做出来哄读者的。你看他自己,理智地安排,冷静地驭笔,何其超脱而不食人间烟火。从前看窃书讲自己写小说,说和写论文没什么不同,为了表现这个,想一些办法,为了保证那个,用一些技巧。一个开头写五遍,不是因为计算失误,就是计算好了应用失误。
      才看了一篇评80后作者的文章,说某一位作者缺乏驾驭能力,只沉迷于写作的快感,而忽视了经营和控制。这批评很中肯,其实是大部分80后写手的通病,因为缺乏正规专业的写作训练,大多都仅出于喜好而写作。
      在格非《塞壬的歌声》里有一篇谈到这个问题:写作的过程是事先完全设计好,还是在过程中进行创造。格非的选择是后者。
      实际上,事先完全设计与在过程中创造不是完全绝对的,只是即兴创造也可以通过不断地修改甚至重写成为设计。王小波推崇《情人》,说《情人》中所有的段落都是经过精心重组,从而达到了某种真正艺术的境界。他说如果你写了一篇本身有药可救的小说,也应该不断尝试着调整段落,以渐渐领悟,或能窥得些许门径。
      这应该算是多重工序更为精心营造的设计了,设计与自然不见得是对立的概念。这在诗词上几乎是常识,推敲的最高境界是不露斧凿之痕,王维苦吟踏入醋缸,但诗却像一笔挥就一般。这未必是实,但圆融自然的的确确是可以雕琢出来的,这是不争的事实。
      然而诗和小说毕竟不同,诗短小(即便是长诗也远短于小说),本身就是精致的工艺品,营造的是超乎现实的意境。小说是否可以完全靠技巧,靠雕琢实现自然圆融,这很难说。但至少就《在海德堡坠入情网》这样的小说而言,与这一目标几乎是南辕北辙的。
      精致的工艺品小说,上帝一般的作者本身并没有什么可以指摘。所区别的只是读者的口味。我喜欢《在海德堡》,因为它的鹤立鸡群。但我也喜欢这本合集里的另一篇《疾》,这篇近乎先锋实验的小说似乎不如《在海德堡》这样成熟完美,但却有某种独特的吸引力。相比于传统小说,一些现代派的小说似乎更真实自然。没有明确的主题,因此没有指向明确好恶分明的情节,它建立一个空间,交由读者自己探索。在文字上,它也会营造某种气氛,渲染某种特征,但它是不动声色,近乎中立的。在情节上,主线情节(如果有)被淹没在大量对其无意义,或者本身意义模糊的背景噪声中,,从而整个小说变得立体,而每一个角落都似乎可以挖掘,Everything transitory is,but a metaphor。在结构上,意识流或类似手法的运用使转折不显得尖锐,突兀被抚平,读者和作者没有高下之分,只是两个对面相谈的朋友。
      《在海德堡》更像是一篇充满了明确喻意的寓言,而真正最打动我的唯一一处,是素贞决意去找钢琴家时,“我”追出去在楼道口对她说的话。在小说中,这个情节是这样处理的:
      “她正在楼梯转角,我一半在门内,一半在门外,说:
       ‘……’
       说了什么,我竟然不再记得。
       至今,我苦恼着,究竟我说了什么?我只记得她的回答,在那幽暗的楼梯口,她说:
       ‘你不一定是对的。’”
      这是整篇小说里最为模糊,最为暧昧的情节,虽然这大概依然是作者用高超技巧耍出的花枪,但我不得不承认,这终于没有交代,终于空白和模糊了的一句话,实在有着无穷的深味,太让人动情。
      我想作者在此也必然动了情,甚至落了泪。像一个凡人那样,自己有着太深的情感,说给面前的人,即便语无伦次, 也动人心魄。
      
  •     龙应台是除三毛外我最喜欢的台湾作家。拥有她的第一本书就是《在海德堡坠入情网》,我还上高中,老爷子当时直皱眉头(现在都还记得那个表情)。
      
  •     龙应台的《在海德堡坠入情网 》,忍不住一看再看,在寒冷的冬日,戏里太阳的热度,仿佛指尖沙一样轻轻泻去。握住的只有真实。以及,残酷。
      
      那并非真的是爱情故事。
      
      自从法利塞人向十字架上的耶稣吐唾沫起哄的那日起,“扑杀纯白羔羊”作为人群的劣根性,就如同盐柱般保留在人性历史的阴影之中,永远不会倒坍。
      
      所以我对芥川龙之介的那篇小说莫名喜欢,忍不住抄袭了一下,却发现完全没有这种毁灭的天赋。我回头一看,自己的影子正在法利塞人的最边沿徘徊,手里竟也捏着一块石头。于是只好冷笑。
      
      各种《红楼梦》的狗尾续貂,都无非是拿捏不住自己和人群的距离。于是其结果都是惨淡无聊。
      
      我。人群。
      之间的关系是?
      
      拒绝,作为一种姿态,常常被认为是明智。
      但,总有拒绝不了的东西。
      于是欣然卸去从前,彻底忘却今夕何夕,只为了旁人所不能理解的某个召唤而去。即使明知道会灰飞烟灭。
      
      当那只洁白的羔羊也这样跑向未知的荒野时,我们这些法利塞人的心中不免跳荡着贪婪和嫉妒,会乞求狼群在路上将她撕成碎片。
      
      作为蓄谋已久的准备动作,牧师的女儿将自己扣至脸颊长及脚踝的裹尸布撕开来,让清风透凉腋下,让世上唯一的一个人看清楚了自己赤裸的灵魂。在她们如此亲近之前,彼此之间怀着莫名的恐惧和靠近的渴望,一再试探。人与人之间,既是深渊,也是乐园。
      
      最终她们的身躯变得透明,目光变得因信赖而快乐,法利塞人和羔羊达成了同谋关系。
      而和同是法利塞人的她的丈夫,却从来没有揭去这讳莫如深的阻隔物。为何?
      羔羊也知道自我保护吧。一旦选择错误,赤裸的灵魂迎接的便是唾沫和石头。
      她知道自己的丈夫是无可救药的法利塞人,一生活在由于嫉妒而绝望的占有欲中,对她。
      
      但她爱他。
      这不会改变,因为这是使她能够安睡的自古的能源。
      这爱,沉重如同千丈的裹尸布,“两个人扭开电视一起看到死”。
      她不会逃离这种爱,因为爱已成为她必须背负的十字架,要赤着足,戴着荆冠,走到天荒地老。
      
      但幸得她还有自己可以改变。
      是的,她自己,有什么不可以?
      
      整个世界在羔羊洁白的眼帘中看去,充满了圣洁的美景,一处处都是天使飞翔赞歌缭绕的乌托邦太阳城,那么,为什么不可以去远方?
      
      垂下头来啊,垂下头来!
      她的朋友尖叫着。
      看看脚下!你这呆子啊!
      勇敢的朋友手提长剑,在那里左冲右突,劈斩着无物之阵。她同样,是自己创造出来的英雄。
      
      不管不顾,羔羊温柔地笑着,向远方蹦蹦跳跳。发现自己,承认自己,是一条太迷人的路。
      
      但是那些扭动的长着牛足的长蛇,腥臭的鳞片被硫磺烈火炙烤成了墨一般黑,正在脚下密密蠕动;撒旦和他女儿孽生的“罪恶”,守着万里长桥的入口,天堂之路窄得只剩下一条笑柄。
      
      接下来的一幕,但愿你的想象能够慈悲地放过:鸽子撞上猎枪,蝴蝶触到蛛网,魔鬼掳到新娘。
      
      其实是一个颇具有哥特意味的故事:流浪的羔羊,献祭者正好遇到黑暗祭司。于是马上血腥的仪式就进行了,在超越世俗头脑的空间背景之下,两者各得其所,一个奉上灵魂,一个许诺永生。
      
      可是放到现实生活中,有了警察,法律,骨灰盒,验尸报告的介入,就成了荒唐庸俗的婚外恋故事。多么可笑,渡边淳一可以大笑!一切早安排就绪,为何你们没有发现?
      
      从朋友角度,我们可以说牧师的女儿淑贞死得过于冤枉。
      虽然她的自我觉醒早就在进行,却从没有这么彻底,苍白的火焰一跃而起,烧得如此艳丽坚决。第一次出轨的尝试,我们可以这么说,就带来了死亡,不菲的代价呀。法利塞人幸灾乐祸极了,说,要谨守门风,你们这些小母鸡们。
      好像这就是他们可以窃取、断章取义和推广的全部经典。
      
      真正的知者佩萱,发现世界上有人力无法挽回的事情,如米夏的失踪,如淑贞的死亡。
      那么,这些人的生死给自己与世界的关系带来什么影响呢?
      
      他们,莫非是船,渡自己上岸,然后自沉水底?
      他们,莫非是虚妄,根本就不曾存在过?
      
      观察他们的消失给别人带来的影响,也是一件好事,至少,可以和人家的反应互相参照,减少发疯的几率。证明他们确实存在过,而且作用是使出自己之外的一个老太太和一个中年男子悲痛欲绝。
      
      其实,倒也没那么多值得发疯的事。连死亡都不能,还有什么呢?
      
      最后,只剩一个人,天长地久地活下去。活下去,思索来龙去脉,与虚无再战就是。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