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2-8 出版社:首都经贸大出版社 作者:王正鹏 页数:359 字数:418000
Tag标签:无
前言
从1998年的亚洲金融危机到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机间的十年,对于中国来说是一段狂飙突进的年代,对于中国经济来说,则是具深远历史影响力的黄金十年。这是王正鹏新近出版的经济研究专著《狂飙年代的碎片——中国经济黄金十年》的一个重要学术结论。日前,这本书已经由首都经贸大作为2012年的重点经济专著出版。作为一名财经专栏作家和中国改革观察家,作者王正鹏在这本新书中提出了一系列新颖的学术观点。王正鹏在研究了中国30年改革史后,根据经济体制改革的路径演变规律提出: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到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间的十年,是中国在全球政治与经济框架中获得的一段意外时光,也是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发展的黄金十年。这段世纪之交的十年时光,伴随着一系列的历史机遇,如日本与亚洲四小龙的衰落、WTO语法规则植入中国政治、美国在阿拉伯地区的反恐、自由主义经济哲学的最后流行等,这些意外交叠的历史因素帮助中国经历了一个狂飙的十年,也成就了一个历史性的黄金十年。自20世纪开始,全球各种经济体都在历史的版图中此消彼长,首先是美国从英国手中接过了全球货币大权并成为第一经济体,接着是20世纪50年代的西欧的复兴黄金时期,随后是20世纪70年代的日本黄金十年,再就是20世纪80年代的四小龙黄金年代,这个世纪则迎来了中国的黄金十年。王正鹏认为,虽然当下全球经济一片萧条,但历史客观地评论中国的黄金十年有其重要意义。他说,中国的黄金十年最核心的突变因素有两个:内部的动力是朱容基政府推行的的“国退民进”式国企改革,外部的动力是WTO语法体系植入中国的政治架构,这两个体系的碰撞产生了巨大的历史能量,帮助中国在2000年代初一跃成为全球经济的发动机。即使是后来遇到印度的追兵,中国也因为其渐进改革的方法论和儒家的实用主义而获得了更强大的发展优势。王正鹏认为,国家的经济史即为思想碎片史,对于中国的狂飙突进式十年哲学关照,他使用了一系列碎片化主题,提出了WTO语法体系植入中国政治、华南建立的地理级全球生产线、农业的产业化哲学、国家资本主义重来、全球化语境的最后时光、郞顾公案意识形态之争分水岭、国进民退的冷空气、经济体制改革大时间表关闭、社会改革时间表打开等一系列全新的经济哲学碎片来表述中国在这十年中的思想与实践经历。作者以2004年为界,将黄金十年在意识形态上分为两期,前半期为国退民进,后半期为国进民退。这个分界点即为2004年在全国引起巨大反响的改革之争。作为这一段历史的报道者与评论者,王正鹏将郞顾公案解读为中国改革之争的源头,随后经济学界的左右之争的爆发不但反映了一种学术对峙,也是整个中国社会在贫富差距拉大后对于改革方向的不同认知。从郞顾公案看,它打开了一对历史的大门,在几个月时间中,关于中国国企改革的方向就为之突变,随即是关于改革的争论,新左与新自由主义的意识形态交锋十分锐利,后来的《财经》杂志评论、杏林山庄会议等重大节点详细描述了这一历史事件的深远影响。对于改革争论的写作是本书十分精彩的一个章节。值得关注的是,王正鹏在这本书中,通过碎片的勾勒梳理了两次金融危机中间的这十年中,中国改革思想哲学的演进,作者使用了儒家实用主义、新自由主义、国家社会主义、国家资本主义、经济与技术民族主义的等一系列政治与哲学范式,将一段十年的中国经济发展历史变成了一次丰盛的经济哲学与政治哲学讨论,给中国学者与公众回味这一段历史提供了少有的哲学视角。作为一名传播学者,王正鹏将当代传播学理论引入对于中国经济发展重大节点的事件讨论中,令人耳目一新,其中关于越南金融危机、全球金融危机部分的分析,令经济学研究者找到了意外的路径。对于中国的未来发展,作者战略性地提出,经济体制改革的大时间表已经关闭,因为历史的合法性在贫富差别的语境下正在弱化。但是,中国社会改革的时间窗刚刚打开,王正鹏认为,中国应当使用改革积累与历史红利,通过社会改革修补前期经济改革的社会遗留问题,并为最终的政治体制改革准备历史条件。《狂飙年代的碎片》这本书文风纵横,结构宏大,在每一个思想碎片的阐释上能启用多学科知识,有美国《纽约时报》专栏作家弗里德曼的知识积蓄,也有《金融时报》专栏作家马丁•沃尔夫的理论思考,这是一般的经济类作品所没有的。
内容概要
这本书的重要学术贡献是,它划定了中国经济的黄金十年期。王正鹏认为,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到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间的十年,是中国在全球政治与经济框架中获得的一段意外时光:日本与四小龙衰落、WTO语法体系植入中国政治、美国在西亚反恐留下战略真空、自由主义经济哲学的最后流行等,这些意外交叠的历史因素帮助中国经历了一个狂飙的十年。
作者认为,经济史即为思想碎片史,对于中国的狂飙突进式十年哲学关照,他使用了一系列碎片主题,提出了WTO语法体系、国家资本主义重来、全球化语境关照、郞顾公案分水岭、国进民退的空气、经济体制改革大时间表关闭、社会改革时间表打开等一系列全新的经济哲学思考碎片来表述。王正鹏的写作文风纵横,结构宏大,在每一个思想碎片的阐释上能启用多学科知识,有美国《纽约时报》专栏作家弗里德曼的知识积蓄,也有《金融时报》专栏作家马丁?沃尔夫的理论思考,这是一般的经济类作品所没有的。
作者简介
王正鹏
回族,著名财经专栏作家,曾任《北京晨报》财经新闻中心主任、和讯网投资资讯部总监,现为和讯财经传播事业部总经理。作者1997年毕业于中央民族大学,获得文学学士学位;2004年毕业于清华新闻与传播学院,获得新闻硕士学位;2007年毕业于英国University
Of Bedfordshire大学,获得传媒硕士学位。作者自2004年起撰写独立博客《财经夜谭》,发表了大量关于中
国改革与发展战略的文章,引起广泛社会关注。作为一名传媒观察家,作者于2011年出版了英国报业研究专著《报纸突围——数字时代传统媒体变身记》,得到业内高度评价。
书籍目录
第一章没有自觉到的黄金时期
生活在公元1998~2008年这样一段历史时期,人们是否知道,自己正站在后人评述中的中国黄金发展年代;阅读公元1998~2008年的这一段历史,人们从镜子里看到了自己不敢相信的、然而却层层升起的一浪又一浪的经济上升的腾腾能量。
1.跨过四小龙
2.国退民进新空气
3.WTO语法体系
4.两套发展体系杂交——能量突然爆发
5.龙象时代——历史埋下的意外红利
6.地理级大生产线——中国的光荣与梦想
狂飙年代的碎片
第二章一个国家崛起的魔鬼符号
在20世纪,只有两个大国体会到了崛起的初级阶段那种稍稍羞涩的信心感,一个是30年代的美国,一个是70年代的日本。这样的历史是转瞬即逝的,但能同行这样一段时光,却是怀旧相片中幸福的国民记忆。
1.一幕《谍中谍3》的电影布景
2.一个历史名词“远东”——心中的金融中心
3.一顶胖保安头上的圣诞帽
4.一棵想全球化的玉米
第三章农业哲学的裂变
中国的历史上的每一次农村变革,都是建立在文化层面上的,这与工业化或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化对于中国的意义完全不一样。亚细亚生产方式是集权政治的底层架构,20世纪中国的农村哲学实践共有三次:第一次是农村公社制度,那是共产主义发展的尝试;第二次是80年代的包产到户制,对上一次实践的修改;第三次是WTO语法体系下的农村改革,放在全球语境下的开放体系,仅就开放性而论,它走在亚洲强国日本与韩国的前面。
1.一名全球化小农
2.一个农业大国盼望的艺术风景
3.华尔街的春风吹过江南的油菜花
4.实践论:粮食并不出自土地
5.粮食元意义哲学
第四章新农村运动
20世纪30年代前后,中国知识分子对于农村的变革有过形形色色的试验运动。当时是一个号称民国中兴的时代,作为远东大国,中国一直在农村想发展出一套有自己哲学观的新路径。
1.两个大陆农民的西瓜经济
2.台湾地区农民的土地认识
3.乡愁
4.不要向他们学习……
5.新农村的经济哲学研究:中国诺奖之摇篮
第五章东南沿海拉锯战
华南是整个沿海发展最伟大的变革,热气腾腾的人口红利与儒家智慧的交融,在这里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神话。它是2009年诺奖得主经济学家克鲁格曼地理经济学的好样本。它就像一个布局在大地上的人类最大的工业生产线:它依山脉与河流而分布,密集在每一个交通线与港口点上,一个又一个的小工厂就像一架机器上的不同零件,在大华南出口“中国制造”。这是自20世纪60年代日本外向型经济发展后人类大生产的经典版本。
1.暮色台北
2.台北艳羡上海
3.“后四小龙”时代
4.还有越南
5.还有印度
6.东南沿海制造业仍是当家花旦
7.亦新亦旧的工人阶级
8.把华南的故事讲下去
9.建立一个包含农民工权利的新社会
第六章世界工厂发热症
宪政经济是基于国家宪法意义下的经济行为透明化与合法化,实际上,也是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经济利益博弈中效率化的最有效手段。以行政手法取代政治手法,以宪法路径取代行政路径,首先应在经济领域实现宪政管理。
1.2005年底经济风向悄悄转变
2.错误的种子
3.过热的省份躺在行政手术台上
4.选举周期?过热周期?商品市场周期
5.宪政经济或政治科学化路径
6.90年代初的老朋友来了
7.关键是伏虎
第七章地缘思维下的石油风雷
2003~2007年紧绷的石油供应逼迫中国在全球找油。当潮水退去的时候,人们在2008年后终于看到,在全球商品市场炒家的杠杆搬运下,石油成为撬动中国的利器。
1.中国印度腹背受敌
2.大西南石油通道战略
3.黑色中亚
4.泰纳线的艰苦表述
5.东海石油联合开采——和局
6.海权梦想的历史窗口期关了
7.塞翁失油
第八章“郎顾公案”
国企产权改革是一个庞大的话题,三言两语是讲不清的,其发展路径可简单概括为:在2004年前推进改革的时候,国企产权改革从一个意识形态问题变成了一个技术性问题;在2004年后反思改革的时候,又从一个技术问题重新变回为一个意识形态问题。
1.“郎顾公案”
2.历史的大迎角
3.张五常出山
4.被忽略了的传播学问题
5.新左的时代
第九章改革盘中交锋
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两个中心,一个基本点”、“基本路线要管100年”三大口号圈定的中国政治、经济、社会发展框架中,经济学家是自1978年以来成为社会地位显赫的一个群体。在改革30年中,重大经济理论的对峙共有过两次,一次是1993年前,一次是2005年后。
1.回溯:经济学界出现1992年来最大分歧
2.皇甫平发表中国改革不可动摇文章
3.一个政治风向标
4.日本的改革案例
5.法国的改革小案例
6.杏林山庄改革研讨会
7.胡温双双表态
8.改革思想写入国家价值体系
第十章集体主义的另一个名字:民族主义
全球化深刻改造了一个威权主义国家的经济思维时,民族主义只能以结构的方式而不是全面的方式存活,即技术与经济民族主义是它的最主流生存路径。这类民族主义还只是一个逗号,它的意义尚没有表达完,我们可能还要在下一个10年继续关注它在一些领域的爆发。
1.京沪高铁:市场换技术
2.新干线政治
3.TD-SCDMA中山装
4.体育民族主义元素
5.世俗账目:全球赞助商为中国背书
第十一章A股:神话建构与解构
2005年是中国“高增长、低通胀”的黄金增长模式的高潮,这一年,却是A股在体制与投机压力下扭曲至奔破状态的时候。自此,A股才开始了市场制度安排的初步建设。最重大的一次革命便是股权分置改革,用当时官方的话叫“推倒重来”。
1.A股“三点”
2.港股直通车熄火
3.信息传染
4.要市场伦理还是要政治智慧?
5.A股伪全球化征候
6.倒算白马骑士
7.基金经理光环褪去
第十二章房子:神话建构与解构之道
也是因为楼市泡沫和任志强的刻毒言语,“穷人”这样的词语在中国重新找回了它曾被尘封的历史含义并企图复活的基本语境。任志强的符号意义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其语言上的挑衅性和对于中国社会心理脆弱状态的成功把握,从而使自己成为一个声名大震的“娱乐化”的商人。
1.符号任志强
2.财富分化第一幕
3.2006年:暂停键
4.心理冷战
5.中产者搁浅
6.未斩的地方政府之手
7.可疑的人口红利
8.放手让地产商死亡
9.财富分化第二幕
第十三章全球化:撞钟人换防
英国《金融时报》首席评论员、次贷危机最冷静的观察家之一马丁?沃尔夫在2009年的一篇文章中呼吁,实用主义手法也许是救经济的好办法,但如果这时各国的政治大佬们都戴上意识形态的眼镜,问题将会越来越复杂。马丁?沃尔夫也许忘记了,全球化也像钟摆一样,每隔一个历史时期就要“反动”一下自己的轨迹。
1.穿过“铁幕”的森森冷气
2.复活20世纪30年代式梦魇
3.第三轮全球化的痛苦前夜
4.美国经济的3个符号衰变
5.汽车——底特律的意识形态黄昏
6.债券经纪商——雷曼的倒掉
7.“两房”国有化——美国的化石级词汇
第十四章自由资本主义暂停键
美国经济史就是这样一个大钟摆,晴天的时候屋里坐着弗里德曼;阴天的时候,凯恩斯就要敲门了。
1.2008~2010年的“主义”词条
2.自由资本主义与社会民主主义
3.国家经济主义
4.自由资本主义终结?
5.克鲁格曼的诺奖来得正是时候
第十五章缩手缩脚的战略收购
可惜,2009年中国的战略收购没有再冲动一些,谨慎驶得政治船,无论当局者如何解释,很多历史机遇从手边一去不返……在判断这样的问题时,反攻倒算最没有意义,因此,本章的主旨是笔者在2009年时写就的,未曾改动。
1.与华尔街的美女擦肩而过
2.平安撤火
3.等了半个世纪的分权大会
4.人民币周边化一小步
第十六章真刺激
中国的4万亿计划是一次真刺激,虽然一度慌乱,在2010年上半年已经看到了经济恢复的气象,甚至向着过热的方向走去。配合刺激计划的是中国“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历史性宣言,这件事比4万亿的意义更重。比较遗憾的是,硬刺激权重过大,解一时之快,没有收到事半功倍之功效。
1.乱云飞渡仍从容
2.最关键的一年
3.四万亿错失软刺激
4.全球暗象下的龙腾时代
第十七章中美关系断代:STAKE-HOLDER
从技术性层面看,未来十年的中美经济关系,核心因素不是波音飞机,不是石油,只是货币;意识形态的新战场不会是左右之争的冷战思维,不是基督教与儒家文明未来可能到来的冲突,而只是环境主义在国家经济领域的投射。
1.从波音到人民币
2.重商主义暗战
3.舒默先生和他建立的亚洲货币博弈框架
4.方法论
5.债券后面……
6.知识产权的威尔逊主义后面
7.石油的晚景力量
8.GDP之战:A对B超越?
第十八章第三极力量:公司画像
在垄断环境、国家经济主义环境、自由资本主义环境的长期浸润中,过去几十年里,企业史成为行业史,行业史成为经济史的演进逻辑打乱了经常学知识给人们的常识印象。
1.画像一:电信重组前后的一段小气候
2.画像二:资本家的操盘手对弈我们的同志
3.画像三:德隆案原罪
4.画像四:沃尔玛样本——精神胜利法
5.画像五:谁是中国真正的全球品牌?
6.画像六:中国石油富可敌国的花样年代
第十九章社会改革开始
教育与医疗是最后两个没有攻克的改革堡垒。在未来十年中,它们的改革将从名目上转入到社会领域的改革实践中来。
1.铁道部学习面包师
2.让亚当?斯密先生来操刀
3.最怕挟患者为人质
4.平价医院:良好愿望的倒退
5.低价医院的敌人
6.最后两个没有攻克的堡垒
第二十章国家经济主义上场
2005年,《纽约时报》专栏作家托马斯?弗里德曼《世界是平的》在全球盛极一时。欧美的民主党信仰者在惊慌地阅读着可能平行流入亚洲的工作机会;中国华南与印度班加罗尔热气腾腾的生产与外包基地则心怀喜悦地畅想技术带来的民主世界的未来。
1.法国一叶知秋
2.中国一叶知秋
3.从1930年溯源
4.新自由主义亢龙有悔
5.新马克思主义者的思考
章节摘录
版权页: 在一个不断开放的市场中,小农生产的艺术化方向是对冲那些来自于加拿大和美国农业大生产产品的有力武器。这样的比较优势交换理论,十几年前在中国沿海的伟大制造业实践中已经被证明是正确的。现实中的情形还没有坏到一名中国陕西的农民完全与一名加拿大农民的农产品现场对决。相反,农业的全球化首先始自一个开放的国内农业市场。 当然,农业问题的讨论,总是不由自主地要联系到地缘政治与经济分析。比如,欧洲的国家疆域基本上像中国的几十个省;中国的统一自由大农业市场就像一个初步一体化的欧洲市场。同理,国内市场的成熟实践,也适应于中国参与北美、东南亚的农业全球化的实践。 2008年的那次虚惊一场的粮食危机一度破坏了人们对于全球化的信心,并进而破坏了已有的农业制度经济学理论影响力。全球化已经被妖魔化为一个像索罗斯一样破坏他国经济的可恶家伙。这对于中国政策与理论界的惊吓效果也是一样的。 信息的实时传播会放大社会情绪,也会放大商品的价格波动幅度与频率。在常识没有被破坏的情况下,越南、柬埔寨的大米本来就吃不完,足够出口菲律宾;“菲佣”从发达国家赚回的美元也足够补助越南与柬埔寨的农民,这样的比较优势循环正是过去十几年来全球化给东南亚的福音,就像荷兰人在低地种植郁金香空运到北美,买回上好的加拿大玉米一样。在技术层面上,农业全球化的坚强事实早已发生,但在以国家为单元的商谈中,他们仍然没有就这一行为达成坚强的共识。2008年下半年,东南亚国家手忙脚乱地限制粮食出口,出现人人自保与人人自危的局面,正是反全球化的一次教训。这样的教训一旦成为政治共识,往往需要很多年才能找回失去的社会成本与生产效率。 粮食危机使“重农主义”思想在中国与欧洲的特定时段内找到了一些合法性,不过,用这样的哲学基础去思考粮食问题时,却没有考虑到全球化、全球商品市场、全球能源市场这些因素之间的关联。“手里有粮,心中不慌”的传统哲学,总是以社会大动荡为前提来获取心理安慰的。
编辑推荐
《狂飙年代的碎片:中国经济黄金十年》是一本冷静而另类地解析资格黄金十年的经济专著,揭示资格在这十年的经济神话!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