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民主参与动力研究

出版时间:2010-6  出版社:首都经贸  作者:詹婧  页数:270  

前言

  在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深化过程中,劳动关系的稳定和协调是保证社会进步、经济持续发展的基本条件之一,在目前的快速转型期,关注劳动关系问题的理论和实践显得尤为重要。企业民主参与实际上是一个不断修正与改善劳动关系的过程,一方面,民主参与是微观组织劳动关系协调的一项重要手段,同时,以民主参与为特征的劳资合作也是劳动关系发展的重要阶段。本书以企业民主参与的动力问题为研究对象,在追求劳资双赢的前提下,剖析影响企业民主参与建立、运行和发展的动力因素及其作用方式。全书紧扣劳资合作的理念视角,通过经济学的分析方法研究企业民主参与发展和完善的动力,包括外部动力和内部动力,旨在通过这些分析寻找提高劳资双方参与积极性和参与收益的途径,从而进一步增进劳资双方的福利。总的来看,本书的研究可分为六个章节,从第二章到第七章依次展开。  第二章主要回顾和整理了支撑企业民主参与发展的重要理论书。虽然工业民主和员工参与理论并不在政治学、经济学、管理学等学科研究中占主流地位,但事实上,仍然有很多学科和理论从自身发展的角度为企业民主参与的存在和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支撑。重要的理论包括经济民主理论、利益相关者理论、人力资本理论、行为科学理论以及社会正义与自由福利观。本部分重点对这些理论及其对企业民主参与发展的支撑作用作了梳理和介绍,希望首先从理论支撑的角度建立企业民主参与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第三章从系统研究的视角出发,构建了促进企业民主参与发展与完善的外部动力体系。本书在借鉴前人从非经济学角度研究企业民主参与问题的基础上,从劳动关系的本质是一种经济关系这一基本假设出发,建立了企业民主参与发展的外部动力系统,包括促进企业民主参与发展的经济力、政治力、社会力、组织力和劳动关系力等。之后,对外部动力系统的结构和运行机制进行了割析,阐述了各外部动力要素之间的协同与分化关系,并指出企业民主参与外部动力的作用将通过与内部动力之间的互动来实现。最后,本部分还对企业民主参与发展的阻力因素及其作用机理进行了分析。

内容概要

本书的逻辑结构可以分为以下3个部分。   第一部分为理论基础,在第2章至第4章加以阐述。这一部分的主要任务是企业民主参与动力的理论建构。本书从经济学的视角,采用劳动关系的系统分析理念,借助成本收益分析方法、博弈论方法以及制度经济学的研究方法等对企业民主参与的外部动力和内部动力进行了理论分析,重点阐述了外部动力的因素和运转机制、内部动力的产生机理和作用方式以及内外部动力的结合作用等问题。        第二部分为制度分析,是本书的第5章和第6章。本书采用制度经济学的历史分析方法和比较分析方法,对中国企业劳动关系的发展和民主参与的发展进行了全面的梳理和回顾;对国外典型的民主参与模式进行了介绍,主要包括美国模式、日本模式、德国模式、西欧模式和世界员工参与发展史上不可忽视的前南斯拉夫改革。实际上,本部分的重点并不是对历史的简单回顾和国外模式的介绍,而是从中国企业民主参与的历史发展中深入分析其产生、发展、高潮和衰落各阶段的动力和阻力因素;从对国外模式的比较和分析中,找出国外企业民主参与发展各具特色同时又存在一定规律的动力作用机制,以供中国企业发展民主参与借鉴。    第三部分是实证依据,是本书的第7章。本书通过对67家企业的近800名员工的问卷调查和深度访谈,了解了中国企业民主参与制度的运行状况。通过问卷,主要考察了员工对目前中国企业民主参与制度的建设和执行情况的评价,员工的参与层次和参与的主要内容等问题。在其后的访谈中,进一步了解了员工对企业民主参与的具体看法和态度,并重点访谈了激发员工参与的主要动力原因以及影响员工参与积极性的主要阻碍力量。这一部分的实证调研为前两个部分的理论分析提供了重要的支持,在理论和实证分析的基础上,本书导出了结论并提出了参考性的政策建议。

作者简介

詹婧,女,1981年9月出生于长沙,1999年考入南京理工大学经济管理学院,2003年继续在本院攻读劳动经济学硕士研究生,2005年考入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劳动经济学院,师从杨河清教授,攻读劳动经济学劳动关系方向博士学位。2008年毕业留校任教,主讲《劳动关系》、《劳动争议处理》、《劳动关系专业外语》、《社会学》等课程。主持和参与课题7项,已出版著作1部,参与出版教材和著作3部,发表学术论文十余篇。

书籍目录

1 导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对象及视角  1.3 国内外的研究状况  1.4 研究的技术路径与方法  1.5 可能的创新点2 企业民主参与存在和发展的理论说明  2.1 经济民主理论  2.2 利益相关者理论  2.3 人力资本理论  2.4 行为科学理论  2.5 社会正义与自由福利观  2.6 小结3 企业民主参与的外部动力——促进性动力  3.1 外部动力的要素分析  3.2 外部动力束的作用机理  3.3 企业民主参与的外部阻力  3.4 小结4 企业民主参与的内部动力——根源性动力  4.1 企业民主参与的内部动力源  4.2 参与主体对民主参与成本收益的判断  4.3 企业与员工在民主参与中的博弈  4.4 企业民主参与发展的内生阻力——集体决策的陷阱  4.5 小结5  中国企业民主参与制度历史变迁中的动力解析  5.1  中国企业劳动关系环境的演变  5.2  中国企业民主参与制度的演变及各时期的动力分析  5.3 转型期中国企业民主参与变迁的动力分析  5.4 小结6 西方国家企业民主参与的发展经验和动力比较  6.1 西方国家企业民主参与的源起和发展  6.2 典型国家的企业民主参与制度比较  6.3 西方国家企业民主参与发展的动力及其对中国企业的启示  6.4 小结7 完善中国企业民主参与动力机制的若干问题与改进策略  ——基于67家企业的实证支持  7.1 实证研究设计  7.2 问卷分析  7.3 讨论和结论8 结论与研究展望参考文献附A:企业调查问卷附B:员工调查问卷附C:访谈提纲后记

章节摘录

  2 企业民主参与存在和发展的理论说明  如前所述,尽管有关企业民主参与问题的研究不是各学科研究的主流,但事实上,仍然有很多学科和理论从自身发展的角度对员工民主参与问题给予了关注,从一定程度上为企业民主参与的存在和发展提供了重要的依据。本章的研究主要是对这些理论作一梳理和介绍,目的在于从理论上建立企业民主参与动力研究的基础。  2.1 经济民主理论  “民主”一词最早出现在公元前5世纪的古希腊,它意味着由多数人掌握权力并实施统治的政治制度。民主作为一种人们普遍向往的理想政治价值,是近代以后的事,它本来是一个政治概念,在20世纪以前,民主指的就是政治民主。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恩格斯也明确指出:“工人革命的第一步就是使无产阶级上升为统治阶级,争得民主。”他们把共产主义理想社会界定为是一种“自由人的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马克思以“每个人自由发展”来界定“人的解放”,而人的“自由发展”就是最为重要的民主价值。一方面,民主是实现人类解放的手段;另一方面,由于民主是一种价值,因而它又是人们所要争取达到的目标。即使对劳动人民而言,它也是奋斗的目标。马克思和恩格斯都曾号召工人,利用民主作为争取无产阶级生存权利的手段之一。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企业民主参与动力研究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