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1-5 出版社:旅游教育出版社 作者:杨承清 页数:320
Tag标签:无
前言
从“二代”到“一代”的翻身仗 很长一段时间以来,“二代”成为热门词语,被社会与媒体炒得沸沸扬扬,“富二代”、“官二代”、“贫二代”、“穷二代”成为身份标签,纷纷被人们对号入座。于是,很多人悲哀地发现:有些人可以不经奋斗,就轻易地成为财富的继承人;有些人可以不经努力,就轻松地成为权力的世袭者;而自己努力拼搏,却仍旧只是贫困的接班人。人们不禁迷惑了,为什么出身于相同的年代,有些人穷得只剩下钱,而自己穷得只剩下梦想?难道“穷二代”就注定要传承清贫吗? 毫无疑问,答案是否定的。中国有句古话:英雄不问出处,富贵当思原由。“中兴名臣”曾国藩小时候是一个农家孩子,“商业巨贾”胡雪岩幼时也只是一个放牛娃,但是他们后来一个成为无人能及的“大清圣哲”,一个成为名动天下的“红顶商人”,到底是什么原因,使得他们得以顺利告别“贫二代”,成功蜕变为“官一代”、“富一代”? 曾国藩虽然出生农门,但是他志向远大。他从小时候起就特别勤奋好学、注重修心养性,他懂得权放权收、积累人脉,他时刻警示自己要勤俭廉劳、不可倨傲。此外,曾国藩还是一个用人、管人的高手,他精于揣摩人性,网罗优秀人才。正因为曾国藩会做人、懂做事,他才能在仕途上步步高升,十年七迁,从普通百姓一跃成为二品大员。我们研究曾国藩,与其说是学他的为官之道,还不如说是学他的处世之道。 胡雪岩的一生极具戏剧性,他家境贫寒、出身卑微,但在短短的几十年里,他由一个钱庄的伙计摇身一变,成为闻名于朝野的“红顶商人”。他经商尤其注重诚信和仁德,善于借助“江湖各派”的力量做自己生意的靠山;他不惧风险、巧用机遇、精通投资技巧,注重与盟友、对手之间的合作共赢;此外,他深谙“变通”之道,能够审时度势、灵活应对。正因如此,胡雪岩才能在商场上游刃有余,成为清末政商界的一个传奇。我们推崇胡雪岩,不仅是因为其拥有经商的智慧,更多的是其精通为人之道。 曾国藩与胡雪岩,都是我们今天所说的“贫二代”,但是他们经过官场磨砺、商海锤炼之后,一个变成洞悉中国传统官场之术的“官一代”,一个变成深谙中国传统经商之道的“富一代”。在他们身上,我们不但可以参考在他们各自辉煌功业下所蕴含的独到处事修为,借鉴他们传奇经历下隐含的成败得失经验,而且还可以窥见他们在华丽转身背后的智慧与谋略。 由此可见,“王侯将相”并非是天生注定的,很多在各自领域纵横捭阖的风云人物都是通过自己的辛苦打拼而成功蜕变的。所以,如果你是个草根出生的“穷二代”,那么不要沮丧,也不要气馁,你完全可以赤手空拳、白手起家,成为令人瞩目的“强一代”。命运掌握在自己的手中,只要我们找准方向、敢于拼搏、勇于进取,就一定可以寻找财富、实现梦想、玩转未来! 本书是一本专门写给渴望有所成就的未来“强一代”参考的成功绝学。全书分成上下两篇:上篇结合曾国藩的真实故事,从修身、掌权、升迁、政事、用人、管人六个角度分析了他的为官之道;下篇穿插胡雪岩的传奇经历,从商德、借力、机遇、共赢、投资、变通六个角度阐述了他的经商智慧。每个节点之前的经典名言,是对他们成功秘笈的摘录与提炼;每个节点之后的“学一招”,是对他们智慧权谋的剖析与深化。 这是一本拿来就能用的处事宝典,衷心希望你在轻松愉快的阅读中,能逐渐拨开仕途迷雾、觅得事业锦囊,打赢这场从“二代”到“一代”的翻身仗。
内容概要
这不是曾国藩家书,也不是胡雪岩发迹史,这是一本比家书更浅显易读、比发迹史更具体实用的处事宝典。农家孩子曾国藩怎么摇身一变,变成无人能及的“大清圣哲”?放牛娃胡雪岩如何成功蜕变,变成名动天下的“红顶商人”?本书将会细细剖析曾国藩、胡雪岩人生中每一个重要的拐点,揭示其处世细节背后的智慧与谋略。
本书既保持了曾国藩、胡雪岩原汁原味的说话办事方式,又对他们的行为动机进行条分缕析,而且结合现代人的心?需求进行深化延伸,将曾国藩的升迁之术、胡雪岩的发财之道阐述得淋漓尽致,实用的升迁理财技巧让你拿来就能用。
书籍目录
上篇 跟曾国藩学做官
第一辑 曾国藩做官之修身
以书为友,以书养身
做到淡泊利欲
做官先“明强”
明理立德,自强不息
修炼豁达的胸怀
不断完善自身
以孝至上
不敢为天下先
凡事以忍让为怀
以宽和待人
第二辑 曾国藩做官之掌权
揣摩上意好做官
有权也要自我节制
学会“远权”避祸
蛮干是绝对不行的
善于择善而从
懂得急流勇退
宦海之途当知畏
如何树立官威
第三辑 曾国藩做官之、升迁
该借梯的时候必须借
远交近攻,找准突破的点
朋友多了路好走
识时务方为俊杰
进退必先观大局
适时展露才华
第四辑 曾国藩做官之政事
廪实为要,勤俭为本
为政要善于把握轻重
做官要有责任感
多为国民着想
?急难政事缓处理
做官要公而忘私
深知为政之体
第五辑 曾国藩做官之用人
选才应注意标准
知人知事,人才为宝
选贤举能不避亲仇
用人应扬长避短
重用吃苦耐劳的人
时时不忘求人自辅
学会以“貌”取人
注重人才培育
曾国藩,相面”有绝活
危急时不可仰仗他人
……
下篇 跟胡雪岩学经商
胡雪岩小传
章节摘录
焘所描述的:“军兴以来,湘人起文学任将帅,肩项相望。一时武健强力,多知折节读书。军行所至,闻弦歌之声。”这批湘军将领多是“一介书生”、“布衣寒士”投笔从戎,从中下级军官一跃而成为高级将帅,不少人成为总督一类的大吏,有的甚至成为清政府的尚书、军机大臣。他们不约而同地赞颂船山、弘扬船山,显然《船山遗书》使他们获益匪浅,而这,与曾国藩对他们的影响是分不开的。 读书,使曾国藩的学术观点“经世致用”臻于完善;读书,也使他的军事事业如日中天。中国近、现代历史舞台上的各种人物,正面的抑或是反面的,无不像曾国藩那样去认真地阅读和研究王船山学术。曾国藩对后人的影响是极其深远。 尤为可贵的是,曾国藩把读书学习作为一生之事,相伴终生。 1871年,曾国藩的身体一天不如一天,理学修养深厚的他,为鞭策和警示自己读书不要放松,在1月17日写了几句箴言,大概内容是:“死中求活,淡极乐生。”他认为“暮年疾病、事变,人人不免”,而读书则贵在坚持,并从中发现乐趣。2月17日,他感到病体不支,“多睡则略愈,夜间偶探得右肾浮肿,大如鸡卵,前以目疾,用心则愈蒙;近以疝气,用心则愈疼,遂全不敢用心,竟成一废人矣”。这确是一个危险的信号,疾病缠身,这已是难以摆脱的困扰,他却不以为然,晚上依旧读书不改。在他看来,药疗不如读书,他离开了书的话就是一个废人了。 这年岁末,曾国藩病情更加严重,他在日记中写道:“脚肿愈甚,常服之袜已不能人,肥而复硬,且似已肿过膝上者。大约作文及看生书,俱嫌用心太过,有损于血,而气不能运化,故至于此,以后当不做文,不看生书”。这则日记既写到了他身体的状况,也可看到他在写作和读书时的专心致志。可是他虽规定自己以后不做文,不看生书,但却无法实现心愿。因为不久之后,有扬州阮家送《许周生集》一部,这是他从未看过的新书,他拿到手后便不舍放下,从头到尾读完,全神贯注投入,全已忘记自己是病重之躯。后又有湖南王闿运送《周易燕说》、《尚书大传补注》、《禹贡笺》、《谷梁申义》、《庄子七篇注》、《湘绮楼文集》等自己所著之书,他收到后虽不是字斟句酌一一细看,但每部书都认真地阅读了几遍。此后他又继续坚持阅读了王其淦所送其父著《王霞九文集》,李芋仙寄来的《道蕴编》,朱彬所纂《札记训纂》,上海新译之书《中外古今年表》,日本人所著《新论》,唐义渠所寄之《湖南阳秋》,陶篁村所挹《浙江诗话》,柳兴恩《谷梁大义述》,王霞轩所寄《王少鹤诗》等一批生书,他已违背自己原来规定的不阅读生书的初衷。 1872年,曾国藩的久病之躯已是风中残烛。3月2日这一天,他“病肝风,右足麻木”。3月5日,曾国藩出城迎接前河道总督苏廷魁,迎候途中,“舆中背诵《四书》,忽手指戈什哈,欲有所言,口噤不能出声”。他在日记中写道:“余精神散漫已久,凡遇应了结之件久不能完,应收拾之件久不能检,如败叶满山,全无归宿。”“近年或做诗文,亦觉心中恍惚,不能自主。故眩晕、目疾、肝风等症皆心肝血虚之所致也。不能溘先朝露,速归于尽;又不能振作精神,稍治应尽之职。苟活人间,惭悚何极!”他自知自己将不久于人世,已是油尽灯枯,更是珍惜生命的余光做自己最喜爱的事——读书。他每天坚持不懈地读《二程全书》,希望给自己对理学的研究画上一个完满的句号。 一个人,要想有所成就,必须善于学习,勤于学习,这是一条千古不变的真理。知识爆炸的经济时代更应如此,每一个人,要想有所作为,就必须坚持日日学习,月月学习,使自己不断进步,紧跟时代的步伐,而不学习肯定会被时代所抛弃! 跟曾国藩学一招 学问的成功成就了官场的成功。曾国藩从书中找到功名利禄,找到了“黄金屋”,更重要的是,他从书中汲取营养,吸取了古人的智慧,为自己为官明确了航向。正是由于总结了先人的成败得失,才使得曾国藩成为“得者、成者”,而避免了失败者的命运。 ……
编辑推荐
为什么尽职尽责,职位却升迁无望? 为什么百般努力,事业仍不见起色? 为什么精打细算,存款仍屈指可数? 大清圣哲曾国藩助你拨开仕途迷雾 商贾传奇胡雪岩帮你觅得事业锦囊 做不了“官二代”,就跟曾国藩做“官一代” 当不了“富二代”,就跟胡雪岩当“富一代” 一本教你告别“穷二代”,跻身“强一代”的成功智慧书 草根阶层不读会后悔的中国式处世哲学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