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06-3 出版社:旅游教育出版社 作者:黄震宇 页数:281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古建园林赏析》分为上、中、下三篇,上篇主要内容是中国古代建筑,包括古代建筑基本知识、城市与街巷、帝王建筑、宗教建筑、民居与村落及标志建筑等六部分;中篇主要内容是中国古典园林,包括古典园林基本知识、皇家园林、私家园林、寺观园林及园林小品等五部;下篇主要内容是古建园林科学技术,包括古建园林技术基本知识、经典著作与古代医师、建筑作法、造园手法等四部分。 本书是参考国内外有关建筑、城市、园林的史料、范例和研究成果及著作,按照现代旅游学科的应用需要,结合多年来研究与规划设计的实践经验加以归纳、挖掘、逐步整理、编写而成的。 本书具有如下特色: 一、在建立完整严密的概念构架体系基础上,以问答形式全面、系统地阐述古代建筑与园林的知识体系,使本书具有理论与实践性的统一。 二、本书在传统建筑园林理论与实践的基础上,力求深入浅出,为适应导游人员的应用需要,从旅游鉴赏的角度阐述了建筑、城市、园林的产生和发展,从文化渊源、典型案例、历史典故中挖掘实际应用中的可操作性、趣味性等等,使本书更具知识性、实用性。 三、本书使用大量的图片和案例,生动形象地阐述了古代建筑与园林的发展和特点,有助于读者深入理解,以提高他们的理论水平和实际应用能力。 本书是集体创作的结果。
书籍目录
前言上篇 中国古代建筑 古代建筑基本知识 [背景分析] [阅读提示] [知识问答] 自然条件是如何影响古代建筑的? 为什么木构建筑在中国能数千年一直延续下去? 礼制对古代建筑有什么影响? 堪舆(风水)对古代建筑有什么影响? 为什么古代建筑偏好十字形的布局? 为什么古代建筑讲究“左右”布局? 建筑中的“方”和“圆”有没有等级? 什么是古代建筑的三段式? 屋顶是如何起翘的? 屋顶有没有等级? 古代建筑有“流动空间”吗? 古代建筑是如何组成在一起的? 中国古大回音建筑是哪些? 中国最早的建筑图纸是什么? 我国古建筑之最城市与街巷 [背景分析] [阅读提示] [知识问答] 古代城市是如何起源和发展的? 古代都城的建设模式是什么? 古代城市为什么偏爱选择方形? 如何给古代城市看风水? 秦始皇的咸阳城是根据什么建成的? 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古代城市是哪个? 如何欣赏北京的风水形胜? 历史上著名的龟城是哪个城市? 天下第一都在哪里? 中国十大古城墙是哪些? 中国第一大城门 “春明”指什么? 墙是怎样砌筑的? 古代城市的街巷是如何发展演变的? 北京胡同的命名有什么讲究? 北京的胡同之最 什么是半壁待 [景区景点链接]……中篇 中国古典园林下篇 古建园林科学技术主要参考书目
章节摘录
书摘为什么中国建筑会采用木构建筑而非石构建筑,且数千年来基本形态变化不大?这个问题令西方建筑学家迷惑不解,而我们可以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找到问题的一些解释。 中国人崇尚人对自然的感受,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而不是改造自然。于是,中国古代建筑体现“天人合一”,并以有生命的木材为建筑材料来追求大自然的“灵气”,采用木构并力求建筑形象融于自然。中国古建筑飘然欲飞之势,不正是“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建筑艺术写照吗? 与此同时,木材的易加工性和易更换性,赋予了建筑新陈代谢的生命力。古人在自然中悟出人生哲理,认为人生是“轮回”;人生在世,只是其中的一个轮回,时空无涯,人生有限。因而,梁思成先生在他的《中国建筑史》一书中就说过,“不求原物长存之观念”,是中国古代以木结构为特色的建筑之所以生生不息的原因之一。因为古人“安于新陈代谢之理,以自然生灭为定律;视建筑如被服舆马,时得而更换之。”这的确道出了中国古人深信不疑的建筑生态哲学观——建筑是承载与体会天地之道的容器,建筑作为“身外之物”,“今生可用足矣”,而陵墓等地下建筑则可以采用石造,以追求永恒和不朽。 另外还有一个原因,就是中国社会文化的稳定性、连贯性,也为中国木构建筑数千年来基本形态不变提供了可能。在漫长的历史演变中,中国社会文化始终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在这种社会文化背景下,作为社会文化的建筑,一旦确定了发展取向,就很难再有所改变了,只能在这个统一的整体中进行局部的变革,以达到自我完善。 P4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