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1-12 出版社:中国石油大学出版社 作者:王永诗 等 著 页数:157
内容概要
《断陷型叠合盆地的原型恢复:以济阳坳陷中生代盆地为例》针对断陷型叠合盆地的特点,选择我国东部渤海湾盆地济阳坳陷作为解剖对象,以中、新生代控盆断裂发育特征及其对地层沉积与剥蚀的控制作用为核心研究内容,恢复了中生代各构造阶段的盆地原型,探讨了中、新生代盆地的叠合关系,提出了盆地叠合单元的概念,分析了各叠合单元的石油地质意义。在此基础上,总结出了一套断陷型叠合盆地原型恢复的思路和方法,旨在丰富我国叠合盆地的研究理论,指导济阳坳陷前第三系的油气勘探实践。
书籍目录
第一章 绪论第一节 叠合盆地的概念及类型一、叠合盆地的概念二、叠合盆地的分类第二节 叠合盆地原型研究的科学意义第三节 研究思路及研究内容第二章 济阳坳陷断裂构造发育与演化第一节 断裂构造特征概述第二节 断层活动性的定量分析一、定量分析的方法二、北东(东)向断层活动性分析三、东西向断层活动性分析四、北西向断层活动性分析第三节 中、新生代断裂发育特征一、印支构造运动期二、燕山构造运动早期三、燕山构造运动中、晚期四、燕山—喜马拉雅构造运动过渡期五、喜马拉雅构造运动早、中期六、喜马拉雅构造运动晚期第四节 断裂构造的演化与转型机制一、印支构造运动晚期Nw向逆冲断层的形成二、燕山构造运动中、晚期Nw向断层构造反转三、燕山—喜马拉雅构造运动过渡期断层的活动与演化第三章 济阳坳陷中生代地层划分与对比第一节 中生代地层特征一、岩性地层特征二、生物群组合序列三、测井定量地层划分第二节 地层划分标志及标准剖面建立一、地层划分标志及时代厘定二、标准剖面的建立第三节 区域地层对比一、侏罗系二、白垩系第四章 济阳坳陷中生代构造层划分与展布第一节 中生代构造层划分第二节 中生代各构造亚层的识别一、中生代内部不整合面的识别二、中生代各构造亚层的特征第三节 中生代构造亚层的残留厚度一、第二构造亚层二、第三构造亚层第五章 济阳坳陷中生代地层剥蚀与原始厚度第一节 地层剥蚀量的计算方法一、构造横剖面法二、沉积速率法三、声波时差法四、镜质体反射率法五、磷灰石裂变径迹法六、宇宙成因核素法七、波动方程法八、方法的评价与讨论第二节 各构造层的剥蚀厚度一、古生界的剥蚀厚度二、三叠系的剥蚀厚度三、侏罗系的剥蚀厚度四、白垩系的剥蚀厚度第三节 中生代构造层的原始厚度一、第一构造亚层的原始厚度二、第二构造亚层的原始厚度三、第三构造亚层的原始厚度第六章 济阳坳陷中生代原型盆地格局及演化第一节 盆地演化的区域背景及控制因素一、周边造山带及深大断裂的形成与演化二、深部动力学机制与成盆第二节 中生代原型盆地格局与演化一、古生代基底发育二、早一中三叠世大型内陆盆地……第七章 济阳凹陷盆地叠合关系及石油地质意义结束语参考文献
章节摘录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叠合盆地的概念及类型 一、叠合盆地的概念 中国大陆地处西伯利亚(以及后来的劳亚)与冈瓦纳大陆之间的转换构造域,由包容在几个巨型造山带之间的华北、扬子、华南、塔里木等小陆块及众多的微陆块拼合而成,由早到晚依次受古亚洲洋(劳亚洋)、特提斯-古太平洋、印度洋-太平洋三大动力体系控制,这三大动力体系在时间、空间上相互叠加、复合或干涉,造成了我国盆地成因机制的多样性和盆地演化过程的阶段性、复杂性及多旋回性(李德生,1994;田在艺等,1996;任纪舜,2002;贾承造,2005)。 鉴于中国盆地这种复杂的叠加地质结构,中国油气地质学家们发现很难用传统意义上的、依据威尔逊构造旋回所定义的、单一的盆地类型或者某一类原型盆地来定义中国大陆上分布的各个沉积盆地(贾承造,2005)。为此,朱夏先生提出了盆地的“活动论构造历史观”(朱夏,1965、1983、1984)和“盆地运动体制”(朱夏,1986、1990)的概念,认为中国古生代盆地与中、新生代盆地分属两个地质历史阶段,是与两种全球热-构造运动体制(古生代的槽一台体制,中、新生代的板块体制)相联系的两套沉积盆地。盆地构造体制的转变使得盆地的形成环境、沉降机制、沉积充填、构造变形等发生一系列的变化,新的沉积盆地可能继承前期盆地的某些特点,但更多的可能是新生成分。这为叠合盆地概念的提出奠定了理论基础。 随着研究的深入,我国含油气盆地所具有的复杂地质结构被越来越多的石油地质学家所意识到,在国际上曾被称为“中国型盆地”(Bally和Snelson,1980),这些盆地不是一个由具有固定边界的盆地基底经过多次沉降和构造变动而形成,也不是由多期负向构造上下简单叠覆而形成,而是由一系列陆、海地质单元经历多期次、多方位构造叠加复合,并在最新一期构造变动中定格形成。不同的研究者给其冠以不同的名称,如多旋回盆地、叠加盆地、叠合盆地、复合盆地、残留盆地等(黄汲清,1980;朱夏,1983;田在艺,1989;刘光鼎,1997),目前“叠合盆地”这一名词已被人们普遍接受和采用。 ……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