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2-1 出版社:熊艰 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 (2012-01出版) 作者:熊艰 编
内容概要
《21世纪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规划教材:大学计算机基础》的主要内容包括计算机基础知识,数据在计算机中的表示与运算,操作系统Windows XP,办公软件MS office 2003中的Word、Excel、PowerPoint,计算机网络基础,Internet应用基础,以及常用工具软件。
《21世纪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规划教材:大学计算机基础》深入浅出、图文并茂,从计算机文化视角阐述了大学计算机教学的最基本要求。《21世纪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规划教材:大学计算机基础》侧重知识性、基本原理和方法的介绍,配有大量的习题并附参考答案,而对操作性的内容,则在配套的《大学计算机实验与等级考试辅导》一书中讲述,以便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书籍目录
第1章 计算机基础知识 1.1 计算机与计算机文化 1.1.1 计算机的本质和意义 1.1.2 计算机文化及其表现形态 1.1.3 计算机文化的内涵和基本特征 1.1.4 衡量计算机文化素质高低的依据 1.2 计算机的发展 1.2.1 计算机的诞生 1.2.2 现代计算机的发展 1.2.3 微型计算机的发展 1.2.4 未来新型计算机 1.3 计算机的分类及应用 1.3.1 计算机的特点 1.3.2 计算机的分类 1.3.3 计算机的主要应用领域 1.3.4 计算机的发展趋势 1.4 计算机的结构及基本工作原理 1.4.1 计算机的基本结构 1.4.2 计算机的基本工作原理 1.5 微型计算机硬件系统 1.5.1 微型计算机的总线结构 1.5.2 主板 1.5.3 CPU 1.5.4 存储器 1.5.5 微机接口 1.5.6 输入/输出设备 1.5.7 多媒体计算机系统组成 1.5.8 微型计算机的主要性能指标 1.6 微型计算机软件系统 1.6.1 系统软件 1.6.2 应用软件 习题 参考答案 第2章 数据在计算机中的表示与运算 2.1 数制及其转换 2.1.1 数制 2.1.2 数制之间的转换 2.2 数据在计算机中的表示 2.2.1 数值数据的表示 2.2.2 字符数据的表示 2.2.3 多媒体数据的表示 2.3 计算机的运算基础 2.3.1 二进制算术运算 2.3.2 逻辑运算 习题 参考答案 第3章 操作系统Windows XP 3.1 操作系统概述 3.1.1 操作系统的发展 3.1.2 操作系统的功能 3.1.3 操作系统分类 3.2 Windows XP操作系统概述 3.3 Windows XP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 3.3.1 鼠标的基本操作 3.3.2 桌面 3.3.3 窗口和对话框 3.3.4 菜单 3.4 Windows XP文件及文件夹操作 3.4.1 “Windows资源管理器”简介 3.4.2 文件及文件夹操作 3.5 Windows XP磁盘操作及应用 3.5.1 磁盘格式化 3.5.2 共享磁盘空间 3.5.3 磁盘的管理及性能优化 3.6 Windows XP系统设置 3.6.1 设置桌面背景、屏幕保护和更改显示外观 3.6.2 键盘和鼠标 3.6.3 安装字体和打印机 3.6.4 管理工具 3.6.5 Windows XP中用户账户的管理 3.6.6 用户工作环境 3.7 附件 3.7.1 画图 3.7.2 记事本 3.7.3 通讯簿 …… 第4章 文字处理软件Word 2003 第5章 电子表格处理软件Excel 2003 第6章 演示文稿制作软件PowerPoint 2003 第7章 计算机网络基础 第8章 Internet应用基础 第9章 常用工具软件
章节摘录
版权页: 插图: 第1章 计算机基础知识 计算机是一种处理信息的电子工具,它能自动、高速、精确地对信息进行存储、传送与加工处理。计算机的广泛应用,推动了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对人类社会生产、生活的各个领域产生了极其深刻的影响。当今世界是一个丰富多彩的计算机世界,计算机知识已融入到人类文化之中,成为人类文化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在进入信息时代的今天,学习计算机知识,掌握和使用计算机已成为每一个人的迫切需求。 本章主要介绍计算机系统的基本知识,包括计算机文化的概念、计算机的发展与应用、计算机系统的组成与工作原理等。 1.1 计算机与计算机文化 自从1946年人类发明了第一台电子计算机以来,计算机技术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成为人类有史以来更新换代最快的技术。计算机的性能不断提高,运算速度由最初的每秒千次提高到每秒万亿次,而价格却大幅度下降。计算机的应用正在普及,1995年全球销售了5000万台,2007年全球销售了2.5亿台,2010年全球销售超过了3.4亿台,其应用范围遍及人类社会活动的各个领域。对人类的技术进步、经济发展和社会变革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计算机在人类文化史上的发展具有特殊重要的历史意义,它开辟了人类“计算机文化”和“电子文化”的新纪元。 1.1.1 计算机的本质和意义 1.计算机的本质 自古以来,人类在生产斗争、阶级斗争和科学实验中发明的各种生产工具、机器设备、武器装备、实验仪器等,从本质上讲,都是人的体力和体能的外延、增强和物化。从石器社会的石器、陶器,渔猎社会的渔网、弓箭到农业社会的水车、农具,工业社会的工具、机械等,无论它们的种类多么繁多,性能多么精良,从本质上看都是相同的,都是人手、人脚、人体和五官的助手。人类借助它们的帮助使劳动生产率不断提高,使人类的生活质量不断改善。 计算机与人类有史以来创造的各种工具、机械、仪器等有着根本性的区别。计算机具有人脑的计算、识别、记忆、推理、判断、创造等能力,所以被誉为“电脑”。但计算机的功能在很多方面远远超过了人脑。它的计算和记忆能力超过人脑的万万倍,使人脑望尘莫及,就是它的推理、判断能力也远非常人所能及,曾有许多下棋高手败在计算机面前。计算机也能像人脑一样识别不同人的声音和笔迹。计算机也有智能,也有创造力。“计算机辅助设计系统”帮助设计人员设计出更完美的产品和更科学的工程,“计算机辅助艺术创作系统”帮助艺术家创作出更杰出的音乐、绘画、雕塑等艺术作品。 从计算机的功能来看,计算机本质上是人的脑力和智能的外延、增强和物化,是人工智能。这种人工智能在极短的时间内(65年在人类的历史长河中只是短暂的一瞬)就取得了惊人的成就,其未来的发展前途无可限量。 2.计算机的意义 计算机的发明,影响极其深远,意义十分重大,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 计算机开创了新型的生产劳动方式。在以往的人类生产劳动史上主要存在着两种生产劳动方式:第一种是手工生产劳动,人借助工具的帮助,实现体能放大,从事手工作业;第二种是机械化生产劳动,人借助工具和机器的帮助,实现体能放大,从事机械化生产。自从发明计算机之后人类又开创了两种新型的生产劳动方式:一种是智能化脑力劳动,人借助电脑的帮助,实现智能放大,从事现代化脑力劳动;另一种是自动化生产劳动,人借助电脑和机器的帮助,实现智能和体能的放大,从事自动化生产劳动。智能化脑力劳动和自动化生产劳动将是现代化社会和未来社会的基本生产劳动方式。
编辑推荐
《21世纪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规划教材:大学计算机基础》主要用于师范院校非计算机专业的大学计算机基础教材,也可作为计算机爱好者的自学用书。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