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09-5 出版社: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 作者:徐怀静 页数:312
前言
《抒情与现实的颜色——英语电影批评》是对我的前一本书《悬崖上的舞蹈:边缘电影三十部》的补充。《悬崖上的舞蹈》选择的是三十部边缘电影,有英语电影、汉语电影以及日语电影等,其中不少出自非主流导演之手。而《抒情与现实的颜色》所选取的十九部影片都是英文影片,且皆出自主流导演之手。因为我一直就与英语文学有着深深的“血亲”关系,英语文学一直是我和我的学生们了解西方文化的媒介和学习英语的栽体——鉴于我们对英语本身无限的兴趣和热爱,电影在这里的确成为了语言的载体——我们重在研究英语原版影片。这十九部电影都是用英语发行的。其中,由英国导演大卫·里恩执导的《日瓦戈医生》改编自苏联作家帕斯捷尔纳克的同名原著,讲述的是一位知识分子在动荡的俄国(以及原苏联)社会的一生,但该片由好莱坞经费支撑,班底人员多为英国人,所用语言当然也是英语。波兰斯基为波兰导演,但本书所选的他的两部影片,均以英语发行。电影如今已经成为一种跨越国籍的文化现象和产品,我们很难定义一部电影的“国籍”。本书的副标题“英语电影批评”比较捉弄人,我想,最好的解释是“这十九部均为用英语拍摄的影片”。除去波兰斯基以外,本书所有的导演都来自英语国家(英国、美国、爱尔兰)。本书所选的十九部电影皆出自大师级的主流导演之手,可谓是主流导演的经典之作。荷马、塞万提斯、但丁、莎士比亚等经典作家在西方文学中的地位从来就不容置疑,他们的作品是无人敢于挑战的经典之作。比起西方文学上千年的文学史,电影的历史是短暂的,但同样也已经拥有了伯格曼、奥森·威尔逊、大卫·里恩等人师级导演。而大师级导演毫无疑问是电影的作者,这也正是本书编排章节的线索。但电影如今已经成为一种大众消费品,各种类型和层次的电影可谓鱼目混珠、品种繁杂。当下流行着一种批评的观点,即认为所有的电影都值得研究。但我认为,研究庸俗的电影,只能导致更加庸俗。作为大众消费品的电影也和文学作品一样,存在着精品和经典作品。我所选择的这十九部影片,均为艺术片。而这十九部艺术片中,有的已经成为经典,如劳伦斯·奥利维尔的《哈姆雷特》、奥森.威尔斯的《奥赛罗》,大卫·里恩的《日瓦戈医生》、《阿拉伯的劳伦斯》,而有的正在成为经典,如安东尼·明格拉的《英国病人》。
内容概要
本书选择了十九部具有抒情现实主义风格的英语电影。现实主义的对立面并非理想主义,而是造假主义。这十九部影片所追求的是“真实”——“存在”中最富争议的一项存在——而不在影片中发表任何道德评论。但现实如果不经任何美化,就会太冷漠、太刺目。同时艺术家对现实的模仿是不可能完全客观的。因此,这十九部影片的导演在其忠实于现实、企图再现现实的艺术表现中,含蓄地融入了抒情的伤感和温情。这十几部英语电影皆出自当代主流“电影作者”之手。本书以女性批评者独特的敏感和审美,解读了这十九部影片,处处浸淫着抒情的色彩和热烈的情感,代表了徐怀静对人性的理解和情怀。
作者简介
徐怀静,原名徐静,1969年9出生于重庆。1992年获上海外国语大学英语语言文学学士学位,2001年获北京外国语大学英语语言文学硕士学位,2004年获北京师范大学英语语言文学博士学位,2005年8月至2006年8月任耶鲁大学做博士后研究。著有《悬崖上的舞蹈:边缘电影三十部》,《铁背心:田纳西•威廉姆斯的剧作中遭受困惑的男人们》(该书获北京市理论著作基金出版资助),发表了三十多篇论文。主要研究方向为戏剧,电影、诗歌。
书籍目录
致谢序1 大卫·里恩 煽情与背叛——《日瓦戈医生》 抒情与现实的颜色——《阿拉伯的劳伦斯》2 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 献给吸血鬼的情歌——《惊情四百年》 迷途漫舞感悟——《旧爱新欢》3 罗曼·波兰斯基 忧郁的颜色——《苔丝》 淡泊的纪实风格——《钢琴师》4 史蒂文·斯皮尔伯格 抒情、煽情与人物刻画——《辛德勒的名单》 从小说到银幕——《紫色》5 特伦斯·马里克 关于一个破碎了的美国梦的回忆——《天上的日子》 社会,爱情的土壤与坟墓——《穷山恶水》6 西德尼·波拉克 走出非洲,走不出的回忆——《走出非洲》 启迪现实的童话——《情归巴黎》7 安东尼·明格拉 文化·沟壑·爱情——《英国病人》 让爱温暖这寒冷的世界——《冷山》8 尼尔·乔丹 身份的危机一——《哭泣的游戏》 恋情的极限宗教的皈依一《恋情的终结》9 莎士比亚 死的冲动爱的暴力——《哈姆雷特》 未被刺穿的“冰凉的贞洁”——《奥赛罗》 夏洛克的翻身——《威尼斯商人》引用文献后记
章节摘录
插图:1 大卫·里恩煽情与背叛——《日瓦戈医生》即使在今天,大卫?里恩的《日瓦戈医生》仍然对观众是一种视觉上的诱惑,是一流的银幕语言与“湿透了”的爱情故事的结合:黑暗的隧道尽头闪亮的红星;一个孩子从结了霜的玻璃窗凝望外面白雪茫茫的世界,而黑色的枝丫拍打着窗玻璃;沙皇的骑兵向手无寸铁的工人示威者们逼近;日瓦戈窗户上的雪花融为花的海洋,一朵盛开的黄色水仙花融为拉拉的沉思的脸庞;电影的序曲——以静态的水彩画呈现的俄罗斯美丽的树林;拉拉和日瓦戈在深冬逃亡到一幢乡下别墅——一切宛如神话世界里的“冰宫”。大卫?里恩以明信片般的风光,再现了俄国革命的场景。但里恩所展现的壮观的革命场景,只是拉拉和日瓦戈的爱情故事的背景。里恩重点要讲述的是一个凌驾于革命背景之上的爱情故事。壮阔的革命事件和场面只是起烘托作用的穿插和杂耍。里恩在读完帕斯捷尔纳克的原著后,曾如此总结:“《日瓦戈医生》的故事十分简单,一个男人娶了一个女人,但却爱上了另外一个女人。关键在于不要让观众们谴责这一对情人。”
后记
本书的写作让我对电影批评本身所存在的极限、英语电影的界定、电影改编等问题都有了新的认识和思考。因为本书的“序”已经涉及了电影批评本身的极限,在本书的后记中,我先简单介绍本书对“英语电影”的界定,然后重点阐述我对“改编”这一问题的认识。说到英语电影,我们自然会想到美国电影,然后会想到好莱坞。曾经有一种被普遍认为的观点是:只有欧洲的电影才可称为艺术,而好莱坞的电影则属于“下里巴人”。诸多批评家都持以下的观点:好莱坞的影片是商业运作的产物,是不会产生艺术的。但这一观点显然过于偏激,“一刀切”般地扼杀了所有好莱坞的导演,像奥森.威尔斯、阿尔弗莱德。希区柯克,以及后来的特伦斯·马里克等人拍的好莱坞影片都是艺术影片。本书所挑选的这些影片,不少都来自好莱坞,都既有民族特色,也具有普遍的美学/艺术价值。英语电影是在全世界拥有最多观众的电影,因为英语是全世界使用最为广泛的语言。人们常常会谈到“法国电影”、“英国电影”、“德国电影”、“俄国电影”等等。人们似手更习惯用国籍来界定一部电影的“身份”,似乎很少有“英语电影”这一提法。本书的“英语电影”这一概念呼应了“英语语言文学”这一概念。“英语语言文学”是一门研究领域,其研究者们在关注英语文学作品的同时,自然会将研究的目光投向根据某些由英语文学作品改编的电影,因为,毫无疑问,语言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栽体——是思想的载体。这一载体会决定将把你载往哪里。在这样的背景下,我踏上了“英语电影批评”的探险旅程。在全球化、国际化之风盛行的今天,电影的国籍有时会显得很模糊。本书所涉及的导演几乎都来自美国、英国、爱尔兰、波兰斯基是其中唯一的例外,他原籍波兰。但本书所选的他的两部影片均以英语拍制,《苔丝》改编自哈代的小说《德伯家的苔丝》,反映的是维多利亚时代英国乡间的生活。《钢琴师》虽然反映的是二战时期一位波兰钢琴师在波兰的逃亡生活,但以英语拍制,获得2001年奥斯卡最佳影片奖。因此,本书所选择的是十九部毋庸置疑的“英语电影”。
媒体关注与评论
(对英美文学天赋禀异的徐怀静,此次将批评的目光转向了电影。她所凝视的并非俗丽炫目的电影语言,而是以抒情、敏锐的感知,选择了更微妙、含蓄的导演。浸淫着英美文学批评的气息,《抒情与现实的颜色——英语电影批评》阐释了十九部影片,并赋予它们重要的意义。在被徐怀静这位敏感的读者和笔触生动的批评者赋予了新的意义之后,这十九部影片最终将寻找到它们任中国的观众。) ——Dudley Andrew(达德利·安德鲁,耶鲁大学教授)《抒情与现实的颜色》,书名颇有几分象征派诗歌的特点。它把普通意象做了出人意料的叠加,这种语词的非常搭配居然有了几分怪异,几分美丽。这或许就是要给全书做风格预示,预示着作者将文学细读的功底与影像的飞扬阐释结合起来。这种纤细与飞扬又有着坚实的人道情感和社会读解作为基石,于是我们得到一次与莎上比亚、帕斯捷尔纳克等文学大师一起漫步,以及在大卫?里恩、奥森·威尔斯的迷人影像中沉思的好机会。书中有的读解简直是探险,作者的发现让我们很有些意外和惊讶。原来哈姆雷特不是让自己那美丽的恋人奥菲利娅到“修道院”去,而是诅咒她,让她到“妓院”去。同时,作者也做出了理论的探险,也对中国的语境做出了积极而色彩多样,富有质感的发言。作为一个女性研究者,作者用优美、复杂的文学肌理书写了对女性主义的辩驳,用缜密的文本读解与一度在中国大陆成为主导唱词的后殖民主义做出了颇有深度的对话。 ——郝建,北京电影学院教授徐怀静推崇诗意情怀与现实品格的融合,或日诗意赋予现实以美感神韵,或日现实构筑诗意的真实感密度。 ——白羽,北京青年电影制版厂导演
编辑推荐
《抒情与现实的颜色:英语电影批评》是徐怀静编写的,由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出版。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