欲望的教育

出版时间:2012-3  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作者:(日) 原研哉  页数:272  译者:张钰  
Tag标签:无  

前言

  后记  本书内容来源于《图书》杂志自2009年来两年间的连载《欲望的教育》。本以为写连载很困难,可一开始之后,写连载倒成了生活的一部分。  对付生活中细微琐碎的事情,是设计师的职责所在,因此日常事务就像马戏团“抛球”表演中被扔到空中的小球,匆匆忙忙。一双手只能接两个球,在空中跳跃的球却不知道有多少个。有一段时间手上项目太多,中途感到不舒服便放弃了。忙碌这个词是禁忌,被抛高的球会飞到云层之上,因此最好在它掉下来之前忘记它,那么当你再次接到它的时候会感觉很新鲜。  连载都是在完成这些项目的间隙写好的。举个例子来说,就是在抛球的间隙做好一个饭团。既要防止球掉 落,还要保证连续抛球,在这个时候还要抽空做饭团。如果不小心手上带有饭粒,可能会粘到抛出的球上,饭团的形状当然也不会好看,但我还是做到了在保持球不掉落的前提之下完成了24个饭团。  最终这些饭团被放进一个叫做“岩波书店”的便当盒里,供人们参阅。具有权威的岩波书店并没有采用“欲望的教育”这个奇怪的标题,而是推荐我使用“设计立国”来做书名。看着这盒歪歪扭扭的饭团,我实在想不出该用什么样的标题。的确,我所写的是有关于日本未来的蓝图,比起“欲望的教育”等兜圈子的说法,“设计立国”显得相当简洁明快。然而,这个潇洒利落的标题让我犹豫不决。可能是因为“立国”这一个词飒爽的姿态令人害怕吧。  最终,日本版将“日本的设计”这个标题贴在了竹叶包裹的24个饭团上。副标题“审美意识创造未来”是类似成分表的东西,用来表示这本书说的不是古典传统文化。一直以来我出书的时候,自己认真想出来的书名都没有被采用,都是由编辑给我出的主意,这些书也因此获得巨大反响。出版前一本单行本《设计中的设计 | 全本》时,我想出的标题是《为什么设计》,但是编辑对我说,要勇敢地向大家说明“这就是设计”,于是便采用了那个书名。  《日本的设计》是与《设计中的设计》相呼应的一本书,然而这本书比较像我最近几年的活动地图。这本书我暂时会随身携带,大家也可以打开包装尝尝,被压扁的饭团味道如何?梅干、鲑鱼、海带、鱼子,还有少量带汤汁的菜以及蛋卷,这盒饭团的配方是最基本的,如果味道有偏差的话还请大家多多指教。  一直激励我写连载的岩波书店编辑,坂本政谦先生,谢谢你。多亏了你,我才能稍微整理思绪。每个月都严格审稿,帮助我安心写作的《图书》主编富田武子女士,两年以来,因为你的大力支持我完成了连载的更新。然后是提出“设计立国”这一简明标题方案而让我为之眼前一亮的岩波新书的古川义子女士,多亏你为了出版不停奔波,我才能走到这一步。再一次向大家致以诚挚的感谢!  另外,借此机会也向正被无尽的工作包围的日本设计中心原设计研究所的各位表示感谢。与你们一同工作,常常使我产生新的想法。特别是大度包容上司的井上幸惠,以及直到最后仍对书本印刷各个细节进行确认的松野薰,感谢你们脚踏实地的工作。  最后,感谢近三十年来持续将《图书》杂志作为唯一订阅杂志的我的妻子。我在这本杂志上写连载这件事慢慢地使她受到了鼓舞。   原研哉   2011年9月

内容概要

  本书内容来源于《图书》杂志自2009年之后两年间的专栏连载“欲望的教育”。最后由岩波书店结集,更名为“日本的设计”。原研哉一直坚信设计就是“欲望的教育”。人们从欲望这一“土壤”上获得商品和环境这些“果实”。要创造出优质的商品和环境,肥沃的土壤——也就是高水准的欲望必不可缺。在“欲望的教育”的语境背景之下,能从根本上影响欲望的即是设计。接触精心的设计能够唤起意识的觉醒,欲望也随之发生变化,消费方式及资源利用形式,甚至生活方式都会改变。在丰饶的生机勃勃的欲望土壤之上,优质的“果实”——商品与环境——才开始丰硕起来。本书不去回顾日本的过去,而是畅谈日本的未来。这一意图就可以说是设计,设计的职责就是假设、构思事物的形态。设计的本质,就是直观地呈现潜在的可能性,照亮未来的具体方向,或者清晰地描绘出众人共同拥有的憧憬。

作者简介

  原研哉(1958—
)日本中生代国际级平面设计大师,日本设计中心的代表,武藏野美术大学教授,无印良品(MUJI)艺术总监。曾设计长野冬季奥运会开、闭幕式的节目纪念册和2005年爱知县万国博览会的文宣推广材料,展现了深植日本文化的设计理念。在银座松屋百货更新设计中,实践了横跨空间和平面的整体设计观念。在梅田医院CI设计中,尝试表现了触觉在视觉传达中的可能性。

书籍目录

前言

1 移动 —— 设计的平台
 面向饱和的世界
 展览“日本,车”
 对移动的欲望及未来
2 简与空 —— 美意识的谱系
 柳宗理的水壶
 简单是何时产生的
 空无一物的丰富性
 阿弥众和设计
3 家 —— 居住的洗练
 生活方式
 打造家园的智慧
 无的富有
 出口日本的家
4 旅游 —— 文化的基因
 日本的眼光
 别样的视角
 关于亚洲式度假村
 国家公园
 濑户内国际艺术节
5 未来的素材 ——“事件”的设计
 触发创意的媒介
 时尚与纤维
 宁为鸡口无为牛后的创造
 在异国探寻日本的未来
6 生长点 —— 未来社会的设计
 东日本大地震以来
 成人的原则
 从北京眺望
后记

章节摘录

版权页:1 移动―设计的平台面向饱和的世界日本是一个工业国家。向全球出口大量的工业产品,那么日本的产品培养了怎样的文化呢?它在这方面表现的东西却很少。文化并不是仅仅扎根于艺术领城,它也存在于生活之中。首先要分析我们创造的产品会萌发出怎样的生活、生计,会培育出怎样的生活环境,将这个影响提炼出来,它会影响世界的未来。今后的世界不再单单是财力的比拼,同时还有文化影响力的角逐。仅仅有生产总量和高GDP并不足以获得影响力。先不说日本的经济,想象一下人们要如何维持现在的富裕生活吧,我们必须展示出足够的存在感的热忱与责任。要达到这些,首先不可欠缺的就是多角度地去研究、预想自己制造的产品的文化内涵。但是要等国家和企业慢慢去发展,再一点点地着手去干,就会错失良机。想到就要行动,建筑师坂茂先生和我一起策划了以设计为观察点,将日本的产业文化介绍到海外的展览计划,并成立了名为“设计·平台·日本”的小型NPO组织,彼此的事务所和工作人员也陆续参与进来,在工作之余开展活动。

后记

后记本书内容来源于《图书》杂志自2009年来两年间的连载《欲望的教育》。本以为写连载很困难,可一开始之后,写连载倒成了生活的一部分。对付生活中细微琐碎的事情,是设计师的职责所在,因此日常事务就像马戏团“抛球”表演中被扔到空中的小球,匆匆忙忙。一双手只能接两个球,在空中跳跃的球却不知道有多少个。有一段时间手上项目太多,中途感到不舒服便放弃了。忙碌这个词是禁忌,被抛高的球会飞到云层之上,因此最好在它掉下来之前忘记它,那么当你再次接到它的时候会感觉很新鲜。连载都是在完成这些项目的间隙写好的。举个例子来说,就是在抛球的间隙做好一个饭团。既要防止球掉落,还要保证连续抛球,在这个时候还要抽空做饭团。如果不小心手上带有饭粒,可能会粘到抛出的球上,饭团的形状当然也不会好看,但我还是做到了在保持球不掉落的前提之下完成了24个饭团。最终这些饭团被放进一个叫做“岩波书店”的便当盒里,供人们参阅。具有权威的岩波书店并没有采用“欲望的教育”这个奇怪的标题,而是推荐我使用“设计立国”来做书名。看着这盒歪歪扭扭的饭团,我实在想不出该用什么样的标题。的确,我所写的是有关于日本未来的蓝图,比起“欲望的教育”等兜圈子的说法,“设计立国”显得相当简洁明快。然而,这个潇洒利落的标题让我犹豫不决。可能是因为“立国”这一个词飒爽的姿态令人害怕吧。最终,日本版将“日本的设计”这个标题贴在了竹叶包裹的24个饭团上。副标题“审美意识创造未来”是类似成分表的东西,用来表示这本书说的不是古典传统文化。一直以来我出书的时候,自己认真想出来的书名都没有被采用,都是由编辑给我出的主意,这些书也因此获得巨大反响。出版前一本单行本《设计中的设计|全本》时,我想出的标题是《为什么设计》,但是编辑对我说,要勇敢地向大家说明“这就是设计”,于是便采用了那个书名。《日本的设计》是与《设计中的设计》相呼应的一本书,然而这本书比较像我最近几年的活动地图。这本书我暂时会随身携带,大家也可以打开包装尝尝,被压扁的饭团味道如何?梅干、鲑鱼、海带、鱼子,还有少量带汤汁的菜以及蛋卷,这盒饭团的配方是最基本的,如果味道有偏差的话还请大家多多指教。一直激励我写连载的岩波书店编辑,坂本政谦先生,谢谢你。多亏了你,我才能稍微整理思绪。每个月都严格审稿,帮助我安心写作的《图书》主编富田武子女士,两年以来,因为你的大力支持我完成了连载的更新。然后是提出“设计立国”这一简明标题方案而让我为之眼前一亮的岩波新书的古川义子女士,多亏你为了出版不停奔波,我才能走到这一步。再一次向大家致以诚挚的感谢!另外,借此机会也向正被无尽的工作包围的日本设计中心原设计研究所的各位表示感谢。与你们一同工作,常常使我产生新的想法。特别是大度包容上司的井上幸惠,以及直到最后仍对书本印刷各个细节进行确认的松野薰,感谢你们脚踏实地的工作。最后,感谢近三十年来持续将《图书》杂志作为唯一订阅杂志的我的妻子。我在这本杂志上写连载这件事慢慢地使她受到了鼓舞。原研哉2011年9月

编辑推荐

《欲望的教育:美意识创造未来》编辑推荐:开启未来的设计展望,拓展美学创造力的实践文本,立足本土语境探寻多元文化价值的先驱尝试,以设计为入口畅想人类社会发展可能的不尽之思。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欲望的教育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53条)

 
 

  •   原研哉向来是我喜欢的设计师。看到日本特有的设计观念,我相信在这一代中国设计师的共同努力下,在不久的未来中国也可以有像原研哉这样的设计大师,也可以形成中国特有的设计哲学观。为设计加油!
  •   习惯了原研哉的行书风格,朱锷工作室的翻译也是日渐纯属,书的印刷和纸质都呼应了作者所倡导的设计精神,有很多设计理念都是值得我们好好学习并在日常生活中应用的!
  •   把设计和日本社会的发展联系起来,甚至批判了经济理念,跨界游刃有余,大师。
  •   单凭名字就足够吸引我,让我觉得是本好书,看完以后还是深有感触。原研哉真的喜欢这个人。
  •   最喜欢原研哉的作品和思想!很不错的一本书!喜欢~印刷的也很好~~~~~
  •   原研哉的书一项是出书必买的。这本书的卖点有二:1是原研哉的影响力,2是题目足够吸引中国设计师。同样是站在世纪高度来看待问题,这点上中国确实有些望其项背。
  •   原研哉的书必买
  •   书不错,原研哉一概的风格
  •   之前翻了几页,还是一贯的原研哉的感觉,期待买来好好看看。
  •   书挺好的,大家可以了解些日本的一些信息
  •   不错不辞错,大师的作品……
  •   最新的先入了再说
  •   喜欢,不错,值得一看,很实用
  •   刚拿到,大概翻了下
  •   偶像的书 自然好 他的一系列书很明显 他不仅仅是位设计师了 也是一位思想家
  •   昨晚睡觉前订的,今天中午就收到了,速度很快呀!书本完好!
  •   有很多东西可以给我们启发,尤其对中国人有启发。
  •   如题,还木有看完
  •   晚上下的单第二天中午就到了。非常满意。
  •   还没看 但是相信不会差
  •   很干净的封面,很简练的语言,非常值得一看。
  •   就是贵了点!
  •   希望出一本分析作品的书。
  •   原研哉大师的书基本都收了,不错啊,值得好好学习
  •   书蛮精致的,很干净,也很小巧,看起来不是很累,有些章节配有图片,还有些作者自己的观点,是在看原研哉上海展之前买的,看后可以更好的理解他的一些想法。当时展馆的馆长也推荐了这本书,还不错!
  •   很喜欢原研哉
  •   设计案例,有关设计的感想,能让人从中学到很多知识。不错。
  •   书收到后和想像中一样。很高兴!虽然还没看内容但很欣喜!
  •   以国际的视野谈生活化的艺术欣赏,语言精确到位,适合想提高审美的人群
  •   书中描述的观点比较新,喜欢。
  •   拿在手里还没有看,不过看厚度还是内容那个充实的。
  •   应该还不错 别人推荐的
  •   一般还好,还是有点体会的
  •   供闲来无事阅读,当当优惠不实在,没兑现,现在买书直接返现了,无语~~~~
  •   没想到文字这么多,要点时间来读,还以为图片比较多呢
  •   里面的文章只是简单对未来的展望,文章都是乱七八糟拼凑而来,除了《设计中的设计全本》,其他延伸读物都一般般
  •   内容没有书名起得好。
  •   原研哉的角度很有新意,总让人有眼前一亮的观点。很有收获。
  •   书的包装不是很精美,但是很简单,也符合他的一贯风格吧!
  •   书小小的,装帧很简单,很适合随身带着看。一开始是买了原研哉的白,觉得干净的封面干净的内容,平淡的随笔,读起来很有味道。然后把原研哉近期的书都搜罗了一遍,挺有启发的。设计的终究还是要还原到生活中去,不生活,不设计。
  •   字的大小设得很好,纸张漂亮,总体感觉很好,当然原研哉设计没什么好挑剔的书。内容简单而又充实。虽说这是设计的书,但价格也贵了!!卓越的书我都光顾好几年了,跟其他网站比起来越来越贵了,卓越这么大的机构价格应该更有下调性 -_-
  •   看看还可以吧!可能自己并不是很喜欢
  •   一般,这价钱不抵,这价钱是卖名气的~~还不如买设计中的设计~~~
  •   书很不错,就是开本有点小
  •   原研哉俺の爱
  •   大师的书~
  •   欲望的教育
  •   排版印刷很好
  •   原研哉设计理念
  •     书末,才知道这本书的内容原来是连载于某杂志,看的时候就觉得像了,一篇一篇字数也差不多,内容也零散。连上序言,一共24篇,连续的各篇之间有一定关联,就组成了六个分块,内容也牵扯很多方面,有讲到汽车设计、居所设计、酒店设计、纤维设计、重建设计等。
      原研哉不愧为设计界的大师,随便谈天说地都能说得那么头头是道,处处体现出设计的精妙,生活工作上都存在设计的哲学。但既然是连载,也就缺乏一个整体规划性,整本书就变成像杂志一样,就当这是本杂志书吧,内容可能也新潮、有趣,但只是小品形式,读读可以,领悟有限。不过我对设计不在行,所以得益才不多吧。
      对于那些新奇的设计,还是长了不少见识的。
      日版卖840円,而中文版就已经卖60元,这个价都已经直逼日版了。
  •      如果只谈设计,而不局限于图案、形态等表象,那么就来谈谈美学吧。这其中有历史的脉络,有文明的进程,有哲学的思想,还有不同文化的表达方式。
       在“生活方式”中,作者谈到了日本美意识的核心之一是从素简和虚空中找出价值的敏感性——
       “我觉得,从漫长的江户时代到明智的文明开化,以及战败后由于美国文化的流入导致的一度极度混乱的日本文化之中,这种敏感性一直存在着,同时它也是深层次中连绵不绝地传承至今的感觉资源,更是以细腻、严谨、精致、简洁为主旨的日本美意识的核心。”
       “不经历混乱,也绝对无法达到洗尽铅华的洗练。”
      
       因为曾经看过《设计中的设计》、《设计的觉醒》,没打算再拾起此书,差一点与之错过。还好。
  •      利用于杂志中连载的短文结集成的书,等于说书的形成是经历了一段时间的思考积累而成,并不是一气呵成的,这样的书可能会由于作者思想不断的变化而变化。也是因为这点,所以当时间过去,作者往往可以反观之前自己的想法,利用设计实践去证明自己的想法提出是否正确,也就是工作记录(包括工作过程与思考过程)具有一定的客观性。
         “欲望”为题,欲望作为贬义词,填满了我们的脑袋,在各种教育中,宗教中,认为欲望是恶的根源,恶的本质,只要欲望诞生,自身会不断膨胀,反过来控制人的思想与行为,这是引起我想阅读这书的兴趣所在。但在副标题中的加以补充,就可以明白名字的用意了“美意识创造未来”,当欲望的膨胀变成了未来的必须,这是一个逆向思维,是有趣的。
         日本人除了书中作者所表述的细腻,严谨,精致,简洁等性格特点的存在之外,我认为还对“美“”的爱护有加,当然有人会说“美”的相对性,但无可否认,日本创造出了独特的美,是具有高质量的,在这里对于美的本质和定义我就不想多作讨论了。原研哉将美与欲望之间的关系和能产生的作用这本书作出了解释,他通过自己的方式,希望解释未来,起码他认为是亚洲慢慢变为主导的世界的未来。工业生产,集中制造,对于日本都是过去式,的確在亚洲,日本有着引领的能力,甚至至于世界,在某些方面日本也有优秀的输出。但这表示出一种忧虑,他的思考是在这种忧虑的基础上出世的,这与日本人一贯的偏心人文(处于世界边缘,原来中心文化的民族性格)是有关系的,但就是由于这样,才有日本这个国家。
         中国为首的亚洲国家正经历着日本似曾相识的发展阶段,日本与中国正发生着前所未有的文化接触,当然这不是首次,而是自古以来的。但与古不同的是,日本现在成为先驱。日本各方面人才在中国寻找了机遇,发挥着文化的力量。日本的美意识作为中心力量,无声无息影响着全世界。我们在面对这些冲击的同时,需要学习与消化,不断提升自己吧,这是作为这本书的启发。
  •     这本书读得支离破碎,从北京开始读,读到上海,又读回北京。后记里原研哉把这本书比喻成马戏团小丑手抛球表演间隙捏出的二十四个奇形怪状的饭团,倒是确切,读完确有此感。因此可以这么说,本书写得支离破碎。支离破碎的书,支离破碎地读,也算是相得益彰。
      欲望的教育,口气挺大。原研哉说一个地方的东西差劲,主要是该地方人的欲望水平低,直白点说就是品味太差、要求不高!所以按他的逻辑,这些人都需要教育,欲望的教育。都说顾客是上帝,原研哉却说要教育上帝,可谓艺高人胆大。读完本书,不得不承认其中潜藏的逻辑也算是吸引人的,至少使得我们对设计者与设计对象的关系有了一种全新认知的角度。
      本人之前的公司是家法企。在法企中另我感触最深的是法国人对其高卢品味变态的认同感。他们总是一意孤行,特别在美学领域。反过来说,西方在积累和沉淀了几百年的美学意识上确实有着固执与炫耀的资本。例如在艺术领域,西方的古典艺术家一直争取的是摆脱其雇主(皇室、贵族、富商等)对其艺术创作的束缚,寻求自主性和独立性。而现代与后现代的西方艺术家们则将这种叛逆与对自我表达的执着发挥到了极致。这种我画我的,管你们愿不愿意看的心态实际促成的是西方人美学品味的提高,用原研哉的话讲就是欲望水平的提升。
      是放任还是教育,与其说是一个问题,不如说是一个过程。拿日本来说,日本现今在设计领域已经得到全世界越来越广泛的认同。这对于一个从二战创伤中走出来仅仅几十年的弹丸小国而言,不可谓不是一个奇迹。日本的战败和其资源的稀缺性使得面临重建重任的日本人不得不重新考虑其在世界的存在感。起初如果说对工业的选择是一种被迫,那么过往几十年日本在产品设计上的成功确实另世界刮目相看,这皆源于日本人对设计的超越性认知。日本需要强国,必须将产品销往国外,特别是西方国家。而此时的日本设计师们想着的并不仅仅是迎合西方人的口味,而且要超越他们的欲望水平!这种核心理念渗透于日本的产品设计中,为日本的战后崛起提供了具有决定性的助力。
      我认为好的设计提供的是一种未来的方向,你可以从中感知到各种可能性的存在,而不仅限于其产品本身。从西方现代艺术的无心插柳到日本式设计对欲望水平的精致规划,我们看到的一种坚持,这种坚持并不是顽固的自我认同,而是一种通达的智慧。
      日本美学以足利义政的同仁斋为圆心,向四周辐射开去,传达以“空”为核心的简约主义美学倾向。而这种简约风格也成为日本的一个icon,被西方所接受并推崇。中国作为一个拥有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在文化和美学积淀上不可谓不深厚,从日本设计中我感触最深地是,如果中国设计师能以中国文化为基石,放弃短视的、放任的、迎合式的设计态度,以培植国人的欲望水平为目标,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中国产品将有望摆脱廉价、劣质、抄袭的山寨形象,而重新(正如唐朝)有尊严地站上世界的舞台。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