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0-8 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作者:中华世纪坛世界艺术馆,秦风老照片馆 页数:103
Tag标签:无
前言
2010年,是圆明园罹难一百五十周年。圆明园的劫难,不仅是中国历史,也是世界文明史上的一次巨大灾难。为此,中华世纪坛世界艺术馆、台湾秦风老照片馆和东莞展览馆共同主办了“残园惊梦——奥尔末与圆明园历史影像”展。由德国人奥尔末摄于1873年的底片)中洗出的七十二幅大型原件照片,清晰地记录了圆明园这座汇集中西文化精粹的皇家园林遭劫后的残容遗貌,是目前所知的最早的圆明园实景照片。其中两帧原作底片也将首次与公众见面,其历史和文化价值不可估量。这批神秘的底片多年不知踪影,收藏家秦风先生费尽周折,经多方查访,终于在2010年5月28日筹募巨资从海外购回。在扭曲的价值观盛行的当今,秦风先生的拳拳爱国之心实属难能可贵。法国大作家雨果说过,“在中国,曾经有一个世界奇迹,她的名字叫圆明园。”“圆明”二字在字义上是“圆融和普照”,意味着完美和至善,圆明园的毁灭正是人类梦想的毁灭。然而,近百年来的时光流逝,历经风风雨雨的圆明园依旧满目沧桑。这批展品,是我们民族伤痕的见证。依据这些清晰的定格,人们不难察觉,残园惊梦之后,这里又经历过将近百年的蚕食、损毁。本次展览与圆明园繁华的残迹必将时刻提醒我们:牢记历史、勿忘国耻。感谢为此展览付出贡献和支持的专家和相关机构。祝展览取得圆满成功!
内容概要
1873年,德国人奥尔末在圆明园西洋楼遗址拍摄了一组共十二帧照片,成为迄今所见圆明园最早的影像记录。1933年,这十二帧玻璃底片经中国学者滕固从德国引入,在商务印书馆出版了《圆明园欧式建筑残迹》一书。图书出版后,滕固便把玻璃底片还给了德国的收藏者。此后的七十多年里,这批玻璃底片就再也没有面世过。因为二战期间德国本土遭受了盟军的地毯式轰炸,人们对这批底片是否存留,极不乐观。2010年2月,一个偶然的机会,这批保存完好的圆明园底片为台湾的著名老照片收藏家秦风先生所获得。本书在完整、高清呈现这批照片的同时,并邀请王军,徐家宁两位专家结合这十二帧图片,对圆明园存废的历史做了精彩诠释与解读。
书籍目录
序一序二奥尔末与圆明园历史影像圆明园的记忆稀世影像的迭代传奇图版
章节摘录
插图:最先建成的是谐奇趣,它位于整个西洋楼景区的最西部,由主楼、前后喷泉及西北的蓄水楼组成。主楼三层,一、二层都是七间,三层三间,左右为凉台。分为两层的弧形台阶直通二层,石栏杆装饰以雕刻的西式花纹。主楼两侧各有一道西洋连廊,连接两座八角形的亭楼,楼内演奏来自蒙古和回疆的异域情调的音乐供皇帝欣赏。主楼前有一座大型海棠形的喷水池,池中间有西洋翻尾大石鱼一尾,水由鱼嘴中喷出,高达数米。石鱼外围有铜雁十八只,池边有铜羊四只,均可喷水。喷水池东西各有小喷泉一座,池南是~片湖面,湖边建有石栏。湖西为线法桥,桥为五孔,券上刻有兽首,有水从兽口中喷出。桥上建有~座西洋座钟形的假门,上面嵌有一面巨大的时辰钟,南北两侧以雕刻花墙装饰。这座桥是园中水流的入口,设有闸门,往上连通圆明园中的方壶胜境。谐奇趣于1751年完工,后院是一个方形的花园,以十字形甬路为主干,中心有一座喷水池,环以铜栏,四周点缀着花坛、各种盆栽以及人工修剪的松树。喷水池以东,即与蓄水楼相对的位置上建造了一座养雀笼(1759~),饲养孔雀和各种外国珍禽。花园北面即是通往迷宫的花园门。花园门是一座西洋风格的汉白玉石制拱门,形似西洋座钟,有黄铜雕刻花纹大门两扇,两旁为花墙。门后过木桥就是黄花阵,是一处融合了西方园林装饰形式和中国文化世界观的园林设计。迷宫有九层,以三尺高的矮墙为界,墙身刻万字花纹,墙顶为池形,里面种有罗汉松。四角各有八方形阵眼,各植龙爪槐一棵。黄花阵正中石台上,筑圆顶双檐八角亭一座,中设西式座椅,为皇帝的龙座,每年中秋游园时,最先走出迷宫来到皇帝面前的嫔妃或宾客会得到皇帝的赏赐。
编辑推荐
《残园惊梦:奥尔末与圆明园历史影像》是由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