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0-1 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作者:(法)鲍赞巴克,(法)索莱尔斯 页数:209 字数:92000 译者:姜丹丹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本书凝结了法国著名作家索莱尔斯与建筑家鲍赞巴克的思想对话,交织融会了这两位当代名家在建筑、文学、音乐、哲学等领域的独特见解,是一场思想的交锋与对撞,也犹如一场别具一格的交响音乐会。这本书构思源自在法国高等建筑学院组织的数位作家与建筑家的见面会,但两位作者的友谊历时已久,早在鲍赞巴克设计巴黎音乐城之前,以音乐为名,他们之间就经常来往,早在第一次见面时,索莱尔斯如是说:“需要为声音设计一座建筑。”在此书中,我们听到了一种独特的音乐,带着节奏、诗意、空间的深度、光线、梦想,正是在两人渐渐上升的视野中铺展开的“观看”与“书写”。
作者简介
鲍赞巴克(Christian de Portzamparc),法国当代著名建筑家,国际顶级设计师,获得多项重要的建筑大奖:法国巴黎建筑大奖(1990)、法国建筑师学会银牌奖(1992)、法国国家建筑大奖(1993)、美国普立兹克建筑大奖(1994)、欧洲城市规划大奖(2004)。
索莱尔斯(Phi
书籍目录
导读致谢引言第一章 毁灭第二章 可否不用语言思考?第三章 论梦想的权力第四章 固定的激情第五章 可制造性第六章 语言的历险,时间与身体第七章 记忆/令人心醉神迷的空第八章 介入空间/塞尚献给音乐家!
章节摘录
鲍赞巴克:任何从非美学角度出发的努力都是一种缺陷,因为,建筑是一种美学。由于双子塔楼的神话,人们也提出尝试按原样重建,就像在巴黎,假如协和广场上卡布里耶(Gabriel)设计的建筑在二战期间被轰炸的话,一定会重建同样的建筑。然而,如果真的那样去做,我们会感到未来禁止我们去创造,或者我们仿佛是物神崇拜者。每过60年,日本人都会重建一些庙宇。他们并不认为神圣的维度是与独一无二、原初的性质联系在一起的,而西方人却倾向于这样认为。日本人在旧庙宇的旁边修建复制品,接下来拆掉原来的庙宇。在日本,不像在西方的基督教文化中那样,没有对最初的、古旧的真正材质的崇拜,所谓真正的原身,对西方人来说却是首要的。在日本人看来,唯一的必要性,在于尊重形式、本质与被构想的空间。索莱尔斯:谁敢于承认双子塔楼是神圣的呢?为什么不想承认它是神圣的呢?承认神圣,不等同于旧物崇拜。在重建双子塔楼时,可以设想将建筑神圣化,借这个机会,也将牺牲者神圣化。至于我,我可以坦率地告诉你,我主张在原地重建同样的双子塔楼。
媒体关注与评论
在19世纪的居所里,一切知识。消息、消遣、故事,所有今天成为戏剧性景象的一切,当时主要是通过文字、书籍和年历来传播的。现在,报纸在屏幕上,用图像呈现:而图像一向令人着迷,因为,它揭去了观看的禁忌的面纱。 ——鲍赞巴克 我写得越多,看见得越多。 ——索莱尔斯 在图像直接改变和威胁人的精神形态之际,法国知识界贡献了一大批重要思想,引领全世界的学人不仅反思现实,而且反思思想、真理和知识本身,揭露出“理性”这个“理所当然”的暴力对人的本性的割裂、遮蔽和压迫。这种思想又在这本书中通过一位用语言从事艺术(作家)和一位用质料从事艺术(建筑师)之间的对话再次深化和展开。 ——朱青生(北京大学艺术史教授) 书中对话的两位,鲍赞巴克与索莱尔斯,一位是建筑师,一位是作家,但都是philosophes。在法国的文化高人那里,思想不是哲学课堂上的思想,思想与艺术、文学融合无间。 ——陈嘉映(首都师范大学哲学系教授) 鲍赞巴克与索莱尔斯从美学、历史、文化、政治等多种角度谈论了建筑、城市、空间,时间,语言以及语言控制了我思之后人们如何失去观看能力。这完全不同于那种被愤怒冲昏头脑的知识分子社会批判或文化批判,而是对事物充满持久热忱的体察和理解。此书的译文也具有法式的优美。 ——赵汀阳(中国社科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 洞穴,空间、时间,两位法国著名艺术家用高、深、广的视角把它们之间的关系揭示得淋漓尽致。由洞穴到建筑的演变,人类的迷思和潜语都在他们的思考和言语之间变得豁然开朗。对空的感知,对封闭的焦虑,对城市自然创建的联想,将原本是具象的建筑通过言语的魅力诠释出形而上的思维。 ——唐珍(浙江大学法语系教授)
编辑推荐
《观看,书写:建筑与文学之间的对话》:影像阅读。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