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妨是书生

出版时间:2009.12  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作者:潘光哲  页数:228  
Tag标签:无  

前言

创立于1928年的“中央研究院”(以下简称“研究院”),屹立至今八十年,仍是华人学术社群里的巍峨殿堂。在20世纪的华人世界里,战乱不绝,纷扰不已,研究院的创设、维系、成长和茁壮,实在是历史的异数。走过八十年岁月的研究院,一路行来,风风雨雨,正也积蕴了无数的逸事篇章,足可启迪后世。这部小书,就是个人在专业学术领域耕耘之外,略施副力,研治书写研究院的历史典故和前辈风范的成果。当然,史学工作者回首旧轨陈迹,与个人当下的现实关怀,密不可分。这部小书的观照视野,往往难免反映自身生活世界的感触所及。例如,笔者述说傅斯年怎么评鉴吴晗的学术业绩,释论青年周一良如何在学术的世界里自由翱翔,讲述第二次中日战争期间研究院曾经意欲“进军西北”的故事,其实都是对当前学术生产体制的现实,进行历史的反思,尝试指陈此际学术生产体制的“合理性”,并不见得是“理所当然”。对于研究院的学术领袖和政治事务的千丝万缕,本书也有所勾描。理未易察,善未易明。计较是非对错,做出打圈或打叉的唯一选择,往往只会让复杂多样的历史图像,变得那么单调失真。

内容概要

一群书生聚集“中央研究院”,留下多少逸事篇章:蔡元培、胡适、丁文江、傅斯年、郭沫若、赵元任、陶孟和、董作宾、李济、顾颉刚、吴晗、周一良、王叔岷、王世杰、郭廷以、雷震、王世襄、费正清……这些曾经与“中研院”有过缘分的读书人,他们为学问而执著追求的悲喜故事,他们对社会事务孜孜关怀的入世情怀,成为后人津津乐道的话题。《何妨是书生:一个现代学术社群的故事》依据多方面史料,辑录“中研院”大事及组织规程,并配有八十余幅历史老照片,追踪这些曾经的书生之典故和风范,生动讲述“中研院”这方清醇的学术天地,在世变大局里,历经什么样的曲折反复,才得以维存长续。

作者简介

潘光哲,笔名彭广泽,1965年生于台北。台湾人学历史系博士,曾任台大历史系兼任讲师、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约聘研究助理、近代史研究所助研究员、美国哈佛大学哈佛燕京学社访问学者。现任台湾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副研究员,兼任胡适纪念馆主任。专业研究领域为近现代中国史与当代台湾史。著有《华盛顿在中国:制作“国父”》,编有《容忍与自由:胡适思想精选》等。

书籍目录

序言甲辑 中研院院长和政治:以蔡元培为中心 开创学术的自主空间:从蔡元培说起 “独立之精神”:从选举中研院院长的一次故事谈起 知识场域的桂冠:从第一届中研院院士的选举谈起 未知世界的冒险和鼓励:从一个学术评鉴的故事说起 “进军西北”:创立一个研究所的故事 “中央研究院”的任务:胡适和蒋介石的“抬杠” 再论“中研院”院长和政治:胡适、雷震和蒋介石 “白色恐怖”阴影下的“中研院”:从费正清说起乙辑 “公”与“私”之间:从丁文江的故事说起 所长所长:从傅斯年说起 “胖猫”与“小耗子” 胡适和顾颉刚 顾颉刚离开北京 胡适与吴晗 “战友”:傅斯年和吴晗的一段学术交谊 自由翱翔的学术天地:从周一良的故事说起 田野工作,甘苦共之:从董作宾的一则故事说起 “三年内不许发表文章”:从王叔岷的故事说起 为什么是史语所的“拒绝往来户”:以王世襄为例丙辑 研究院大事简编 研究院组织法 研究院研究所组织规程 研究院研究中心组织规程附录 刘广京先生学述 征引书目

章节摘录

插图:蔡元培这样激烈的反应,让时人深感讶异与不解,更引起批评。比如经蔡元培任命为北大文科学长(即文学院院长)的陈独秀,当时已离开学界加入革命斗争的行列,担任中共总书记,他就提出批判说,蔡元培企图以辞职打倒恶浊政治的作法是消极的,“只看见学者官吏而看不见民众”,“是民族思想改造上根本的障碍”,只会引导群众离开奋斗的倾向,而走向退避的路上去。陈独秀的“革命劲头”,让他对曾经“提拔”自己的“老长官”,如此不假辞色。在1920年代风起云涌的“国民革命”浪涛里,中共引起了国民党内部不少成员的疑惧,终至双方相互仇雠,以兵戎相见的局面。1927年4月12日在蒋介石领导下的“清党”,则是这段血腥历史里的一页。身为“革命元老”之一的蔡元培,则和同辈的吴敬恒等人,基于多重因素,都站在蒋介石的这一边。蔡元培的选择,颇引时议。胡适便为之辩解日,既然“蒋介石将军……的举动能得到一班元老的支持”,那么,他领导下的新政府“能得到这一班元老的支持,是站得住的”,又日:“他们的道义力量支持的政府,是可以得着我的同情的。”可是,究其实际,这个“新政府”绝对不是现代的民主政府,它的作为,和人们的理想期望,有很大的差距。好比说,它以一纸内容模糊的《保障人权命令》,便要遮掩自身迫害人权的罪恶,就让胡适看不下去了,他发表《人权与约法》一文直斥其非。这时候已出任中研院院长的蔡元培,读了这篇文章之后,深觉实有“振聩发聋”的作用,不胜佩服。两人既对人权问题都有共鸣,一起参与保障人权的事业,理有必然。

媒体关注与评论

创立于1928年的“中央研究院”,屹立至今八十年,仍是华人学术社群里的巍峨殿堂。在20世纪的华人世界里,战乱不绝,纷扰不已,研究院的创设、维系、成长和茁壮,实在是历史的异数。走过八十年岁月的研究院,一路行来,风风雨雨,正也积蕴了无数的逸事篇章,足可启迪后世。这部小书,就是个人在专业学术领域耕耘之外,略施副力,研治书写研究院的历史典故和前辈风范的成果。  ——潘光哲

编辑推荐

《何妨是书生:一个现代学术社群的故事》:追寻往昔“中央研究院”风雨历程,为兼济天下的现代书生画像。追求自由而有所承担,敢于说不的书生,开创“中央研究院” 一段传奇。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何妨是书生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13条)

 
 

  •   何妨是书生,可以对比自己,让自己有更多进步,才可以了解一个时代的背影,很好!
  •   潘先生的书我是第一次读到,介绍你指导他是胡适纪念馆的主任,想必也是胡适的“门生”吧~不仅仅书中的逸闻趣事很令人神往,怀念哪个大师辈出的时代,感受这些在自由学术世界里徜徉的学者的情怀,感受良多。另外文字读起来很舒服,有点复古的味道。
    潘先生在大陆出版的书不多,真希望出版社多引进他的书。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是一家很好的出版社,在我看来,尤专精于学术领域的专著。这里小小地推荐一下,也是因为编辑也很认真,书读起来流畅~
  •   在犬儒主义盛行的时代,秉烛夜读那些娓娓道来的故事,领略前辈学人的志向、风骨、操守、胸襟,令人不胜向往。人格独立、学术自由,是一个民族不竭创造力的源泉。
  •   一个辉煌的时代,一群特别的群体,铸就辉煌的季节。
  •   一直很喜欢这的,而是他的内容个数的名字 ,当然也不是因为这个名字而买。
  •   书写的很好,收获良多。
  •   很珍贵的资料,很多史料真实可感
  •   虽然不是很高深,但很长见识,文笔也不错。
  •   历尽沧桑终不悔
  •   这本书放在这个系列丛书中出版,有点不合适。
  •   如果能有一篇对中研院从成立到现在的整体的详细叙述就更好了。最好也能多附些资料,如院士全名单及简历等。
  •   找了很久的书,终于找到了
  •   对历史发问 让我们更懂得今天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