蚁族

出版时间:2009-9  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作者:廉思  页数:339  
Tag标签:无  

前言

这本书,是我带领的课题组和深访团队近两年来研究成果的另一个侧面。这本书,是影集,是写真,是日记,是回忆。这本书。是“80后”讲述“80后”,“80后”拍摄“80后”,“80后”研究“80后”,“80后”解读“80后”。这本书讲述的“蚁族”,并不是一种昆虫族群,而是“80后”一个鲜为人知的庞大群体——“大学毕业生低收入聚居群体”。我们之所以将该群体名之为“蚁族”,是因为这个群体和蚂蚁有许多相类似的特点:高智、弱小、群居。“蚁族”的人数到底有多少,没有确切的数字。据我们的调查研究,保守估计,仅北京地区就有10万以上的“蚁族”。此外,上海、武汉、广州、西安等城市也都大规模存在这一群体。其实,“蚁族”就在我们的身边,离我们很近、很近。在北京,如果你是一个刚毕业或者正在找工作的大学生,那么。唐家岭,小月河、马连洼等这些名称。估计你早已耳熟能详了。是的,那就是“蚁族”们的聚居地。我们称之为“蚁域”或“大学毕业生聚居村”。与现实生活中“蚁族”的庞大数量相比,在社会关注度上。

内容概要

“蚁族”,是对“高校毕业生低收入聚居群体”的典型概括。该群体高知、弱小、聚居,是继三大弱势群体(农民、农民工、下岗职工)之后的第四大弱势群体:他们受过高等教育,主要从事保险推销、电子器材销售、广告营销、餐饮服务等临时性工作,有的甚至处于失业半失业状态;他们平均月收入低于两千元,绝大多数没有“三险”和劳动合同;他们平均年龄集中在22—29岁之间,九成属于“80后”一代;他们主要聚居于城乡结合部或近郊农村,形成独特的“聚居村”。他们是有如蚂蚁般的“弱小强者”,他们是鲜为人知的庞大群体。    作者作为国家级课题《潜在危机:中国“高校毕业生低收入聚居群体”与社会稳定问题研究》的项目主持人,带领课题组和深访团队延续近两年时间进行实地调研,其撰写的有关这一群体的研究报告得到中央领导同志的高度重视。    全书二十万字,几十幅图片,这些感人至深的文字和发人深省的图片告诉读者一个真实的“80后”,“天之骄子”的光环不再惠顾这一群体,他们比普通人有着更多令人堪忧的现状、年轻脆弱的心灵以及无法释怀的青春梦想……他们代表着我们这个社会不能忽视也不应该忽视的最敏感的群体,他们揭示了一代人的痛苦、无奈和彷徨。点击免费阅读更多章节:蚁族

作者简介

廉思,祖籍燕赵,生于北京。修学经、管、法、政及至博士后出站。下过基层,坐过机关,当过学生干部,现在大学任教。

书籍目录

专家推荐他们在小月河自序聚居村民序第一篇  “蚁族”揭秘 “蚁族”诞生记  一 接触    二 第一次调研  三 课题组  四 第二次调研    五 后  “蚁族”全解  一 基本概念  二 产生原因  三 心理状况  四 性—爱情—婚姻  五 收入状况  六 职业状况  七 教育状况  八 网络行为  九 集体行动倾向 “蚁族”调研报告节选  一 人口学特征  二 社会学特征  三 网络、利益表达方式及社会交往第二篇  “蚂蚁”传奇 触摸城市的夹层——“聚居村”采访手记   一 奋斗在北京   二 一路走来的非主流     三 一切都会好起来  四 从村到村  五 进京记   六 保险公司的羚羊   七 孤独的行者   八 离开唐家岭   九 向下的青春  十 奋斗在“大学村落”   第三篇 走进“蚁域” 生存之上、生活之下   生存之上,生活之下/夜幕下的坚强/不能承受的青春之轻/寻找黑暗中的那抹烛火/唐家岭的“保护费”/活着/睡袋里岂可容身/帘子里隔着的性/守望城市/单薄的现实,厚实的梦想/哪里才有安全感/他们选择如此生活/逐梦北京 幸福是一种态度  幸福是一种态度/青春何处安放/这么近,那么远/第一缕阳光中的爱情/有一种幸福/生存在北京/北京,这里是北京/城市的守望者/一路相随他们并不贫穷/“蚁族”中的“另类” 出村进村  出村进村同在北京两重天永不妥协的青春幸福是否只是一种传说他们生活的世界“马太效应”的真实触摸第四篇  《蚁族》背后的故事后记

章节摘录

插图:二 第一次调研对于这样一个新的生态群体,在没有前人研究可供参考的情况下,只有自己组织社会调查,才能获得有关这一群体的第一手资料。幸好我于2005-2006年曾挂职湖北省广水市市长助理,挂职期间我组织了针对广水市的经济社会调查,这段经历为我组织社会调研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正在我埋头设计问卷、确定调研地点之际,北京市委领导找到我,委托我就北京市大学毕业生“聚居村”问题进行专项调查,这个想法与我不谋而合。有了政府的支持,我的研究工作得以迅速开展。调研问卷定稿、抽样地点选择、调研礼物筹备等前期准备工作完成后,已是2008年1月。由于临近寒假,大部分学生已经回家过年,调研人员不足成为我面临的首要问题。无奈之下,我回到中国人民大学,利用自己曾在校研究生会做过主席的便利,招募了一些不准备回家过年的研究生参与调研,这批学生里就包括后来一直和我做此项研究的徐启元。调研的过程并不顺利,2008春节恰逢我国遭受50年一遇的雪灾,受冷空气影响,北京也异常寒冷。我带着调研员人村调查,常常是问卷还没有做完,笔已经冻得写不出字来。一个多星期的调研,疲惫但有收获,刺骨的寒风和“聚居村”村民的热情形成了鲜明对比,由于年龄接近,我们和受访者之间有一种天然的亲切感。很多时候,常常是问卷还未做完,调研员和受访者就成了朋友。有些受访者不仅自己接受调查,而且还将其亲戚、老乡、朋友也介绍给调研员,这在很大程度上减少了我们调研的阻力。

后记

我们做了一件不大不小的事情。说这件事不大,是因为我们所关注的这个群体不是什么“名人大腕”、“小资一族”,更没有什么“显赫身世”、“深厚背景”,这个群体是个名副其实的“草根阶级”。说这件事不小,是因为这个群体。富有活力,满怀理想,他们曾被人称为“天之骄子”而寄予厚望,而目前他们那“向下的青春”正牵动着无数父母的心。这本书,表面看来,是由我们的团队一个个文字、一幅幅图片亲手码起来的。而实际上。这只是出版的结果。而在结果的背后。是一个群体的智慧和力量——是“蚁族”让这本书的每一幅图片都记录着历史,每一篇故事都充满着感动,每一个文字都蕴含着力量。而我们,只不过通过自己掌握的文字与摄影技术,予以记录罢了。不久前。有一部名叫《奋斗》的电视剧风靡全国。剧中描述了一群所谓“80后”青年的成长历程。我一直心存疑问,这些刚毕业就开上奥迪或奥拓的年轻人是否就是我们想象中的奋斗?这些看上去整天无所事事,打台球、泡吧的都市里长大的“80后”究竟在为什么而奋斗?其实在我眼中,住在“聚居村”里的“蚊族”正在以实际行动诠释着“奋斗”的真正含义。

媒体关注与评论

这是由北大博士后廉思带领一批青年学子深入社会开展调查研究所取得的成果,我为他们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严谨的学术态度感到欣慰。    ——周其凤人大校友廉思主编的《蚁族》一书提醒我们,任何官僚主义、形式主义的做法和空洞的说教都是无益的,我们需要更加扎扎实实地工作。因为关心大学毕业生,就是关心国家的未来。    ——纪宝成含着泪水阅读了廉思的报告,这本书是无需推荐的。    ——丁宁宁字字铿锵有力,句句感人肺腑,篇篇引人深思。 “不唯书、只唯实”才能写出这样的好书。    ——王绍光廉思探讨的“蚁族”对研判当今大学毕业生的心理、行为和政治倾向具有极为重要的参考价值。    ——潘维“80后”眼中的“80后”的生存处境、心理状态和内心渴望…·本书是迄今为止对这一群体最生动、最贴近的描述。    ——汪晖“蚁族”所揭示的就是一个教育产业化直接制造的不和谐因素    ——但愿治本有道。    ——温铁军这本书不是一部小说却字字扣人心弦,不是一本传记却句句镌刻着小人物的奋斗艰辛,不是历史著作却必将载入史册。    ——唐骏关注这一群体不仅是社会和政府的责任,也是企业的义务。本书深深地触动了我,并引发了我作为企业家的现实思考。    ——张锐

编辑推荐

《蚁族:大学毕业生聚居村实录》:周其凤,北京大学校长,纪宝成,中国人民大学校长,丁宁宁,经济学家,王绍光,长江学者,潘维,政治学家,汪晖,《读书》原主编,温铁军,三农问题专家,唐骏,微软中国终身荣誉总裁,张锐,民办教育杰出人物,联袂推荐。大学毕业生聚居村实录,透视当代中国社会的独特窗口,带着坚强,藏着温暖,传递希望。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蚁族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205条)

 
 

  •   《蚁族》这本书刚上架时,便引起了我的关注,认为其所反映的社会问题极有现实意义。然而几次想购入却都遭遇缺货,看来不是出版社低估了此书的销路,就是人们对这一话题的关注度超过预期。好不容易等到书籍到货,购来一本,我便迫不及待地在第一时间开始阅读。当读完最后一页,合上书本时,心中一时百感交集。毋庸置疑,为这本书哪怕给予再多的期待都是值得的。

    所谓“蚁族”,是指“大学毕业生低收入聚居群体”。书中以蚁族为这个群体命名,形象生动地体现了其“高知、弱小、群居”的特点,是他们“低收入、边缘化”生存状况的写照,也是寄托了对他们如小小蚂蚁般“不惧挫折,努力奋斗”的乐观精神的肯定,可谓恰如其分。“蚁族”现象如今在各大城市都十分普遍,数量庞大。然而与“下岗职工、农民工”等弱势群体相比,他们的生存状况却鲜为人知,少有人关注。人们似乎还沉浸在大学毕业生“天之骄子”的光环里,不愿去面对现实中他们窘迫的生存现状。然而对这个已经近乎形成“社会阶层”,并蕴含巨大社会能量的群体,我们又怎能视而不见?所幸有廉思的这本《蚁族》,带我们从多个层面去接近这个熟悉而又陌生的群体,去触摸他们的喜怒哀乐。这本身便是一件值得称赞的事。

    全书以针对大学生聚居群体的社会调研为切入点,既有从社会心理学、群体行为学、经济学等角度对这一群体的产生原因、收入状况、群体行为、人口学特征等进行的客观和理性分析,也有参与调用者本身的文字记录和感性表白。既细致入理,又感人至深,具有很强的可读性。在廉思的带领下,我们一步步走进了这个群体之中,对其有了更多感性和理性的认识。

    蚁族的成因是什么?答案当然不止一个:城乡二元体制的背景、城市化的脚步、劳动力市场的转变、户籍制度的影响、畸高的房价、金融危机的冲击……然而最首当其冲的,无疑是教育产业化后的盲目扩招以及高等教育和现实用人之间的严重脱节!蚁族的绝大多数为“80后”,来自落后地区,是十年前大学扩招后所涌现的一批人。他们曾经是众人艳羡的“天之骄子”,如今却早已跌落云端,落入凡尘;他们曾经相信通过高考能够改变自己的命运,鱼跃龙门,飞向更广阔的未来,可到头来却发现自己在巨大的城乡差距和不公平的竞争中仍旧处于劣势,只能在社会的夹层之间苦苦挣扎,受尽艰辛;他们被家乡父老寄予殷切的希望,被看作是“飞出农村的一条龙”,可最后却只能沦为小小“蚁族”,其间反差,令人唏嘘。大学教育给了他们知识,可却没有带给他们将知识转化为力量的途径;大学文凭给了他们对未来的期许和憧憬,可理想面对现实的残酷最终无处可以安放;他们本应是社会的栋梁之材,却只能在现实面前消磨曾经的热血与抱负。无奈的现实,窘困的生活,沉重的负担,破碎的梦想……这就是每个蚁族每天不得不面对的境况。如果说大学扩招是蚁族产生的原因,那么这一现象所折射出的则是社会阶层流动性的降低和公平机制的欠缺。身为“蚁族”,必定对社会不公有着强烈的体认,相对被剥夺感极为明显,其心理健康问题已经到了令人担忧的地步。如果再不加以正视和解决,势必会对社会稳定带来极大的不利影响,形势已是刻不容缓。

    阅读过程中,我也深深为这些“80后”的同辈所感动。即使生活再怎么辛苦,他们中的许多人仍旧没有放弃对生活的热情,对未来的理想,仍旧在为美好的将来而刻苦奋斗着,这份执着值得钦佩。想起自己出身在发达地区,毕业后还算有份过得去的工作。虽然生活仍有压力,前途依旧难测,可比起那些仍在奋斗的蚁族同辈,我实在没有资格去抱怨什么。可我也清醒地知道,光靠个人的努力和奋斗,并不能永远都换来期待的回报,对蚁族大学毕业生来说,这个社会又给他们提供了多少实现梦想的机会?这恐怕是读过本书的每个读者所要真正思考的问题。

    最后也要感谢本书的编者廉思,正是他和他的团队在资金极度匮乏,困难重重的条件下,高质量地完成了这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让我们得以认识蚁族这一弱势群体的全貌,其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对国家未来的关切之情令人发自内心地敬佩。现在的中国,需要的正是这样的学者,这样的知识分子!
  •   依照廉思原书定义,“蚁族”是“大学毕业生低收入聚居群体”的代称。从名称可以看出,该群体具有三个典型特征:大学毕业,低收入,聚居。该群体是大学毕业生群体,即该群体成员均接受过高等教育。这就限定了群体的界限,即没有受过高等教育的青年农民工以及务农青年不属于此群体的范围之内。此外,根据课题组研究显示:该群体年龄主要集中在22—29岁之间,以毕业5年内的大学生为主,“80后”占到调查总数的。也就是说,该群体以“80后”的大学毕业生为主,是一个“80后”高知群体。该群体是低收入群体,群体中大多数人从事简单的技术类和服务类工作,以保险推销、电子器材销售、广告营销、餐饮服务为主。群体中甚至有的完全处于失业状态,全靠家里接济度日。根据课题组研究显示,该群体月均收入为1956元,既大大低于城镇职工平均工资,也低于大学毕业生毕业半年后的平均工资,因而可将其定位为低收入群体。因此,该群体是大学毕业生中月均收入2000元左右的低收入群体。该群体呈现出聚居的生活状态。根据课题组研究显示,该群体主要聚居于人均月租金377元,人均居住面积不足10平方米的城乡结合部或近郊农村,已经形成了一个个聚居区域——“聚居村”。这一群体的人数到底有多少,没有确切的统计数字。但据课题组研究表明,仅北京地区保守估计就有10万以上。此外,上海、武汉、广州、西安等大城市也都大规模存在这一群体。
  •   蚁族”,并不是一种昆虫族群,而是“80后”一个鲜为人知的庞大群体——“大学毕业生低收入聚居群体”,指的是毕业后无法找到工作或工作收入很低而聚居在城乡结合部的大学生。“蚁族”,是对“大学毕业生低收入聚居群体”的典型概括。他们是有如蚂蚁般的“弱小强者”,他们是鲜为人知的庞大群体。
    ,该群体主要聚居于人均月租金377元,人均居住面积不足10平方米的城乡结合部或近郊农村,已经形成了一个个聚居区域——“聚居村”。这一群体的人数到底有多少,没有确切的统计数字。但据课题组研究表明,仅北京地区保守估计就有10万以上。此外,上海、武汉、广州、西安等大城市也都大规模存在这一群体。

    报告显示青年打工者一族在走向社会、开始独立生活的道路面临很多困难和挑战。当然,报告调查的“青年打工者”与我们的“三族”不一定完全吻合,但是报告反映的情况与我们的“三族”,特别是类似“蚁族”年轻人面临的困惑和挑战是相似的。
  •   《蚁族》这个名字取得真好!所谓“蚁族”,是指“大学毕业生低收入群体”。这群人确实和蚂蚁有着十分微妙的相似性:“高智、弱小、群居”。
      实不相瞒,我也是“蚁族”。三年多的租住生活,和书中所描述的几乎一模一样。在我租住的那个郊区村子里,大学生有之,考研者有之,校漂族有之,农民工有之,打工仔、打工妹有之,当地的村民有之……在十平米的小房间里,我与众人朝夕相处,细细体察大家的生存状态。只不过,我没有本书主编者廉思那样的功力,能组织团队进行不辞劳苦的调研,为广大读者奉献一本如此优秀的著作。
      “蚁族”是一个悄然而生的群体,远因大抵可以追溯到大学扩招。2009年,大学毕业生600多万,按照官方的说法,这些人(包括我)七成以上得以就业。可是,从《蚁族》这本书中我们可知,大部分已就业的毕业生都是月收入在2000元以下的低收入人群,“以保险推销、电子器材销售、广告营销、餐饮服务为主”。由于收入低,这些人一般选择租住在城市郊区的农民房内,一间十平米左右的房子,租金不会超过400元/月。房子一般没有独立卫生间,没有空调,有简单家具,有的人甚至还选择与人合租。
      住在郊区,交通是个大麻烦。以我的亲身经历,早上七点到八点之间,黑压压的人群便聚集在公交站牌附近。远远看见公车驶来,人群便开始骚动,不断向前挤,想要抢占车门位置。所以,公车往往在距离站牌20米处就被人群拦阻下来。车门一开,所有人便鱼贯而入。我常说,公交车像个魔法盒,无论多少人似乎都能装进去。有的人从前门挤不上,就把钱递给司机,从后门挤。直到所有人像被海绵吸掉的水一样全部进去了,车才缓缓起步。不挤是不可以的,因为万一迟到,就要扣工资。而这,只不过是“蚁族”一天生活的序幕。
      “蚁族”中超过六成为外地城镇户口,大部分都抱着想要做个“城里人”的梦想。为此,他们中的很多要忍受诸如无劳动合同、无“三险”、无业等工作上的压力;还要忍受诸如家人的不理解、拮据的开支、无固定性伴侣等生活上的压力。另外,“蚁族”还是一个多面受压的群体。书中记录在一个叫唐家岭的地方,有一条不成文的规矩:水费,即借收水费的名义向“蚁族”收取保护费,每月十元。有“抗旨不尊”者,便拳脚相加伺候。
      在如此糟糕的生存环境下,可想而知“蚁族”的心理状况有多糟糕。“蚁族”中八成以上表示对生活不满意。可是由于大多受过高等教育,理性告诉他们应该对生活抱持积极、乐观的态度,所以往往也不会选择过激的方式来排遣心中的不满。比如,书中记录了一位名叫徐涛的受访者的一段话:“虽然现在的工作还算稳定,但各种保障并不足以在北京维持一个好的生活状态,而且社会地位很低。我的主要压力来自同学,有的同学已经买车买房、娶妻生子,而自己还是光棍一条、生活破败。家里人一听到我在北京,都认为我是山里飞出的一条龙,哎!这些苦处没地方说,男子汉就得顶天立地!”是呀,面对近在眼前又功成名就的同学,和远在天边又家徒四壁的家里人,除了打碎牙和着血往肚里吞,还能怎么办呢?
      我常常想,作为“蚁族”的一员,我们的目标在哪里?我们未来的路在哪里?我们究竟为了什么每天过着如此不堪的生活?在蚂蚁的世界里,一只蚁后产下无数工蚁为其做活,工蚁不被给予生殖能力,含辛茹苦地工作满3至7年后便默默死去,没有同伴知道它从哪里来、到哪里去。“蚁族”之可悲正在于此,他们是“沉默的大多数”。在农民和农民工相继成为“弱势群体”后,“蚁族”也应得到更多关注。这本第一部研究“蚁族”的著作,只是一个开头,绝不是一个句号。
    (zz from douban)
  •   对我来说,“蚁族”的故事,不是今天才听说的,因为,我亲身经历过。那种物质上的贫乏,精神上孤独,今天想来,依然痛楚。读完《蚁族》,除了激动,便是沉重。因为,如果“蚁族”是社会的悲剧的话,便不得不直面十年前盲目的高校扩招。在中国繁华的大都市的边缘地带,生活着一个特殊的群体—“蚁族”。“高知、低收入,集体聚居”是他们的共同特点,狭小局促的居住环境,微薄的工资,沉重的负担,是他们每天需要面对的现实。生活,对于他们来说,或许已无质量和快乐而言。然而,蝼蚁尚且偷生,人何以堪?他们之所以能够忍受这一切,或者心有不甘,或者无颜见家中父老,或者四顾茫然。他们和农民工,下岗失业工人一道,构成了当下中国庞大的弱势群体。“蚁族”的成因,有盲目的高校扩招,有人力资源结构失衡,也有城乡二元结构的巨大差异,但最关键的应为10余年前盲目的高校扩招。正如温铁军所言“‘蚁族’所揭示的就是一个教育产业化所直接制造的不和谐因素”。改革与开放,曾经是一组多么耀眼的字眼,因为,改革开放给国家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然而,改革在创造物质财富的同时,也是一个财富分配重新洗牌的过程。国企改制在造成国有资产流失的同时,也造成了大量下岗失业的工人;高校扩招在将精英教育变成大众教育的同时,也造成了一个新的“蚁族”阶层。而两者最大的危害是在此过程中贫富差距的扩大和社会结构的固化导致了财富、权力、地位等稀缺资源逐渐变成了世袭和继承,在这样的大环境中,个人的努力已经不是实现理想的最关键因素,处于社会底层的人们,处于弱势的群体,他们看不到希望,他们变得很冷漠,很现实甚至很势利,在心底,他们不再相信教科书,甚至不再相信政策和法律,有学者将此现象称为“断裂社会”。这些,或许将是我们为改革开发付出的最大代价。就像蚁族,他们起点本身就很低,他们大多来自农村,家庭贫困,很少有可利用的关系和资源,但是在教育产业化、市场化的今天,即使是公平的竞争,他们尚且处于劣势,何况基本无公平可言的就业竞争。古语说,“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培根曾说“知识就是力量”,但是,知识,如果没有施展的平台,边说是变成力量,甚至连生存都无法保障。我不懂政治,更不反对改革。但我一直向往公平和正义,但是,这几十年来,太多的不公和不义,已经让我麻木。从高校扩招的第一天起,“蚁族”的悲剧便已拉开序幕。提高整个民族的文化素质,固然是崇高的,搞活市场经济,保持GDP增长的出发点固然是良好的,但如果不经过深思熟虑,不考虑一连串的社会后果,不实施配套的政策和措施,那么,“蚁族”及他们的家庭必然成为这次改革的殉葬品,教育的产业化必将成为巨大的决策失误载入史册。可悲的是,高校的扩招,正是如此的悲剧。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也是一个农业大国,这是在城市化进程完成前中国最大的国情。这一国情注定了教育在很长的时间内只能是精英教育,即使为了提高全民的文化水平而实现大众教育,也必然有个教育阶段、教育质量和循序渐进的问题。再退一步讲,即使扩招,也得考虑社会实际需求的问题,中国的经济水平和社会发展进度,根本容纳不了扩招后的数量,人的文化水平再高,首先必须解决的还是吃饭和就业问题。这些,在当时是完全可以预见,可以统计的。但,除了激动和狂热,少有人沉默,少有人质疑,少有人反对。既然实行市场经济,既然讲供需平衡,为什么在关系国计民生的高校扩招问题上,政府及专家学者却置供需平衡这一基本的市场原则于不顾。有多少贫困家庭的孩子,坚信知识可以改变命运,勤奋可以跳出农门,十多年如一日的努力,考上了大学,读完了大学,但却压弯了父母的腰,拖垮了遥远的家,筑起了高高的债台,到最后他却拿着一纸证书而失业了,及时就业了,也绝不是待价而沽。今后,他不但要独自面对生计,要赡养年老的父母,还要忍受无穷的屈辱。他有错吗?如果他有错,也只能错在相信知识可以改变命运的名人名言。父母有错吗?如果父母有错,也只能错在生了这么一个勤奋刻苦而又志比天高,命比纸薄的孩子。人间悲剧,有过于此乎?高校扩招了,富人的孩子也好,穷人的孩子也好,上大学的绝对数量提高了,有钱人也好,没钱人也好,在兴奋喜悦的同时,无不盲目而又慷慨的放开钱袋来支持中国的教育产业化。于是,教育产业化把一大片经济盘活了。高校盲目扩招了,校园肯定要盲目的扩建,于是,高校领导忙于申请地皮和资金了;人多了,竞争激烈了,必须盲目的多设几个门槛,以提高区分度,哪怕这些门槛本身一无用处,哪怕这些门槛有多么的荒谬。于是,老师忙于办培训班而乐此不彼;学校抓的松了,学生就更放松了,于是,校园周边吃喝玩乐的设施一应俱全了,校园周边的经济盲目的欣欣向荣了;教育部脸上挂不住了,于是盲目的搞了一场大规模的高校评估的造假运动。盲目的高校扩招,其最大的受益者是高校周边的“地主”和在此过程中,以“帮助学生提高考试通过率为目标,以把学生培养成考试机器为手段,在此过程中几何式的敛财的学者和机构,而最大的受害者是中国的高等教育和社会本身,是无数个“蚁族”和家庭。生活在唐家岭的蚁族们,付出了多少的努力,掌握着多少的智力资源,但却不得不生活在如此恶劣的环境中,唐家岭的村民们,什么都不需要做,哪怕没有文化,只要认识人民币便能过上却地主般的生活,这就是现实,残酷的现实。高校扩招已走过10余个年头,我不想再用刻薄的语言来讽刺高校扩招给社会带来的诸多负面影响,虽然我本人深受其害。既然已经经历了,与其多发牢骚,不如直面现实。在中国,很多问题能否妥善解决,往往不是问题本身严重不严重的问题,而是问题是否有人关注,特别是是否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和高层的高度关注。从这个意义上说,《蚁族》的问世,功莫大焉。正如一篇报道中所写:“采访了,看见了,听到了,才知道——他们的生活,我不能评判,也没有权利去评判。他们的幸福,他们的喜怒哀乐,我只能冷眼旁观。我的笔,客观的写他们的故事,就足够了,任何超乎事实之上的感受,应当是读者从字里行间中体味的”。
  •   80后的蚁族有着大学毕业,低收入,群体聚居的特征,他们为着未来奋斗,却不知晓每一步选择带来的后果。同样作为一名80后,面临着不久后的就业,我跟他们一样忧心忡忡。正在经历的大学时光比电视剧还要狗血,但是我们不能放弃的是自己的理想,不能远去的是那个在青春中徘徊的回忆。总有一天,我会像他们一样走进社会,或许也会经历跟他们一样痛苦但有充实的人生。
  •   首先要非常感谢廉思和他的团队,他们的调查、研究踏实而富有成效,让蚁族这么个年轻人群体生动地展现在我们面前。同时我也非常佩服廉思,这小子太有才了,不说别的,29岁就能博士后出站,很牛叉;也羡慕他能有这样的机会做这个调查。这本书前面是对所做调查的一个总结性的研究分析,基本以文字性结论、图表的形式展现。更多的篇幅在后面,主要是调查员的手记,应该算是第一手的感性资料,由于调查员都是在校学生,所以这样的调查算是“憧憬发现未来,理想踏进现实”(文中语),读起来很有意思。这本书适不适合你呢?如果你是一个蚁族,那你应该比较适合读这本书,从书中可以了解到其他蚁族的生活,知道还是有很多和自己一样的灵魂,还是有很多人在关心自己的;如果你是一个在校的学生,那这本书也不会让你失望,他可以引发更多的关于未来的思考;如果你刚毕业,但是从一毕业你就不是蚁族,对这些朋友,首先要恭喜你,但是空闲之余,你依然可以看一下这本书,看一下自己的同龄人为了梦想,在做怎样的努力,在隐忍怎样的痛苦,然后,知足,知勇。前天读完这本书,昨天晚上躺在床上听收音机,突然听到主持人说今晚讨论的话题是“蚁族和异乡人”,请来了三个嘉宾,其中就有廉思。节目听完,又失眠了。
  •   原来只是因为在杂志上看到了一篇摘要,买来随手翻翻的,看完发现是本好书,一是做着课题的一帮人很让人感佩,这就不说了,看完自然对调查组成员肃然起敬,这浮躁年头还有人这么认真踏实的做着这么有责任感的事。
    二是东西很实,很客观,没有哗众取宠之嫌,这是这本书最难能可贵的,最厌烦的就是拿弱势群体说事,摆出一副救世主的模样,一副同情心泛滥的样子,刻意去放大别人的泪水和艰辛,就像目前无数摄像师干的:把镜头拉的很近,给个大特写就等着泪水流出来。这本书完全没有这种感觉,对调查对象是一种很尊重和平等的心态,这样的调查报告才可信,可敬!
    三是,看完这本书能给人以力量,那些涌动在蚁族身上的对美好明天的确信,这是我读之前万没想到的。
    强烈顶这本书!同时建议读这本书时,对于“蚁族”不要报以同情,他们不需要同情,他们需要的只是时间和积累,生活掌握在他们手中。再说了,留京的这么多毕业生,绝大多数人都是这么在奋斗,在生活,在积累,只是有些人因为机遇因为学校更好一点因为家里有帮助,起步稍微高一点而已,但是实质和过程都是一样的,完全因为家里有钱有势的人毕竟是很少一部分^_^
  •   也许正是自己因为曾经在土井居住过,现在算是一只老蚂蚁。所以,廉思的这本书刚刚上市就冲入了我的眼帘。很难说这本书应该划归到哪个分类,励志? 小说? 报告文学 ? 其实无所谓,我相信里面的故事和情节会吸引更多有类似经历的年轻人,那熟悉的民房,拥挤的街道,奋斗不息最终成功的其他蚂蚁,不就是蚁族们的生活写照吗。在蚁族这个社会群体被更多人关注的同时,我也祝愿更多的年轻朋友走出蚁穴,成就自己的梦想
  •   我是08年毕业08年五月底住进唐家岭(邓庄)这两年也见证了唐家岭的变化写得很真实刚毕业的时候都是很不容易不过生活慢慢都会好起来听说2010年10月唐家岭要改造成学生创业公寓改善当地的居住人文环境政府开始关心起大学毕业弱势群体——蚁族看完这本书的感觉很奇特很多的故事感觉都在自己身边甚至自己也曾经发生过也许若干年以后再翻看这本书一定很有意思我可以给年轻人讲讲爷爷当年的故事哈哈只要有梦想不甘平庸我相信蚁族都会有一个灿烂美好的明天!共勉加油!
  •   自己也是一名毕业不久的大学生,虽然所走的路比蚁族要幸运很多,但在对于未来的心态上却远不如这些被称为“第四弱势群体”的同龄人们。生活的艰难和追求理想道路上的种种不如意并未消磨掉他们的热情跟乐观,我弱小但我努力向前进。感谢作者跟所有的研究人员!
  •   很早之前就听说过蚁族了,看了这本书以后才知道是这么来的。团队进行的社会调查,很深入很辛苦,值得我去学习,因为我也进行过社会调查,主要调查农民,很困难,读了这本书,让我了解了一些更容易进行调查的方法。同时,这本书针对蚁族这一特殊群体进行了详细的叙述,将这一不容忽视的群体呈现在我们眼前,可以说这本书从某种角度帮助了蚁族们。这本书让我看到了蚁族生活的坚信,作为一个在校大学生,应该做好未来面对困难的勇气。
  •   不爱看《奋斗》,也不爱看《我的青春谁做主》,反而喜欢《士兵突击》。理由?我说不清楚。看完《蚁族》,我明白了。记得上面有一段话——“你以为《奋斗》里那些大学毕了业就开上奥迪奥拓的人就是真正的大学生活了?他们究竟奋斗了些什么!”是的,我明白了,虽然自己的条件好很多,毕业后也没有到二月河之类的地方去住,但我绝对不是《奋斗》里面的人物,或许自己悲天悯人,或许自己有些自卑,可我还是相信《士兵突击》里的拼搏,那种“不抛弃、不放弃”的拼搏奋斗精神,因为我认为,只有靠自己,只有靠拼搏,我才能从最底层一步一步向上。大学的时候曾经在我爸爸的单位打工,老爹是酒店经理,你认为他会让我做什么?传菜员!连服务生都不如的苦力。每天10点开始工作,一直到晚上10点以后。我不认为老爹做的不对,反而觉得我应该经此历练,而且,因为我是经理的儿子,所以我应该比一般的传菜员做的更好。我是这么想的,我也是这么做的。只是,我经常用要求自己的态度要求别人,但别人并不是一定要和我一样。那时候,我也认为,我们这一代人,有太多的懒散,太多的不负责任,心里有太多的怨气。《蚁族》让我明白,我这种想法是不对的,他们过得比我还差,但似乎拥有着比我还要乐观坚定的信心,或许社会的经历还没有磨砺掉他们青春的朝气,亦或许是远方的理想依然照亮他们艰辛的历程,他们很少有抱怨,他们大多数认为,自己的未来不是梦。我想起了我的一个高中同学,毕业后的他也曾有过困窘的生活,在离开北京的时候,是我拉着箱子送他上的火车。那天,我找到了当年在北京能找到的所有朋友,请他吃了饭,虽然表面上看依然满面笑容,可是我们依然能感觉到他内心的痛苦,后来有人告诉我,他在火车上抽了一晚上的烟。可是不久,他又回到了北京,我们大家热烈的欢迎了他,我为他腾了住的地方,他却不愿意回家过春节了。自己呢?有房有车却依然在哀叹,生活不易,被大部分损友鄙视。其实我很知足,有房有车有心爱的人,能看得到自己的前途,能做一份我自己喜欢的稳定工作。我已经预支了30岁以前所有的美好,看到这本书,看到依然有那么多的“蚁族”们在城郊为不知名的明天艰难奋斗的时候,我才知道自己很幸福。这就是我奋斗的青春,与所有人一样,又与所有人不一样,我是一个奇怪的人,但我是一个知足也懂得感恩的人,现在的过的如此幸福,真好。
  •   这本书让身为大学生的我收获良多,让我对自己的大学生活有了新的思考,对今后的道路有了更全面的考量。本书最大的特点便是“真实”、“真挚”。没有哗众取宠的社会新秀,全都是为了自己的未来打拼的年轻一族。他们虽窘迫但满怀热心,充满希望。不管是书中的他们,还是阅读他们的我们,都不是天之骄子,都只是平凡的人,都应该对生活充满热情,对梦想有着更执着的渴望。现在市面上多数充斥着排行榜巨富们的传记或成功经历,但他们的辉煌毕竟是少数,平凡的是大多数,《蚁族》就是一本大众的传记,在看过太多的财富励志故事后,看看身边他们的故事,也会有很不一样的收获。
  •   这书还是考研的时候读的,讲的很真实,写出来刚出来打拼时候的艰辛。我现在也刚毕业,租了一个车库住,也更能体会到书里的“蚁族”这个群体的不容易,但是我相信,只要努力,一切都会好起来的
  •   花了整整一天一口气读完了廉思的蚁族。首先,先赞一下廉思及其团队的这种搞学术态度。认真、严谨、负责,这在当代这种学术风气之下是及其难能可贵的。其次,就是对蚁族们的感叹了。我也是一个80后,刚刚毕业,相比这些在京的蚁族们来说,现在的状况能稍微好点。但是,我还是特别特别的佩服那些有勇气敢去打拼的蚁族们,曾经在大学的时候,我也总是梦想着自己毕业了走向社会之后能出去闯一闯、拼一拼,哪怕碰到头破血流也在所不惜。可真等毕业了,在残酷的现实面前,却再也没有了那种勇气,选择了呆在西安这个竞争还不算太残酷的城市了,在父母的庇护下生长。可是我还是打心底佩服那些有勇气的人们,希望蚁族们今后能有一个美好的明天。
  •   改革开放30年,增加了不少新名词。如果说今年增加的新名词的话,“蚁族”是一定会增列其中的。(其实,这个名词的联想让人沉重。)我刚看完此书,心情压抑,虽然看到书中的青年人充满了激情和奋斗精神,但社会差异的痕迹给他们太多太多的重负。我相信这里面会有奋斗成功的强者,但我更希望社会能给他们一些关爱和支持,让他们能少走一些弯路,或者少出现一些事故。从我自己而言,一是在工作中更尽量弥补从书中得到而可以弥补的不足;二是多关心一下身边工作的年轻人的生活和生存条件,包括居住环境,尽力让他们有个好心情。而我更关心的是,政府和社会如何给他们以希望,那将影响他们的现在和将来。作为“知青”一代,我们经历过,傍徨过,蹉跎过,但那时多一些唯心主义的鼓舞。而作为“蚁族”一代,他们的物质生活会比我们当时的境况要好,但他们的环境中唯物、维实,而缺少一些精神境界的理想。他们的生活和生存是另一种艰难。书中所说,只是揭开了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特殊人群面纱的一角,希望此书能一石激起千层浪,引起大家的关注,关心他们,也是在关心祖国的未来。特别是那些对社会承担更多责任的位置。此书的社会学内容将会丰富中国的社会学教程,感谢主编和他的团队,这就是80后的希望。
  •   头几页便看到了二里庄的照片,老公的一些朋友曾住在那里,我们常去找他们玩,那里有着熙熙攘攘的青春面孔,到处是卖煎饼与哈密瓜的小贩。当然,也是现在我才知道,每次经过我都会皱眉的那条河叫小月河,也是现在才知道有妹妹在那里自杀。 有朋友说看《蜗居》时总会情不自禁地想起我,为了梦想在外打拼,白日昂首坚持,夜里苦苦纠结;不清楚往哪里走,会走多远,不甘心放弃眼前的繁华,却黯然于飞涨的房价。 蚁族——高智、弱小、漂泊在外,挣扎在城市边缘的过隙白驹,这样的形容在形象不过。《蚁族》——貌似是09年对我触动最大的一本书。
  •   本书非常客观真实,尤其是实地调研部分,让读者能清楚的、身临其境的感受到都市村庄中蚁族的所思所想,发人深省。
    对于蚁族,我觉得,不要去打扰他们,不要试着去怜悯他们,每个人有自己的生活,有自己的梦想,他们只是中国特色教育制度下的必然产物,只有制度有所变革,才不会出现越来越多的蚁族!
  •   作为一名将要毕业的研究生,看完这本社会调查类的书籍后,我在感同身受之余,最强烈的感受就是心酸。
    想想自己的身边,身为蚁族的同学不在少数,自己也是为了躲避强大的就业压力才选择了去读研究生,现在研究生的扩招已经成为国家解决就业问题的一项措施,毕业后还是要面对就业的问题。
    看看这本书中一个个主人公的理想抱负和现实残酷的情况有多大的差距。这方面原因是多样的。
    但是我很想说一点就是,中国的大学教育本身就有严重的问题。自己也是经历过学习负担重的高中时代,那时每天的脑子里就是考大学,早上六点起,晚上十一点睡觉,几乎没有什么娱乐活动,不停的做卷子,模考,就为了在高考前把大家考的麻木而不害怕高考。我想大家的经历都比较相似。
    在脱离苦难后(考上大学),一下子就放松了,大学好像就是学生们的乐园,是经历中学磨难后的圣地,每天睡懒觉,逃课,谈恋爱,好像成为了每一个大学生的必修课,在这里学习是次要的,学习是考试前才要重视的东西。可是,我们都错了,到毕业的时候,到找工作的时候,才知道什么事重要的。
    极度紧张后的极度放松,是我们的错吗?是教育的错吗?
    找工作时大家动用的社会关系问题,也是有些家庭条件差的同学遇到的最大难题。
    社会问题是复杂的,这本书所写的是真正的“人人心中有,人人笔下无”,所以大家看了,才有深切的感触。
  •   既可以作为一本文学书籍来阅读,了解蚁族的生存状况,又可以作为一本专业书籍来阅读,学习调查团队的工作状况。如何从发现蚁族,到着手开始调查,收集资料,进行研究,对当今社会的很多现实问题的调查研究具有指导意义。不管是学生还是学者,都不应该困在书斋里,而应该以问题为向导,将所学实际应用出来才行。
  •   当年也在北京上学,书中提到的地方,有些也曾路过。就是不想当个买不起房子的可怜人,毕业时去了深圳——那时候房价还不算离谱的。过了一两年饱暖思房子的时候,深圳的房子也买不起了。现在看了这本书,感同身受,虽然书里没有深圳,但咱就是深圳的蚁族。之所以觉得书中的人物值得同情,就因为所付出的努力和得到的收入相差太大。其实又能怎样呢?除了更加努力。现在已经不怨政府和社会了,眼光看的时间阶段再长一点就好了,别人的先辈就是有眼光有能力,为后代创造了更好的起点。而我们奋斗的目标不也是为了自己和后代么?只要竞争环境更加公平就好,起点的差距能通过努力来抹平就好。
  •   此书前边主要是介绍蚁族的形成 和一些理论上的东西 可以略过不看 主要后面的真实案例 实在是值得一看。尤其是80后的我们 看到还有比自己当初来北京时更惨痛的经历的同龄人时 可以让我更加珍惜现在的生活!非常值得一看
    另外 本书的文笔非常好 对写作哦很有帮助
  •   详细的解读了当今社会存在的蚁族现象,在第二部分对蚁族生活的实录很能引起作为大学生我的共鸣,透彻的揭露了蚁族的生活现状及其他问题,在对一组的客观分析上用的是比较易懂的文字解释深刻的问题,是很值得一读的一本书!
  •   很好的一本书,我就是80后的,对于里面的一些生活场景我深有体会!希望蚁族能够引起社会的重视!
  •   读了本书,作为一名大学教师,同是搞社会学研究的,我觉得作者的研究将会带动一批人重视蚁族,重视这群即将影响中国发展的大学生们。写得非常好,值得学习
  •   我前两年也是准蚁族,现在好歹宽裕了。这书能引起共鸣。人生还是要朝前看,蚁族只是社会开始变得封闭的初步征兆,年轻人成长后可以一定程度上缓解,还没有到要崩溃的程度。希望能渐渐扭转,不要走向崩溃。
  •   快毕业了才看到这本书,应该还不算迟。毕业后的路是艰辛的,也只有一个人走下去。珍惜现在的一切,多学点东西,无论知识还是人际交往,至少在我们成为蚁族的时候不至于急的团团转。
  •   最感动我的是调查员的手记。我也是80后,虽然是北京城镇户口,但我感觉自己也是“蚁族”的一员,虽然现状并不乐观,但是对于未来我们都充满希望。
  •   买这本书, 是因为偶然在读者(或者青年文摘)上看到一篇文章, 里面是从这里摘录的, 后来感兴趣, 就来当当看了下, 好像大家都对这本书感觉不错, 后来就买下了!

    这本书个人感觉适合一段时间后多磁翻翻看看, 以调查手记编写成的书, 里面的内容还是很客观的, 看到里面的插图, 浮想联翩,.

    想到了以前有一部纪录片中记录的内容和这个感觉好像, 有兴趣的可以去查查看. 激流中国: 农民工, 大概是这个内容. 这个不容易搜索到, 就需要你的技术了. 找不到的, 可以pm我, 私下聊!

    总之, 如果了解社会现实, 了解周围, 恰巧你又是一个刚毕业的大学生, 想了解一些这个群体的情况, 那么这个可以给你一定的参考!
  •   蜗居和蚁族反映了当前年轻人的一种生存状态,如果你正处于这种状态中,请不要灰心,要相信生活的美好.
  •   而两者最大的危害是在此过程中贫富差距的扩大和社会结构的固化导致了财富、权力、地位等稀缺资源逐渐变成了世袭和继承,在这样的大环境中,个人的努力已经不是实现理想的最关键因素,处于社会底层的人们,处于弱势的群体,他们看不到希望,他们变得很冷漠,很现实甚至很势利,在心底,他们不再相信教科书,甚至不再相信政策和法律,有学者将此现象称为“断裂社会”。
    -----------------------------------------------------------------------------------
    同感
  •   蚁族实录,很好
  •   如果你是蚁族,你会知道还有许多一样的兄弟姐妹
    如果你不是蚁族,那就想想拿什么回馈社会,因为你是幸运的那一个,或许拥有比别人多的资源,
  •   摘录了其中部分蚁族的经历,书构篇很好,反映社会,质量ok
  •   虽然我现在不是蚁族了,想当年也是其中一员,生活太现实了!
  •   写出了蚁族的内心与生存环境。我有感同身受的感觉
  •   蚁族。给我很大的震撼。。。。强烈推荐大学生,以及所有人士观看。。
  •   非常好的的一本书,写出了蚁族的心声,也给即将成为蚁族的我们带来思考!
  •   初步感觉不错,值得一读,我也是蚁族的一员。
  •   看得我心里哇凉哇凉的,大学生已经成弱势群体了
  •   这本书很好,好久好在它非常真实,非常可观,作者也很有勇气揭示京城的一个现实。我居住地离小月河并不很远,也在这条街上走过几次,因为不敏感,真的没有发现居然在21世纪还有这样一个群体。我非常同情他们,同情他们的境遇。也呼吁政府关心他们,给他们希望。给他们希望也就是给国家的未来希望。
  •   作为一个实事求是和调查研究的好作品,这本书值得一读,尤其值得80后读一读,更加全面地通过一个个鲜活的故事和理性的分析关注这个群体,关注在喧嚣的时代值得反思和值得坚守的价值。反思时代和个体成长对于国家的意义……对于我们自身生命的意义不管有多少人把浮躁、眼高手低、没有奉献精神。缺乏担当这些帽子戴在80后头上……但读完这本书,我们也许会忧虑,但我想更多的会是一中力量,一种年轻的中国向上升腾的力量,我们要为他们找到合理的成长路径和制度保障,为我们自己的未来奋斗……
  •   关注当下、关怀弱势群体大学生也变成弱势群体了充满温情与责任感的学术著作可读性很强!
  •   挺感染人的,也许是贴近真实的缘故吧,不知道生活是幸还是不幸,这个群体似乎都有着一种惊人的相似,也许是一个时代下的一个特有的群体的生存方式吧
  •   非常值得一读。虽然不像某位人士说的那样是含着泪水看完的,或许我早已没有眼泪了,书中的故事是典型的蚁居生活,一个又一个鲜活的故事告诉我们,虽然生活是困苦的,虽然社会是残酷的,但还有希望在。在书中,我或多或少找到自己的影子。读这本书,我受益匪浅!
  •   看了以后,心情很沉重。真的是读书无用了么?我感觉有知识对一个人终生来说是受用无穷的。不要太在意当下,只要有真东西,时间总会证明一切的。没文化的总归只能从事服务行业,担忧才能的最终会脱颖而出的,一只鹤和一群鸡总归有区别的。希望不要气馁,奋斗出来的人不是比起锦衣玉食的,不是更有意义么。当然,大学毕业生的窘境尤其更深层次的原因,不是我们所要探讨的,正所谓“不在其位不谋其政”。关键是老舍的话“莫谈国事”,但不管在哪朝哪代,有才华的人终归不会在常人之下。
  •   对这个群体能了解一点。
  •   我花了两天时间就看完了整本书,看得很压抑,很心酸,纠结于那些毕业生的经历。我现在大二,再过两年我也会走上社会,没入找工作大军的行列。比起那些北漂的学生们,我庆幸自己出生在江南富庶的地带。可是就算是这样又怎么样呢?这样残酷的社会现实,你不进则退,有多少人在盯着你,跟你竞争?可以说,这本书给了我一个警醒,催促我更加奋进。
  •   “80”后小人物的故事,他们高智弱小群居。他们是高校扩招的产物,他们是中国城乡差距加大的牺牲品,关注他们就是关注我们自己。
  •   本书描写了一些当代大学生毕业后的生活现状,当然不是全部都这样,但像我们这样的草根阶级而有学经管类专业毕业后就真的是这样的情况。真的,不要在自欺欺人了,什么大学生是天子骄子,是高素质知识分子,是国家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理工科的毕业生是建设者,文史类毕业生是接班人,而我们经管类的毕业生(本科)的呢,要找好工作,除非是名校硕士毕业生才能如愿。我们不是知识分子,只是最接近知识的一份子;我们是建设者,我们只是社会最底层的劳动者~~~~~~~
  •   作为曾经的杭蚁,书中描写的就仿佛是自己的过去。
  •   看了一半多了,总体比较符合实际情况,只有看过之后才会发现,原来中国近乎于泛滥的高等教育存在那么多问题。不是每个大学生都能享受211大学毕业生所能获得的待遇。。。
  •   80后就要进入奔三族了,看这本书,值。80后总以为自己还很年轻,没料到奔三这么快来到。
  •   观点切中时弊,资料翔实丰富,从此之后凡研究城中村与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必先读此书,否则可视为学术积累不足,予以直接忽视!
  •   本来以为这本书是一篇小说,看了以后才知道是份调查,有点像研究生论文的格式。内容挺真实的,看了能对大学毕业生的现状有一定了解。
  •   这本书真实的反映了大学毕业生就业的现状,很好,很真实
  •   我是在凤凰卫视曾子墨的节目中得知作者做了这么个调查,之后拜读了此书,才知道原来人人趋之若鹜的大都市,在角落里蜷缩着这么多我的同龄人。一方面庆幸自己的运气,另一方面感叹我们的国家,我们的教育,我们的学生,这么多宝贵的人力资源都无法得到利用,不是因为他们没有水平。正如文中所说,很多都是来自于农村、来自于城市贫困阶层,造成这样局面的原因是没有关系,没有人脉。他们如何在大都市立足?在读此书的时候,获悉,原来的好哥们也生活在唐家岭,过着水深火热的生活。可以说我是哽咽着读完此书的,之后给他去了一个电话。。。。。。庆幸的是,他通过自己的努力,已经考上了一个南方重点大学的MBA,未来的路怎样,我期待他得爆发!
  •   很辛苦,很顽强,很向上,很激励人。是一本值得大学毕业生阅读的书,能找到一些共鸣,也找到一些希望。
  •   我,一直蚂蚁,高智、群居、弱小!我,一大学生、,高智、群居、弱小!我举头问天,天不应;我低头询地,地不语;于是,我昂首向前,靠双手——擎天足地!!
  •   真实展现大学毕业生的艰辛奋斗历程,发人深思,激发人心,值得一读,尤其是大学生,会对我们的未来产生深远的影响~~~~
  •   记录了北漂族的一个个小人物感人的故事,催人泪下!
  •   感觉书中的描述还是相当真实的,现在像这样敢讲真话的书已经不多了。美中不足的是,书中只是系统的描述了一些现状。而对这些社会现实却没有深入的剖析与反思,也没有提出改善这种状态的方法与对策。
  •   当国家的头头脑脑,叫嚣中国的经济等数字的时候,有多少人能明白体悟那些数字背后的辛酸和泪水
    那些数字凝聚了多少人的血泪,其中有农民工,学生,打工族,等等。
    我感动这本书里面的那些事件,那些人。
    这本书,虽然介绍了分析的方法等等,但是的确有非常大的现实意义。更重要的,国家的头头脑脑们,如何处理对待这些人,他们出入各种交际的圈子,谋求权势,但是他们还有多少功德心呢?
    下马,有的时候是马不好,是体制的问题,那就下大力气,下达决心去改变这个体制。
    前路依旧迷离,同志更要努力。
  •   作为80后的我,看到的是自己的影子,在大城市里,寻找自己的梦想,过程是痛苦的,个中委屈只能自己去体会,或许一辈子不会成功,但是为了梦想奋斗过,我们的青春就是无悔的。
  •   在读这本书之前,我真的不知道在北京还有这样一群人,生活的如此不堪。为了生计而奔波。其实挺同情他们的,都是社会竞争带来的巨大压力。希望他们过的好
  •   很好的一本书,反映了很真实的社会现状,值得大家多多去了解阅读
  •   在当当在线看了书的一部分,忍不住想继续往下看,买回来后看到12点多。

    跟着书中人物的命运一起起伏。我和他们也同样年龄、同样的刚刚走上社会,书里折射的也是我的生活。

    现实苍白无力,生活还得继续。
  •   吃苦是中国年轻一代应该经历的,不错的一本书
  •   想当年,自己也是一样,窝在城中村,每天想着简单的事情:工作还是工作。
  •   非常好的社会调查实录。能下如此功夫,实属难能可贵。知识分子的社会良心的充分体现。
  •   廉思的书,写的很好
  •   由于之前听说这本书的视角很有独创性,而且国内对于大学生群居状况没有专门的著作,所以专门卖了这本书,虽然书本还没看完,但是看到前一部分的社会调查的定性分析,觉得这是个很高水平的调研。里面的文字严谨,分析透彻~
  •   起初合计是个报告文学,只是累计数字。没想到文中的一个个鲜活的小人物感动着我,在城市经济的边缘地带挣扎,没有放弃理想,坚强的活着。这一切似乎是对80后最好的注解。
  •   我想买给我的女儿,留给她将来看,让她从书中了解到,大学不是象牙塔,除了学习知识,更应该学习一定的社会经验,大学光阴不能够虚度。
  •   很现实的 买了半年多 现在才想起评论 这本是一个很深刻的社会问题
  •   希望作者多出些这类的书籍,可以提高大学生的就业危机意识,让我们知难而行,逆水行舟才能取得大的成就!!
  •   有点凑字之感,这个题目本来应该很有些东西可写,作者的问题吧
  •   反映了大学生的无奈,社会调查的经典之作
  •   是在书吧翻了下后,来当当买的,现在还在看,内容不错
  •   让我这个大学学生对未来有了更深的认识 很适合学生读
  •   反映真实生活,北漂大学生是个社会问题。
  •   北漂 沪漂 广漂 西漂
    各地都有刚出校门 怀揣梦想的学生
    看看他们的真实处境 真是不由得叫人担忧
  •   作者是一个很有社会责任感的年轻人,中国需要这样的知识分子。
  •   作为80后,我始终自信我们是有希望的一代,我们还在追求理想的路上,但请相信:“我们是可以的,真的。”
  •   读完这本书,我对当代大学生的现状有了全面而深刻的认识,对大学生活和毕业后的发展有了从新的认识
  •   不管怎么看,就是透着两字“真实”,其他的我觉得不需要用语言去说了!自己看了才会有共鸣!
  •   社会现象,单我们八零后不会低头。奋斗不息!
  •   绕我看到了很多的社会现状,值得反思
  •   了解现状的一本书,都应该看看
  •   大学生必看,看完感受很深。为了梦想,我们要选择不懈的努力与坚持。
  •   看的心情沉重,继而冲动万分
    恨不得立马推翻现在社会上一切不公平、不合理的制度、潜规则……
    可惜,只是说说而已
  •   真实的报告文学,给你一种直观的数据冲击!!!
  •   我觉得写的很好,报告做的也很真实,很感谢那些为报告做出努力的学者们~@~希望以后能看到更多的关注这类大学生的相关情况~~~
  •   一直都想买这本书,终于实现啦!书中的东西写的很真实,让作为80后的自己深有感触,值得看和推荐的一本书。
  •   真实地展现了80后的生活~~让同为80后的我感到深深地压力!!!
  •   记录的内容很真实,看的时候在对比也在思考。是一本值得我们这些80后毕业大学生好好读的书。看的时候建议放平心态,多去琢磨,不要只受负面的东西影响。
  •   看看真实的社会
  •   很好的书,真实的故事更能打动人,令人深思
  •   真真正正的IT民工,拿着低工资,住着简陋的房子,每天为了生存而疲于奔命。看完后不禁感到自己是多么幸运,虽然也是漂在北京,过着提心吊胆的生活。如果有更多的选择,谁会乐意这种生活。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