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学与旅游时代

出版时间:2009-6  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作者:[美] Nelson Graburn  页数:468  译者:赵红梅 等  
Tag标签:无  

前言

  我非常高兴为将要在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社会文化与旅游人类学译丛”作序。毫无疑问,在中国的社会科学家们密切关注的现代中国快速发展的各项事业中,旅游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现象。我希望这一套反映欧美旅游人类学研究状况的译丛有助于丰富中国在这方面的研究,而非削弱中国的社会科学家们在理解和研究这一全球化现象中业已作出的贡献。  与日本和印度一样,中国在历史上的旅行与旅游,诸如朝圣、宗教、贸易以及政治性的统治过程等,具有悠久而复杂的历史。(Graburn,1989、2001)在古老亚洲文明的类型中,这些“具体的旅游”——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是“智慧的旅行”——已经大量地以传统的标志性表述和形象出现在诗词、书法、装饰画、口述传统以及民间各类形式的收藏和记录当中。这一切都成为“想象的”民族和地缘性精神家园的丰富遗产。虽然贫穷的民众很少能够外出旅行,多数人祖祖辈辈只生活在生养自己的土地上,然而,人们的旅行意愿以及对外界了解的渴望并未泯灭。  自1979年以来,旅行之风日盛,中国的国内旅游每年以数以万计的出游人次快速增长。在80年代,甚至在外汇非常有限的情况下,在以获得外汇收入为重要目的的竞争活动中,旅游也呈现出快速增长的趋势。今天,中国的国内旅游蓬勃发展,并出现了旅游形式的多样性特征,借用厄里的“集体注目”(Urry,2002),旅游观光事实上成为一种朝圣——第一次以非经验性旅游见证民族的多样性。(MacCannell,1999)然而,正如史密斯(Smith,1989)所指出的西方旅游的历史那样,中国的大规模的群众旅游中已经出现了类型化现象:个性化旅游、豪华旅游、探险旅游以及近期升温的生态旅游等,都反映出财富积累和社会价值在过去25年旅游发展过程中的变化和差异。概言之,中国已经进入一种“旅行文化”(C1ifford,1997)的时代。

内容概要

  《人类学与旅游时代》是世界著名旅游人类学家、国际旅游研究院创始人、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纳尔逊·格雷本(NelSOD H.H.Graburn)教授的旅游人类学论文集。《人类学与旅游时代》汇集了作者在这一领域里最有代表性的研究,由引言、旅游人类学基础理论、日本国内的旅游研究、东亚及其他地区的旅游研究、博物馆与物质文化、旅游人类学的方法与理论六个部分构成。文集阐述了旅游人类学的基础性学理,探讨了以旅行一旅游为基本活动方式的研究方法对传统人类学在方法论上提出的挑战和具备的变革意义,更收录了作者对当前世界范围内兴起的“遗产热”相关方面的独到研究,如对日本近几十年来旅游发展的案例借鉴,对东亚及其他地区旅游发展战略的情状分析。文集融理论与方法、遗产与物质、区域与战略、个案与实践等为一体,较全面地反映了格雷本教授在旅游人类学研究方面的成就。

作者简介

  赵红梅,1996年毕业于兰州大学经济系,获经济学学士学位;2003年毕业于云南大学商旅学院,获管理学硕士学位;2008年毕业于厦门大学人类学与民族学系,获法学博士学位。主要研究方向为旅游人类学、族群关系与族群理论,有相关论文发表在《旅游学刊》、《广西民族研究》与《思想战线》等刊物上。现就职于云南师范大学旅游地理学院。

书籍目录

序言引言生命的历程一、最初的记忆二、体验因纽特人的艺术:出口与旅游艺术品三、瓦伦·史密斯与旅游人类学四、日本的国内旅游五、比较的旅游人类学六、海纳百川的成熟:因纽特、日本及其他七、结束语八、尾声:未来第一章 基础研究第一节 第四世界的艺术品第二节 旅游:神圣的旅程第三节 教授旅游人类学第四节 旅游人类学第二章 日本国内的旅游第一节 当今日本的过去——当代日本国内旅游的怀旧与新传统主义第二节 日本乡间的工作与娱乐第三节 宗教旅游及京都寺庙税收罢工第四节 国内旅游何时国际化?日本的文化多元化与旅游业第三章 东亚与其他地区的旅游人类学研究第一节 旅游与色情第二节 东亚、大洋洲的旅游与文化发展第三节 当代东亚的旅游与人类学:几点比较第四章 博物馆与物质文化第一节 日本国内旅游的物质象征第二节 一种认同的诉求:旅游与博物馆第三节 旅游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第五章 理论与方法第一节 旅游、现代性与怀旧第二节 旅游者的重新定位第三节 作为仪式的旅游:旅游的一般理论第四节 学习如何消费:何为遗产,何为传统?第五节 旅游民族志附录一 格雷本谈中国旅游的可持续发展附录二 译名对照表译后记

章节摘录

  固的社会团结。麦坎内尔也提出,旅游“是一种仪式,上演给社会(现代的、复杂的)的不同人群”。涂尔干还认为这些仪式普遍展示了“勃勃生机、愉悦、游戏……所有这些都使受机械工作折磨的心灵得以再次焕发生机”。然而,直到1942年,查普尔与库恩(Chapple and Coon)才对“强化礼仪”(标志社会与自然生活更替的周期性或循环性的仪式,通常以一年为一个循环周期)与“通过礼仪”(“事关重大”的或非周期性的仪式,有时亦称为“生命危机礼仪”,它是人类的普遍问题,与纵向时间维度的人类生命历程相联系)作出明确的区别。后者是作用于个人(或处于类似境地的群体)的社会事件,其作用是充当“从一种社会角色进入下一种社会角色”的标志与界线。这些标志着角色类别转换的事件包括青春期萌动、婚姻、晋职、葬礼等。  与“强化礼仪”与“通过礼仪”的区别相对应,现代旅游亦显示出类似的分类区别:(1)模式化的旅游,指一年一度的旅行或度假,周末度假,圣诞节、复活节假日和避暑休闲(指西方国家)。这些旅游形式包含如下特征:具有重复的、可预见的、定时的“停顿”,允许人们进行“再创造”,并标志着时间的周期性进程。这是一种“强化式”旅游。(2)旅游形式(或称旅游体验)类似于一些其他的社会习俗,比如毕业、服兵役、晋职、结婚、退休等,标志着个人生命历程从一种状态转入下一种状态,这种形式的旅游即可称为“通过礼仪”式的旅游。上面提到的“通过礼仪”是指那些社会公认的有关人生历程的常见礼仪,而“通过礼仪式”的旅游则通常是指旅游者出于对纷繁复杂的社会的期冀而自愿选择的个人行为,因为:①旅游是一种具有西方个人主义特征的自由与个人自主抉择的经典模式;②社会可能没有提供令人足够满。

编辑推荐

  旅游归根结底是一种文化现象,这是人类学涉足旅游的基本前提,惟其如此,见仁见智的文化解释才风起云涌。乍看之下,纳尔逊·格雷本教授的旅游人类学研究涉猎甚广,但对旅游现象之象征意义的终极探询,才是其研究的主旋律,譬如将旅游视为人生礼仪的世俗象征,以此解读旅游本质或深层的旅游动机。本论文集即是一位旅游人类学先驱对旅游现象的“觉我、觉他”之言,因此,同样需要读者见仁见智的评鉴。  长期以来,人类学有一种传统,即从结构的角度来分析事件与习俗,将之视为一种标志物,标志着自然和社会的时代变迁,并认为它们是生命本身的界定者。这一观点部分地源于涂尔干有关世俗与神圣(非一般的经历的学说,这两种状态的交替及其过渡的重要性,于1898年被莫斯首次使用,他把它运用到对几乎所有祭祀仪式的分析中,强调离开世俗并使之神圣化的过程。这种神圣性使参与者进入一种非一般的状态,在这种状态中,奇异的事会发生,反之就是重新返回世俗生活后的去神圣化的过程,利奇在《时间与错觉》一文里说:神圣和世俗有规律地交替发生,标志着社会生活的主要阶段或事件,它甚至是对时间本身流逝的一种测量,每年是以年度节假日(如圣诞节)来标志的,如果没有此类事件发生,很可能就会出错,感觉仿佛被时间欺骗了,“时间是以一系列周而复始的反差事件为标志”这一概念大概是所有人看待时间的最基本的方法,一年的度过,是以一系列节假日作为标志的,每一个节日都代表着一个“从正常的世俗状态转变到非正常的神圣状态,再返回世俗状态”的过程,这整个的时间流动存在一种模式。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人类学与旅游时代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1条)

 
 

  •     Nelson Graburn(纳尔逊·格雷本)是加州伯克利分校人类学系教授,是旅游人类学领域的泰斗级人物。
      《人类学与旅游时代》是格雷本教授的一部论文集式的著作,可以看出他的研究历程和focus的领域及转变。
      格雷本教授出生于英国,由于从小受家庭环境影响,对第三世界国家及原住民、少数民族等感兴趣,故进入剑桥大学学习人类学,之后到加拿大学习,再进入加州伯克利分校人类学习。
      格雷本最初研究的领域是民族艺术品,尤其是北美原有的印第安人和爱斯基摩人等,之后由于民族艺术品与旅游工艺品不可分割的关系,故而开创了旅游人类学这一全新领域。格雷本教授33岁时娶了一名日本妻子,故开始对东方文化产生浓厚的兴趣,并在日本有了多次访学、居留经历,完成了许多论文,并通过对日本游客的观察,提出了旅游与朝圣之间不可分割的关系,和旅游动机中深深的怀旧情结。通过京都寺庙的案例研究,格雷本教授生动地提出了旅游、宗教与朝圣之间微妙而复杂的关系。
      自20世纪末以来,格雷本教授开始对中国——最重要的东方国家和文化体系——产生出浓厚的兴趣,并多次来中国旅行与交流访学,尽管其对中国的研究成果还远不及日本,但启发了一大批中国的旅游人类学者。
      在关于旅游与朝圣之间的关系,格雷本教授似乎十分推崇Dean MacCannell教授的观点,尽管MacCannell被Cohen、谢彦君等人批判,但格雷本无疑是他的支持者。去年囫囵吞枣地度过MacCannell的《旅游者:休闲阶层新论》(The Tourist: A New Theory of the Leisure Class),现在才知道原来这是一部超经典的著作,引用率超高,一定要细细再度一遍。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