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朝梦忆

出版时间:2010-9  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作者:[美] 史景迁  页数:212  译者:温洽溢  
Tag标签:无  

前言

话说五十年前在耶鲁大学研究所,我开始师从芮玛丽(Mary Wright)读了点中国史,很快就对满人在17世纪中叶入主中原感到着迷。博士论文选择研究曹家(曹雪芹家族)与康熙皇帝,是因为我特别发现,曹寅跟康熙的关系很亲,而康熙身为皇帝对政事与日常生活写下的文字记录竟是出人意料地直白写实,所以曹寅成为我第一本书的主角。后来,我用更多的著作研究康熙与其子雍正,以两位皇帝的奏折为史料,试图厘清他们眼中的统治为何物。整体而言,这两人无疑皆为意志刚强的明君,虽然有时担忧汉人百姓威胁其帝位不免偏执,但对我来说,1661年至1735年两人在位时期,是中国漫长历史中难得一见的盛世。我因而慢慢对清之前的明朝感兴趣,试着研究明亡的原因,也愈来愈想了解明朝士绅阶层失落的是什么,因为如不是十分珍贵,他们也不会宁可自杀(甚至是全家人寻死),也不愿受清朝统治;同时,原来的社会一定非常富足,让他们的生活太值得去玩味。或许这也间接证明了晚明是中国史上文化最繁华的时期。为了思考朝代之更迭,我需要新的着力点,但遍寻不得。直到接触到张岱的《陶庵梦忆》,我明白我已找到方向,能帮助我去思索四百年前的生活与美学。当然,张岱的渊博知识与文化涵养实非我所能及,然而试图理解他却是愉快的经验,即便并不轻松。当我在全书告罄之际跟他道别,我感觉到,因为有他,这本新近的书又把我拉回多年前最初的志趣。

内容概要

张岱是公认的明代散文大家,其传世名著《陶庵梦忆》、《西湖梦寻》等堪称晚明小品文的代表。他出身仕宦家庭,早年衣食无忧,性喜游山玩水,深谙园林布置之法。但四十九岁那年,清兵入关,张岱的人生遭逢重大转折。他带着幸存的家人逸隐于绍兴龙山,务农为生,余生力修明史,八十八岁方成,是为《石匮书》,书成后不久亡故。个人历史与家国历史相互映照、无法切割。面对挡不住的历史洪流,还归龙山是张岱的一个选择,能自主画下的一条人生界线。不论是怀志一生纂修的《石匮书》,还是《陶庵梦忆》里一幅幅简约、多情善感的前朝旧事,镶框着家族轶事与大时代的层层跌宕与悲喜交错──张岱一生的浮华与苍凉,在梦与忆的交错摆荡之间,隐隐浮现。史景迁认为张岱不仅是史家,也是热爱历史的文人。他书写张岱的一生、内心转折及过往追忆的同时,更深层探讨张岱身为知识分子,是如何借由回忆以及修史确立自身的存在价值。在得与失之间,唯有捕捉消逝的回忆,以书写对抗遗忘,才能坦然面对、甚或抵抗世事的变迁与生命的无常;这一点,无疑反映了历史与书写的本质与关系。

作者简介

史景迁(Jonathan D,Spence),世界著名汉学家,现任美国历史学会主席。1936年生于英国。曾受教于温切斯特大学和剑桥大学。1965年获美国耶鲁大学博士学位,现为耶鲁大学教授。史氏以研究中国历史见长,他以独特的视角观察悠久的中国历史,并以不同一般的“讲故事”的方式向读者介绍他的观察与研究结果。他的作品敏锐、深邃、独特而又“好看”,使他在成为蜚声国际的汉学家的同时,也成为学术畅销书的写作高手。
史景迁作品:
《前朝梦忆:张岱的浮华与苍凉》
《康熙:重构一位中国皇帝的内心世界》
《雍正王朝之大义觉迷》
《太平天国》
《大汗之国:西方眼中的中国》
《王氏之死:大历史背后的小人物命运》
《胡若望的疑问》
《利玛窦的记忆宫殿》
《曹寅与康熙:一个皇室宠臣的生涯揭秘》
《中国纵横:一个汉学家的学术探索之旅》
《改变中国:在中国的西方顾问》
《天安门:知识分子与中国革命》
《追寻现代中国:1600-1912年的中国历史》

书籍目录

总序 妙笔生花史景迁中文版序前言第一章 人生之乐乐无穷第二章 科举功名一场空第三章 书香门第说从头第四章 浪迹天涯绝尘寰第五章 乱世热血独怆然第六章 王朝倾颓乱象生第七章 散尽家产留忠心第八章 繁华靡丽皆成空第九章 寄诸石匮传后世参考书目

章节摘录

大主考李九我清点了试卷数目,发现少了七份卷子,于是就问教谕是怎么回事。教谕答说:“七卷大不通,留作笑资耳。”李九我命其找出这七份卷子,照张岱的说法,“公一见,抚掌称大妙,洗卷更置丹铅。易经以大父拟元,龚三益次之,其余悉置高等”。主考李九我虽然有意把张汝霖放在榜首,但是“南例无胄子元者”,官员的长子不能放在榜首,这是南方的惯例,所以大主考李九我就以龚三益抡元,张汝霖放在第六位。后来李九我对别人说,这么做有违自己的良心,“此瞒心昧己事也”。科考有许多不成文的规矩,其中之一就是上榜的考生要向主试考官表示谢意。张汝霖也照规矩行事,“揭榜后,大父往谒房师(也就是前面提到的那位教谕),房师阖门拒之日:‘子非我门人也,无溷我。’”三年考一次的乡试一如进京会试,过程复杂,规矩又多,应试的考生有数百乃至上千之多,耗时数日,显然张岱为求叙述精彩而把过程简化了一些。但重点是主考官李九我能随机应变,又能惜才,教谕则是照章办事,不知变通,容不得考生有异见。幸好张汝霖的才情能获得赏识,脱颖而出。如果被打入冷官的这七份卷子果真写得很好,这或许说明了教谕对向来囊括榜单的绍兴人心存偏见,要不然就是他有特定的人选想呈给主考官。张汝霖后来当官,也做了主考,便特别留心榜单以外的考生,是否有遗珠之士,但是最后却因时常力排众议,而遭到解职。”张岱笔下的文人世界充斥各种矛盾:一边是令人目眩的名望与机会,一边是郁闷、沮丧,甚至肉体的衰亡。张岱继续细数参加科举的族人,父亲张耀芳也经历类似的困顿与疾病纠缠。说到这里,张岱的语调更为粗涩,父亲早年生活顺遂,但随即困顿。万历二年(1574),张耀芳生在绍兴,自幼“灵敏”,很早就开始读书,“九岁即通人道”。张耀芳十四岁就取得生员,有资格参加乡试。但之后将近四十年,张耀芳都是在埋首苦读。幼年对读书的热爱,如今转为抑郁牢骚,使得他情绪低落、为胃疾所苦,视力也几乎失去——或许是因为遗传父亲的眼疾。张岱还在私塾念书时,父亲“双瞳既吒”,已近乎眼盲,但仍然读书不辍。张岱后来写道:“漆漆作蝇头小楷,盖亦乐此不为疲也。”显然是刚从外国传来的科技救了张耀芳的视力,“犹以西洋镜挂鼻端”,让他又能读书,到了五十三岁,才终于上了乡试副榜。根据张岱的记述,他的叔伯各有因应科考之道。像是季叔烨芳”曾仔细看过亲戚为了科考所读的书,颇为不齿,“徒尔尔,亦何极?”但是张烨芳为了证明自己的能耐,在万历三十三年(1605)“下帷读书,凡三年,业大成”。但张烨芳还是无意功名,也从未尝试,过着挥霍不羁的生活。更复杂的是张岱九叔(九山)与十叔(煜芳)的关系。十叔显然占了一些优势,“少孤,母陈太君钟爱,性刚愎,难与语。及长,乖戾益甚,然好学,能文章,弱冠补博士弟子”。主考官从众考生之中选了张煜芳,提供津贴,让他去考乡试,长达三十多年。但是,这么优渥舒服的日子并没有稍解张煜芳的坏脾气。崇祯六年,张煜芳的九兄张九山中进士第,有旌旗匾额送至,挂在家门之上,惹得他语带轻蔑骂道:“区区鳖进士,怎入得我紫渊(十叔的号)眼内!”照张岱的描述,十叔张煜芳“裂其旗,作厮养挥,锯其干,作薪炊饭,碎其扁,取束诸栅”。张煜芳虽然脾气暴躁,管不住自己,又善妒成性,但他对于科举制度本身显然并不仇视。过了十二年后,崇祯十三年(1640),朝廷欲收天下人才,以解决燃眉弊端,于是就下令吏部破格开科进用,结果张煜芳名列特科二等第十九名,补刑部贵州司主事一职。”那么,张煜芳的学问如何呢?张岱则是一语带过:“紫渊叔刚戾执拗,至不可与接谈,则叔一妄人也。乃好读书,手不释卷,其所为文,又细润缜密,则叔又非妄人也。”意思是说张煜芳脾气暴躁,别人很难跟他说话。但是他又喜欢读书,文笔“细润缜密”,由此来看,他又不是个“妄人”。诸如此类的矛盾,竟然集勤学与暴戾于一身。我们从张岱祖父、父亲的生平可看到,张家学子多有失明之虞。祖父是以处暗室以恢复视力,父亲靠的则是眼镜。明朝时已可买到眼镜,一副眼镜值白银四两。但是比张岱小十岁左右的堂弟张培在五岁便双目失明,药石罔效。根据张岱的说法,失明的原因不是日夜苦读,而是张培喜欢吃甜食,加上亲戚纵容,这孩子要吃什么甜的,全都顺他的意。等到大人察觉张培的视力迅速退化时,就算是祖母“费数千金”,求遍天下名医也没用。

编辑推荐

《前朝梦忆:张岱的浮华与苍凉》:明朝灭亡时,张岱四十八岁,尔后他得去面对一个残酷的事实:让他活得多姿多彩的辉煌明朝,被各种竞逐的残暴、野心、绝望、贪婪力量所撕裂,土崩瓦解,蒙羞以终。他反复追思回想,事情愈是清晰:如迷雾笼罩的路径,于眼前重现,诸多以往的嘈嘈低语,也咆哮四起……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前朝梦忆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140条)

 
 

  •   明朝灭亡时,张岱四十八岁,尔后他得去面对一个残酷的事实:让他活得多姿多彩的辉煌明朝,被各种竞逐的残暴、野心、绝望、贪婪力量所撕裂,土崩瓦解,蒙羞以终。他反复追思回想,事情愈是清晰:如迷雾笼罩的路径,于眼前重现,诸多以往的嘈嘈低语,也咆哮四起……

    ◎ 本书卖点
    1.欧美研究中国史奇才史景迁的第一部精装中文简体版作品(同系列品种,附后,将陆续出版);
    2.以深厚的史学功底,付诸精彩的文学笔法,通俗易懂。
  •   写下这个题目,既不是对他在大陆最新被翻译过来的作品《前朝梦忆》表示失望(尽管我确实觉得这部作品很乏味),也不是对史景迁的学术进行刺耳的讥评。而是因为我读完《前朝梦忆》大约只用了四五个小时,但此后的两三天一直在想这本书,想这本书的逻辑,想史景迁的意图,想华语读者和英语读者该会有怎样的态度。直到此刻,我才大约理清了自己头脑的线索。反复思量,觉得也只有史景迁用来形容张岱的“浮华”二字来形容他最为适合了。    言其浮华,一则因为此书浮光掠影,于张岱仅得其形似而未能深谙其人其世;一则浮华也是一种风格,尤其契合当下的风格。    把《前朝梦忆》纳入史景迁的全部作品,乃至热的发烫的海外汉学这个大范围之中,就会清晰的看到这本书已经有了两种截然不同的评价:一方面,很多华语读者,特别是那些熟谙晚明小品文和明清易代之史的读者,都会觉得本书味同嚼蜡。史景迁无论怎样生花妙笔,经过了两重传译,当然比不上张岱文字的精炼优美,字字珠玑。所以,史景迁果然如传言所说,虽然名气很大,却更像一个通俗史学读物的撰写者。这不禁让人想起了在中国曾被极力推崇,后来证明其实本质都属通俗作家的两个人,房龙和巴尔扎克。也难怪汪荣祖先生实在看不下去,专门在《联合早报》上撰文用英汉双语“小学”的工夫,把史景迁狠狠的挖苦了一番。    但是,另一方面,从海外汉学大的范围来说,史景迁及其著作仍然得到了强力的首肯。这并不都是因为外来的和尚会念经,而是史景迁的史学写作从学术的角度来看,的确是近几十年新的史学理论和实践推进的产物。不论是他因小见大,用小切口力图呈现大问题的理论策略,还是将history分解成his story从而用较为感性、文学化的方式来讲述历史的叙述策略,其实都能在史景迁这本书中找到。从这个意义上说,《前朝梦忆》有着严肃的追求,诚如史景迁在前言中所说,他是力图通过张岱这个在西方尚属陌生的人物来进入明代的中国历史,甚至接近古人的心灵。我相信,史景迁的这个想法是真诚的。    于是我必须回答自己两个问题:《前朝梦忆》是否真的乏味?是否真的有意义?    关于乏味,我忠实自己作为华语读者的感受。凡是读过张岱原著的人,读《前朝梦忆》只会产生读中文系毕业生拼贴畅销书的感觉。全书有一半以上都在引用张岱的原著,只不过史景迁用自己的角度拼贴了一下。于是,这些原文既失去了小品文的风致,也并没有清晰的呈现出作者的意图。尽管史景迁在前言中信誓旦旦的说,他写作本书的目的是“思索四百年前的生活与美学”,然而令人失望的是,他似乎始终没有弄懂张岱作为明末遗民究竟过着什么生活,而美学这个名词又从何而来。我看到的只是作者迷失在张岱的浮华中,并未沉潜入里。    但是,《前朝梦忆》首先是写给英语读者的书,而非华语读者,一旦想到这一层,我就油然对史景迁产生了敬意。不论是纯粹出于幽微私人品味,还是出于宏大的学术追求,他能够关注到张岱,并下功夫咀嚼张岱那些非国人难以甘之如饴的文字,甚至还向西方读者们介绍这个他们也许三辈子都闻所未闻的异国古人,从而了解典型的中国文人雅士的高致生活。这件事本身就是不乏味的。要知道,西方三流的书都被翻译到中国,而中国很多一流的书在西方还是闻所未闻。这就像梭罗其人其文初传东土引起的巨大轰动,以至于现在梭罗已经成了某种生活方式的象征(其实人家还是著名的政治论文作者)。于是,等有一天你游历泰西,异国友人请你泛舟湖上,乌篷竹笛,吟诗烹茶,你一准会感谢史景迁的。所以,尽管我读此书倍感乏味,却并不愿诋毁太多,更不想吹毛求疵。因为这本书在西方世界未必乏味。    而关于意义,则是我想的最多的问题。这牵涉到史景迁的这类史学写作,是否真的那么牛?那么强大?那么有意义?朋友之中常有人讥评史景迁,言其不严谨,太通俗。我却认为这些都不是重点。《左传》《史记》,也多有虚构之语;而《国策》《国语》,亦不乏生动之词。事实上,我觉得《前朝梦忆》和葛兆光的《中国思想史》本质上一样的,前者足够通俗,后者足够严谨,但其失却相似,即,他们都认同历史学或思想史更应该关注历史中的细节,越琐碎、越铺陈、越生动越好。而那些丰碑式的人物、著作、思想,却因为太过精英主义化,也太难以出研究成果,而被有意忽略。史景迁写《前朝梦忆》,骨子里绝非仅仅停留在展现张岱的生活与美学、浮华与苍凉而满足,他必有自己的史学观念和思想,也就是希图以小见大,以张岱一人一文的命运来写出明清易代中的山河破碎,斯文沦丧,探求“中国人”的特质究竟体现在哪里。但是,正因为他过于执着以小见大,见不到张岱及其的灵魂,也没有精研当时之经学思想、政治运作,只想用张岱文艺青年的一面形象来做时代精神的杠杆,于是导致力不从心。与此相似,葛兆光《中国思想史》对经典的刻意忽略,也犯下了和史景迁相似的谬误。    此外,还是不得不说,海外汉学近些年大盛华土,其风劲吹,先在港台,后在沿海,席卷全国,固然带来了不少新的思想,但就当代传入东土的那些著作来看,实属鱼目混珠泥沙俱下。不客气的说,带来的更多的是未加拣择的谬误、没有思想的叙述文本、未被证实的盲目崇拜。那些海外汉学家们,绝大多数水平远不如半个世纪之前的汉学前辈,亦不如国内很多默默耕耘的学者,却几乎一个个被顶礼膜拜为西方先师。也许,房龙的神话还要重演几次才能罢休。而这大约是我所认为的浮华吧。
  •   阅读,就是一次又一次的穿越。
    这一次,借助史景迁的文字,穿越回400年前的晚明,看一副世人的众生相。得知这本书,是因为在哪个书榜里看到关于此书的介绍,对张岱其人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对作者史景迁倒是相当陌生。读了总序之妙笔生花史景迁,对这个美国的汉学家略略有了大致的了解,作为一个西方人,一个西方的中国通,要写出四百年前生活在中国的历史人物,让西方读者理解,即使难以认同中国历史的发展,却也看到生活与奋斗其中的历史人物,都是有血有肉有感情的人,真是不容易,而史景迁借助张岱的《陶庵梦忆》和《张岱诗文集》,将张岱的一生重新勾勒在世人的面前,还我们一个400年前一个中国文人的浮华与苍凉,追求与挣扎,苦闷与探索,殊为不易。
    张岱笔下的晚明,既有少年时代的声色犬马醉生梦死,也有中年时代的国破家亡流离失所,更有老年时代的追忆夙昔行文走笔,曾享尽富贵也尝尽磨难,但是作为一个人的内心世界却是富足丰盈的,史景迁的文字就很好的把握了张岱的人物内心。陶庵梦忆写的是对已经逝去的大明王朝的点点滴滴的追忆,这些他都曾亲身经历,但是籍由这本《陶庵梦忆》,让后世的我们能够得知当年的繁华与倾颓。就像万历四十一年(1613年)张岱登泰山的游记,把那些路边叫卖的货郎,沿途乞丐的乞讨,随意刻字的香客,写得栩栩如生,仿佛这四百年的生活往事就在昨日,一部《陶庵梦忆》,果然写尽前世的浮华。
    史景迁的文章大量引用陶庵梦忆的原文,我在阅读的过程中,也特意去ipad上下了一部电子文档,一边看史景迁的文字,一遍对照着重读原文,那些艰涩隐晦的古文也显得更为平易近人了。花了一个星期读完,又买了一本中华书局出版的《陶庵梦忆西湖梦寻》,好书还是要收藏的。

  •   张岱与李渔在比拼情调上可以PK,尽管物质基础大相径庭,前者富后者贫,但情趣高妙。其实无论贫富,要玩出让世人认可的调调都不容易。穷不必解释,富却更容易俗,不然何以有暴发户一说。情调的关键不在有钱无钱,在于个人的文化修养。“张岱对于节俭、贫薄、豪奢的意义似乎不怎么看在眼里”,这是美国的汉学家史景迁对张岱的评价。通常拥有深厚文化底蕴的人才会显示出对钱财的蛮不在乎。
    也许比李渔最优越的地方在于,张岱的情调是整个家族所共同的。张岱的祖父辈、父辈都是读书人,祖父曾辛苦三十年编辞典。叔叔张联芳是有名的收藏家,自造精美的船屋,用于往返江南各地收购古玩。张联芳之子也精于享乐,不惜耗费巨资修建园林,以数百两买来一妾,因为不合口味第二天就赶走。由此可见张岱家人处世,不以财富为意,但凭个人好恶。
    名亡后,张岱开始家道中落,但还是接驾过流亡中的明王室成员鲁王,而且排场不小,酒宴歌舞样样不缺,酒还以银壶温过,盛菜的盘子都是银的,并以黄绢覆盖。这也是国破后、家亡前的最后一幕华丽演出了。
    明亡后的张岱开始颠沛流离的生活,终于在物质上跟李渔扯平了。不一样的是,他不再耽于逸乐,转而潜心著述。49岁,写成《梦忆》一书,计文120余篇,皆为陈年旧事,“他的感怀终究超脱了时代或个人动机,不减损其感染力。”史景迁如此评价此书。
    张岱的成名基于其文学成就而非其擅长享受,年轻时的富贵仿佛是其人生的前奏。中年后,他为自己的先祖作传,又立下写明史的宏大计划,写有《石匮书》《石匮书后集》,对明亡做了剖析,认为不能把乱世归咎于像李自成的单一叛乱身上。这一结论今天我们看理所当然,但在当时,舆论一边倒地把亡国的责任推给李自成,张岱的清醒和高瞻,的确为史家之明见,而他也正是以专业史家自居。
  •   前朝梦忆:张岱的浮华与苍凉(史景迁作品)(精装 ):图书较旧。
  •   一流史学家的一流作品。文字优雅至极,在对张岱《陶庵梦忆》进行史实分析的同时也进行了文学上的再创作,在《陶庵梦忆》的意境的基础上增添了新的色彩。淡绿色的封面,精装,古朴雅致。纸张更是上乘,总而言之,装帧与内容都是一流。史景迁的书出了一个系列,这一系列都很好。
  •   写的很好,说尽张岱的浮华与苍凉。文字也不错,行云流水。多点史景迁,读者之福。
  •   以前只知道张岱的湖心亭看雪,读了这本书,才知道这书名为什么叫“前朝梦忆”。建议先看一遍《陶庵梦忆》再看此书,会收获更多。
  •   读他的《王氏之死》,也是透过个体命运折射时代、传统与文化。我们的历史学家应该汗颜不仅是人家对历史的认识透彻,更是人家对历史中的个体的同情。

    此书翻译甚佳。不知怎么的,张岱的浮华与苍凉,竟然与这个时代亦有合拍之处。

    这样的书读多了,会生懒病。很可怕的副作用。
  •   史景迁作为一个外国人,真的可以像中国人那样对中国的文化感同身受吗?这部作品算不上他最好的作品,对于研究张岱的人来说还是值得一读的。
  •   回忆是美好的,张岱的文字是优美的,了解他是从余秋雨先生的文章中提到《夜航船》,史景迁先生的文章非常好,角度也新颖,与大陆上的一些学者的风格不同,也可能是译者温先生的功劳,感谢温洽溢先生!
  •   晚明历史的痛史,从一个文人 看一段人间与炼狱的人生,张岱,性灵派人物的代表!虽然很叙述平实,但平实中看出真实。
  •   喜欢张岱的小品文,也喜欢史景迁的著作
  •   惊叹于一个美国人对张岱这名晚明大家的理解和研究。我这本书是在选购张岱的《陶庵梦忆》时发现的,虽然由英文翻译而来,但翻译的非常好,建议两本书同读。
  •   不是史景迁最好的作品,但是可看;另外,读者需要对张岱的背景稍有些了解。
  •   喜欢张岱,看好史景迁。
  •   用很生动语言叙述了张岱的一生,同时将明末的历史穿插其中,很有厚重感
  •   因为要上张岱的《湖心亭看雪》,所以看了这本书,感觉受益匪浅。让人更全面的了解了一个前朝遗民的内心。
  •   这本小书解析的是张岱的个人经历,但是折射的却是历史发展的轨迹。值得学习
  •   没想到关于明代文人张岱写得最好的书是外国人!从张岱的诗文,细致地分析他的思想变迁,使人有耳目一新的感觉。只是翻译有些问题,不够通畅。有的地方语焉不详,不知是原文4的问题还是翻译的问题。
  •   我想很多中国人面对这本老外所写的书都会惭愧吧。能有多少人会知道张岱的存在。在明末乱世,他活的忘我洒脱,玩儿出了太多名堂。飘逸又浪漫。如今我们都活的太累了。
  •   大爱的一本书,书的内容详尽,是研究张岱的比读书,作者虽不是中国人,但对中国文化,特别是明代文化了解甚深。很喜欢!
  •   这本书看的不是很懂,是因为书中引用张岱作品中的原话较多,而我的古文不是很好!但还是能看懂一点张岱的心路历程。
  •   史景迁的作品我看了好几本了,买这本书也是因为看了其他的书觉得好。史氏是外国人,对中国文化和历史却非常了解,而且其叙写中国历史视角很独特——以叙事的方式还原历史,往往以小见大,以详实的历史资料作佐证,既非常有可读性,又非常具有历史研究价值,值得读。
  •   这真是一本好书啊,想不到外国学者能写出如此文采斐然的书,翻译功不可没。喜欢张岱的一定要读一读,虽然浅显,但有感染力。作者提炼的功夫很好。
  •   刚刚学习了张岱的《湖心亭看雪》,就买了书本了解了解张岱,对于张岱的人生经历了解的更深刻了些。还是很值得一看的。
  •   有些人生来就注定是个大师级人物,如张岱
  •   书中写得内容详实,也比较有趣味性,对于了解张岱有一定的帮助
  •   好在张岱的小品都篇幅短小易读懂,窥一斑而知全豹,从这本书中学点解读的科学,是好事。
  •   张岱晕晕乎乎跟着去反清,被抓,又被皇帝当典型,希望以德化来教育,相比本人也不甚清楚一辈子怎么过来的吧。写的很生动
  •   也许是心理作用,也许是事实如此,国外的和尚会念经,包括历史写作。我们国内的历史书籍总是充满教科书的味道,让人不能蹴读,而史景迁这本书却让人爱不释手,以小见大,以一个人的命运起伏描绘历史变迁的宏大背景,让人在管窥中感受到了历史变迁的沧桑。
  •   把历史写得那样好读,文笔如此优美,国内搞历史研究的需要学习一下。史景迁的作品,当当网上海不全.
  •   这个版本的一套书都很好,史景迁的作品没的说,通过一个新的讲述方式来叙述历史,还是很有趣的
  •   刚听完史景迁的讲座就下单买了这套书,非常喜欢,生动讲述,却不乏历史的厚重。
  •   史景迁作品,一定是佳作,从细节考察历史
  •   十分惊叹于史景迁对于中国历史的熟谙。不得不赞叹,原来历史著作可以这样写。
  •   超好,史景迁的文笔无与伦比,真不愧是“写历史景仰司马迁”。
  •   史景迁的作品,第一次看,感觉既有内容的深度,又兼顾通俗。特别是行文,很舒服。书的结构安排也不错。
  •   书还没看,不过只史景迁的作品,值得一读。包裹包装严密,书角稍有碰撞,不过没有大碍。书本身排版还行,挺好的
  •   第一次读史景迁的书,前言简短明快,期待正文。
  •   第一次读史景迁写的书,不错!
  •   以前老是有人说史景迁著书走的是野路子,像些小说一样。这本书,有很多间接引语,并注明了出处。这是史景迁对质疑者的一个回答:老子的书好看,不是因为虚构,而是掌握了大量资料。
  •   这本的包装比那一整套的史景迁中国史不知优良多少
  •   太喜欢史景迁的作品了,一本一本啃完吧!这本书制作非常精良,封面设计简洁考究,内页纸张、字体、排版都不错,自己收藏买这版正好
  •   史景迁的书好读
  •   我是看了高居翰的整套书,书里有经常有说道史景迁。文笔写的很好。翻译的也不错
  •   一个外国人研究中国史,难能可贵!能有自己独到的见识和对明朝历史的准确把握,确实值得一赞!语言优美,分析独特!视野宽阔!
  •   这本到货后,史景迁的系列基本收齐了。
  •   广西师大的书一如既往的好,包装精致,内容精良。这本书的翻译相当不错,对得起史景迁的文采,值得购买。
  •   史景迁的作品当然好,这本书从印刷、制作到翻译都属于上品。
  •   史景迁的书都很好,作为收藏。
  •   又买了一本史景迁老师的书棒
  •   文章好,还要翻译好,看了很多史景迁的书,还是温的翻译文笔最好。
  •   喜欢史景迁的书
    其他的没什么说的啦。
  •   翻译不错,广西师大的书,精品了。
    史景迁的考证非常严谨,写的也很有意思。推荐!
  •   史景迁作品,值得一看。
  •   史景迁作品,严谨认真。
    装帧、用纸、内容都很好!拿在手中,轻巧舒服!
  •   于购书后几天见到史景迁先生。
  •   装帧没的说,真的是很精美,史景迁的文笔不太似中国传统论调的好文笔,不过也有其特点,是所谓有情之笔
  •   买史景迁的第一本书,期待全套
  •   史景迁的代表作之一,文字华丽
  •   冲着史景迁买的,应该不错
  •   有些翻译有些啰嗦,不过整体来说还是不错的,因为大爱史景迁。。。
  •   厚重的历史,厚重的人生
  •   特意找了这些历史相关书,非常不错的书,元旦3天就看这些了,很享受
  •   以外国人的阳光看待中国古代历史
  •   虽然是中国历史上的人物,在外国学者笔下另有一番意趣
  •   外国人眼中的中国历史,别有味道
  •   就是没想到我这个其实不爱看历史类书籍的人可以一口气读下来。
  •   读史可以明鉴,其实每个社会都是有共同之处的。不同的只是人们的心态。史大师的独特视角可能从另一方面表现了一个社会发展过程中的纷杂与进步。值得一读。
  •   布面精装版,不耐磨,很快起了毛边,很心痛。但真的精美。
    内容,稍嫌琐碎繁杂,体系不像一般治学那样严谨。
    但总体可读,是一本有温度的书。
  •   书装帧设计上佳,为纸板封面并未裹塑。内容丰富,不想外国汉学家的造诣如此深厚,非等闲可比!至于内容不能说不丰富,适合清闲时做一轻松读物。
  •   一个明朝遗老的感怀伤事之作,读来让人感伤不已。
  •   这就是我想要的书,适合对晚明文人心态有兴趣的人阅读。
  •   喜欢张宗子,美国人汉学家居然也选中他来描写。spencer的书,当然值得一看
  •   看看历史,有所启发
  •   很适合爱好历史的人、
  •   小人物经历大历史,热炕上的一只蜗牛!
  •   算是很好读的学术著作,对晚明史感兴趣的要看一看
  •   好书 阅尽世间苍凉
  •   曾经为了想写点小东西而翻看的,很好看,值得读一读。普及的来又不是研究者本色,好书,精装
  •   这本书大学时读过,找了好久了。
  •   美国人写中国史像小说一样,很不错
  •   大师级作品,广西师范大学的精装本太好了!质量没得说
  •   刚到的,还没开封,挺精致的。老师提史的书,就买本看看。
  •   强烈希望多引进史大师的中文译本。
  •   还不错,精装的
  •   看别的书时,书中谈到这本书,买了读一下
  •   译者古朴简洁的语言风格正是我所喜欢的,亦可从此一窥原著的妙处。促使我有买齐史景造的所有译本、甚至读原著的欲望了。
  •   一个文人在改朝换代之际的挣扎
  •   书中有一段很有意思,讲的是作者去泰山游玩,当时就已经有很多游客,好像是每天有个2000多人、还要收门票、山脚下还有“天上人间”
  •   书的质量很不错,还没有开始看,不过随便翻了下,感觉不错的。
  •   装帧简约精美,内容翔实,观点新颖,不落窠臼,不惭为大家之作
  •   淡然人生
  •   让人伤怀
  •   作为一个非中国人的中国人,能写成这样实属不易,文字很不错,除了个别地方游戏出入之外,还不错。装帧我很满意
  •   很早以前就听说过这本书,看后感觉不错,值得收藏.
  •   提醒大家一句,买书前一定要上豆瓣看书评啊啊
  •   送同事的,很不错。书的质量挺好的。下次还来。
  •   书的质量和印刷都挺好的。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