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心剑气相思骨——中国诗词的道与法

出版时间:2009  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作者:徐晋如  页数:267  
Tag标签:无  

前言

  “作为高等院校恢复诗词写作课程后的第一部专业教程,徐晋如《大学诗词写作教程》一著于诗理诗法抉发精微之外,尤重独立高贵人格之树立,对推动二十一世纪初轰轰烈烈的国学复兴运动功不可没。”  “尽管当时的有识之士作出了挽救的努力,一些高校的中文系甚至还开设了选修课程(现存唯一的教材:国家图书馆,ISBN978-7-5633-6688-0,徐晋如),隨着汉语的进一步演变以及与其他语种的交融,到了二十一世纪末,掌握这门技艺的人数已经寥若残星,诗词终于被评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  “作为独立思想家,徐晋如思想的演变大致可分为前后二期.如果说么人苏世——北大第一保守派思想文录》代表了第一期,那么《大学诗词写作教程》可视为前后二期的分水岭。”  数个世纪之后,学者们或许会对这本《大学诗词写作教程》作出如上这番“历史的辉格解释”(the whig interpretation ofhisto-ry),前提是这本小书的发行量大到足以产生一定影响。

内容概要

  《禅心剑气相思骨:中国诗词的道与法》独具慧心,自成体系,融理论与实用技法于一炉,兼顾普及与提高,总体水平远越同类书之上,虽王力《诗词格律》、龙榆生《唐宋词格律》不以过也。作者学识渊宏,才华横溢,对诗词义理有深湛之研究,更兼在创作方面体验丰富,早成海内名家,故是书立论,皆自甘苦中来,实为导航诗海之明灯,功莫大焉。学诗词者一编在手,识理真而入门正,别裁伪体,继武风骚,厚植根基,循序渐进,必臻大成。

作者简介

  徐晋如,字康侯,号胡马,江苏盐城人也。诗人,学者,保守主义思想家。已出版《忏慧堂集》《大学诗词写作教程》《人苏世——北大第一保守派思想文录》,另有《二十世纪诗人征略》《孔子的真精神》《中国现当代历史反思》等待梓。诗作功力宏深,慷慨悲凉,前辈学人李慎之许以“字藏珠玑,笔带风雷”,同辈学人余杰、檀作文以为当世诗家第一。

书籍目录

第一编 总论第一章 诗人与诗心 诗经是贵族创制——继承古代士大夫高贵的人文精神与高雅的审美情趣——高贵灵魂的基本特征——真正的诗第二章器识与胸襟 情感、器识、胸襟与文艺创作——胸襟是什么——两种伪胸襟第三章 体性与门径 诗词体性的三个特征——学诗的门径——不可只盯唐宋,须学晚清第二编 诗说第四章 声韵与格律 什么是近体诗——分辨四声——十分钟掌握近体诗格律——特例:拗体第五章 近体诗对仗的理论与技巧 为什么要训练对对子——《文心雕龙》论骈偶——近体诗对仗要求——对仗的技巧——工对——对仗的基本原则——宽对——借对——无情对第六章 五律作法一:炼旬与字眼 诗的句法特征——语序错综、成分省略——十字格与流水对——五言诗句字眼第七章 五律作法二:谋篇布局 五律的起承转合——首联起承之法——尾联转合之法——中二联的经营——五言排律及虚字的运用第八章 七律作法举隅 五律和七律体性差别——七律的句法特点——七律的章法——作诗两大秘诀第九章 绝句的作法:以渔洋七绝为例 绝句起源——古绝与近体绝——五绝作法——从渔洋七绝归纳出十二种作法第十章 五言古诗的作法 古体诗非古代自由诗——古体诗的平仄——古体诗的用韵——五古短制与长篇的体性二五古短制的作法——五古长篇的作法第十一章 七言古诗的作法 七言古诗与七言歌行的区别——七言歌行的作法——长庆体、梅村体、《秦妇吟》——七言古诗的作法——韩愈、李商隐七言古诗第三编 词说第十二章 填词概说 词的起源——词与音乐——词调与词谱——词的艺术风格——词的四个特征第十三章 词的句法、韵位和炼句 长短句:词的基本句法——尖头句:词的特殊句法——词的用韵——词用代字第十四章 词的用笔与章法 词的九种笔法——起笔——上片的结法——下片的结法——过片的写法第十五章 常见词调作法举隅 如何选择词调——八声甘州作法——满庭芳作法——蓦山溪作法——浣溪沙作法——临江仙作法——蝶恋花作法——菩萨蛮作法——减字木兰花作法第十六章 词的修辞与作风 柳永词的风格与作法——张炎词的风格与作法——吴文英词的风格与作法——晏几道词的风格与作法第十七章 檃括与寄托 檃括:化用诗语——寄托:比兴第四编 结语第十八章 诗词的当代命运 诗词的定义——诗词与白话——诗词与今声今韵——诗词与用典——真正的时代气息——鲁迅、陈独秀、陈寅恪、丁宁——新诗与诗词:民族诗歌的两路附录一:近体诗十六式附录二:词范附录三:诗词古今异音字举隅附录四:诗词写作入门宜读

章节摘录

  第一章 诗人与诗心  我国文学导源于《诗》三百零五篇。当春秋之时,赋诗言志之事盛行于朝聘盟会之间,贵族子弟皆以《诗》为必修之课程。子曰“不学诗,无以言”,即此之谓。《诗》中《雅》、《颂》之部,除少数篇什作用有别,其余多为朝廷郊庙乐歌之词,对此,自古迄今未有异论,而《国风》一百六十篇,论者颇有以为皆出自民间,如近代说《诗》者多认为《关雎》是当时民间自由恋爱之诗。对于这个问题,钱穆先生指出:“《诗》不云乎,琴瑟友之,钟鼓乐之。……当时社会民间,其实际生活状况,曷尝能有琴瑟钟鼓之备?又如《葛覃》之诗,曰:言告师氏,言告言归。当春秋时民间,又曷能任何一女子,而特有女师之制乎?故纵谓二南诸诗中,有采自当时之江汉南疆者,殆亦采其声乐与题材者为多,其文辞,则必多由王朝诸臣之改作润色,不得仍以当时之民歌为说。”  我国现代著名学者朱东润著有《(国风)出于民间论质疑》一文,也证明《国风》一半以上为统治阶级之诗。而那些不能明确证明为统治阶级所作的诗,依理推之,也当是贵族所作,或经贵族整理。盖民间歌谣自古及今,其形式莫不简单,措词莫不直率,而又不忌鄙俗,如钟敬文先生所引客家山歌:  门前河水绿飘飘,阿哥戒赌唔戒嫖。  说著戒赌妹欢喜,讲著戒嫖妹也恼。  桃子打花相似梅,借问心肝那里来?  似乎人面我见过,一时半刻想唔来。  即春秋当时来自民间之歌谣,如“既定尔娄猪,曷归吾艾豭(古音通叶)”,亦与《诗》三百篇大异其趣。两千多年前编定的《诗》三百篇,其文学价值之巨大,内在意蕴之丰富,竟是后世任何民间的歌谣所无法比拟者。若说这些诗篇是产生自民间,实在是令人难以置信的。  反对《国风》是贵族文学的论者,多以《国风》中出现了很多劳动场面为据,说《国风》作自奴隶农夫。这是不知周代的社会实际,徒以西方奴隶社会说去想象中国的结果。实际上,在周代,农业生产的方式是集体劳动,上自天子,下至列士,都要参与农事。中国古代的贵族和西方中世纪“流血不流汗”的贵族完全不同,他们是亲身参与到劳动中去的。另外,遇有重大祭祀,从天子到普通贵族,从后妃到普通贵族妇女,都会亲身参与劳作,准备祭品。这些,无论是在《左传》、《国语》以及《礼记》中,都有大量的史料记载。  又,凡诗中描写民间者,并非直事铺陈的赋体,乃是有比兴的意义在。比如收进中学语文课本的《伐檀》,其意义是“刺贪也。在 位贪鄙无功而受禄,君子不得进仕尔”(《毛诗注疏》),而并非什么“劳者歌其事’’的诗篇。诗的字面意义,并不代表.诗的真正意义。《国风》中所有从字面上理解是男女相悦之辞的作品,其实皆别有怨刺之含义,故而在周代,由王室出面,把它们谱以特定的乐调,施于特定的场合。故知《诗》三百篇,贵族之文学也。  惟春秋末期,礼崩乐坏,统治阶级不再能够承担本应由他们承担的高贵与责任,这时候,一位伟大的人物出现了,他就是孔子。孔子招收学生,向他们传授本来只有贵族子弟才有资格学习的诗、书、礼、乐、射、御等课程,并通过言传身教,让学生感受到什么是真正的美德。从此,基于知识和美德的内在丰盈,塑造出一个全新的阶级:士大夫阶级。或者,用孔子的话来说,是大人、君子。他们凭借知识和美德,成为诗国文化的奠基人和实际建筑者。他们是真正的贵族,但不是noble,而是natural aristocracy,即不是依靠出身,而是依靠知识和美德而高贵的自然贵族。不论是在位的范仲淹、王安石、苏轼,还是失位的屈原、李白、杜甫,他们都是士大夫。中国文学的传统,从一开始就不是来自民间的草根文学,而是深深打着士大夫烙印的雅文学。  方孝岳教授尝以中国文学与欧洲文学相比较,亦得出结论,“中国文学为士宦文学,欧洲文学为国民文学”:  仲尼之学,学为人臣。自汉世学定一尊,于是士之所学,惟以干禄,发为文辞,本此职志。于是学术文艺界,无平民踪迹。……诗赋歌曲,虽略近单表情感,然考其大凡,或以陈辞巧丽,取悦人君,或以怀抱不展,发为哀怨,皆非平民所可与闻。不似欧洲文学,立于政事学术社会之外,以个人地位,表直观情感,虽与三者有密切关系,然具转移三者之能力而与之并立,不若我国限入三者之漩涡也。欧洲文学发源于神话(myths),民智鄙野,神万物而为言也。其后国际多故,人事渐杂,于是诗歌繁兴,或表神物之信仰,或表英雄之崇拜,或夸武勇,或达敬爱,如Country son9、Lyric Poem、Heroic Poem、Epic等是也。由韵言变为散文,于是有幻言(Romance)之类,国家精神、宗教精神、恋爱精神,俱席卷而入。降及近世,小说戏曲大盛,曲尽情态,气象更富。凡皆本国民之精神,表其对物之情感,或批评,或叹美,或实写,于自身有独立之价值,而不假他物(政治学术等)之价值为价值。作者亦仅持其对物之观念,而绝不有自身地位存于胸中也。  中国文学不能脱离政事、学术、社会而独立存在,重身份、崇雅正,皆因其源出士宦,是士夫君子之文学。此其所以遗世独立于世界文学之林,而成其为中国文学者。  其实,在新文化运动以前,《诗经》产生自民间说从来就不占主流。认为《诗经》产生自民间,其说(田记)自汉代。汉代人最早提出所谓的采诗之说。最有代表性者,为东汉公羊学家何休。他在《公羊传解诂》中说:“男女有所怨恨,相从而歌。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男年六十、女年五十无子者,官衣食之,使之民间求诗。乡移于邑,邑移于国,国以闻于天子。”南宋朱熹据何休说并信之,认为“凡《诗》之所谓风者,多出于里巷歌谣之作,所谓男女相与咏歌,各言其情者也”(《诗集传序》)。  然而,公羊家注经,多以“六经注我”,大半不足凭信。即以此采诗说而言,究竟是何人采诗、在每年的什么节令采诗、采诗的方式究竟如何,这些问题,汉代人各家说法都不相同,甚至有同一人的说法前后不一的。由此可见,古代并无采诗的定制,更没有明确的证据,各家皆是臆测,这才有关于采诗的纷纭众说。  汉初说诗者有齐、鲁、韩、毛四家,均没有从民间采诗的记录。在汉代以前的典籍中,也根本找不到从民间采诗的记载。相反,倒是《国语》中两次提到,是“公卿至于列士”、“在列者”献诗:  故天子听政,使公卿至于列士献诗,瞽献曲,史献书,师箴,瞍赋,蒙诵,百工谏,庶人传语,近臣尽规,亲戚补察,瞽史教诲,耆艾修之,而后王斟酌焉,是以事行而不悖。(《周语》)  吾闻古之王者,政德既成,又听于民。于是乎使公诵谏于朝,在列者献诗,使勿兜,风听胪言于市,辨袄祥于谣,考百事于朝,问谤誉于路,有邪而正之,尽戒之术也。(《晋语六》)  《国语》产生的时代甚早,远比汉代人说史为可信。又毛公传(zhudn)诗,去古未远,皆为先秦古说,阐述《诗》三百在周代的政治功用与其真实意义,确然不移。然而,新文化运动以来,以胡适为首的一批人,出于政治需要,完全回避这些对他们不利的证据,在学术上大搞造假活动,这才树立起诗产生自民间的“新文学传统”。  不仅如此,新文化运动的干将们还通过概念偷换,大搞逻辑游戏,以达到混淆视听的目的。比如鲁迅就说:“假如那时大家抬木头,都觉得吃力了,却想不到发表。其中有一个叫道‘杭育杭育”那么这就是创作。……倘若用什么记号保存下来,这就是文学;他当然就是作家,也就是文学家,是‘杭育杭育,派。”(《且介亭杂文·门外文谈》)诚然,自有生民以来即有随口而歌、自然成韵的韵文,但那些韵文只能算歌谣,不能算作是诗,也不能认为是文学。说一件东西的源头,当然要从它具有成为这个东西的性质的阶段开始说。江河不捐细流,细流和江河都是水,因此可以说江河起源于细流。人体主要是由碳水化合物组成,但我们能说人类起源于碳水化合物吗?显然不能。因此,中国文学的源头,只能从《诗经》算起。  袁宝泉、陈智贤二位先生积二十余年研究之力,考辨《诗经》民歌说,得出如下结论:  1.先秦并无采诗的记录。自民间采诗的说法起源于汉代,它是受汉武帝设立乐府呆诗的影响而产生的。  2.司马迁和齐、鲁、韩、毛四家研究《诗经》的专家,都一致认为《诗经》的作者们为“圣贤”。这表明汉初学者的明确见解,即《诗经》并不是什么“里巷歌谣”或“民俗歌谣”。  3.根据现有的材料进行考察,《诗经》里能够找到之作者,他们均为奴隶主贵族及其亲信,而没有一个是“民”,这一现象决不是偶然的巧合,合乎逻辑的推论是,《诗经》全部是“圣贤”亦即贵族们的作品。  4.逸诗的水平不及《诗经》,而本文(按:《(诗经)民歌说考辨》一文)中所引逸诗的作者有周天子、诸侯、大夫等等。风诗是诗经中艺术水平之最高者,如果认为风诗有平民或奴隶创作的民歌,那就无异于承认劳动人民中有生而会作诗的天才,他们没有或仅有较低文化水平,却能够写出艺术造诣很高的文学作品,以至天子、诸侯、大夫等人的作品都无法与之比肩,这显然是有悖于常理并不符合实际的。  5.朱熹是力主风诗为“民俗歌谣之诗”的。《诗经》民歌说到了他已趋定型。但统计与分析表明,他在解诗时大多沿袭和引申汉  儒的说法,并无多少创见。朱熹(关于)“民俗歌谣”说,是经不起推敲和检验的。袁、陈二位的论述,见诸他们的专著《诗经探微》,此处兹不备引。  综上所论,吾国文学传统,实即贵族文学、士大夫文学之传统。中国光辉灿烂的诗国文明,是士大夫创造出来的。汉之大赋、汉魏六朝之古诗乐府,唐之诗、宋之词,莫不如此。惟元曲悖离此一士大夫文学之传统,故元曲之文学价值不能与唐诗宋词相比。今人可诵唐诗宋词名篇无数者,问能诵元曲否?职是之故,今人凡举中国诗歌,类以诗词并称,而曲体例不阑人也。

编辑推荐

  《禅心剑气相思骨:中国诗词的道与法》看起来是讲具体作法,其实是教人如何做个真正的诗人。详述诗法,而探本诗心,为坊间一切谈诗词写作之书所未有。且讲得明白精要,实在难得。因诗法繁密,谈起来容易琐碎;诗心深窈,说来又涉玄眇。能讲得如此深著明切,足见功力。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禅心剑气相思骨——中国诗词的道与法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