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09.7 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作者:(法)弗朗西斯,(法)贡蒂埃 页数:390 译者:唐恬恬
Tag标签:无
前言
1983年,我们在俄亥俄州研究19世纪在美洲定居的法国空想主义者时,有幸偶然发现了两蒙娜·德·波伏娃于1947到1964年间写给她的美国情人尼尔森·艾格林的信。当时俄亥俄州立大学刚得到这些信件,同时还得到了这位已于1981年去世的作家(指艾格林)的手稿、其他信件和一些私人文件,一看到这些,我们就对其中强烈的感情感到惊讶,它改变了波伏娃给大众留下的干巴巴的知识分子形象。我们一到巴黎就立刻告诉波伏娃我们的这一发现。得知艾格林没有毁掉她的信时,她惊讶万分。直到他生命的最后一刻,他仍因为她对爱情有主次之分而愤愤不平,其中有些信就留有他狂怒的痕迹:他把这些信揉碎丫又抚平,再细心地黏合起来。在他去世的前一天,他在接受采访时还因波伏娃而大发雷霆,他指责她把他们的爱情变成了一次国际性的文学艳遇。“情书始终应该是私人的东西,”他说,“我逛过世界各地的窑子,就连那些妓女都是永远要关着房门的但是这个女人却将”户大开,还邀请公众和媒体进去。”因此,他对记者说,他已经决定拍卖他保存于一个饼干盒内的波伏娃的信件。第二天,人们发现他凶心脏病突发死亡。
内容概要
西蒙娜·德·波伏娃于1986年4月14日逝世。二十多年之后,虽然她的作品和她的个人生活始终备受争议,但是我们不得不承认她是20世纪法国作家中的大师级人物。她的显赫声名,缘于作为一位文学家和一名存在主义学者在文学界与思想界所拥有的卓著成就,而且,她又是让-保罗·萨特的终身伴侣。 本书是一部全面的波伏娃传记作品,记录了波伏娃一生生活、感情、思想、创作等方面的种种历程,再现了她叛逆和传奇的一生。她和萨特“奇特的爱情”也是故事的重要主题之一。在二人的关系中,不断地有他或她的情人加入进来,在充满嫉妒、怨恨、厌倦的混乱状态中凸显了波伏娃-萨特组合的实质——思想高于爱情,对这些事情的讲述也揭示了波伏娃作为女性所具有的多情、细腻、敏感、脆弱的一面。 这部作品也是波伏娃生前唯一认可的传记,资料分别来自传主的作品、与传主的访谈对话录,尤其是晚近发现的多达一千六百多页的与美国情人艾格林的通信。“在涉及具体的事实时,激动不是理由。”波伏娃对作者作如是说。由此,就内容的真实性和材料的新鲜感而言,本书有独特的优势,生动细微,真实可信。
作者简介
克洛德·弗朗西斯已经去世了,她和弗朗德·贡蒂埃都曾是美国文学教授。除了曾于1985年获得Elle杂志读者奖的《波伏娃:激荡的一生》,她们还出版了科莱特和莫尔尼侯爵夫人的传记,这些传记也引起了广泛关注。弗朗德·贡蒂埃在佩林出版社出版了小说《奥努瓦伯爵夫人的故事》、论著《男人还是女人——性别的混淆》。
书籍目录
前言伊瑟的行为第一章 孩童和他人 凡尔登银行家的破产 贝特朗·德·波伏娃家 丑闻 舞台的檐幕 蒙帕纳斯的葡萄树 1914—1918 炼金者的梦想第二章 雷恩街七十一号 “最凄凉的日子” 在梅里尼亚克的日子 伊丽莎白·L. “父亲抛弃了我” 1925 “绝不虚度光阴” 雅克·尚皮涅尔和超现实主义第三章 友谊的时期 右翼大学生 左翼大学生 受骗者的夜晚 酒吧 危险的生活 靳特发 海狸 爱情与死亡第四章 让-保罗·萨特 让-保罗·萨特 萨特家和施威泽尔家 卡鲁塞尔誓言 另一个西蒙娜 一个我们并不是两个你第五章 教师们 哲学教师 鲁昂 “西纳拉,我用自己的方式忠诚于你” 查理·迪兰 安德烈·马尔罗的一次艳遇 俄国小姑娘 勒阿弗尔的小结 小绵羊饭店 迷乱的心灵 1936年的巴黎第六章 偶然爱情 论爱情 美好的生活 恐怖降临 波兰小姑娘 “文学上的真实性并非如我们所想象的那样”第七章 战争 世界末日到来之初 永恒的时间 奇怪战争 1940 《他人的血》 聚会 维奥莱特·勒迪克第八章 存在主义 “我们必须开辟未来的道路” 达尼埃尔·塞克雷坦 文学与形而上学 存在主义的进攻 “人们将称之为:存在主义的时代” 第九章 美国情人 美国!美国! 尼尔森·艾格林 “我亲爱的高卢姑娘” 情书第十章 光荣的道路 “我们并非生来就是女人,而是后天变成的” 《达官贵人》 “我已经过了恋爱的季节了吗” 龚古尔奖第十一章 行动的时代 中国之行 一个属于自己的房间 世界进程 “示威运动” 碧姬·芭泽和洛丽塔情结 “我的朋友们都变成什么样了” 古巴 “还我恋爱的时光” 巴西之行 不可被控告的被告人 苏联 《安详之死》 爱情是什么 人权 “我再也不会去莫斯科” 日本 埃及 以色列第十二章 坚固的堡垒 罗素法庭 《疲惫的女人》 1968年5月 “把老年人从与世隔绝的状态中解救出来” 新闻自由 关于女人第十三章 词语的力量 《归根结底》 西尔维 “前所未有的介入” 告别的仪式 《寄言海狸:给西蒙娜·德·波伏娃及几个好友的信》后记参考书目资料译名对照表译后记
章节摘录
萨特回来后便和米歇尔·维安去了意大利,波伏娃和朗兹曼去了西班牙。萨特身体状况总是不大好。波伏娃决定带他去阿尔萨斯、德国、奥地利和捷克斯洛伐克。在斯特拉斯堡的第一个晚上,她非常担心他:他坐在那里,两眼发呆,忧郁地宣布:“文学是狗屎!”她拉着他散步,禁止他喝太多酒,试图让他恢复健康。他觉得身体状况稍有好转,便又开始写作。萨特坐火车回到巴黎,朗兹曼赶到维也纳和他们碰了头,然后朗兹曼和波伏娃去了意大利。返回途中,在格勒诺布尔的旅馆里,波伏娃在《巴黎快报》上看到了一篇赞扬《达官贵人》的文章,她非常惊讶,她原以为《达官贵人》会受到和《第二性》一样尖酸恶毒的批评。回巴黎后,萨特告诉她《法兰西文学》上已经刊登了一篇极好的评论。《达官贵人》受到了右派报纸杂志的欢迎,他们发现这本小说“散发出反共的味道”,同样也受到了共产主义者的欢迎,因为他们从中看到了波伏娃对他们的同情。不到一个月,四万册《达官贵人》便销售一空。伽利玛出版社立刻告知波伏娃,她有可能会获得龚古尔奖。她对这本书倾注了太多心血,以至于这个巨大成功的传闻使她心神不定:“有时候,我一想到一些冷漠的或是满怀敌意的人会来看我的书,我的面颊就开始发烫。”她把自己的回忆和感受赋予了《达官贵人》中的精神病医生安娜。作家亨利则体现了波伏娃自由和富有创造性的一面。她给了他“存在的快乐、行动的愉悦、写作的乐趣”。当有评论说“亨利,他就是加缪”时,她十分惊讶。她在《达官贵人》里描写了她的“家庭”、《现代》的团队、杂志的变化以及她和阿尔蒂尔·科斯勒、斯科利亚希尼的失败经历。迪布勒伊的放纵和荣耀让人想起萨特;他和萨特一样狂热地投身于政治和文学。
后记
波伏娃是20世纪法国举足轻重的作家,也是存在主义哲学的先驱之一。她的小说《达官贵人》曾获得法国文学最高奖项龚古尔奖,而其作品《第二性》更是被誉为“女权主义的《圣经》”,被全世界的女权主义者当作经典来引证。但在当今中国,许多人对于波伏娃的第一印象仍然是“萨特的伴侣”。那么,波伏娃是否仅仅只是萨特“背后”的女人呢?事实上,萨特有关存在主义的大部分哲学理论著作无一不是经波伏娃悉心整理后发表的;另一方面,波伏娃通过自己文学作品中各种鲜明的艺术形象诠释了存在主义思想。和萨特相比。她对西方思想和习俗的影响更大,也更为直接。她反对资产阶级伦理,反对战争、核武器、酷刑,反对帝国主义、殖民主义、种族主义、性别歧视;她倡导新闻自由,关注老年问题,号召妇女解放,对整个世界都产生了无法估量的影响;她的作品多次被教廷列入禁书书单,却又被翻译成几十种文字,在多个国家长期占据畅销书榜单。本书作者克洛德·弗朗西斯和弗朗德·贡蒂埃都是研究波伏娃的专家,和波伏娃有过多次面对面的访谈,她们搜集的资料十分全面。作者将波伏娃人生各个时期的经历、心理状态与时代脉动紧密相连,波伏娃饱满的个人形象跃然纸上。作者发现了波伏娃于l947到1964年间写给她的美国情人尼尔森·艾格林的信件,这也确保了本书的真实性。
编辑推荐
《波伏娃·激荡的一生》:波伏娃,20世纪举足轻重的作家,存在主义哲学的先驱人物,世界女权主义运动的肇始者。她说:“我绝不让我的生命屈从于他人的意志。”她创造自己的规则,发明自己的行为方式。她把生活看作一场幸福的冒险。她在心里建起了一座堡垒。把所有妨碍她幸福的东西都拒之门外。她说:“我们并非生来就是女人,而是后天变成的。”她要求给予女人与男人一样的自由和支配自己身体的相同的权利。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