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视域中的文学

出版时间:2009-5  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作者:陈伟军  页数:242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本书在借鉴文化研究以及编辑出版学、传播学等跨学科研究方法的基础上,结合传统的文学研究方法,将建国后十七年小说的生产与传播作为整体加以考察,把文学与媒介的关系放在大的文化场中进行审视,揭示出了特定时代文学规范重构中的媒介力量,在一定程度上填补了“十七年”小说研究的空白。

作者简介

陈伟军,1973年生,湖南湘潭人,文学博士。曾在南方日报社工作7年,2004年获评主任编辑职称。现为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新闻业务、大众传播与媒介批评方向硕士生导师。在《文学评论》、《现代传播》、《中国出版》、《新闻战线》等刊物发表论文30多篇,参与撰写《欲望的重新叙述》、《文人心灵的历史回声》等专著多种。硕士论文被收入国家“十五”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博士硕士文库·续编》。主持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十一五”规划项目《社会思潮传播中的导向调控——大众传媒与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研究》。

书籍目录

序/蒋述卓  导言 传媒视域与文学史研究  第一章 小说生产的体制化社会语境    第一节 文学生产体制与媒介管理架构     第二节 稿酬制度流变与作家的生存方式  第二章 舆论环境与作家心态   第一节 文艺批判运动中的媒体话语独自  第二节 新闻报道中的作家形象   第三节 作家心态张力与小说叙事形态  第三章 文学期刊运作与小说生产、传播    第一节 规范化力量制约下编辑的选择    第二节 边缘言说:同人刊物和文学流派  第四章 出版社运作与小说生产、传播    第一节 出版的计划化及传播的导控性    第二节 冯雪峰与人民文学出版社  第五章 复合力量中的小说传播   第一节 红色小说的畅销模式及其成因  第二节 通俗小说:被改造的“旧文艺” 第六章 读者大众的“视野”重塑   第一节 文本生产者、传播者与接受者的互动 第二节 符码灌输与趣味转变  结语 小说格局重构中的媒介角色  参考文献  后记

章节摘录

  第一章 小说生产的体制化社会语境  有关当代文学体制的问题,近年已引起学界的关注。当代文学在进入1949年之后,政治、经济、文化系统等多种社会力量强有力地介入新中国文学体制的建构,一个全新的文学格局开始形成。新的文学秩序的确立,是一个异常复杂的系统工程。在此过程中,传媒运作同政治和社会生活中的各种运动交错扭结在一起,通过一次次的批判和论争,引导作家创作在意识形态设定的框架内进行,催生新的文学生产机制、传播方式形成,参与塑造大众的日常生活,影响人们的思维和行为方式。本书不打算全面考察文学体制的制度化特征,仅从传媒与文学生产体制的关系入手,探讨“十七年”文学的制度形式是如何构建、运作的。  第一节 文学生产体制与媒介管理架构  “十七年”文学的独特性在于,体制性的力量驾驭着作家的个人创作,它渗透到文学作品的生产、传播、接受的全过程中。作家的生存方式,他们写什么、怎么写,哪一种方法创作的作品可以被发表、出版,作品的传播和接受面有多广泛,均受到文学体制的制约。作家创作虽然是一种个人化的话语实践,但他不能脱离社会文化的大系统,不能无视社会历史语境,他的生存方式和创作方式与整个时代的文学生产机制有着深刻的关联。换言之,特定时代的文学体制决定了这个时代总体性的创作格局、传播取向乃至阅读趣味。  ……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传媒视域中的文学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1条)

 
 

  •   这本书,资料比较扎实,内容新颖,有着自己的独特的视角.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