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默生家的恶客

出版时间:2009.4  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作者:木心  页数:179  
Tag标签:无  

作者简介

木心,一九二七年生,原籍浙江乌镇,上海美术专科学校毕业。一九八二年移居纽约。二○○六年返回浙江。

书籍目录

一辑 圆光 草色 你还在这里 烟蒂 末班车的乘客 7克 街头三女人 马拉格计划二辑 大西洋赌城之夜 恒河·莲花·姐妹 爱默生家的恶客三辑 韦思明 大宋母仪附录 诛枭记

章节摘录

圆光无论东方西方,美术中显形的神主、圣徒、高僧,头上必有圆光。东方的绘画雕塑,注重正面造型,圆光的安置总能妥帖,从而愈演愈繁,层出不穷的所谓法轮宝相,华丽无比。西方则不然,简单一圈或一片,从不考虑装饰,就整体而言,倒也纯净悦目;无奈事情发生在西方的绘画雕塑不满足于正面,还要作侧面半侧面的造型,这一侧,圆光势必要随头部之转而转,转成了椭圆的铁环铜盘状,临空浮在头顶上,非常之不安——这还算什么神灵之光,委实滑稽,刺旧的滑稽。中古世纪的造型艺术家,在西方大概也还不知空间是几维度的,光是几进向的,然而已经用上了解剖学和透视学;而这头上的光却不符物理的常识,夹在与解剖学透视学原理无误的形相里,越发显得格格不入,所以才会如此滑稽刺目。无论如何总是功亏一篑美中不足的了。而且分明在讽示:凡神主、圣徒、高僧的头上的圆光都是假的,彆彆扭扭硬装上去的——自然真理的严厉一瞥,警告艺术家不要胡来,然而这能怪艺术家么。我之所以一直还不能成为西方宗教的信徒,也许就是因为看到了这个贻笑大方的破绽。万能的全能的主啊,这个破绽实在不体面,使无神论者更加振振有词了。我之所以一直还不能成为东方宗教的信徒,也许就是因为看到了法轮宝相的过分华丽,这样的精致豪奢,光彩夺目,叫人怎能静得下心来,低头瞑目也亦然眼花缭乱的。

编辑推荐

《爱黙生家的恶客》由木心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爱默生家的恶客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88条)

 
 

  •   木心的书是必收的,内容也很赞,如果能早几年出版就更好了。
  •   木心的文字总是能给人一种安心,睿智的感觉,充满着文艺但又不矫情
  •   很好的书,书早就读过,那也是第一次接触木心,记忆犹在,现在买来有时间重温一下
  •   木心的小说与散文与阿根廷文学大师博尔赫斯的小说与随笔大致有着同样的文学品格。短小但却深含哲学的光芒。第十届华语传媒文学大奖评论奖获得者李静在其九评中国作家中,把木心称作“含苞待放的哲学家”,对其定位是十分准确的。《圆光》一文把黑暗年代囚徒们靠墙而卧时头枕到墙壁上磨蹭出来的痕迹叫做圆光,这种反讽把文章的品位提高到了大师级的水平。木心是十分值得一读的。
  •   第一次看木心的作品 很喜欢~
    封面很漂亮~
  •   木心先生这本书的书名就特吸引人!值得一看哦!
  •   木心的书都值得看,支持
  •   这本书买了很久,看完很久,大师也离开有一段时间了。实话,以前没有看过木心的作品,关于他的书,他的诗几乎是在一段时间内大量看完的。
    虽不认识他,但却能从他的作品中窥见他的思想,这也许比真切的在生活中有联络更好。
    大师性格里面挺忧郁的,所以我觉得看他的作品挺矛盾。既能理解他的部分想法,又觉得有时候他在讽刺的就是我的状态,anyway,能被刺痛也说明他的作品对我而言不是对牛弹琴,这就够了。
    大师啊大师,你一头银发很可爱,祝安好。
  •   木心这个老派作风的人物,文字极为优美。发散思维,广征博引,意识流,幽默。喜欢文学的人必读之文本。
  •   回了乌镇,虽然没有之前初版的有味道,但依然是鹤立鸡群啊!
  •   看着一度迷茫的先生,觉得有些悲伤
  •   一贯优美的文字,但觉悲凉
  •   心中装着中国文化,用世界的眼界,给我们讲述一个流亡的心
  •   木心的书值得看
  •   先生的书 需要一定的底蕴才可领略其美
  •   好书好书!讲故事讲出很发人省的理。
  •   帮朋友买的,说很喜欢
  •   书很好,拜读
  •   陈丹青的师尊 的文章 有点看不懂
  •   生命,生命!
  •   很好,我觉得很舒服。
  •   nu
  •   其实不是都能明白。可书的魅力,就在于明白和不明白之间吧。
  •   木心的文隽永而值得回味,老一辈人的中文功底实在令人折服。在看惯如今单调贫乏网文的今日,如扑面清风。
  •   木心先生的书好久没看到了!
  •   撇开新书上被不明液体侵蚀的那大块污渍,其他的都是很满意的。只是现在木心老先生已逝,重读未免有些伤感。大师驾鹤西去,剩下的都是些浮躁的年轻人了...
  •   买了木心先生所有的书,写的很好。美丽的中文!先生几天前去世了,但是我会记得这位老人,我会愿意背诵他的诗给我的朋友们听!愿意把他介绍给更多的人知道。
  •   木心的作品属于平静、淡雅型的,读来令人沉淀心性···只是这书装帧有点怪,大小有点不伦不类,跟别的书一起放在书架上不方便···
  •   木心一贯的散文风格,买了不会失望的。但我更喜欢他的诗。
  •   木心的东西跟众多看过的东西风格不一样,显得成熟、睿智,少感情。
  •   通过读陈丹青的书认识了木心,读后确有很大收获,作者的知识面很宽,思路很清新,见解深且独特,很受启发,特别是对书中提到的很多人物及作品都没有认识,需要补课,缺点是字排的太松散了
  •   这是我读到的木心的第一本书,读了第一页便叫好,和其他的书不同,他的书不是好的感动,不是好的开心,而是好得让人嫉妒,狂嫉妒,这绝对是一个漂亮的有才老头。木心有着深厚的文化积累。木老头从小一定是在书堆中长大的,引经据典、旁征博引,是他的拿手,我阅书不少,但很多典故也只能混个眼熟,并且从那个时代走来的人,如同中国很多老的现代作家,身上都有股浓浓的书卷气。这是多年来唯一一本让我读时需要不时查阅字典的书,又找到了儿时读书的感觉,有木先生面前,我真的只是小学生啊。木心的傲骨。字里行间,强烈的感受到老人的倨傲,谁让人家才高八斗呢。木心的睿智。仅从文字,无从知道这是一位耄耋老人。当然文字功力非常深厚,非年轻人可比。可那敏锐、机智、幽默、活力,却是那般鲜明,如同青春少年。不似我读过的其他同龄作家的作品,更平实淡然一些。在他的书中,可以收获不少感动与共鸣,表达我们无力表达的思想和感受,年轻的读者可以读一读木心的书,如同与一位智者和隐士交谈,感觉很棒。不过,读过之后,近期内我不会再读他的文字,要再过一段时间。因为他的书给我的感觉很像一道美味又好看的法式甜点,因为太好吃,所以会有些腻,需要时间消化吸收,哈哈。
  •   一个人不能看穿这世界的矫饰,这个世界就不是他的,他不配摇头,更不配摇头之后又点头——他不是先知、哲士,他也从来没有沮丧过。——爱默生
  •   一般般,冲着封面才买的!~
  •   很精彩,文笔一流。
  •   ( ^_^ )不错嘛
    很喜欢
  •   论述的角度有点不同寻常,但文字很有魅惑。
  •   某明星推荐,同学买了,我也想看看,还可以
  •   值得一看的書,印刷也不錯
  •   挺有深度,要慢慢读。《大宋母议》一篇看得我心哇凉!
  •   书的质量不错,价格也很实惠,。
  •   奇书一本,思维跳跃,亦东亦西,亦古亦今。大多文章没看明白,但《大西洋赌城》一篇却惊世骇俗,观点独特,为这一篇文章,买这本书已值了。
  •   喜欢木心的文笔和独特的视角
  •   木心的书内容很精致
  •   作者浮想翩翩。一个印度人说他写印度写得很好。可在另文中自陈从未去过印度。所指大概就是“恒河、莲花、姐妹”那篇。有些篇觉得没什么意思,有些看不出它有什么意思,也许因为看不出有什么意思因而觉得没什么意思。
  •   建议下次能出够一打12册,分上下两函封装。
  •   杂文,散章,古体小小说-----,看书如啃串烧。正是作者文通古今,笔触中外的体现。这种功力,我辈无有,但不妨时习之。
  •   浪费纸张.没什么内容.
  •   但是很干净。
  •   看木心的诗,觉得他是雍容且从容的,而在这本书里,意料之外,情理之中,发现他也痛苦、迷茫,在生而为人的渺小中感叹。
  •   卖家不能拿老版封面来欺骗消费者 要是新版的也就不会这样大费周折地买了-
  •   书很好。。。没有破损,完好无缺。。。很喜欢打开包装时,书给我的感觉。
  •   买这本书,是因为在网上看到了推荐,觉得可以买来看看,首先,书的质量还是很不错的,比我预期的要好,作者的文笔也不错的。值得,
  •   读这本书是一种享受~
  •   没有前言,作者的手稿做“序”,封底没有梗概、推销;除了目录,多出的文字恐怕就是那简单几行作者行踪,书中的滋味全靠读者自己感觉了,这样反而轻巧实在
  •   前面的阴沉后面的那个 有点明清小说的味道
  •   看他写西方就觉得特别地道
  •   记不得这是购买的木心先生的第几本了。依然是精练、深邃的文笔,充满智慧。《圆光》让我对佛的认识更深一层。《草色》介绍一家三口的传奇美丽,最令我动心。……总之,木心先生的书从未让我失望。
  •   很喜欢平装本的木心作品
  •   喜欢木心的文字,简洁,幽默,细品又很多更深的内容~
  •   书是送给朋友的,应该还好吧
  •   长者又言:“看我这把枯骨,还要画,画到枯骨成灰,骨灰还可做颜料。你年轻一半,不要灰心!”我反驳:“画到死,雕到死,有什么意思。”“对啊,然而别的,更没有意思啊。”——《圆光》
  •   非常好的一本书,值得细细读,更值得收藏。。。
  •   第一次看木心先生的书,文字简洁流畅,推荐!
  •   因陈丹青先生推崇木心先生,所以买了这本书。文字的确优美典雅,但有些故事(如《草色》、《大宋母仪》、《诛枭记》等)太惨烈了,读后令人不忍。
  •     木心的文学创作有多种体裁,散文、小说、诗歌都有,对于诗歌不知如何品鉴,我更喜欢他的小说和散文。木心行文简练、酣畅,幽默中不失看穿世间百态的清冷,而这份清冷的哲思是我格外喜爱的。
      
      木心认知世界有自己独特的一套观点。小时候大人一直教导我们,认知世界要以这样的观点:人生观-世界观-宇宙观,我们先要审视自己,由小见大,才能逐渐抬高目光,仰望星空,我们每个人对于自身的看法决定了我们日后对于世界对于宇宙的看法。而木心不同,他正好相反:宇宙观-世界观-人生观。他从天上俯视人间,看透世间的虚伪与狡诈,尝遍人间冷暖。当意识到宇宙之无穷与无情,我们人生中碰到的种种苦难和挫折就会变得没那么沉重,我们也会从这份明悟中得到慰藉,重塑生活的信心。正如老子所言:“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居高临下,才能看清这个世界繁华背后的荒芜。读着他的文章,有时候会感到一种被人冷眼注视的感觉。你只是地球上某个城市中庸庸碌碌人群中微不足道的一个,而在我们头顶浩瀚无垠的天空上,还有一双眼睛注视着我们,在他的眼中,我们是如此卑微,如此愚昧。
      
      《圆光》中写东西方美术中的神主、圣灵、圣僧头上都有一轮圆光。东方的圆光是过分华丽的法轮宝相,西方则是滑稽的一个椭圆铁环。木心对于东西方宗教都保持着怀疑的态度,他崇敬天主、圣人的伟大人格,却无法相信宗教的信仰。宗教就像一个撒了太久的弥天大谎,当被世人拆穿后,给人们留下了巨大的怀疑,而怀疑于信仰是针锋相对的。文中写监狱中的“犯人”头上的圆光,是木心坚信艺术之上的信仰。木心文革期间遭受迫害,在狱中被折断三根手指,从此无法弹钢琴。他在狱中却在纸上画出键盘,凌空弹奏莫扎特巴赫。在那一刻,他的头上一定也有圆光出现。
      
      《草色》一篇写木心读爱默生著名诗篇《悲歌》,他以第一人称的方式叙述,掺杂个人的想象和情绪,让人分不清是真是假。好像文中那的美丽的孩子是爱默生的爱子,也是军官夫妇的爱子。这真的就是“草色遥看近却无”了,那孩子是‘草色’。隔着面纱的容貌更令人遐想,因其神秘和朦胧。木心评论《红楼梦》是水里的水草,水草在水里才好看,捞出水来,不好看。
      
      现代人贪求物质享受,现代文明不过是人类追逐名利的伎俩,人们愚昧地看不透追名逐利的最终结果也不过是黄土一堆。《7克》中木心道出:“生命和智慧的不平衡,是世界苦难之由来,设生命为1克,智慧为3克,就不平衡。生命与智慧各有律令,从无知到信仰,从虔诚到憬悟,智慧的历程是这样---4克5克6克7克8克9克10克,划掉0,生命与智慧得到了新的平衡。”
      
      木心说:“一辈子只读一本书要叫苦了,一辈子只做一种人却不叫苦?”在《大西洋赌城之夜》一篇中,木心‘化’做不同的身份,活该输光的赌徒,二百米之间的吟游诗人,酒后失言的哲学家,奢谈螃蟹的薄情郎,汤姆的得力助手,沙滩上的大懒虫,不甘受催眠的画师,好心喂马桃子的马夫。人生匆匆数十年,我愿化作不同的人,历尽世间沧桑,尝遍人间酸甜苦辣。
      
      《恒河•莲花•姐妹》一文中描绘了印度阉人的悲惨命运。木心并没有去过印度,他以旁观者的身份看待印度代代相传的种姓制度,点出印度人民生活的凄惨。用其话说:“印度石窟间幽幽的阉人之哭,与其说令我忧,不如说令我思,这哀伤太大了,因为这哀伤来自愚昧,这愚昧太大了,因为这愚昧来自无知,这无知太大了,因为这是印度世世代代沉积下来的全面昏庸,印度败于传统观念,糟于等级制度。”
      
      《爱默生家的恶客》是木心写“沮丧”的文章。“沮丧”并非无方而来无理可喻,它是位于无数度“知人之明”之后一度的“自知之明”。这样的“自知之明”已是一把剑,在“知人之明”之后反复磨出锋刃的剑。
      
      木心喜欢说这样俏而不皮的话,看似轻巧的话语,却蕴含着对人类对社会深沉的评判。木心行文练达隽永,字里行间无不彰显着个人的魅力,让人折服,让人倾慕。每一次酣畅淋漓的阅读后,都能使人忍不住深思,追问我们内心深处对于生活、对于世界、对于宇宙,我们都有着怎样的一个答案呢?
  •     这两日在家中,闲的无事,又苦于无书可读,便又拿起回来在火车上便早已看完的《爱默生家的恶客》。在学校那几日,每天都是《文学回忆录》,对木心大师推崇备至,仿佛从陈丹青先生的笔记之中,我们犹可见大师当年的风采。不甚健谈,但每句话都是经得起推敲;讲到忘情之处,来几句自嘲式的幽默。几世纪之前的的作家都能与他成为朋友,他仿佛读的并不是书,而是朋友的灵魂。
      
      木心本人一生也可谓颠沛流离。那日,他与贝聿铭交谈时说到:“先生一生各个阶段都是对的,而我的一生各个阶段都是错的。”年少之时,正是读书之时,正处抗日战争;风华之年,背井离乡远居美国;而正求人生安定之时,回国便遭受文革之乱。似乎从这句话中便能看出对自己人生的无奈。正如这本书中《草色》中的一段话“生活不由人,帝王将相也都是生活的奴才”,叹友人,更叹自己。
      
      但大师之为大师,深陷生活囹圄,却能抽出。我曾见过他在狱中所写,纸上密麻至极,看的让我红了眼眶。那个时代究竟是对大师不住的,可他那句“诚觉世事尽可原谅”,一切便早已云淡风轻。他白天一日劳苦之后,晚上在狱中仍书写不停,他说:“我白天是奴隶,晚上是王子。”艺术对他而言已为生命,有艺术在,又何须理会生活之中的苦痛呢?
      
      美学,早已成为他一生的流亡
  •     木心的文字极美,简单疏朗,华丽时亦颇具风味。文字意境清透地如同初秋晨露,早阳一出,浑身闪着光,但并非稍纵即逝,依稀留下的余味醉人,是我极爱。读完之后,总恍然觉得,原来汉字还可以这样写。譬如书中他评价一俊朗男子,说:“脸是罗马武士的所谓刀削式的风情。他的眉眼是战争,他的笑靥就是战后的和平”。再如他早起踏入酒吧,看到整齐排列的高脚杯,颇为感动:“早上的酒吧别有一股沁人的清香,洁净的杯盏一齐映着晨光宛若列队的祈祷者。”
      
      单单用“饱读诗书”四字来形容木心已似戏谑,陈丹青整理厚厚两部《文学回忆录》足见木心阅读范围之深广,涉猎领域之阔辽。这般大师,居然在书中说:“由于读书太少,至今尚未见过有人专写沮丧的文章”。四个字“读书太少”简直让泯泯众人无地自容。这般清醒的自知与审慎实为少见。他心里有太多先哲, 从弘一法师到艾默生,从苏曼殊到安德烈·纪德,老子曹雪芹尼采叔本华浮士德列夫托尔斯泰,他如数家珍,千百年后仍好似知己。他懂得他们的疾苦和隐忍的呼吁,带着一种趋近灵魂本质的探求。但又疏离,他有自己的做派,四字三字,辞藻间的恣意、言语中的通达让人暗自惊叹,余音绕梁,过目难忘。
      
      这本书自然不是曲高和寡的,反倒像家常聊天一样淡而薄。他写禅宗,写宗教对于生命与智慧的偏颇之处。写偌大的纽约城里匆匆的行人,街头商贩,佝偻老妇。写偷偷摸摸捡起别人弃下的烟蒂猛吸一口的男人,写在人行道方砖上画画的女人。写白浪滔滔的海,粉蔼蔼散着清香的花,写山麓小城马拉格的木制百叶长窗。他站在世事之外,又引经据典,满腹情调藏在只言片语里,时不时将好似被叶片切割碎裂的日光那般明晃晃的智慧洒下,你还遍地俯拾云里雾里意犹未尽时,他已经转身,去找另一片风景了。他是个聪明人。走地如此之远,让人觉得,目光牵着他闪过的衣襟,追着那背影也不错。
      
      木心一生也称颠沛流离。文革被囚身,栖身纽约数十年,白发苍苍时回乌镇,惊觉故乡不再。叹“有一种浪子是想家而无家可归”,心冷似秋霜。关于自己一生,他少着笔墨,似于万事万物之外皆有宽容。这本书里,他写自己十五六岁时钟情的一家三口,丈夫英俊聪明妻子美丽和悦,稚子可爱出奇,神仙般的一家人。无奈命中多难,三岁稚子急病离世,一年后妻子船翻人亡,只留丈夫在人世。木心极爱这一家人,痛楚万分,但他说“生活不由人,帝王将相也都是生活的奴才”,像是劝别人,更像是劝自己。这种通达与谅解许是支撑了他的一生,让他始终平和,高贵。留万丈余光给世人。
      
      前段时间看《新周刊》的木心特辑,有一句话深以为然,那人说:“你可以读木心,那儿人少,朗润,辽阔”。他若看到这句话,不知会报以狡黠一笑,还是轻叹一声,或是沉默,惯如往常。
  •      科学家和哲学家生活在两幢房子里。那么木心先生便是活在哲思的厢房中了。他为文古雅,灵性,淡柔,意骇。若似的句子随处可寻。书中,他谈论生活,信仰,美与丑陋,优雅和艺术。我能感受到他的敏感,和一种隐藏着的待解放的心。木心好像有些话想说,但唯恐社会不允,希望的了无。这与「哥伦比亚的倒影」则更映射了他的心灵。一些暧昧不明的东西,又怎能辨明,只是当时已惘然,而他也走到了生命的尽头了。
       而且生命是宇宙意志的忤逆。去其忤逆性,生命也便不成其为生命了。这是他说的。但一位老人,却孤独索居大洋彼岸。他忤逆了什么呢,埋没在汪洋中,等待被发现。
      喜欢这句:沮丧并非乌方而来无理可喻,它是位于无数度知人直明朗之后的自知之明。喜欢他援引纪德的代人生活,他改为化人生活。
      又何必为那注定消失的社会哀悼个不停呢?但愿不再有人说出列维施特劳斯般幼稚的话.
      
  •      《大宋母仪》的后序中,木心写到,情节,文字取自《二拍》卷十三正章。
       实为取自《初刻拍案惊奇》卷十七 “西山观设辇度亡魂 开封府备棺迫活命”。
       自己去找的时候按照十三章看,发现内容不对,在此更正下,方便大家去对照哈。
      
      
  •     借这篇评论(其实是段落摘录较多),向木心诉衷肠。
      
      《爱默生家的恶客》与《云雀叫了一整天》大概是木心最难买到的书。
      
      不如作者读书多,但也要斗胆引这位先生为自己的知己,再是师长。有这样一位师长领着,在读书、思考、生活的路上,就不那么孤单与迷茫。再坚定的人,也难免有沮丧的时候。很难去形容,读他的书给我带来多少“‘这条路太迷人了’,我要一直走下去“的希望。
      
      我喜欢抄写他的句子,想在旁边写点自己的话,却只能写下“哭”“又哭”“大哭”(从脂砚斋那偷来),这样。有一天,在读书笔记上写这么一段:读木心很荒凉,他字里行间的悲怆,就偏偏刚好拨动我心里的悲怆。又能怎么办呢,眼里心里都含着不流的泪,这世界原来就如此无意义的“悲怆”。
      
      其实觉得“悲怆”这个词,用的太大,但也不知道要用什么。(也许恰好在听贝多芬的奏鸣曲)
      
      前几天开始读这本书。小说,当散文看。
      
      P4,他说到中西方宗教界里神,头顶是有圆光的。这种“宝光”与“宝相”经过人雕塑后,难免滑稽与豪奢,不禁要让人转移了心思。因此他一直还不能成为西方宗教的信徒,不能成为东方宗教的信徒。但他这样狡猾天真地站在东方、西方宗教的门外,热眼旁观,不知是什么心情。他写乌镇诗里不是有“不我畏也,里可怀也”的句子吗,虽然所说之物很不一样,但我不禁也要打上问号。又想一想,他说自己是另有上帝的人,的确。我也曾徘徊在教堂门外,又闻着寺庙里烟雾缭绕,觉得宗教不足以做我今生的依靠。
      
      P21有一段话,很值得大家牢牢记住:“愿世人不要迷信艺术,那不在艺术之中而在艺术之外的美,常有值得爱恋的。这样才不致屡屡错失歆享的机缘,不致老是用一只脚在世上走路,何不把另一只完好的脚放落着地,潇潇洒洒地走到尽头呢?”
      
      我又想到,他还说过关于艺术的这样的一句:“本来站不直,靠艺术才站好,怎能跌倒?”他这一句话,把我心里五味都搅乱,又只能哭一场。(《文学回忆录》)
      
      关于艺术的这两段话,都是要记住一辈子的。即使并不靠艺术才站好。
      
      我为什么斗胆要把木心当作知己呢?我曾经在心里想,我不同情、原谅、发誓。P24,他写:“真的同情也已经无甚意味,假的同情乃是卑鄙。”关于发誓,木心在《文学回忆录》中他也有相关语句。而鲁迅说:“让他们怨恨吧,我也一个都不原谅。”我是没资格、轮不到我而不原谅,他就是不原谅。
      
      再来,P41,这一段不少人有摘录:“庄严与滑稽隔一层纸,对这层纸,我有兴趣。每当四顾无人,忍不住伸手抽去这层纸。如若将来神明课我此罪,我有所辩:我是在四顾无人时才抽的啊。”“是故对于‘禅’‘禅那’‘禅宗’乃至‘禅意’,我只能是个不语的旁观者。”
      
      虽说不语,但该说的都说了。他的怀疑主义,让他成为一个彻彻底底的“旁观者”,但“旁观者”是不甘寂寞的。
      
      不得不承认,这个年纪是记忆力开始下降的年纪。但木心的话,我能记住不少。上帝让他拿,他还要问拿哪一个呢。他说他不死而愈来愈老,成了末班车的乘客。而已经是末班车的乘客了,他还要在那问东问西。我仿佛是看见了他狡黠的眼睛。
      
      世界、宇宙都是如此绝望而滑稽的,如果心里没有悲观主义,很难对于木心有什么感情。“敏”是一个很好的字,可惜被小清新用烂了,很多人自以为敏感,其实不是。
      
      今天在某“高端”杂志读到一篇文章,说人之初性本善。说他带幼子看少年派,不到20分钟,幼子因为残酷的内容哭闹,于是一家人出来。朋友说他不对,要对孩子进行残酷教育。说他的妻子,为了不让儿子伤心,将一个童话故事改编,原本的坏人,不但不坏,还与好人一起创办公益组织,有声有色。作者觉得这样很好,人之初性本善,不要让孩子过早知道世界的丑恶过早懂得保护自己。(题外话,那杂志本期正好主题是公益)我又由此顺便想到周星驰新电影里的残酷血腥画面,少儿不宜?我是喜欢得不得了,有了孩子,一定让他看。
      
      木心说,人刚睡醒的时候,是人的本性。是个聪明的比喻。各位,你睡醒时,是善,是恶?我长到20多岁,儿时结局大团圆的童话故事早忘得一干二净,念念不忘的都是那些莫名其妙甚至那时让我难过好久的故事。难道接触阴暗与残酷,就不能拥有美好的会爱的心吗?说到底,大家都认为爱是有条件的。有了孩子,我一定让他知道,世界的残酷与阴暗有时会多于美好,但不妨碍做个善良会爱的人,爱是自身的需要,不是等价的交换。少年派大可以看完。美人鱼会化身天上的星宿。
      
      还是P41,木心问:“人能凭一念之灵光而存活几十年?”他也曾在琼美卡里说:”谁不是凭甘美的绝望,而过尽其自鉴自适的一生。“一念之灵光,甘美的绝望。
      
      后来的近50页,木心在谈智慧与生命。他说纷扰灾祸来自智慧与生命致命的不平衡。“生命的现象是非宇宙性的。生命是宇宙意志的忤逆。”“这个宇宙并非为人而设造的。””宇宙之为宇宙,似乎不愿被分析。分析是为了利用,分析的动机是反宇宙的。
      
      他又有关于生命与智慧的律令的假设。生命1g,智慧3g,是“致命的3g”。打击都在这致命的3g中憋坏了,要透气,抽根烟。而后经历4g、5g、6g、7g、8个、9g、10g,划掉0,圣经与智慧得到平衡。
      
      3g已经难得,怎么456789,怎么划掉0呢。
      
      木心在讨论智慧与生命之中,又对于现代人,有很奇妙的说法。“人能小心翼翼登上月球,惚兮恍兮遨游太空……电脑参禅、速冻涅槃,不知可否。”在另一本书里,他又觉得现代人的小孩实在可怜,整天对着电脑,打游戏。
      
      本书的第三辑是他自己重述的两则“二拍”里的故事,附录亦有一篇原文。让人很容易体会到中国古典的“故事”与西方小说、戏剧的不同。于是又把两本拍案惊奇,列为想读书目。
      
      同名的《爱默生家的恶客》是留在最后看的,木心大谈“沮丧”。
      
      他的话,沮丧,就是:正当看穿这世界的矫饰而世界因此属于他的时候,他摇头,他回绝了。
      
      这是沮丧。
      
      别人的怀疑主义,月明星稀言笑晏晏,木心的怀疑主义,风雨交加张皇失态。(P107)
      
      至读完《爱默生家的恶客》,恍然,之前我以为的“悲怆”,在他的语言里,叫做“沮丧”。
      
      他的很多说话,我都抄下来,闲着翻翻,知道自己要做什么。
      
      ---------------------------
      
      最后,抄这一段,大方地告诉自己:去爱智慧,做个仁慈的人,敏于受影响。
      
      P92:“先知哟,救助哟……你还辛苦劝说,殷情布道。你不明白么,唯有足具智慧的人才听得懂你在说些什么,也唯有本来才仁慈的人才履行你的训诫。”
  •      我从这本书走进了木心先生的文字世界,对于木心先生原本是十分的陌生,对他的认识都是从别人的文字中得来的,《南方周末》曾在木心去世前后有过长篇报道,还有陈丹青写下的对木心的文字和梁文道对于木心先生的记述,从中看出了木心先生是学贯中西并在文字中清晰的存在着中文和西学的深厚传承,就像梁文道说的,木心先生是一个“局外人”,许多人起初根本从不清楚这位作家究竟是台湾作家还是海外作家,大家从他的作品中读不出来“圈内”的印记,一时间仿佛都时空错乱了。木心的作品很中国,但他的时间又很西化,在这样的中西合璧之下,他的文字对于中国读者来说是与众不同却又似曾相识的,从他的作品中,我们看到了不一样的世界和观点,但其文笔又流露着中文书写的一脉相承,读木心的作品令人兴奋、令人满足。
       读木心的作品是一件艰辛的事情,古文的根基让读者自叹文化的不如,如果精益求精的看这本书,手边需要备着一本字典,许多字需要查字典,许多词需要明确其真正的内涵,木心先生用字用词的讲究从此也可见一斑,木心考究的文字也需要读者如此的精益求精,只有明确各种蹊跷才能品出木心的味道,木心先生的去世是一位文字艺术家的离开,读木心的作品对读者是一种训练,既是文学素养的训练也是文字内涵的训练。
       陈丹青曾说听木心讲课是一种“二次教育”,他对文学的理解不同于一般的学术考量。这种个人化的见解对读书的人来说十分重要,从同一文本中读出的不同东西是体现作者功力的最好方式,木心的作品对于所有读者来说都是一次很好的再教育。就这本书来说,更多的是木心先生的杂文,但在文字之间自然流露出来了作者的文学功力,无论是引言的运用还是比喻的借鉴,木心的作品中许多的名人名言都非人云亦云那种,但配合在其文章中都有恰到好处的作用,看到这些名人名言,有些读者会一带而过,有些读者会追根究底,两者本无优劣之分,只是对于文本有不同的态度,但我想若是能查阅一二还是能收获更多,也不枉木心先生写下的文章。
       最有趣是的这本书最后的两篇文章都是取自《二拍》的文言文,按照木心的说法其中或有删改,“如果两者逐句对照看着,自可明取、舍、改、添之所何事。甚幸。”这就是木心留给读者的后记,至于读者是否能得其幸就见仁见智了。
       走进木心的文字中,是迷途也是正解,有曲折小径也有康庄大道,作者只留下了条条大路的路标,而方向在读者的心中,他的文字世界是无限的,究竟走到何处,是读者的决定。
  •     1、读这本书,是因为在图书馆里偶然随手翻到的,似乎不是长篇大论,似乎木心这个名字有点陌生但是有非常有印象,因为他去年刚刚去世,因为他是陈丹青的老师,看过他老年的照片,虽然白发苍苍,但是穿戴非常讲究,完全符合我对老克拉的想象,虽然我并不一定明白老克拉的全部含义,但是一个非常有派头绅士味道十足的老人,看上去还有那么一点严肃;
      
      2、封面这幅画,是木心先生本人的吗?看上去很简单,但是一时又说不上来是什么,是一个抽象的人提着一个大箱子,但是又好像是一个庞大的下半身?或者是木心两个汉字繁衍出来的什么意象画嘛?我是不懂的,但是红底白画,中间点点陶瓷纹理的小图案确是非常喜欢。发挥一下想象,大约可以跟木心二字扯上点什么关系;
      
      3、整本书看到一半,正式宣布喜欢或者是爱了。我相信再高明的写字人用再高明的技法也逃不过“文如其人”的定律。我喜欢这个有点严肃一点也不熟悉的老爷爷,是因为我确定,好吧,准确说是我感觉我认为他是一个非常可爱有趣充满智慧无比犀利但是无比亲切和蔼包容的老头。
      
      第一篇《圆光》就有点意外,因为根本没有之前文章的技巧修辞和“立场”而言。用词极其朴素简单,还原场面就像是初夏傍晚老爷爷在村口大树下对小朋友的信口闲聊。没有特别的开场也没有难忘的结束,思路清晰而已。
      
      第二篇《草色》是读完爱默生的《悲歌》之后的感受,引发年少时经历的一段少年情愫。依然如月光之下的清风习习,即使讲到爱到嫉妒爱到愤懑但是也没有任何激动的语言,也许这只有经历世事年长者才有的风范,当年的情节历历在目,可是感情却沉淀的醇香低调。而让我惊叹的是老头子对于自己当日年少暗恋情殇的坦荡关照,惊叹于原来“爱”的共通,惊叹于“爱”的公平,更惊叹于所谓大家的风范,由此可见端倪。
      
      《你还在这里》、《烟蒂》、《末班车的乘客》记录的都是生活中平凡琐事。刚去纽约,每天经过的街道,每天遇见的熟悉或陌生的街客;在经济困难时期,捡拾烟蒂的老人和孩子;工作忙碌时,每天要坐的末班车,偶尔见到尚有印象的一些生活小事……这些小事每天依然在我们身边上演,不管你身在何处不管你是谁,只要从家门走出来都会遇见老先生遇见的人和事。可是也许你看到了,但是没有印象,也许你有印象,但是没有重视他们,所以我们就这样身在同一个世界,看见了一样的可是看到的却并不相同,因为他有更多的感觉更多的情与爱。所以文字都娓娓道来,不急不缓,没有责骂没有愤怒没有夸赞甚至没有强调和留恋,只是讲故事,别人的故事,可是稍微留心一点,你知道,所以事情他都是知道的,关于命运的哭,关于人性的恶,关于生活里的丑陋,他都看见了,可是他却没有说,不是故意的绕地远行,不是故意的只字不提,不是因为毫无意义,只是觉得那些都是生命里必须牵扯的瑕疵。我猜想这是老头后天在岁月里坎坷之后的高深修为,如老道一样,看透不说,不是圆滑而是因为深知生命之哭,慈悲在心。《7克》和《三个女人》则印证了我这种没有根据的自私想法。
      “第一个女人有点傻。
       第二个女人有点坏。
       第三个女人有点点可怜。
       我是个有点点傻有点点坏有点点可怜的男人。”
      真是个傻傻可爱的老头。
  •     不知是第几回读了首篇而爱上整本书以及作者的。每回因这样而给了五星的,书评写来写去,始终不离首篇。 男女之间我是不信一见钟情的,太淡太浅,无根基,恐不久长。却在这触目即共鸣的文字间,找到了比情人间更永恒的知心。
      这本文集很适合现在的我。有的文字之优美,能细水长流地牵引你埋藏心底的思绪,激起你强烈的情感共鸣。还有的,却能像神圣格言般指点你生活,让人猛然清醒而舒坦,这便是木心老先生笔下的《圆光》。
      心目中的佛光总是那样圆亮,那样仁慈。圆得正,说明佛为世人指引的是一条无病苦长欢乐的道路,一个对的世界;圆光前的佛祖,是世上永恒的裁判。所以凡人大多心向佛,修佛之人多致力于修出圆光,福报如佛。
      可是先生一笔点醒了世人。莫羡慕那些修成圆光的人。佛说,为什么很多人觉得自己所求不遂而郁郁不乐。正是因为人都把自己看得太重,而对这个世界期望太高。要知道,这个世界时充满苦难的,而人的发展,都是要历经这几千几百重的磨难。这圆光修成的背后,是那层层的艰险。首先,要在俗世中做到定,清醒看待世界苦乐,再无我,然后接受磨难,不忧不惊。
      做得到么,凡人们?在“天风浩然”的弘一法师处,先生又一次点醒了世人。凡人做不到,槛外人也未必真的无我而忘俗。在弘一法师清净之地,与其对话,法师云:“有所思”,“人间事,家中事。”修为高至弘一法师之境地,仍有人间琐事令其在清净的修行中忽而黯然,这仅仅掠过脑海的一缕线索不正像平静的水面下暗暗翻起的泉涌么?这世外人的人间思,不正像极端洁癖的女尼妙玉心中的情愫么,不正如同为修行人的丰子恺失去缘缘堂心中的哀伤么?
      静,是一种微妙的境界。有人说动能体现静。定与不定,就在静与不静之间。快乐无法独行,它总是伴随着苦痛;静也无法纯粹,可它能包含动。妙玉的清净不是真正的清净,她心中的情感使之着魔。丰子恺的静是静,当缘缘堂付之一炬,他为之写悼文,若你是毁于我军手上,则你应当欣慰,为了抗战的胜利而牺牲是值得的;若你毁于日军手里,也不必担心,我军终会为你报仇。原文没有完整记忆,但丰子恺的平实的文字读来也甚为感染人。他早已忘我,早已忘俗,缘缘堂毁于抗战激起他心湖的涟漪不在于物质的留恋,却是由于他已将自己融入众生之中。虽已茹素向佛,做一个自在的修行人,但其依然对正在受苦难的众生报以深深的怜悯,深深的认同,乃至不惜已自己的住宅换取同胞明日的幸福。此其心中坦然的动正反映开阔镇静,正是无我之人的洒脱。他一定修有圆光,我想。
      这是先生第三回点醒世人之处。圆光是修,求定,求静。正如平静的水面下总会有暗涌,这做人之静,修行之静,便在于那些淡然的动。文中的弘一法师不正是如此。我曾到过泉州清源山弘一法师舍利塔,山石上留有昔人真迹,数字中不说佛理,不讲经文,原谅我连短短八字都复述不出,但我看到法师留给世人的不是所谓走向对的世界的真理,确实他心中所思的情。此情不是简单的男女,家人之情,是一种忧愁思绪。作为出家人,这样的情绪被毫不掩饰地承认。正如先生文中所说,若说自己所思为高深佛理,反而显得虚伪,还不如这样坦坦然然地承认,轻轻松松地说明,正是一种广博的静,其能包容人间多种情。正是“天风浩然”,使人舒畅。这一定是圆光愿意产生的境地。
      如此却是动得坦然自在放是真正的静,正如静止的湖面总有暗涌酝酿,可广博的水最终总能包容它。文中那位曾修出圆光的先生正是如此。在温饱青黄不接,所处之地拥挤至几乎无法容身的时候,他与周围人直坐靠墙,镇住苦难的延续,直至看见旁人头上已沾上了石灰墙的一圈印记,定出了圆光。
      人间的病苦总是与时光的行走常伴,一次次打扰世人平静的生活。很久很久以前的印度,苦难风起云涌,饥饿病痛盛行,“明天”对于那里,是难以熬过去的日子。可是佛陀,正诞生于此。苦难尽管一重又一重,可真的佛,总能静默如常,真的圆光,总能包容下它。
      木心先生的《圆光》,你读了,也许能懂得些什么。
      
      吾因信佛,在木心先生这里得到些感触,故写此评。
  •     今天终于把借了将近有快两个月的《爱默生家的恶客》看完,大爱木心先生的散文,一律的清丽隽永,以及精雕细刻般的用词,给人很特别的印象,尤其附录中两篇仿明小说《大宋母仪》和《诛枭记》更显木心先生文才的不可思议,尤其是《大宋母仪》,仿得真好,我想这很适合拍成电视剧,虽然故事很老套,但毕竟情节环环相扣,古典伦理与悬疑,应该会颇受欢迎。两篇故事都警醒世人“天网恢恢,疏而不漏”,心宜向善,虽然里面有的人物角色有些万恶昭彰,但这两篇警世故事不失精彩。
  •     几个细节。
      1、关于弘一师示寂前的一段对话佚事。“似有所思?”“有所思。”“何思?”“人间事,家中事。”之前,用了“天风浩然”这个词写其所处地。天风浩然,事件本身如此,转述亦如此。包括前面说弘一的字静,翻覆来看,因坦荡而明亮,而静,而致天风浩然。将书合上,心中“天风浩然”的气息仍绵绵不绝。
      2、写街头三女人。最后说那个披方巾的女画家,“薄明的心因此明了一度,又暗了一度”,说之所以如此揣测是因为自己年龄比她大,“这样的明暗来回不知经历过多少”。我的评价是,这真是一个有教养且无比细腻的绅士了。前篇写烟蒂死在洒水车下亦足见这种性情。
      3、回到标题爱默生。“看穿了这个世界的矫饰,这个世界就属于你的了。”真是这样吗?属于你的又能如何?如果这个世界果真一律矫饰。他目前住乌镇,我很好奇,世界在他心中了吗?我还赞同的是,真的沮丧之下,无言行,无文字,无表达。比如“爱在心里,死在心里”。
      陈丹青对他的评价是“中国风骨,世界理念”。精准如斯。
      
  •     
      我们的人口终究是多,分散到旧三百六十行和新三百六十行里依然是多,单就作家这个行当,熙攘之态就令人望而生畏,一生读书不止,所读也不过沧海一粟,如此自然就会多了许多擦身而过乃至连擦身的缘分也没有的遗憾,往悲观了想,这的确是一件力所不逮的憾事,但持乐观态度的人,不妨想想,错过的未必就是真的好,而好作品也一定如网络世界里的层层链接,只要沿着自己感兴趣的方向深究,遇到或只是时间的问题。
      这里要说的是木心。
      我知道木心不过一年稍余,最初是在地坛书市,我记得是在三联的专门店铺里,有木心的一个书系,(网上只能搜到有广西师大的一套,让我对自己的记忆耿耿于怀),当时全是半价书,感觉很多,终究因为不甚了解而没有买。事情又过了半年左右,有意无意地在网上看到些别人的评介,拥护者言辞激烈,奉为圭臬,倒叫我有了些兴趣,某天在首图撞见这本他的新作,欣欣然领回家来,读了前两篇后搁置了一大段时间,今天又翻出来多,接连几个短篇,读到夜深,心惶惶而动,有要表达的欲望。
      木心首先是一个画家,然后是一个文人,半生坎坷,经历繁杂,有“海外华人文化界传奇式大师”的美誉,但国内的推介不多,最早据说是陈村长,而时间已然是2005年,并且村长自言,对他也知之甚少,网上看到陈丹青的所谓师尊一说,相信更多的是一种敬仰之情的外露,师承之实且不必认真。但容我插一句题外话,陈先生在这边文章里说:我写书,我出书,就是妄想建立一点可疑的知名度,借此勾引大家有朝一日来读木心先生的书。我以为这话虽拍得响亮,但难免腻歪,这也是我见过的最神奇的写作由头,没有之一。
      不过,终究还是要承认,陈丹青对木心的推崇绝不是无的放矢,木心文字里所流露出的才情和对语言的创建性运用,当是继承了白话文运动之初的神韵和风采。恰似一种珍贵的血统,延绵至今,已然不多见了,而木心却保存的如此完好,我们只能惊异。
      初读木心有一种远近交替的非常体验,远的自然是他的语言,遣词凝练,寓意却深,读来富有节奏,自是一派旷达辽远,近的是他的所涉,文章爽朗大气,却并不空泛,穿越广场时遇见的流浪者、末班车上的祖孙,乃至点头之交的陌生人,在木心的文章里俯拾皆是,俱成文章,而情怀更是余温不散。
      有人将木心称作“狂客”我个人深以为然,但狂不是张狂,而是狂放和洒脱,木心有一段关于赌博的言论,说最坏不过是输钱,那些钱买不到的千般好,自然也就输不掉。这等豪情让我对他的文字更有别样的期待。
      被冷落的木心,正款款而来了。
      
      
      注:此题目源自陈村对木心作品“读罢如遭雷击”的评语,戏言之。
      
  •   刚刚读完这一本《艾默生家的恶客》,很快,却放不下。木心先生喜欢说惊人的话,好像要点化世人一样,我知道没那么大分量,我也知道年过四十的人不会被他骗,可我太年轻了,我被他骗着,我很愿意。
  •   一个人,在不知名的时候能够被人由衷的欣赏赞叹——因为他的作品他的表达,他是真正高大。这对他算不得什么幸事,而是欣赏着的大幸。
  •   看木心的人,其实还是很多的,可能在他们自己的角落里,孜孜不倦的阅读着。暂时不看木心的阅读者,我们也不必着急。先生就像种子,而我们这些热爱的人,会让先生的读者越来越多的。
  •   我亦是在图书馆翻到的,便欢喜在心的读下去。文字读来是美的感受,长短相伴的句子,简明生动的文字,所描绘的是引人想象的风景。
  •   不是仿,是改写
  •   “中國風骨,世界理念”用來形容民國至今的那位大學者、宗師都好,用在木心身上難免落俗,想想木心果真會在他的文章中以“傳承中華的風骨,普及世界的理念”之一代宗師模樣出現麼?恐怕未必,而一定不必,依他自我描述的句子“我是烏鎮的希臘人,長著一張瑪雅人的臉”,則不如說他是“希臘的風骨,人文的理念”更貼切。
  •   唉,我今天翻到这里,觉得你改得是更贴切。
  •   很难得的,在这本书里,木心流露了他的惶恐与卑微感,终于让我觉得这个洒脱的俊才,也是凡人。
  •   本以為是來唱反調的
  •   读先生的书总觉得他有少年的深情,看到某评论亦提及先生的书写是一种时序上的回归。而在这本中的确读到先生的一些伤怀了。
  •   对于木心的评论看的不多,此为目前遇到的最可心文字。客观入理冷静的赏析,与陈丹青先生的介绍文字相比,前者才更是知遇之言。多谢了。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