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0-6 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作者:朱周斌 页数:338 字数:240000
Tag标签:无
前言
我们今天还需要张恨水和张恨水研究吗?有关张恨水小说的研究多的是,你又来做什么?你又能做出什么?除非你真的能做出点新东西来。这是我在朱周斌选题之初对他提出的质疑和要求。周斌自己是诗人,他对诗的熟悉远胜于小说,连博士生三年期间也没忘写诗什么的。说实在的,在招研究生时,我对写诗的考生向来有点矛盾心结:有诗才文才固然好,有助于理解文学创作的奥秘,但能写文艺美学论文吗?如果该用理论思维的时候却感性发达要写诗,那毕业论文怎么办呢?我不无担忧。所以周斌一考进来,我就特别嘱咐他一定暂时疏远诗而贴近理论学习和研究,潜心发展理性思维和理论反思能力,否则会跟不上。他总算扛住了,虽然中间还是忍不住偷闲写了一些,我也只好睁只眼闭只眼。诗人有才华要横着溢,是水到渠成的事,何必管得那么宽那么细呢!只要他没耽误主业就行,只要他博士论文不做诗歌选题就行。
内容概要
本书通过一个个案,即以张恨水的小说文本为研究对象,对这些文本本身及其赖以产生的作者、读者、语境等多种因素进行分析,考察在日常生活层面上,中国现代性发生和发展的一种现实的和可能的形态。 本书认为,对于历史语境的反应形成了这些文本,而这些文本本身也参与了现代历史的现实性建构。
作者简介
朱周斌,安徽宿松人,1977年农历2月生。先后就读于安庆师范学院中文系(1996.9—2000.7)、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21000.9—2003.7)、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2003.9—2006.7),先后获文学学士、世界文学与比较文学硕士、文艺学博士学位。毕业后即居重庆,现为四川外语学院中文系副教授。
书籍目录
绪 论 第一节 张恨水研究的现状 1.有争议的张恨水 2.近年张恨水研究概况 第二节 本书的方法论 1.文本中的话语分析 2.修辞论的批评方法 第三节 日常生活的视野 1.日常生活的“既成性”及其两类活动主体 2.日常生活:在惯例中蜕变与更新 3.张恨水处于现代日常生活中第一章 张恨水:现代日常生活中普通市民的代表 第一节 张恨水的个人体验历程 1.经验与体验 2.张恨水作为普通现代性体验的案例 第二节 “为匹夫匹妇工作”——张恨水对于章回小说及语言问题的选择 1.张恨水的文言一白话观 2.张恨水对章回小说的理解与胡适的阐释的差异 第三节 现代市民的日常需求对张恨水写作的渗透 1.市场化下的写作与读者日常生活体验的交织 2.张恨水写作中的市民生活因素第二章 对都市生活的怀疑及最终接受——张恨水小说中矛盾的日常生活空间 第一节 复杂而暖昧的都市平面生存图像 1.《红楼梦》到《金粉世家》:双重世界到一维世界 2.现代都市的三个空间 3.暧昧的电影院 第二节 城市主导结构下的乡村 1.都市的兴起与乡村的衰落 2.乡村与城市间的层级结构 3.谴责让位于暧昧:城市性叙事 第三节 “到乡下去”变成“回到城里” 1.对城市的厌烦 2.对乡村的发现 3.在乡村才能再度认识城市第三章 接受的怀疑和无意识的接受——张恨水小说中日常生活的价值冲突与抉择 第一节 现代性话语的冲撞 1.现代人面对的价值坐标系 2.科学话语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3.对物质的追求在现代日常生活中的扩散与普及 第二节 维新思想遍及各个阶层 1.居间性人物 2.主动和被动的现代价值之接受 第三节 离开了家庭的一代与旧Et常世界的破碎 1.父亲母亲在叙述中的位置 2.对传统价值的再造及其无奈第四章 传统家国结构及意识形态的现代改造——不稳定的日常生活对稳定共同体的追求 第一节 报刊连载与现代民族主义想象 1.报刊作为一种意识形态机器 2.对现代统一国家的渴望 第二节 从传统家国结构到对现代家国的追求 1.“国务总理”形象的家国结构蕴含 2.在批判中期待现代高效政权的出现 第三节 从传统的民间侠义精神到现代国家意识 1.小传统、民间意识形态与大传统、现代国家意识形态 2.现代语境中的侠客形象 3.侠的泛化及其向民族英雄的转化 4.余响或结局:个体对强大中央政权的服从结语 现代日常世界和现代文学史中的张恨水 1.现代性:一个既成的事实 2.现代性的反思性 3.日常生活体验参与现代性的建构 4.怀疑中的接受:现代日常生活的动态图景余论 文本与影像:通俗文化视野中的张恨水 第一节 张恨水小说文本与当时电影文本的互文性 1.电影在张恨水的生活及小说中 2.“互文性”理论及其在张恨水研究中的应用 第二节 语言的互文性:张恨水小说中的电影剪辑因素 1.早期的电影剪接语言 2.以《北雁南飞》为例:张恨水小说中的电影剪接因素 第三节 张恨水与当时伦理一家国电影的共同目标 1.建基于共同视觉感受的都市世界及其批判 3.对现代民族国家的共同追求主要参考文献附 录 张恨水主要小说出版情况汇览后 记
章节摘录
恢复和挖掘张恨水的文学史地位,重要一环就是确定他在某个系统或链条里的位置和意义。通常说他是“俗文学”的代表,那么“俗文学”指的又是什么?这类研究似乎力图从不同的角度来回答这个问题。有的作者认为正统的“主流文艺之外,还应该有高雅文艺、俗文艺及大众文艺的角度”,肯定张恨水小说的价值与意义。①但这种说法未逃脱主流意识形态话语的窠臼。还有的研究力图保持文学史的连续性,将张恨水小说看成是传统社会言情小说的革新,以《啼笑因缘》为例,认为他在叙事模式、对金钱的意义的认识方面都有突出贡献。⑦这方面研究代表当属赵孝萱的《世情小说传统的继承与转化:张恨水小说新论》。③ 对于众多台湾读者来说,张恨水“还是陌生的名字”,因此该书对张恨水的研究采取了比较全面的介绍方法,尤其侧重于对其作品的描述与分析。它既是研究性的,又带有综合介绍的色彩。作者结合对张恨水生平的介绍,把张恨水的小说进化式地分成“成熟期一转变期一巅峰期一凋零期”。这种分类的标准尽管参考了阶段式的历史进程因素,但更多是一种艺术上的评判。
编辑推荐
《怀疑中的接受:张恨水小说中的现代日常生活》由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