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09-03-01 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作者:丁钢 页数:201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中国教育传统与文化研究系列·文化的传递与嬗变:中国文化与教育》作为第一本关于中国文化与教育研究的著作,力求通过中国文化与教育的关系研究,注重从不同的研究角度来探索中国教育在中国文化的传递与嬗变中的历史地位和作用以及两者之间的发展关系,并着重揭示在中国文化史和中国教育史分别研究中所难以体现的文化与教育的内在联系。在研究中,此书打破了就教育论教育的局限,从中国文化与教育讨论中那些尚未涉及或有待深入而且又十分重要的课题入手,探讨了中国教育发展过程中与中国社会文化发展一些重要方面的关系。 一方面出于时代的感召,另一方面也与自己的学习经历相关,我在大学本科学习哲学期间,对佛教思想文化历史认真研习过一段时间,积累过一些资料。而在读文学硕士生学习期间,又认真地研习过道教思想文化历史。故而,在进入教育学博士生期间,在研习儒家思想文化和教育历史的基础上,萌生了进行具有跨学科性质的文化教育研究工作的兴趣。
作者简介
丁钢,男,浙江绍兴人。先后就读于黑龙江大学和华东师范大学,获哲学学士、文学硕士和教育学博士学位。现为华东师范人学教授,主要从事教育文化与社会、中国教育、教育叙事等方面的研究。发表论文百余篇,出版著作十余种,主持国家与省部级课题多项。
书籍目录
再版说明原版前言第一部分 综合考察篇第一章 民族思维定势与传统教育模式一、思维方式与教育二、体用不二:本体论思维定势三、“天人合一”与教育价值取向四、“仁智统一”与伦理教育五、“知行相即”与认知方式六、“注经”与独创的统七、“内圣外王”与理想人格第二章 中国传统教育和中国知识分子一、礼教和乐教二、教师和文人三、困境和超越第三章 个性发展的教育目的与社会进步——中外教育比较中的思索一、个性发展教育目的之含义二、个性发展教育目的之社会根源三、个性发展的目的与教育的进步四、个性发展的目的对我国社会的现实意义五、个性发展的目的对我国教育的现实意义第二部分 交叉研究篇第四章 汉字文化在认知教育中的投射一、语言是否是文化现象二、汉字是文化的符号三、六书:汉字的认知方式之四、小学:汉字的认知方式之二五、经学:汉字的认知方式之三……第三部分 变迁求索篇
章节摘录
第三章 个性发展的教育目的与社会进步--中外教育比较中的思索· 三、个性发展的目的与教育的进步 个性发展目的的教育往往有反传统教育的性质。笔者这里讲的传统教育不特指欧洲19世纪形成的以赫尔巴特的理论为依归的一套教学制度、教学方法,而泛指不同地域或民族在历史上形成的占主导地位的教育模式。一个长期相对稳定的社会,必定形成一种与这个社会相契合的相对稳固的教育模式,这个模式就可称作广泛意义上的传统教育。如古希腊的自由教育模式、中世纪的经院主义教育模式、中国以儒家思想为主导的科举读经模式,等等。 在古代社会,一般说来,制度、文化或价值都相对平衡和稳定,其教育注重的是发挥教育的保存的职能。这样的教育在长期的实践中形成了一种模式--传统。传统教育往往旨在培养恪守社会陈规的人。以此为目的的教育必定对人的发展限制较大。进入近现代社会,社会的变革带来了教育的革新。教育的对象是人,教育革新(不包括那些倒行逆施的反人类的教育变动,如法西斯的教育)是要改善教育,因此教育改革从本质上是改善人。改善人,一方面要反对限制人的发展的传统教育,使教育摆脱旧模式,创建新模式。而个性发展的目的正是针对限制人的发展的传统教育的,故而教育大改革时有较多选择个性发展目的的机会。另一方面,与社会进步相一致的教育革新总是尽量打开教育的门户,按机会均等的原则力求更多的人乃至全体人都有发展的机会。从卢梭以后的个性发展的思想是以这两方面的考虑来展开的,所以称得上是教育的进步。 ……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