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五牛图

出版时间:2008.11  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作者:梁由之  页数:248  字数:220000  
Tag标签:无  

前言

梁由之先生的《百年五牛图》在网上连载的时候,我有幸几乎同时拜读,随后向不少人推荐。如今三四年已过,在梁先生的作品出版之际,由我来绕舌,向梁先生和读者们致意,更是幸何如之。一我与梁先生至今尚无一面之雅。在网上看到他的文字的时候,几乎肯定地以为自己了解“这个人”。“这个人”的特征大概是:生于20世纪60年代,在文化启蒙的80年代受到正面的影响,而未经受无耻的80年代的污染,随后经历了90年代的流浪,而在新千年的“国际社会”即网络上,有了表达的冲动和机缘。《百年五牛图》就是一个热爱文史哲、才学识郁积于心的中国人在当代近乎荒凉的生存格局中寻求突破的努力。我的向人推荐也是着眼于梁先生真正从网络上站立起来,给了当代汉语世界一份难得的作业。他的作品给犬儒、乡愿大行其道的当代社会提供了立场鲜明的参照物。一如论者所说,即使社会教育意义极大的“潜规则”理论也“忽视了人的精神性、道德自主性、要求承认的自我实现和人生追求多元性”(胡平语),在此种无视或忽视的局面里,《百年五牛图》张扬人的价值,实在是无上的功德。《百年五牛图》写了五个人:鲁迅、陈寅恪、张季鸾、蔡锷、林彪,这是上个世纪梁先生心目中最为佩服的五个中国男人。梁先生毫不掩饰对他心中巨牛人物的尊敬,他的五牛图在某种意义上如同太史公的纪传,只不过他比太史公更审美,更强调人格的标杆。这五个男人性格鲜明,命运各异,但无一不是赤诚而深沉的爱国者,无一不是人格精神的独立者。太史公纪传的华夏人物,多处于我国传统文化性格形成的前期,那些人物,多为其命运展开的“不自觉的文本”,他们的个性难称独立,他们是我们千载之下多为叹息的待成熟者。梁由之巨牛五人,也处于我文化现代性进程的前期,但牛人之所以牛者,乃在于他们有充分的自觉意识,非“跟着走”者(邓小平语),他们的思想、个性是自由而独立的,他们对国家民族的认同又建基于对人世“无缘无故的爱”。因此,报世而独立的他们越过了时间,成为上个世纪数十亿中国男人中屈指可数的男人,人格成就和人生成就至今高不可攀,少有企及。梁由之善用了“国际社会”的平台,为他自己,也给我们做了一次游刃有余的五牛解析,意态酣畅地欣赏了这些“时间的玫瑰”,实在是值得祝贺的。

内容概要

本书是梁由之为他心目中百年中国五个最杰出的人物所作的评传。所谓“百年五牛”。指的是文人鲁迅,报人张季鸾,学人陈寅恪,武人蔡锷、林彪。作者博览群书,集萃众说,纵横捭阖,独抒己见。成一家之言。本书以传为主,以评为辅,对这五位性格鲜明、建树卓越、影响深远、命运各异的历史人物的生平和事迹,作了精彩独到的勾勒和评述,颇多心得和发挥。    全书体例独特,文采斐然,雄深雅健,汪洋恣肆,既有精神深度,又很具可读性,可作百年中国历史之导读。

作者简介

梁由之,20世纪60年代中期出生,楚人,居粤多年。     
梁某大腹便便,兴趣广泛,尤好音乐、历史、军事、金融投资和旅行。2005年开始在天涯社区敲发文字,2006年起在《读库》等平面媒体发表文章。其《红尘冷眼》《风雨江山》《百年五牛图》《谋士群研究》等系列作品,影

书籍目录

序梁由之《百年五牛图》百年树人:关于鲁迅再造共和第一人:关于蔡锷 一个人、一份报纸和一个时代:关于张季鸾四海无人对夕阳:关于陈寅恪将军百战身名裂:关于林彪  附:从凤凰到长汀治史者(跋)

章节摘录

插图:五、风波浩荡足行吟胡适位高名重,著述等身,但不注意积蓄,晚年旅居美国时一度生活困窘。由是他多次现身说法,劝后学唐德刚趁早多攒些钱。老舍直言:钱是人的胆子。鲁迅对经济问题有切肤之痛,对钱非常在意和敏感,认识也更为清晰、深刻。别的且不说,厚厚一部《鱼迅日记》,除略记亲朋酬酢及书信往来外,基本上就都是书账、钱账。鲁迅说:梦是好的;否则,钱是要紧的。钱这个字很难听,或者要被高尚的君子们所非笑,但我总觉得人们的议论是不但昨天和今天,即使饭前和饭后,也往往有些差别。凡承认饭需钱买,而以说钱为卑鄙者,倘能按一按他的胃,那里面怕总还有鱼肉没有消化完,须得饿他一天之后,再来听他发议论。钱,高雅的说罢,就是经济,是最要紧的了。自由固不是钱所能买到的,但能够为钱而卖掉。人类有一个大缺点,就是常常要饥饿。为补救这缺点起见,为准备不做傀儡起见,在目下的社会里,经济权就见得最要紧了。从少年时代起,鲁迅前半生一直为钱所困。上面那番话是他1923年12月26日在北京女高师的一次讲演中说的。当时,他已是名满天下的大作家,又当着不大不小、待遇尚可的官,还在好几所大学兼课,收入颇为可观。但他不惟阮囊羞涩,而且经常举债度日。这是什么原因呢?1919年,费尽移山心力,连故乡绍兴的祖宅都卖掉了,鲁迅总算将周氏老老少少一大家人全都接到了北京。终于可以奉养慈母,承欢膝下;两个弟弟也各安其职,其中二弟作人更是出任名校教授,余暇为文,名动中外,影响之大,风头之劲,直可与乃兄并驾齐驱;八道湾的“菟裘”也营造得像模像样,令人称羡。似乎能够从此过上舒心的好日子了。然而好景不长。1923年7月19日,羽翼已丰的周作人断然与鲁迅绝交。随后,大哥被扫地出门,八道湾的大宅院没他什么事了。突如其来的当头一棒砸得鲁迅头昏脑涨却又有苦难言。一切只得从头再来。租房。买房。供养母亲、妻子。接济三弟建人。帮助学生和青年。应付各式各样的论敌和挑战。几次大病。嗣后两年,也许是鲁迅平生最为苦闷的时期,直到许广平出现,事情才算是有了变化。1926年8月26日,鲁迅与许广平一起乘火车离开北京到达上海。随后,按预先约定,鲁迅转海轮去厦门大学任教,许广平则到广州工作。鲁迅在厦大时间不长,心情也不甚愉快,但在写作上却成绩斐然,收入亦不菲。他在北京的负债,正是到厦门后才渐次偿清的。次年1月18日,鲁迅离厦门经香港抵广州,担任中山大学文学系主任兼教务长。广州四一五事变后,他尽力营救被捕学生,并辞去在中大的一切职务,以示抗议。1927年10月3日,鲁迅携许广平抵达上海,两人正式同居。此后的九年,尽管兀自大夜弥天、风雨如晦,但却是鲁迅平生在生活上最为优裕、心态上最为从容、收入上最为稳定、经济上最为宽松的一个时期,他着实享受了一把尘世的幸福。他依旧愤怒、论战,但也常常下馆子、看电影,高兴时也洗洗脚。他们租住的房子,约略相当于时下所谓“高尚社区”的“复式单位”,有上下水道和煤气等现代化设备,家中有专职女仆。鲁迅在上海曾几度搬迁,越搬越高档,临终前还在寻租条件环境更好的住所。一些论者过于强调了鲁迅离开北京时的失落和惶恐,这实在是皮相之见。至于鲁迅自己,这个“世故老人”,有意无意间也总是摆出一副哀兵之态。其实,这在相当程度上只是一种烟幕罢了。鲁迅何人?此翁“十分精细”(许广平语)。他南下由厦门而广州而至上海长期居留,是经过精心算计、胸有成竹、有恃无恐的。如果没有经济上的保障,与许广平一起开创新生活,对他而言,是不可想象的。大家细看他热恋时冰冷的名作《伤逝》,就不难明白其中道理。在厦门大学,鲁迅月薪400元,大约相当于现在的15000元。在中山大学,月薪500元。都比在北京时丰厚,而且发放及时足额,开支则要少得多。初到上海,鲁迅再次得到了蔡元培的鼎力襄助。蔡元培推荐鲁迅为“大学院”特约撰述员,月薪300元。从1927年12月到1931年12月,定期足额支付达四十九个月之久,折合当时的黄金约490两。领高额干薪而可以不做任何事情,这等打着灯笼也难找的好事,居然让苦了大半辈子的鲁迅摊上了一回,真是何幸如之。这无疑是一个及时而巨大的奥援。1932年初,“大学院”改组为教育部,新任部长朱家骅以“绝无成绩”断了鲁迅的这份财路,鲁迅平生绝无仅有的尸位素餐宣告结束,好在这时他已经不缺这点银两了。鲁迅在上海,收入除不劳而获领取了“大学院”几年干薪、在报刊发表文章获得相对高额的稿酬外,还有与他合作多年的北新书局一开始每月支付给他版税及《奔流》杂志编辑费各100元。北新书局的老板是鲁迅在北大时的学生李小峰,此公暗暗克扣了老师著作的大量版税。鲁迅发现后,不动声色,暗中觅得若干无可争辩的证据后,在1929年通过律师杨铿为自己讨回了公道,索回应得版税20000余元,这笔钱相当于鲁迅全部著述稿酬的五分之二,或者他一生全部收入的近五分之一!梁某服膺鲁迅,除了他独立、自由、深邃、明察、下笔如有神之外,还佩服他会打官司。鲁迅打过两次官司。一次是大张旗鼓、痛快淋漓地跟上司兼论敌“老虎总长”章士钊打,打出了威风,讨回了自己“不算区区”的职位,他赢了。另一次则是“关起门来谈判”,秘而不宣、悄无声息地跟学生兼书商李小峰打,打出了实利,讨回了自己该得的钱。鲁迅有利、有理、有节、有度,在保障自己合法权益的前提下,并不过为己甚,也为对方留足面子和余地,因此双方并未撕破脸面,此后继续合作并未再发生类似问题。鲁迅靠自己的一支笔,过上了有尊严的体面生活,广有布施,相当的自由,几乎可以言所欲言,为所欲为。分析鲁迅而不体察其经济状况,难免似是而非,不得要领。周扬在上海滩混时,虽然借助于政治力量,具有“元帅”一般的威风,无奈没有能力写出有分量的文章,收入微薄,住在小亭子间,时常靠岳母救济才能勉强把肚子填饱,日子过得狼狈不堪。此公的男女私情与他的革命精神同样饱满高涨。他分进合击,两头冒烟,致使妻子吴氏和女友苏灵扬同时怀孕。将吴氏送回湖南益阳老家甩掉包袱后,还要大腹便便的苏灵扬四处告贷,聊以度日。1936年元旦,苏临产在即,比《乱世佳人》中的美兰妮还惨。周扬一文不名,无法送医院,出门跑了一个下午,好不容易从郑振铎手头借到20元,才解了燃眉之急。鲁迅蔑视周扬之流,除了理念和作风方面的歧异外,经济上的优越感,亦当为原因之一。

后记

治史者由于工作的原因,我这几年较多关注民间治史。在发现稿件线索和组织出版的过程中,有幸得识梁由之先生,并成为生活中的益友。在中国,有许多应该做的事情,机构不去做,个人在做;专家不去做,民间在做。对历史的挖掘和梳理,更是这样。对于有些人来说,做这份工作,是一个饭碗,一个负担;对有些人来说,是一种享受,一种责任。从前,由于信息不能共享,致使专业研究成为少数人的特权,便出现了一大批尸位素餐的所谓专家,他们只需炫耀自己所掌握的上游信息,就具备了别人不能比拟的优势。拜时代进步所赐,终于出现了史料面前人人平等的情状:至少在某些程度上是这样,原先的“专业”与“专家”突然之间变得经不起推敲。与投身其中的民间高手摆在一起,各自身外所附丽的研究特权已经不复存在,而是开始比拼彼此的智识与智慧,热情与才情。到这个地步,所谓“专业”与“业余”之间的区分,有时候真应该颠倒过来了。当我读到“百年五牛图”之林彪篇时,已隐隐得闻作者笔下的风雷之声。看至最后,得知梁由之是用几日时间一气呵成,洋洋几万言一挥而就时,我完全理解,完全相信。更应该感谢互联网的出现,传统的著述方式不再是广泛传播的唯一手段,甚至已经不是最有效的手段。当众多专家还在靠出版“学术专著”来捞取功名和前途时,这些民间高手也已在网络世界书写出自己的传奇。在我有限的阅读范围内,梁由之的《百年五牛图》几乎是流传最广、口碑最好的民间治史典范,到这种地步,是否付梓出版,已经变得不那么重要了。如今《百年五牛图》以纸质图书的面目纳入学界视野:即使不如此,也丝毫无损其光芒和骄傲。像梁由之这样的人不是少数(也许正是他们,带给我们另一种阅读体验和希望的曙光)。另一位从事个人研究的朋友,曾对我说起过某家研究机构的资料室,岂但保管人员,就连这里的领导和研究者,也不知道里面都有些什么东西。当他成为若干年来第一个进入其中的人,拂去堆积其上的封尘,看到正在遭受岁月磨蚀的文献时,他对我说,他感到了一种幸福。是的,他说的是幸福。“你会发现自己有那么多要做的事情,可做的事情。如果我生活在一个历史被研究得较为透彻、文献被整理得较为完整的国度,岂不要无聊得闷死?”我们不会的。我们的历史几乎永远是现在进行时,处于不断地颠覆辩诬、刷新升级中,生活在这样一个时代,幸耶?非耶?

媒体关注与评论

  《百年五牛》百年窘  我时时有这样的感觉:民国人物比我们今天的人要牛气得多。大概在那时代,真正碰上了一轮王纲弛纽的乱世,士人心里似乎都很明白,自己要做自己的主,因为不再有人给他做什么主。所以那时候的人,仿佛都有一种自手打造新世界的自信力在。惟其有了这种自信力,其精神气格才大有不同。与之相比,我们这时代的人则娇气得多。每每见到的所谓“个性”,也多是这“娇气”的产物。——所谓娇气,其实就是任性有余而自信不足。  《百年五牛》写到的五个人,严格的说都可以算作民国人物,无论呆在战场还是呆在书斋,他们身上,都有一股子风云气。这种风云气,我们在今天的人身上很难见得到。  作者梁由之先生,我并不认识。最初读到他的文字,是在“天涯”网站的一个论坛里,读的恰好是“五牛”中的鲁迅。因为见识狭窄的缘故,“五牛”当中,我稍微了解一些的,也就是鲁迅。他把鲁迅选作第一“牛”,我以为是有眼光的。最初他在网上写的文字,稍嫌简略,后来结成书的定稿,就丰富多了。但即便那样简略的文字,我也还是看出了他判断上的自成一格,迥非人云亦云或刻意标新立异的浮泛起哄。比如在当代时髦的“扬胡抑鲁”的问题上,我以为他的叙述立场就十分到位。——像鲁迅这样一个人,岂是若干“主义”(无论是共产主义还是自由主义)能够框定他的?所以倘要拿“主义”的是非来宣扬或否定鲁迅,最终的结局也只能现出那“主义”自己的小来。这是什么缘故呢?我想,原因就在于:鲁迅的判断始终是建立在直接体验之上的。他从来不悖离体验去做空头的议论。所以当你拿胡适去照鉴(或审判)鲁迅的时候,除了说明你感觉出了问题,别的什么也说明不了。梁由之叙述鲁迅的时候,也抓住了这种体验。  当代的学界乃至思想界,常常是一个伪问题层出不穷的帮会团伙。独立思想最好的办法,就是不搭理它。从这个意义上说,我觉得鲁迅这个老瘦的病人实在是满有力气的,竟然跟那么多的团伙都缠斗过。换了我,早就累死了。——所以他才是“牛”。牛的第一个特点就是有力气。当然,世上更多的牛是有力气、没脑子,俗称“蛮牛”。鲁迅不是这样的牛。他或许是《出关》中载着老子先生的那头牛,或许是《法华经》中载众人出火宅的那牛。反正他是够牛的。  可见,要做牛的上品,脑子是至关重要的。梁由之选的这“五牛”,文一个武一个的,似乎没啥标准。但只要通阅一过就不难发现,其标准是很清楚的。这标准就是“有力气有脑子”。我们大抵可以用八个字概之,叫做“独立精神,自由思想”。我当时在网上读的两牛,是鲁迅和蔡松坡,都有这个特点。后来看完“五牛”,确信所见不虚。张季鸾、陈寅恪都很典型。比较让人吃不透的是最后一牛的选择,也就是林彪。可惜这一牛还关在棚里。  编辑是一个很尴尬的职业,这也是我很少写跟我职业有关的所谓“论文”的一种原因。通常的情况,从跟作者谈选题到最后出书,一开始往往兴致勃勃,到最后常常会觉得对不起作者。这本《百年五牛》就是个例子,责任编辑邹先生算是给折腾坏了。因为最后那一牛,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终于被斩尾,不能释放出来。你大可猜测那有关的斩尾原则或许具有兽医的背景,必定认准这头牛得了疯牛病,所以必须羁押乃至销毁。我们不懂禽兽的道理,也只好作俗人的打算。俗人的俗气就像是钱钟书的字,谓之“默存”。  我本人对林彪并没有特别的好恶,但我痛恨对历史话题的一切封锁。历史并不会因为你定了调就变得清晰的,也不会因为开放了讨论而变得模糊危险。你匆匆盖了棺,不见得“论”就能够“定”。州官所谓的“放火”其实也就是百姓常说的“点灯”——你不明白(或装作不明白)这里面本来的一致性,硬要把事情弄得对立起来,这才叫自寻短见呢。可惜,这样的短见当今遍地都是。但你不能因为自己短吾短以及人之短,就断定人家不会长吾长以及你之长。这叫做什么呢?叫做器量太窄。而所谓器量窄,说白一点就是骨子里没一点牛气。所以我总觉得当今的很多霸王们心里其实是很虚的。可悲的是,越是心虚,就越要装出气冲斗牛的样子,何必呢!  在这没有牛气的年头,看看这本《百年五牛图》,算是给自己的病体服一剂补药吧。  2008年11月 龙子仲写

编辑推荐

《百年五牛图》由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百年五牛图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69条)

 
 

  •   鲁迅是这本书的重头戏,篇幅几乎占去一半,都能独立成书了,他也是作者心中的“牛人”之首。“生前身后,他享受到了世俗罕见的殊荣,也蒙受了常人难以想象的攻击与诋毁。”中学课本里有很多他的文章,学习他什么呢?骂人的酣畅淋漓?他的愤怒?小时候家里有他的杂文集,一篇都看不下去,我不明白他为什么要那么生气。小说也看不懂,那么出名的《阿Q日记》到底好在哪里,祥林嫂的喃喃自语又有什么可值得同情的?我尊敬他的“斗士”勇气,可是不明白他怎么会是这样的人。这回看到鲁迅自己早已给出了答案:“我的那些书......要到三十岁,才很容易看懂。”


    十几年前我们的语文老师邵培德,他讲课基本是不照课本的,可以花三节课讲《红楼梦》(课本里只有一节林黛玉进贾府),也可以用整整一个小时分析波德莱尔的《恶之花》(这是课本中没有的),他也极为推崇鲁迅,我还记得他用抑扬顿挫的声音念:“我已经出离愤怒了。我将深味这人间的浓黑的悲凉;以我的最大哀痛显示于非人间,使它们快意于我的苦痛,就将这作为后死者的菲薄的祭品,奉献于逝者的灵前。”是的,今天读到这一段,耳边响起的就是邵老师四川方言的配音。当时的我,就象从前小孩子读四书一样,朗朗上口却完全不知所以;现在却一再回味,终于了解了它的好处。多么有力的又---无法用“美丽”形容的文字!


    他的少年漂泊,他的别扭又不得亲近的手足之情,他看过革命走马灯一样上演,他三十岁前清灯冷被抄古碑的蛰伏,他对青年人的热情和无情,对愤青和“革命”的不信任,他的文字里如凉水从头浇下的人情世故,忽然间,我都开始慢慢懂了。他被许多人粗粗一读,就误解如此之深;而要得到理解,需要的不止是时间,还有阅历。就象我家虽然有《鲁迅全集》,但是爸爸却只念叨过这一句:“有谁从小康人家而坠入困顿的么,我以为在这途路中,大概可以看见世人的真面目。”而那时的我,又如何懂得?
    有时间,真值得好好读一遍鲁迅。


    谢谢梁由之。
  •   梁由之先生的作品,開合適當,縱橫如意,所選五牛都是值得咀嚼的人物。
    唯林氏一章被腰斬,實在也是意料中的事。但願日後能出一個全本。
    廣西師大社的書,校印質量都不錯。
  •   鲁迅这段写得很精彩,令人耳目一新;可惜林彪只列了大事纲目,作者不敢公开评论。
  •   林彪光有年谱,鲁迅占了一多半,其他三牛写的很少。
  •   这书写的不错,可惜写林彪太简单啦
  •   一本作者独立思考出来的成书,个人自由思想的光芒很灿烂, 让人拍案叫好.强烈推荐.
  •   这本书不错,比外国人写得好!看来作者是动过脑筋,用心写的。
  •   1、本书作者才华横溢,尽管小有自负2、文字风格独特3、有思想
  •   以前在网上看了里面的内容,很感兴趣,后来看到出书了,就买了做个纪念吧
  •   以前就听说过的一本书,看了很不错
  •   期待已久的书。
  •   好东西就是令人费解。。。
  •   只是删节太多
  •   内容把握没分寸,看不下去
  •   网上早看了,还是收一本
  •   书本来是老师送的,舍不得就又买了一本……
  •   好书,有个人视野和见识,可贵。
  •   在天涯上很早就看到梁由之先生大作《百年五牛图》的网络版,却一直没有深度。我向来是排斥网上读书,那僵硬的科技里浑然没有散发墨香的纸张读本来得让人陶醉,也静不下来读,所以我还是等纸张版本的书。好在,终于拿到了这本书,一鼓作气,只用了半日时光便已读完。夜里昏暗的灯光下读这类似传记又似杂文的历史品文,犹如衍茶,入口随苦,细细嚼之却便有一番深味蕴涵其内。

    《百年五牛图》说了五个当代中国如雷贯耳的人物,鲁迅、蔡锷、张季鸾、陈寅恪、林彪。其中鲁迅先生自然不用说,大凡读过书的人都是知道的,虽然绝大数多人对先生的理解甚至是连皮毛多不解;林彪先生,是一个异类,神秘又忌口,让人充满了了解的欲望却又充满了忌惮;蔡锷先生,估计有人就陌生了,但他与小凤仙之间的故事足以惊艳;陈寅恪先生是当代中国最为杰出的治史大师,其殁之后,到目前无人能够超越;张季鸾先生则有点陌生,但说道大名鼎鼎的《大公报》,很多人应该有印象,此公便是《大公报》的创始人,也是此报的巨掾之一。文中最后还说道了一个人物,瞿秋白先生,只是略微一提,但读来也饶有兴趣。

    中国人及其热衷造神运动,譬如三国的关云长,以忠勇昭显天下,被奉为庙堂之内顶礼膜拜,甚而演化为南方生意人的财神,以佑财源广进,终日香火缭绕。再譬如鲁迅先生,生前愤世嫉俗五雷轰顶犹如霹雷惊雷,以骂对骂,同新月派大打口水战,身后奉为中国精神之圭臬,进入教科书之殿堂,以供膜拜。然世人,有几人真能识得鲁迅先生乎?无非人云亦云,鹦鹉学舌而已。梁由之新作《百年五牛图》开篇即讲鲁迅先生,某以为,诚为多年以来论鲁迅之佳作,奉先生为人,熟读大作,剖析鞭辟入里、细节入木三分。读来让人不忍释卷,大有一读而后快之感。

    此书非为鲁迅先生立传之本,所以更多的还是讲述了先生的作品,当年的一些往事以及那个年代里,先生和一些朋友或者敌人之间的关系。细节之处不足以一一而表。我向来很喜欢先生的杂文,小说倒看的不多。尤其喜欢《几年刘和珍君》《为了忘却的纪念》《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故乡》等。但于先生为人的高风亮节,对友的如沐春风、对敌的匕首刺刀,这些都是教育下应付的得知,于其他却所知甚少。在《百年树人:关于鲁迅》里,作者则从方方面面入手,譬如鲁迅先生的求学、授课、生活、婚恋、作品、交友等细节入手,抽丝剥茧,把一个被人奉为高高在上的先生塑像慢慢的还原为一个有血有肉的人,是在功不可没。还原为“人”的鲁迅到底是怎样的一个鲁迅?看看本书的此章节,应该略有所了解。

    我且感兴趣的是那些曾今的敌人或朋友是如何评价鲁迅先生的,摘录几则以馈读友:

    新文化领袖人物之一胡适之先生评点鲁迅曰:“鲁迅是个自由主义者,绝不会为外力所屈服,鲁迅是我们的人。”这个评价很高,因为历史关系,喜欢胡适之和喜欢鲁迅的人总是很容易就站在一个对立面,不是贬胡颂鲁,就是贬鲁扬胡。撇开那些恩怨,胡适之先生对鲁迅先生的评价,可谓诚恳真挚。

    鲁迅先生平生最爱的二弟周作人,后来因为种种关系而兄弟两人反目成仇,老死不相往来,但不管如何,且看被后人称之为“汉奸文人”的周作人对这个在反目之前给自己细心呵护的哥哥是如何评价的:“这就是证明他做事全不为名誉,只是由于自己的爱好。这是求学问弄艺术的最高的态度,认得鲁迅的人平常所不大能够知道的。……鲁迅写小说散文又有一特点,为别人所不能及者,即对于中国民族的深刻的观察。……大约现代文人中对于中国民族抱有那样一片黑暗的悲观的难得有第二人吧。”不管如何,至少在文学和精神成就方面,鲁迅先生一贯而之的作风让周作人折服。另一个“汉奸文人”胡兰成说:“我认为,周作人和鲁迅乃是一个人的两面。……就在于周作人是寻味人间,而鲁迅是活于人间,有着更大的人生爱。”

    鲁迅先生生前好友之一孙伏园先生说“鲁迅先生待人处世,第一步总是厚重宽大,万一因为厚重宽大而上了当,别人对他太不厚重宽大时,他的还击的力量往往是很可观的。”这样的点评倒是非常恰当准确的说出了鲁迅先生嫉恶如仇的性格,如烈火,如雷霆万钧一般,也如鲁迅先生在《死》一文中所列出的遗嘱当中所说“让他们怨恨去,我也一个都不宽恕。”

    那么,再来看看被鲁迅先生认为不宽恕的那些所谓的“敌人”是如何评价鲁迅先生的。

    新月派的领袖梁实秋如此说:“五四以来,新文艺的作者很多,而真有成就的并不多,像鲁迅这样的也还不多见。”。新月派中坚分子叶公超如是评价鲁迅:“骂他的人和被他骂的人是在没有一个在任何方面是与他等同的。”鲁迅先生生前曾和文坛“新月派”大打文笔官司,双方骂得不可开交。但鲁迅究竟是鲁迅,天下并无第二人,所以鲁迅先生逝后,他的对手还是给了他中肯而又高度的评价。也足以让人向往那样的
  •   书不错丨梁由之先生论林彪的妙文几年前己在天涯拜读了,此次购<百年五牛图>,实际是冲着评林彪这篇有见地的好文章掏的银子,翻开才知此文仅存目,大失所望.阅后觉得其余论四牛之文自有其妙处,稍慰.然终觉遗憾丨
  •   没有仔细看,总整感觉应该还可以吧。只是第五牛——林彪说得太简单了点。
  •   当然算本好书,但比较失望。没有关于林彪的那部分,这本书的价值要打对折了。这也证实了一个事实:所谓难说真话,有时候并不是指难有地方表达自己的所思所想,而是指哪怕是尽人皆知的历史真实,也不让人说出来。实事求是啊实事求是~~~~~~~
  •   民间治史,视角独特,相较而下,比之那些所谓现代的“正史”砖家们更为可信,浓浓的书卷气人文气跃然纸上。遗憾的是林彪一章未能成书,有心者可以在天涯上去搜索完整版的林彪篇
  •   难得的阅读体验,拿到后一口气读了65页。好书。推荐大家去天涯闲闲书话,主贴里还有更多精彩回帖。另,林彪篇也只能去论坛里拜见了。
  •   买这书就奔写林彪元帅来的,可惜写林彪的不能发表,,,,大陆就是这个德性...好在网上可以找到
  •   就是除了鲁迅其他人写的太少了
  •   有意思的书!
  •   这书不错,适合旅途中看
  •   配送及时,装帧不错。。。。。。
  •   感觉议论多而论据少,当然对于个人化写作,这也是其特色
  •   是替家人买的.不是我喜欢的类型题材.但是有看头
  •   早已知道这本书,托了天涯的福。一直想看,昨天虽以深夜,还是看了。凌晨两点,一瓶啤酒后,我躺在床上看,似乎有些不尊敬。不过,请相信,我的眼睛很认真。但很失望。五个人,鲁迅,蔡锷、张季鸾、陈寅恪、林彪,哪个都可以独立成书,放在一起,除了加重此书分量,方便出版方促销外,看不出有任何好处。我以为看完这本书,我会激动的去买鲁迅全集,会对蔡锷将军重新燃起敬仰,会为自己从事文字和媒体感觉骄傲,或者会明白一个人为什么死。可惜我只记住一句话,全书一句话,与这五个人完全无关的话。毛主席一辈子做两件事,趋蒋,文化大革命。我不看了,洗洗睡了。
  •   买这本书的缘故是因为在天涯里看到作者写林彪的那种醍醐灌顶之感,笔力畅快淋漓,同时令人深省,便毅然决定买之。但买了后,大失所望,林彪这最后一年仅仅几页年谱而已,被阉割殆尽。值此一样,书的价值已折半了。其他人,我感觉除鲁迅外,都略逊一些了。此外,书的插图不知怎么配的,我总怀疑是盗版,有的插图没图注,图的印制也不很清楚。总之,此书不如在网上看完整版好。鉴定完毕。
  •   林彪的在书里没内容,遗憾!看了后悔!
  •   没有了林彪元帅的内容,根本是本不完整的书。
  •   唯一可读的就是读库上发表的
  •   五部分。第一部分还行,其它几部分欠丰满。
  •     没什么太有价值的东西
  •   有个电子版,比这详细多了
  •   http://cache.tianya.cn/publicforum/content/books/1/66705.shtml
  •   鲁迅写的不错
    林彪的跟百度百科样
  •   让人失望的一本书,全书就是重复别人或是已有的观点,没什么让人受到心动的东西.
  •   内用不实,鲁迅部分上还可以吧!像是对鲁迅了解一二,但是林彪部分就是滥竽充数,要不就是扯大旗,后悔买此书,有钱还是看看大家的经典吧!此书让我对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也要再次的换个视角看待了,编审如何同意这样的书上市啊,钱,就是因为钱吗?,,,,,,,,,,
  •   书到了,大致翻了一下,东拼西凑的粘贴了一些内容。很没有深度。本来想看看第五篇,结果只有4页。相反鲁迅却写了100多页,有必要吗?同时代比他有价值的人多了去了。不好看!
  •   原先看书名觉得很大气很期待刚看了几十页就后悔了很差劲没有什么独特的思想语言粗疏气质轻浮浪费钱了
  •   再次赞颂一下卓越的速度。浏览文章时的失落感与等书后迫不及待同样强烈,因为此书这是一本凑字数的“标题党”。所谓五牛,哥都不熟。可那薄薄的几页纸怎能概括林总彪悍的,一生?作为一个80后,我对四野的了解恐怕早就超过此书千千万。我亦非常鄙视像小妇人扭扭捏捏的作者。既然没有担当就不要著书立说在天涯上发帖算了,更不要作贱了先贤诸公。
  •   还是新闻出版封锁!掩盖阉割历史,没有勇气面对,没劲!
  •   才248页就卖二十几元,在这经济危机时候,你以为钱像纸一样啊。据说此书真正写的只有四牛,漏掉的一牛也是大家最感兴趣的连存目都没有,只有几张图片。其它有价值的就只有鲁迅这一牛了,那么这本书的价值不就只有20%了吗,呵呵。
  •   很喜欢老梁,喜欢他的口头禅:“也么哥”,有一种侠气!
  •   这本书名字起的很牛气,但很多内容没有超越同类作品,不值得收藏!
  •   这本书等等内容很好,看过一期凤凰卫视的“我的中国心”里边说的蔡锷和书里描述一模一样
  •   这书的印刷感觉跟盗版差不多,图片有部分看不清。最后一篇关于林彪只有些许生平简介,很遗憾。
  •   看过之后,总感觉写得虎头蛇尾,只有鲁迅这一牛写得稍微丰满了些,其他几牛都是瘦骨嶙峋啊~~~
  •   先是在网上看到作者写的连载,觉得不错,等着有实体书出来看着赏心悦目些。书的排版、封面种种都不错,只是内容少了好些。中间缘由当然不能怪作者,但毕竟可惜。
  •   这是余吾朕在下洒家鄙人浸淫网络五六年来所看到的最好的一组网文!!!强烈推荐!!!不推荐给一般的读者,只向那些自认为是志士仁人的人们推荐!
  •   我在网络上看过这本书的几个章节再去买的这本书。买了后大失所望。既然知道很多内容敏感,不能刊登。但这些内容又是本书的骨肉,就不要出版嘛,看了这样一个被阉割的东西,感觉作者纯粹是为了套钱。这是没有道德的事情!
  •   个人不喜欢那种叙事手法,而且最后一头什么都没描述,搞不清楚到底是头什么。
  •   很不错,就是缺一牛很遗憾
  •   在网上看的连载,很喜欢林彪那段 本来想买的,但既然有删节 ,那就算了~
  •     实体书中林彪部分有大量删减 建议阅读天涯网络版
      
      因为这篇网文而对林彪极感兴趣
      
      然后在之后的数年里 阅读了关于林彪的大量文字
      
      这真是一个复杂的人物 也是一个极其值得研究的人物
      
      一位“珍珠蒙尘”式的人物
  •     《百年五牛图》(梁由之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一版)
      梁由之《百年五牛图》在闲闲书话发表之际,我便有幸先睹为快。此次结集出版,灯下重读,感慨殊深。百年五牛,写的是鲁迅、陈寅恪、张季鸾、蔡锷、林彪,正式出版时,林彪一牛只剩下存目。不过其它四牛份量不一,鲁迅占全书二分之一,可见作者对鲁迅的偏爱。梁由之论鲁迅,自有其自己之立场,然而某些地方,以我之愚见,颇有值得商榷之处,譬如关于周氏兄弟失和之事,梁由之归罪于日本妇人,然而红颜祸水论连鲁迅本人都是要反对的。自古以来,往往称道红颜祸水之论,亡国皆是女子之罪。周氏兄弟决裂,女人祸水论一说大张,徒见女性依旧被侮辱也。至于说到鲁迅与克尔凯郭尔的“亲近”关系,也颇有可议的地方,鲁迅谈论克尔凯郭尔,显然忽略了神学这一背景,而缺乏神学这一背景,对克尔凯郭尔的理解近于盲人摸象。
  •     先在天涯追读,为梁由之文字吸引,一口气到底。
      不过瘾,又买了书。许多书店没有,从朝阳跑到海淀才找到。
      不知是出版社宣传力度之不逮,还是大众对牛人不买帐,反正我目前的感觉,这本书远远没有到热畅之程度,同它在网络上受欢迎程度有极大反差。
      
      1.林彪部分,因为众所周知之原因,被阉割了许多,基本上只剩下一个简介。但此书仍然得以出版,说明某党像蜗牛一样正在试图缓慢地给历史以真相。
      
      2.语言老辣,纵横肆意,引述丰富,评点公允,独开新视角,给已有定论的历史人物重新定义。
      
      3.民间治史者的新角度。
      
      
      
      
  •      牛的名字,牛的语言,牛的经历。
       作者为何选择这五人,其逻辑性我没有看出,其原因我理解为:因为我喜欢!作者的文字非新非旧,在旧式语言和新式风格中不伦不类的徘徊,好像一个企图戴上江诗丹顿穿上杰尼亚就扮新派的老学究,有点滑稽。说是学究,倒还佩服作者的搜罗能力,也不是一般学术混混所能及的,考虑再三,郑重的把我对该“图”的评价,从心底里的一颗星,升级为两颗心。
  •      此书刚刚出来的时候,第一时间在当当购买阅读。
       1,全书就是鲁迅部分还可以圈点,也见作者在此领域是下过功夫的。
       2,最大的亮点,就是林彪部分,也是此部分最是糟糕,几乎就是拼凑起来,但是渲染的也是最厉害的一部分。
       3,后来知道是出版前删节,但是出版社知道删节为啥开始不言,并且出版,在宣传上大肆渲染林彪一章。
       4,此前我很尊重此出版社,并且因为出版余英时全集,让我感动。在04年开始关注和购买此出版社的书。但是这本书后我真的从新审视此出版社的书籍广告宣传。
       5,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你已经不是以前的那个让我尊敬的你了。
       6,此内容在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的博客上发出过,但是事后均被删除,所以此次来这里发出。
       附上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博客对此书的渲染资料部分
       二十世纪的中国,风云激荡,可歌可泣;其警策苍凉,亦令人深长思之。梁由之的《百年五牛图》,从这段历史中挑出五位特立独行的伟人,描摹他们的行止,揭示他们的精神,阐释他们的影响,剖析他们的命运,将一个民族的世纪运程,浓缩在一组伟人群像中,旨远意深。  
        被选为“五牛”的鲁迅、蔡锷、张季鸾、陈寅恪和林彪,内涵极为丰富。其职业包括了文人、军人、报人、学人,凝聚着时代的风云;其身份涵盖了闻人、义士、学界巨擘和三军统帅,足资作时代的封面;其活动的时期,则横跨了民初变局、北洋时代、民国政府、中叶巨变,直至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文化大革命”;其功业更是覆盖了白话文学的奠基、中华民国的再造、民间报业的振兴、史学新路的开辟和中国共产党的翻天覆地。这样的群像组合,既展现了作者开阔的视野和惊人的腹笥,更披露着作者对历史的庄敬审思——五位“牛人”的生活轨迹看似大相径庭,却都演绎着伟业和悲剧交织的主题。如鲁迅的孤独和横站、蔡锷的卓绝和早夭、张季鸾的两度入狱和绝艳根尽,都令人扼腕长叹;至于“四海无人对夕阳”的陈寅恪和“将军百战身名裂”的林彪,就更让人掩卷悲思,哀从中来:连这样的伟人、巨人、国宝泰斗、际会风云之人,尚且挣不脱权力和争斗的缧绁,笼罩着违时和悲剧的阴影,二十世纪之于中华民族意味着什么,不言而喻。《百年五牛图》以浮雕般的伟人群像,浓缩着中华民族一个世纪的壮阔与苍凉,牵动着我们的景仰和缅怀,也必将引发后世的万千叩问和绵绵沉思。  
        人物合传,常寄托着立传者的拳拳之心和苍茫情怀。读《管晏列传》,能窥太史公“顺美救恶、上下相亲”的抱负及“进思尽忠,退思补过”的雅望;读《屈原贾生列传》,则可想见其睹文悲志、垂泣吊人的怅惘和黯然;读《三巨人传》,谁都会惊叹于罗曼的影响的“搜罗胪列略事简介”(详见该书P189)、以及比较陈寅恪研究中各家短长,均非泛泛之学所能置喙。而将“陈寅恪一以贯之的对专制政治与文化,尤其是对摧残中华传统文化精华的系统性政府行为的切齿痛恨”予以特别突出强调(详见该书P197),则更能见出作传的命意和反思。再如对鲁迅精神气质所作的“观察、思考、怀疑、悲观、智、勇、能、才、义、仁”的“十者归纳”(详见该书P58),颇能见出作者对传主探究之细、用情之深。还有对蔡松坡突出其“大忠,大智、大勇、大廉,是极为稀缺的最优秀中国男人,模范军人”,在林彪一章中力排众议秉笔直书的胆识(可惜出版时被删节),均能见出作者的襟抱和气象。张立宪先生在其跋语中誉之谓“隐隐得闻风雷之声”,诚哉斯言!左民山人也说得颇为精当:“梁兄为文,三分资料,三分见解,二分文采,二分气势——十分好看!”我也曾将《百年五牛图》视为“05-06年间网络写作又一高峰,而为后世研究者所关注。”并对如此博大厚重的文字寄有厚望,曾跟帖曰:
        “作为梁兄此一系列的忠实读者,中道始得仰瞻,疑为专家手笔;后知梁兄立身商界,惊为‘仙贾’。由此更印证一个选择上网的初衷:思想在民间……虽然,若以梁兄急就、抽暇而成之初稿论,有待打磨深化处尚不在少,由此观之,当可望‘五牛’精品更其美轮美奂;而视梁兄在资料积累、事实考订、脉络梳理、观点归纳、文字表述、情感投入诸方面之厚实精深,石地敢冒昧以‘百年五牛’改定稿进入中华文明典籍相期。不避大言之嫌,不揣孟浪之失,有望梁兄精进于百尺竿头之衷诚故也。”
      
  •     《百年五牛图》按书中简介说是作者梁由之为他心目中百年中国五个最杰出的人物所作的评传,这五个牛人就是鲁迅、蔡锷、张季鸾、陈寅恪、林彪。
      
      百年中国涌现的杰出人物自是非常之多,作者要选这五人也无可厚非,没必要和作者抬杠。
      
      只是此书,详略不称,如写鲁迅者长篇大论,重复之处甚多。写蔡锷处则异常短。关于林彪由于中国出版环境的原因着墨不多尚可谅解。另外关于报人张季鸾和学人陈寅恪部分亦不够出彩。
      
      通览全书,史识文笔俱非上乘。如为鲁迅辩,给我的感觉是隔靴搔痒,对鲁迅的理解也不够深。关于蔡锷、梁启超、袁世凯的文字部分也颇多乖谬。
      
      整个是本失败之作,何以享有盛名,令人不解!
      
      
      
      2009-1-19
      
      
  •     百年五牛图变成四牛图。
      
      遗憾。
      
      天涯有林彪一篇修订版
      
      地址如下:
      http://www.tianya.cn/publicforum/content/books/1/114109.shtml
      
      
      作者:梁由之 回复日期:2008-12-14 11:44:45 
      
      林彪篇不是“被删成那样”,而是原文改定稿完全搁置,放上去的是另外一些图文。这当然也是不无意义的,两位编辑为此作出了极可感佩的努力。具体可参看下文。 
      
      
  •     天涯当年的牛人,不知林彪一章是否完整,推荐去天涯闲闲书话读完整版http://www.tianya.cn/New/PublicForum/Content.asp?idWriter=0&Key=0&strItem=books&idArticle=71397&flag=1
  •   说得中肯。
  •   网络文学而已。
  •   作者写的时候图个痛快,读者读的时候也就图个痛快。我在网上初看的时候,震撼不小,觉得风云际会,牛人沉浮。看完一回味,就觉得不对劲,很多观点站不住脚,很多示例不能服人,像你说的,有“隔靴搔痒”之感。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