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中庸讲演录

出版时间:2008-9  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作者:王岳川  页数:252  
Tag标签:无  

前言

  对中国经典的阐释是对经典文本意义的深层理解和延伸解释。本书对《四书》中最难懂的《大学》《中庸》加以阐释,其分析方法是“细读法”,力求通过对经典逐字逐句的解读,尽可能接近经典的本真意义,并经过内容阐释而发掘出其中所隐含的当代普世性意义。  作为经典的《大学》有其当代价值:它是对人的文化心理结构的一种塑型,强调尊重历史,尊重教化,尊重道义,注重个体精神修养的重要性。这对当今世界中人的和谐发展的意义不可低估。大学之道有三个纲领: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即要把内在过分的欲望去掉,彰显美好的品德,推己及人,普济天下,进而精益求精,达到至善。实现这三个纲领有其具体做法:“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这三个纲领还要配以具体的步骤:格、致、诚、正、修、齐、治、平。这“八目”是《大学》的核心思想。“八目”有着深厚的思想关怀和人文意识,并没有完全过时。今天新儒家提出的由“内圣”开出“新外王”是一种拯救人世的努力,但也存在问题。因为社会并不仅仅包含个体方面,还包括社会制度方面。  《大学》引用孔子的言论,论述品德的修养是本,处理具体的外在事物是末,先修养品德,再用美德感化百姓,这才是当务之急。八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一个从小到大、从客观到主观的历练、成长过程。可以说,儒家思想的意义在于强调个体的心灵光辉和精神价值。《大学》认为,君子只有在道德上做到推己及人,才可以治理好国家、安定天下。指明君子要有仁爱宽容之心,而不应该嫉妒贤能,常怀公正之心,大道才能得以推行,天下才能得以平定。三纲八目的目的是约束君子品行,使其逐渐完善人格并对社会作出贡献。“大学之道”是个体的成年仪式或成人之礼。《大学》使个体掌握一整套社会话语和社会伦理,并获得一颗谦和礼让仁爱之心。  中庸思想在中国古代思想史中是重要的思维方法论和践行本体论。在新世纪讨论《中庸》是着眼于当代中国和世界的问题,以世界性视角涉入中国立场,发掘传统思想的积极价值。无疑,确定《中庸》在中国思想史上的地位,有着重要的意义。中庸之道不仅是儒家的思想准则,而且在中国思想史上成为诸多思想流派的思想方法论,因而具有中国思想经典和世界观纲领的重要地位。中庸之道贯穿在宇宙万事万物的规律之中,影响着中国文化思维和人们的处世行为,具有历久弥新的重要价值。历史表明,中庸不是折中调和的中间路线,而是在不偏不倚中寻求恒常之道。君子参透了运行于人世间的天地宇宙规律,故而强调中和中道,追求不急不缓、不骄不馁的人生至境,不仅影响了东方文化,而且正在影响西方文化。在全球化时代,人们已经意识到西方过分攫取自然资源的害处,注意到过分张扬人类的竞争而肆意改造自然的弊端。西方人将目光投向东方,吸收整合了东方中庸思想,提出并正在完善生态文化理论。可见,中庸思想在新世纪仍然有其不可忽略的全球性意义和普世性价值。  中庸之道是中国思想史上重要的哲学观念和践行标准。《中庸》史论结合,纵横交错,通过开掘个体身心修为之维,将外在事物和天地大道相合相生,显示了中国哲学的思辨性和践行性。中庸之道在自然与社会两个方面居中适度与均衡,在人道与天道相合中努力达到“原天以启人”、“尽入以启天”,从而使人与自然、入与自我的本性相和谐。中庸之道与中国思想史上的其他重要范畴组成一种话语系统,诸如“执中”、“中行”、“中节”、“中用”、“中立”等,形成一整套中国哲学话语,影响了中国知识分子个体修为和中国文化和合精神的延伸。《中庸》的文化精神内核仍有相当的合理性。作为官方意识形态的儒学,将会慢慢地淡出历史,而作为个体心性修为的儒学和重视反身而诚精神生态平衡的儒学,可能具有更宽博的国际意义。中庸思想在现代性困境和现代性恶果中,将以其自身不偏不倚不极端的思维方式和中正平和的价值构成,抵制放纵情感欲望和唯理性的偏颇,坚持辩证地看待社会和人生,透析人性的弱点,使人类重新体认东方思想中的合理因素,避免现代性误区。《中庸》一书,时代的合理性多于历史的局限性,书中精彩高远的思想仍然占主导地位,其与西方不同的东方智慧在今天更显出精神魅力,值得阐释和发扬。  最后需要说明的是,本书以笔者在中央电视台“国学大讲堂:《大学》、《中庸》21讲”为蓝本,以在北京大学给博士生们开设“中国经典:《大学》、《中庸》”课程的理论分析为补充,最后合而为一整理成书,基本保持了讲演的鲜活性和现场性。当然,对经典的阐释仍然是见仁见智的事情,在经典的解读中,我仍然抱持一种和谐对话的心态,倾听古人的音声,尊重不同民族经典的差异性言说。是为序。

内容概要

本书运用“文本细读法”,力求通过对经典逐字逐句的解读,尽可能接近经典的本意,然后经过内容阐释而发掘出其中所隐含的重要的当代意义。《大学》的当代价值在于,它是对人的文化心理结构的一种塑形,强调尊重历史,尊重教化,尊重道义,还特别强调个体精神修养的重要性。这一点对于当今世界的和谐发展有不可低估的现实意义。    中庸思想是中国古代思想史中重要的思维方法论和践行本体论,它强调在不偏不倚中寻求恒常之道、中和中道,追求不急不缓、不骄不馁的人生至境,不仅影响了东方文化,而且正在影响西方文化。在新世纪讨论《中庸》是着眼于当代中国和世界的问题,以世界性视角涉入中国立场,发掘东方传统思想的积极价值。站在新世纪文化地基来细读《中庸》,弄清历史公案中隐藏的意义和价值,确定《中庸》在中国思想史上的地位,有着重要的意义。

作者简介

王岳川,四川省安岳县人,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大学书法研究所副所长,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中外文艺理论学会副会长,中国文化书院客座教授,复旦大学等十所大学的客座教授,中南大学特聘讲座教授,澳门大学人文学院客座教授,日本金泽大学客座教授。长期从事文艺美学、西方文艺理论、当代中西文化比较方面的研究。出版《后现代主义文化研究》《二十世纪西方哲性诗学》等西方文论和美学研究著作16部,以及《发现东方》《中国镜像》等中国思想文化研究著作15部,发表学术论文300余篇,多次获国家和省部级奖项。

书籍目录

前言上编  《大学》讲演录 第一讲  作为经典的《大学》及其当代价值    (一)由“记”上升到“经”    (二)关于《大学》的作者    (三)《大学》的文化心理整合的当代意义    (四)《大学》的当代精神生态价值 第二讲  《大学》“三纲”的历史语境    (一)内在品格的自我彰显    (二)推己及人的公共意识    (三)止于至善的高妙境界    (四)循序渐进的精神跃升 第三讲  《大学》“八日”的方法论问题    (一)内在修养的人格境界    (二)“内圣外王”的反思性考量    (三)格物穷究的精神指向    (四)修身为本的人文内涵 第四讲  “明明德”与“亲民”的重要性    (一)光明大德的主体自觉性    (二)君子维新的社会担当 第五讲  “止于至善”的精神高度    (一)“知止”主体与多元取向    (二)人伦所止的现代意义    (三)止于至善的精神维度 第六讲  内本外末的人格提升    (一)求真知本的人文价值    (二)君子慎独的人格典范    (三)以诚为本的精神意义    (四)诚意修身与面对本真 第七讲  身心公正的理性意识    (一)客观公正的理性判断    (二)清心无欲的澄明境界    (三)身心贯通的道德修为 第八讲  家国相连的社会伦理    (一)公正合度的人际交往    (二)由家及国的伦理扩展    (三)人己相系的道德力量 第九讲  天下太平的社会理念    (一)絮矩之道的重要意义    (二)仁政重民的施政原则    (三)德本财末的体用意识    (四)仁善保民的道德关注 第十讲  以义为先的行动原则    (一)仁人爱恶的理性自觉    (二)身本财末的社会价值    (三)以义为利的治国纲领 结语  推己及人的文化担当    附:《大学》章句中编  《中庸》讲演录 第十一讲  《中庸》作者及其成书过程考辨    (一)关于《中庸》的作者    (二)《中庸》成书的大体过程 第十二讲  中庸实践难度及中西中庸观    (一)中庸内在含义及其是否可能    (二)中庸思想的当代性与世界性 第十三讲  天人合一的儒家之道    (一)中庸的形而上学根据    (二)中庸的自我性情修养实践    (三)中和的精神意义在于心怀谨慎    (四)中庸之路的正与反 第十四讲  中庸的精神高度与实践价值    (一)中庸境界的高度与难度    (二)过与不及的历史经验教训    (三)践行中庸之道的现实难度    (四)理论实践双难的中庸之道 第十五讲  中庸之难与君子之强    (一)须臾不离的中庸之道    (二)中庸不可能的深层原因    (三)君子之强的精神价值操守    (四)常行正道的中庸实践 第十六讲  君子之道的广大与隐微    (一)儒家对君子的多重规定性    (二)实践君子之道的张力结构    (三)道不远人的人文立场    (四)日用规范中的中庸实践要求 第十七讲  中庸实践的主体自觉与功效    (一)自我定位的“素位”意识    (二)循序渐进的君子之道    (三)敬畏神灵的当代思想启示    (四)大德受命的中庸功效 第十八讲  礼治规范与伦理政治话语    (一)圣人续接的礼治规范    (二)中庸之政的人文关怀    (三)达道达德的公共价值 第十九讲  诚:修治天下的内在根据    (一)治国九经的政治思想    (二)政治预见性与行动合法性    (三)知行合一的为道功夫    (四)至诚之道的天地境界 第二十讲  至诚无息的精神生态意义    (一)致曲有诚的精神跃升    (二)至诚如神的精神投注    (三)成己成物的内外一体性    (四)至诚无息的精神超越性 第二十一讲  德合天人的文化理念    (一)至诚之道的实践路径    (二)与时俱进的文化意识    (三)治理天下的最高境界    (四)天人相喻的文化意义 第二十二讲  中庸之德的社会伦理价值    (一)至圣之道的五种美德    (二)简淡谨微的道德境界    (三)内省慎独的内修价值 第二十三讲  《中庸》的思想内涵与当代意义  附:《中庸》章句下编  讲演问答录    一  重解中国经典与互释中西文化精神    二  “太空文明时代”与“妖魔化中国”症候    三  在文化输出中使中国思想逐渐世界化    四  大国文化守正创新与中国形象重塑    五  守望文化中国与重铸文化精神    六  在全球化语境中持守中国身份立场    七  文化身份表征亚洲价值与大国文化竞争力    八  现代性与后现代性语境中的中国文化处境    九  玄奘精神的当代价值与世界意义    十  反对“去中国化”而坚持东方文化的世界化附录    一、治学心得:学术精神与生命踪迹    二、主要学术著作及提要    三、主要学术论文目录后记

章节摘录

  “是故君子先慎乎德”,君子首先要谨慎于德,就是规范自己的德行,使德行得到内在谨慎的规范,凡是君子者都会谨慎地对待这个问题。“有德此有人”,只有有德才能拥有人民。“有人此有土”,有了国民才有国土。“有土此有财”,只有有了广阔的国土,人民才可能拥有充盈的财货。“有财此有用”,有了财物才可能拿来振兴国家,做出一番大事业。这里把德、人、国、财四个方面的“体用”关系说得非常清楚。“德者本也,财者末也。”品德是根本,而财货是末,是微枝末节。有些人利欲熏心,觉得人生不易,生命匆匆,因此大肆聚敛财物搜刮民脂民膏,认为那是最重要的,这就是以末为本,其害大焉。“外本内末,争民施夺。”“外本”,远离了根本,而进入内末,就是细枝末节。“争民施夺”,就是盘剥民众,去掠夺他们的财富。  “是故财聚则民散”,你获得的财物越多,离开你的老百姓越远,百姓离散得就越厉害。“财散则民聚”,你广施财富.让老百姓安居乐业,人民反而聚集在你的身边,因为你能够通过散财来团结他们。可以说,“财聚则民散,财散则民聚”充满了辩证法。如果一个人光知道敛财,人们就会咬牙切齿地痛恨他,因为他不顾别人只顾自己。相反,如果一个人真正地痛人民之所痛、思人民之所思,人民就会拥戴他。  “是故言悖而出者,亦悖而入。”言语悖理地说出来也会悖理地弹回去。用一句通俗的话说,你给一堵墙一拳,你打得多重,返回到你手上的反作用力也就有多大,你的手也就会有多疼。你的话违背情理地说出来,同样就会有人用违背情理的话对待你。“货悖而人者,亦悖而出。”货物悖理,这些货物的获得背离了人常伦理,那你今后就要为此付出惨重代价。货物不是正当得来的,也会遭到同样的待遇,古代盛行的杀富济贫的英雄故事就表达了人们对不正当的财富聚敛的厌恶之情。因而,为富不仁是受到儒家批判的。这里的意思是说,所有的事情都要付出代价,这个代价就因为行事的不正当之“悖”。非法聚敛财货,其代价可能就是丧失生命。  明朝朱元璋称帝以后颁布政策,对盐、茶和马匹等资源实行国家专卖,而当朝安庆公主的驸马欧阳伦却无视国法走私茶叶,中饱私囊,到后来竟然利欲熏心,每每以“驸马令”要求各级官员横征暴敛以供其个人挥霍。然而,好景不长,东窗事发,朱元璋震怒之余,下令将他赐死。一个贪得无厌,一心想吞天下之财为已有的人最后得到了身首异处的下场。①连皇帝的乘龙快婿都如此贪得无厌,想吞天下财为己用,结果却身首异处。当一个人怀有大私心时,当他贪婪地对世界无度盘剥时,其命危矣!

编辑推荐

  大学名师讲课实录。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在名师们手中,这门艺术往往呈现出丰富的色彩,放射出迷人的光芒。在当下的中国,学术著作往往呈现出严肃的面孔,给人的感觉经常是严峻的、冰冷的,因此,学术著作总是很难理想地实现自身的接受过程,学术的普及因之受到相当大的负面影响。学术真的就只有人们意料的那副脸孔么?我们想作一些积极的探索与尝试。《大学名师讲课实录》丛书因此而出世。您也许没有机会去聆听这些名师讲课,但有了这样的“讲课实录”在手,就相当于旁听名师讲课,应该是可以弥补一些遗憾的。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大学中庸讲演录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28条)

 
 

  •   这本书是很值得一看的,并且需要细细品味。
    首先,王岳川教授对大学、中庸,做了现代有思想、有历史使命感、有良心的解读,启人心智,发人深省,纠正了世俗对两篇古文的误读,阐述了自己的见地,虽为一家之言,但十足义正言辞,很有道理。
    其次,可以学习王岳川教授的治学态度,求学思路,这个也非常宝贵,令人思考。
    最后,通过阅读,反思自我,领悟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古人的澡雪精神,十分有用。
  •   书刚到手,翻了几页,非常反感。郁闷:现在的很多所谓的教授学者,生怕别人不认识,非要把自己的尊容印到书上。请问,读者买书是看你那尊容呢还是看书的内容?唉,和季羡林照个照片就说是和季老在讨论学术问题,有必要吗?无语。再者,书后把自己所出的书和论文,开个大目录,是推销商品哪还是推销自己?
    讲授儒家经典,未得儒家真谛。
  •   传统文化,现在一样值得关注
  •   向往传统文化,感悟儒家精髓。
  •   本书见解独到,论述详尽,对研究此问题的人员很有帮助。
  •   很好,很实惠,内容超出想象,印刷精美,
  •   这本书 有自己的见解 有很多独到的看法 而且讲解很详细 很不错
  •   修身 齐家治国平天下
  •   王老师无愧为大家!
  •   尚未开始阅读,感觉不错。
  •   没读呢,质量不错
  •   讲解精辟独到,高屋建瓴。非常难得!
  •   受益匪浅,值得一度!
  •   替好友买的,相信他的眼光
  •   确实很适合年轻初学者用。
  •   内容学术性强,有参考价值,但书太贵。
  •   不错不错,实在是高!
  •   文字有些直白且自说自话.解说不严谨.
  •   有点生涩,不太能看懂。
  •   大学象牙塔里的东西,普通人还是不必研究了,让博导自娱自乐吧
  •     其实这本书分了两部分,前面正经地讲大学中庸,所谓的文本细读;后面是作者的访谈,其中涵盖其对西方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
      可能是我个人悟性太低的原因,看前面的时候,我觉得没有直接看朱子四书来的痛快;读后面的时候,我又觉得其中的种种过于空泛,感觉有点蜻蜓点水浅尝辄止,好不容易碰到比较感兴趣的问题,却又喊喊口号便草草结束。
      我所比较关心的问题,是目前社会机制对传统文化的冲击。这种冲击绝不是仅仅留存在纸面上,留存在学者的清谈之中,而是凶猛地冲击着我们这个民族的一些最深厚最底层的价值观,那些美好的古老的道德珍藏,就在我们的无知觉中慢慢崩解。
      最近的两例钓鱼执法,我不想从法律的角度去讨论,这不是我的专业范围,我只想追问下其发生后对整个社会道德的颠覆性。不管执法队出于何种目的逼良为娼——我相信他们一定为了某种利益——他们行为的后果确实把美好的古道热肠变成了心如死水。
      我在天涯有关帖子中看到最多的感受,都是发誓以后再也不要帮助陌生人。而赶路一天后借宿农家,西风长路中的搭车客,慢慢都变成文学和电影中的虚构,我们在现实中对每一个人都投以谨慎、漠然甚至敌视的目光,疲于保护自己不受伤害,对他人伸过来的手绕道而行。可是我们也没错,我们是被逼的,被这种种奇怪的社会制度捆绑其中。
      这不是一个侠客可以逍遥的时代,只是个人被异化的时代。我们抗争,但最终屈服。。
      那么,出路到底在何方?
      我所大致想到的,无非还是政府可以尽可能地为我们设置透明民主的公共环境。社会黑暗与道德沦丧基本是形影不离的事情,乱世没人愿意当好人。而这种环境如何建立,我记得毛爷爷曾经说过:“只有群众起来监督政府,才不会政亡人息。”但如今,监督权到底在谁手里?
      也许,是时候思考所谓的“人民民主专政”了。。。
  •      文化是民族的灵魂,而儒家文化却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新文化运动以来,传统文化特别是儒家文化遭到全方位批判,似乎以变得一钱不值。然而事实却并非如此。现代人了解儒家思想者可以说少之又少,它似乎早以从人们的记忆中模糊。但社会真的不需要它了吗?看看周围的人们就不难知道。空虚,焦虑,紧张包围了我们的生活。道德的沦丧变成潮流,之后又以惨重的身心损失作为代价。当然,不能说是仅仅因为缺少儒家文化的熏陶就造成这样的结果,但儒家文化对这些却真的具有现实而重大的意义和作用。愿有心者珍之重之。我们不可失去民族的魂。
      
  •   这本书光盘怎么样?
  •   不晓得。。从没看过这个光盘。。。
    小声说一句。。这书是因为选了这课。。必须要买的。。其实不怎么值。。
  •   原来如此啊,本来我还是别人推荐过来的,你们学校不错啊,还有中庸可选,我们学校都是些博弈论啥的,脑袋疼。
  •   唉。我们学校也就这样了。。。你们是学管理还是经济啊。。其实博弈论还挺好玩的吧。。
  •   经济院校,我学旅管的,志向根本就不在这儿,我是打算学历史的。学这些玩意弄的我头疼啊
  •   呃,没事,再考个研嘛。其实学历史也很麻烦。。。查史料查得要崩溃了。。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