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08-10 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作者:王向远 页数:263
Tag标签:无
前言
比较文学学科在1998年被重新纳入高等教育体系,成为文学专业本科生的基础必修课程后,在学科建设及课程教材建设上取得了很大成绩,但也始终面临如何使教学内容与教学对象、教学目的相适应的问题,而且这个问题一直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这首先表现在,许多人将“比较文学”课理解为“比较文学概论”课,将比较文学的学科内容锁定在比较文学学科概念、方法论、研究对象,比较文学与其他学科之间的关系等纯理论问题上,向学生传授的是应该如何进行比较文学研究。这作为研究生的课程内容固然十分适宜。
内容概要
本书是王向远教授的本科生基础课讲义的精炼稿,以“宏观比较文学”的学科概念,对以往的本科生基础课的内容与体系作了大幅度的改造与更新。 “宏观比较文学”是对各民族文学、各区域文学乃至世界文学之间的差异性与相通性的研究,是一门描述和揭示各民族文学、区域文学、世界文学形成、发展规律的概括性、理论性、前沿性的课程,其基本宗旨是引领、帮助本科生运用比较文学的方法,对已经修过的中国文学史、外国文学史(含东方文学、西方文学)的课程知识加以整合和提升。这个过程分为三个层次和步骤:第一,在平行比较中提炼、概括有代表性的国别文学的民族特性;第二,在相互传播、相互影响的横向联系与历史交流中,弄清各国文学逐渐发展为“区域文学”的方式、途径与特征;第三,在了解民族文学特性、区域文学共性的基础上,把握全球化的“世界文学”的形成趋势。全书一改普通教科书的面目,以富有个性、逻辑张力与学术浓度的、要言不烦的讲演风格写成,读来令人耳目一新。
作者简介
王向远,1962年生,山东人,文学博士。1987年起任教于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1996年破格晋升为教授,2000年起担任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国东方文学研究会会长、中国比较文学教学研究会副会长、中国外国文学学会理事、中国比较文学学会理事、中国抗战史学会理事、北京大学东方文学研究中心学术委员等职,入选国家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北京市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获“北京师范大学教学名师”称号。
独立承担并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教育部和北京市社科研究基金项目5项,主持、主编国家重点图书(丛书)出版项目2项,发表文章110余篇,出版论著17种(含合著4种),文学译作4部,主编丛书4套50余册,编著若干部。学术上的反响文章大多收于《初航集:王向远学术自述与反响》(重庆出版社,2005)一书,主要学术著作收于《王向远著作集》全10卷(宁夏人民出版社,2007)。
曾获首届“北京高校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比赛”一等奖、第四届“宝钢教育奖”全国高校优秀教师一等奖、第六届“霍英东教育基金”高校青年教师奖等;有关论著曾获北京市第六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2001与2002年度华东地区优秀教育图书一等奖、二等奖,第六届中国人民解放军图书奖一等奖,入选国家首届“三个一百”原创出版工程。
书籍目录
前言第一章 比较文学与宏观比较文学 第一讲 什么是比较文学 一、比较文学的定义与阐释 二、比较学在中国的兴起与影响 第二讲 宏观比较文学的方法与功能 一、宏观比较文学与微观比较文学的区分 二、宏观比较文学的学科内容及三个层次第二章 从宏观比较文学看中国文学的特性 第三讲 中国文学的文化特性 一、官吏作家化与作家官吏化 二、现世主义态度 三、非个性主义倾向 第四讲 中国文学的审美特性 一、诗歌独具意象之美 二、小说追求史传之真 三、戏剧保有讲唱之趣第三章 从宏观比较文学看各国文学的特性(上) 第五讲 印度文学的特性 一、文艺内容泛神化 二、文艺形象泛众生化 三、文艺形式泛音乐化 第六讲 犹太一希伯来文学的特性 一、一本书:《希伯来圣经》与文学的一元化 二、一个神:耶和华的文学抽象 三、一个梦:从亡国到复国的题材主题 第七讲 阿拉伯文学的特性 一、文化的“沙漠特质”:扩张、包容与吸纳性 二、诗人的“沙漠性情”:多变性与极端性 三、作品的“沙质结构”:颗粒化、松散化 第八讲 伊朗(波斯)文学的特性 一、一流诗国:诗人之邦的形成 二、二元对立:祆教精神的渗透 二、四方交汇:文学的“介在性”特征 第九讲 日本文学的特性 一、思想构造:皇国观念与“脱政治”的二元结构 二、情感表征:情趣性、感受性的极度发达 三、审美取向:以小为美的“人形”趣味第四章 从宏观比较文学看各国文学的特征(下) 第十讲 英国文学的特性 第十一讲 法国文学的特性 第十二讲 德国文学的特性 第十三讲 俄国文学的特性 第十四讲 美国文学的特性第五章 从宏观比较文学看文学的区域性与世界性 第十五讲 亚洲文学的区域性 第十六讲 欧洲文学的区域性 第十七讲 拉丁美洲文学的区域性 第十八讲 黑非洲文学的区域性 第十九讲 从东西方文学的到世界文学附录后记
章节摘录
雷马克的定义是”美国学派”关于比较文学最洗练、最有概括性的定义。它与法国学派的定义不同,不认为比较文学研究必须建立在事实关系的基础上,大大地扩张了比较文学的研究范围与研究对象——不仅是国与国之间文学的研究,也是文学与人类一切知识领域、学科领域的比较研究,即所谓跨学科研究。上述法国学派与美国学派的比较文学定义,对世界范围的比较文学学术研究都产生了深远影响。有的国家的比较文学研究倾向于法国学派的观点,如日本;有的则是两派的折中调和,并更倾向于美国学派的观点,如中国。我国现有的比较文学学科理论的著作、教材与论文,对比较文学所下的定义虽然并非完全一致,但基本上是综合国外各家观点.并在很大程度上倾向于美国学派的观点。如季羡林先生认为:“顾名思义,比较文学就是把不同国家的文学拿来加以比较。这也可以说是狭义的比较文学。广义上的比较文学是把文学同其他学科来比较。包括人文科学与社会科学,甚至自然科学在内。”卢康华、孙景尧先生合作撰写的我国第一部比较文学学科理论著作《比较文学导论》中是这样来定义比较文学的:比较文学是跨越国界和语言界限的文学研究,是研究两种或两种以上民族文学彼此影响和相互关系的一门文艺学学科。它主要通过对文学现象相同与殊异的比较分析来探讨其相互作用的过程以及文学与其他艺术形式和社会意识形态的关系,寻求并认识文学的共同规律。目的在于认识民族文学自己的独创特点(特殊规律),更好地发展本民族文学乃至世界文学;它是一门有独立的研究对象、范畴、目的、方法和历史的文艺学学科。
后记
在大学文科的教学教材方面,我在有关著作与文章中一贯王张“只有好的学术著作才配用作教材”,“用自己的书、讲自己的话”,提倡“教材专著化”。所谓“教材专著化”,主要是指人文学科的大学教材要专著化。这首先意味着应该提倡、至少应该允许不同教授、不同学者的独特风格的存在,不可强求一致。在今天这样的国际化、多元化、信息化的剧烈竞争的时代,激发和活跃学生的思想,培养学生追求真理、敢说真话、严谨求实、求新求变的“学者精神”,应该是文、史、哲等学科的根本宗旨。
编辑推荐
我们想作一些积极的探索与尝试。《大学名师讲课实录》丛书因此而出世。您也许没有机会去聆听这些名师讲课,但有了这样的“讲课实录”在手,就相当于旁听名师讲课,应该是可以弥补一些遗憾的。《宏观比较文学讲演录》是丛书之一。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在名师们手中,这门艺术往往呈现出丰富的色彩,放射出迷人的光芒。在当下的中国,学术著作往往呈现出严肃的面孔,给人的感觉经常是严峻的、冰冷的,因此,学术著作总是很难理想地实现自身的接受过程,学术的普及因之受到相当大的负面影响。学术真的就只有人们意料的那副脸孔么?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