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08.8 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作者:夏元瑜 页数:318
Tag标签:无
前言
说起来大约有二十年了,八十年代中,我做古典文学的编辑,每天沉浸在大量来稿中,昏头昏脑看了一天稿子后,往往想读点儿文学作品轻松一下。我所在的中国社科院文学所图书馆有个“港台部”,收有几万册港台书,以台湾文学著作居多。台湾文学的各种体裁中,我以为散文为最优,其中柏杨、李敖和几位老北平作家如齐如山、唐鲁孙、夏元瑜等各有特色。齐、唐二先生的散文大陆近年都有出版,他们的作品都以写大陆旧事为主,从内容到写法都与大陆作家不同,有点“北平梦华录”的味道,使人耳目一新,受到读者的欢迎。夏元瑜先生虽与唐鲁孙先生是好朋友,他的散文虽有怀旧成分,但大多篇章还是以写台湾情事为主,其特点是以老北平人教养、心态来写,别有风味,大陆人,特别是北京人读来倍感亲切。夏元瑜文章特点是“一读就懂,一懂就笑”,很宜于人们放松时读,可惜当时我们文学所图书馆的港台书库仅有他《弘扬饭统》《生花笔》等少量几本,不过其中也有许多令人喷饭的文章。例如《大兴水利》就是如此。侯宝林先生的名作《戏剧与方言》中有“论戏剧与水利的关系”的噱头,而夏先生这篇可以说是“论水利与食品业的关系”,文中更是笑料迭出。
内容概要
“老盖仙”夏元瑜于老北京生活近半个世纪,对民国风俗浸润颇深,点点滴滴,由《老盖仙谈民俗》呈现,皆沾染一种淡淡美感:吉祥画、聚宝盆、吸大烟、传饭统、老爷升堂、小民聚赌、丧礼、鬼节、扶乩的、要账的……种种可爱与无奈,无不折射出几千年文化积淀下来的特性。民间生活习俗,自有一种鸢飞鱼跃的生气,历经现实动乱仍得传承,为百姓生息提供一方绿荫,这也是民俗一再让“老盖仙”牵挂的原因。
作者简介
夏元瑜(1909—1995),祖籍杭州,生于北京书香世家,其父夏曾佑为著名史学家,其兄夏元瑮为中国第一代物理学家。早年负笈北京师范大学生物系,后赴日本深造。曾为北京万牲园(今北京动物园)园长,南迁台湾后,任过公务员,制过动物标本,当过大学教授,做过电视名嘴,评过“金马奖”。退休后专注于爬格子,人称“老盖仙”,遂文名胜过本业,成为“左手拿刀、右手执笔”的幽默大师,与至交唐鲁孙共被视为台湾文坛奇人。夏元瑜作品堪称当代幽默文学代表,毕生著作二十余部,均脍炙人口,其新书在台湾曾出版一周即再版。此次推出的“夏元瑜幽默精选”为其作品首次在中国大陆大规模结集出版。
一般所谓的“盖”,指“吹”“侃”得天花乱坠。“老盖仙”夏元瑜却自道:“‘盖’不是吹牛,吹牛就像违章建筑,会被取缔。‘盖’是引而申之,言之有物,且字字有所本。”夏元瑜的“盖式幽默”,杂糅着老北京的京味逗趣与台湾的综艺化诙谐,善以“无论说古论今,总是不忘适时幽自己一默”的自嘲自讽,将世间诸般烦恼、不顺,在莞尔一笑中释怀、解压,可谓嬉笑中透着乐观哲学。
书籍目录
序老北京的幽默掌故新说 土包子考 王八蛋考 盖仙考 拍马屁的来源考 长生不老的秘术 不腐的尸体 聚宝盆 石鼓传奇 北平扶乩的趣闻 北平的财神种种 刘海戏金蟾 吉祥画儿 对联 老爷升堂 砍人头讲古论今 吞云吐雾福寿膏 人类伟大的发明--赌 五彩缤纷刺人皮 童发十五式 数不清的三千烦恼丝——清末民初的女人发式 穿皮草的学问 看了八百年的历书 汉唐百戏 告别式 谈丧礼 简化身后事 想当初 中西互画记 旧中有新,新外有旧弘扬饭统 饿人谈吃 六十万年传饭统 进补说人参 千年干海鲜 三道古名肴 皇上的伙食 满汉全席 汉魏烹调 食其肉不知其味——品尝一百十八道牛羊肉记 看碟 三千年前的食谱 酸梅汤和信远斋奇风异俗 春节闲话 财神会议 访五月花神 七夕离恨天 千古大情人 鬼节·鬼话·鬼画 阴历七月的鬼魅 庆中秋,嫦娥降世 月亮里的兔子 闲话重阳 冬天到了 北平年下要账的 灶王爷升天 八戒禅师来的电话附录从自己胸中流出
章节摘录
一从“老盖仙”说起夏元瑜这个名字在大陆还是陌生的,而台湾几乎是家喻户晓。二00三年社科院组织与台湾一些学者对谈“关公”作为文化和文学形象的意义,会下我曾向一位台湾老人问起夏元瑜先生,他带有些惋惜的口吻说:“老盖仙走了。”“老盖仙”是夏先生的自称,无论作文还是主持节目都自称“盖仙”。“盖”是台湾俗语,夏先生自己曾解释说:“‘盖’,这字大概起源于本省,以前在大陆上没听说过。‘盖’字的意义是能言善道,多少也有一点宣传不实在之事的成分。与‘吹牛’的‘吹’不同,吹者从无说成有,假的成分很多。为人在世,‘盖’则可以,‘吹’则不可。”(《谈话的技术》)看来“盖”有点类似大陆常语“侃”。 “盖仙”应是善盖而带仙气者也。“老盖仙”也有出处,本是台湾六十年代以来武侠小说所塑造的人物形象。例如古龙的《那一剑的风情》其中有怪侠“老盖仙”,他自称“老夫本来就已名列仙班,已经一甲子不食人间烟火,专以百草为生”。在别人眼中,他老人家则是“一位身材本来应该很高,但经过岁月的折磨,现在已经像虾米一样萎缩伛偻,头发已经开始泛白,脸上已充满了岁月无情的痕迹的人”。手里拿着一把三弦。夏元瑜先生以“老盖仙”戏称自己,有自嘲,也有自负。因为这个绰号通俗好懂,很快被大家接受和喜爱。因此,夏先生虽是退休后才开始写作和偶尔游戏于荧屏,但在很短时间内便声名鹊起,大红大紫,为广大民众所知、所热爱。夏元瑜(一九0九——一九九五)出生于北京,毕业于北平(一九二七年,国民党定都南京,北京即称北平)师大附中、北平师范大学生物系(北师大生物系建系早、设备完善,是全国最好的)。毕业后赴日本九州大学和东京帝国大学深造,归国后则在北平西郊“万牲园” (即今北京动物园)任园长。一九四七年在台湾新竹任检验局分局长一年,后遂以制造动物标本和有关生物教学的教具为业。其所制作的标本,从昆虫到大象,无不栩栩如生,享誉台湾。六十岁(一九六九年)退休后移家台北,在台北中国文化大学影剧系教授舞台语言,并在美术系指导有关动物的绘画。时在电视台做主持人,受到观众的欢迎,曾获“金鼎奖有功人员奖”。从一九七五年起在《中国时报》“人间副刊”上主持“古往今来’’专栏,撰写了大量传播知识和弘扬文明的幽默散文,引起广大读者的关注,陆续出版散文集二十余本,十分畅销。一九九五年八月一日,遽归道山,享寿八十六岁。夏先生前四十年基本上生活在北平,后四十多年生活在台湾,赴台时他的思想人格和知识体系已经形成,他在台湾的成功可以说是老北平文化在异地的成就。夏先生曾自嘲地说:“不过,我倒有个心愿,我一辈子善盖。盖不可令人讨厌,要让人欢迎。于是没钱时借得到钱,该还债时躲得了债,利莫大焉。”这里用的台湾俗语——“盖”字,也带有老北平的风格,夏元瑜的能“盖”就是老北平的“能说”“能侃”。老北平的“说”和“侃”,都带有帝京特有的风趣和幽默。老盖仙的“盖”也是这样,因此可以说夏先生的作品是老北平文化在台湾的延伸。夏先生的主要作品就是散文随笔,最初我是抱着了解老北平的态度去读的。台湾这类作品不少,大多是大陆迁台人士写的。这些人随着年华老去,思乡情绪越来越炽,特别是从老北平迁台的,六七百年旧京帝都所积累的昔日风华,常常萦绕于怀,写作和阅读这类作品成为一种排遣,后来渐成风气。台湾文学批评家王德威先生说:“一九四九年前后,上百万的军民曾随国民党政府播迁来台。他们背井离乡,常怀故园之思。到了七十年代,当令的政治论述已由彼岸过渡到此岸,怀乡者的热情也似乎因为时移事往,而渐渐由浓转淡。唐鲁孙和他的北平知交却在此时异军突起,就不能不令人另眼看待。离开北平二十多年了,这些作家渐渐老去,他们立意要记下所思所怀,自是人情之长。而相对的,他们心中的北平印象非但不曾褪色,反而益发鲜明活泼起来。”早在五十年代,旧派学者和文人齐如山先生就写过大量的这类作品,说北平旧事,到了七十年代更盛。北京(或北平)叙事是台湾及海外文学的一个小传统。一九七十年代,唐鲁孙以一系列追怀古都饮食风情的文字引起广大回响。一时之间,像是号称“老盖仙”的夏元瑜、名报人及小说家陈纪滢、学界耆宿梁实秋,以及后来以《喜乐画北平》见知的喜乐、小民夫妇等,都曾与唐相互唱和。透过他们的文字,旧京的风华仿佛又熠熠生辉起来。
媒体关注与评论
一读就懂京味逗趣见学问一懂就笑盖式幽默第一人有人喜欢他的文笔轻松,我却更欣赏其内容的扎实。 ——梁实秋一兀瑜兄的大作,不管是长篇大论或是小品散文,兴之所生,想怎么写就自自然一挥而就写出来,不但妙趣横生,而且有灵性有哲理。 ——唐鲁孙如果没有一夏元瑜一那种悲天悯人的幽默感,而一定要去写杂文,就是婢学夫人,自讨没趣了。 ——古龙他的人,才是一个无底洞,博学之外,他的本身便是个精彩的故事。手巧的人,心思亦巧。 ——三毛
编辑推荐
《老盖仙谈民俗》是“幽默大师推崇的大师”之《老盖仙谈民俗》,第一次亮相中国大陆,各家媒体、书评作者纷纷热读“大师中的大师”,当今活跃的京派大家王学泰特撰长篇序文,鼎力推荐。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