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世纪的秋天

出版时间:2008-08  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作者:(荷兰)赫伊津哈  页数:421  字数:345000  译者:何道宽  
Tag标签:无  

前言

《中世纪的秋天:14世纪和15世纪法国与荷兰的生活、思想与艺术》的作者是欧洲著名文化史家、荷兰学者约翰·赫伊津哈(Johan Huizinga,1872—1945)。在翻译并研究加拿大媒介理论家马歇尔·麦克卢汉(Mar—shall McLuhan,199l-1980)的二十余年中,我和赫伊津哈间接相知,最近三年,先后翻译了他的《游戏的人》(花城出版社,2007)、《伊拉斯谟传》、《中世纪的秋天》(后两种均由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推出),又要着手翻译他的《17世纪的荷兰文明》(花城出版社,2009),如此,我和

内容概要

《中世纪的秋天》研究14世纪和15世纪的欧洲文化史,以北欧的法国和与荷兰文化为重点,描绘欧洲基督教文化在古典文化、人文主义中的自我更新。重点展示骑士精神、宗教生活、爱情与色情、死亡的恐惧、文学与艺术;重中之重是文学与艺术的赏析、比较、评述;亮点有多彩的生活画卷、璀璨的群星、传世的作品和死亡的幻象。    这段时间的欧洲社会风云激荡,十字军东征尚未收场 神秘主义蛊惑,人文主义萌芽,文艺复兴滥觞,宗教改革酝酿,这是一个历史大变动的时期。    本书重点展示骑士精神、宗教生活、爱情与色情、死亡的恐惧、文学与艺术;重中之重是文学与艺术的赏析、比较、评述;亮点有多彩的生活画卷、璀璨的群星、传世的作品和死亡的幻象。    本书将论辩置入事实的陈述和作品的分析中,读者可以鉴赏到40余幅图和数十部诗文著作,了解到那并不“黑暗”的中世纪末期的文明。作者的结论是:中世纪和文艺复兴并非黑白分明的两个时期,文艺复兴在中世纪中萌芽,中世纪孕育了古典主义、人文主义和文艺复兴;北欧的文艺复兴有别于南欧即意大利的文艺复兴。    《中世纪的秋天》是欧洲文化史的经典之一,开拓了中世纪研究一条崭新的道路。

作者简介

◆作者
约翰•赫伊津哈(Johan Huizinga,1872-1945)是荷兰历史学家、文化学家。攻读印欧语-日尔曼语语言学,1897年获博士学位;先后在荷兰和德国的莱顿大学、格罗宁根大学、莱比锡大学等著名大学执教,曾任莱顿大学校长;二战期间对法西斯占领者持严厉批判态度

书籍目录

中译者序英译者序荷兰文第一版、第二版序德文版序第一章  生活的激情第二章  渴望更美好的生活第三章  骑士的英雄梦第四章  爱情的形式第五章  死亡的幻象第六章  宗教生活描写第七章  虔诚的人格第八章  宗教激情与宗教幻想第九章  象征手法的式微第十章  想象力的衰竭第十一章  实践中的思想形式第十二章  生活中的艺术第十三章  美术与文学第十四章  新形式的来临参考文献索引中译者后记中译者简介

章节摘录

第一章 生活的激情对五百年前的古人而言,历史事件的轮廓比现在看上去要清晰得多。对他们而言,欢乐与悲痛、好运和厄运似乎比今人感觉到的更加分明。每一种经历都更加直接和绝对,人们对悲欢的感觉很像是儿童的感觉。每一件事情、每一次的行为举止都是用给定而明确的形式界定的,都符合组织严密、一成不变的生活方式该有的庄重精神。由于基督教的圣事,人生的大事比如生老病死都沐浴在神秘的光辉之中。不过,即使是不那么重要的事情比如出行、劳作和探亲访友也必然在祝福、仪式、格言和惯例的环境里发生。对那时的人而言,缓减不幸和疾病的手段比较少,所以灾害和疾病比现在可怕,更令人痛苦。疾病和健康的反差更加强烈。刺骨的寒冷和漫长的冬夜更加可怕。对荣誉和财富的欣赏更加狂热而贪婪,因为它们与令人悲叹的贫困形成更加强烈的对比。暖和盼皮袄、明亮的炉火、说笑中的畅饮、柔软的卧榻都是高尚的人生享受,这种惬意的感觉恐怕比英格兰小说长期热衷的描写还要更加悠久。总之,生活中的一切事物看上去都更加明晰,更加无情地曝露在众目睽睽之下。麻风病人摇晃着警铃走路,公开展示他们身上的残疾。每一个人的等级、教阶和职业从衣着上都一望而知。达官显贵无不招摇过市,出门总是佩带武器,总有穿制服的仆人跟随,使人不由得不敬畏和嫉妒。司法的执行、商品的销售、婚礼与葬礼都是在喧哗中进行,都伴有队伍的行进、高声的喧闹、悲痛的哀号和嘈杂的音乐。男人佩戴情人的标记,兄弟会的成员佩戴兄弟会的徽号,仆人都携带主人的旗幡和纹徽。从外观上看,城市和乡村也表现出同样的反差和色彩。那时的城市不像现在的城市,不会到处可见相貌粗糙而丑陋的工厂、单调乏味的住宅,而是城墙环绕,画面圆润,难以计数的尖塔直指蓝天。贵族和商人的高大豪宅,用沉甸甸的石头修建,但无论其公馆多么宏伟,巍峨的教堂还是傲视各种建筑、主宰着城市的景观。那时的冬夏差别比现在强烈,白昼与黑夜、安静与嘈杂的反差同样强烈。现代都市不知漆黑的夜晚为何物,也无法体会真正的万籁俱寂,亦不能体会一盏孤灯的昏暗,更不能察觉远方传来的孤零零的人声。万千气象以连续不断的反差和色彩斑斓的形态有力地影响着人们的头脑,日常生活接受着各种各样的冲动和富有激情的暗示,显示大起大落的情绪,不加修饰的热情、突发的残忍和温柔的情感,中世纪城市的生活就是停留在这样的氛围中。然而,在中世纪嘈杂的繁忙生活中,有一个声音总是压倒一切的,这就是钟声。无论大小,钟声都绝不会与其他声音混淆不清。有一阵子,钟声把生活中的一切都提升到井然有序的领域。在日常生活中,钟声就像关怀人的、善良的精灵,总是以熟悉的声音宣告悲伤或喜悦、平静或焦躁、集会或告诫。人们熟悉各种各样的钟声,赋予它们亲切的名字:肥胖的雅克琳(Fat Jacqueline)、贝尔?罗朗(Bell Roelant),人人都熟悉它们的音调,并能够立即分辨出它们不同的意义。无论这些钟声使用得多么频繁,人们对这些钟声都不会失去兴趣。1455年,瓦朗谢纳城内两帮人臭名昭著的对决使全城人的心提到了嗓子眼,使勃艮第宫廷也感到紧张。在对决的过程中,钟声一直响个不停。史家夏特兰云:“令人不寒而栗”,人们把警报的钟声称为“恐怖的钟声”,“作恶的钟声”。新的教皇当选、教派纷争停息的时候,勃艮第和阿马尼亚克和解的时候,巴黎所有教堂和修道院的钟都被敲响了,整天整夜响个不停,那钟声实在是震耳欲聋。频繁的游行亦扣人心弦。在时势艰难时,游行十分频繁,有时天天游行,连续几个星期。1412年,奥尔良王朝和勃艮第王朝的致命冲突最终导致公开的内战,法王查理六世举起皇家的旗帜,和勃艮第公爵——无畏者约翰(John the Fearless)联手打击阿马尼亚克人,因为他们和英格兰结盟,背叛了法兰西。只要查理六世还在异国的土地上作战,巴黎人都会接到命令天天游行。这一次的游行从五月一直持续到七月,每次的游行总是有不同的社会团体、教派、行会参加,总是有不同的线路,总是用不同的圣物,是“在人们的记忆中最扣人心弦的游行”。所有的人都打着赤脚,空着肚子,议员和穷人无异;凡是有财力的人都手捧蜡烛,高举火把。许多儿童也加入游行者的行列。连巴黎周围乡村的穷人也赶来游行,他们也打着赤脚,急急忙忙奔跑进城。游行的也好,旁观的也好,人人无不为之动容,“人们呼天抢地,挥泪如雨,洋溢着无尽的虔诚”。在游行的这三个月里,大雨一直下个不停。还有王侯参与的盛大游行,由阵容强大的演员表演丰富多样的节目。另一种场面是终年不断、频频举行的行刑仪式。行刑的面具有着可怕的吸引力,激发起本能的同情心,成为人们精神营养的重要成分。为了惩治凶恶的抢劫犯和杀人犯,法庭发明了可怕的刑罚:在布鲁塞尔,一位年轻的纵火犯和杀人犯被处以极刑时,用铁链把他锁在一根柱子上,柱子上捆着熊熊燃烧的干柴,他被大火逼得围绕火刑柱转圈奔跑。临刑前他自我介绍,现身说法,观者无不为之动容,他的话“打动人心,令人落泪,人们称赞他这种从未见过的从容赴死”。在勃艮第人统治巴黎的恐怖时期,一位名叫曼沙特?迪?波伊(Nansart du Bois)的贵人被送上断头台。他是阿马尼亚克人。刽子手按惯例请求死囚原谅,他不仅原谅了刽子手,而且请刽子手亲吻他。“刑场上围观者众,观者无不热泪盈眶。”被处死的牺牲品常常是地位显赫的王公。此时目睹这样严厉的刑罚,人们会更加满意,高贵者尊位难保,这给世人的告诫更加严厉。亲眼目睹这样的极刑比看画面上的极刑更加令人震撼,比看死亡舞蹈更加令人恐惧。行刑当局费尽心机,务求给观者留下的印象没有欠缺。这些贵人走向刑场的装饰是他们地位的象征。宫廷总管让?德?蒙太古(Jean de Montaigu)由于遭惹无畏者约翰的仇恨而被处死,他从容地登上架在一辆马车上的绞刑架。两位鼓手为他开道。他着装富丽堂皇,礼袍、礼帽、背心、长裤一应俱全,长裤红白相间,皮靴上套着金马刺。被处决之后,尸体吊在绞架上示众,但他脚上的金马刺仍然闪闪发光。1416年,富有的教士尼古拉?德?奥热蒙(Nicholas d'Orgemont)成为阿马尼亚克人家族仇恨的牺牲品。他被囚禁在一辆垃圾车上,在巴黎街头示众,但被允许身穿紫色长袍,头戴紫色礼帽,示众的同时要他旁观他的两位同伴被处死,示众以后他被投入大牢终身监禁:“以艰难给你当饼,以困苦给你当水”(《以赛亚书》30:20)。乌达?德?比西(Oudart de Bussy)由于拒绝接受议会里安排的席位而被处死以后,路易十一又命令开棺暴尸羞辱,即使这样,还是允许他头戴猩红色的皮毛头巾,以“符合议员着装的风格”。他在赫斯丹镇暴尸时,布告辞是一首诗。路易十一用无情的幽默记述了这桩案子。除了游行和行刑之外,还有云游僧的布道,这样的事情相对比较少见,却也时有发生。他们的布道辞使人激动不已。我们今天的读报人很难想象,口头的布道对淳朴的目不识丁的头脑能够产生多么大的冲击力。很受欢迎的修士理查德可能曾经倾听过圣女贞德的忏悔。1429年,他在巴黎连续布道十天,从早上五点讲到十点或十一点,地点是在圣童墓园。那里有一幅巨型的死亡之舞壁画,他背向骷髅室的墙壁讲话,室内穹窿形走道的两边堆满死者的颅骨。第十天布道结束时,他告诉听众这是他最后一次布道,因为他没有被获准继续布道。“无论地位高低,听众都打心眼里感到难过,他们都失声痛哭,仿佛他们最知心的朋友即将下葬,理查德也禁不住放声痛哭。”他离开巴黎以后,人们仍然相信,下一个礼拜天他会回到圣丹尼教堂布道。根据《巴黎市民报》记载,大约有六百人之众在星期六晚上就出城去守候,他们在田野里过夜,以便占据最佳的座位第二天听讲。 同样,方济各会修道士安托万?符拉丹(Antoine Fradin)也被禁止在巴黎布道,因为他抨击政府的弊端。然而,这正是他受人民爱戴的原因。人们在科尔德利修道院保护他,昼夜为他站岗放哨,妇女们用烟灰和石头做武器准备战斗。人民嘲笑禁止站岗的命令说:“国王不知道我们在站岗!”最后禁令被强制执行时,符拉丹被迫离开巴黎,人们出门给他送行,“呼天抢地,哭声震天”。

后记

最近几年,我翻译出版了荷兰著名文化史家约翰·赫伊津哈的三部著作:《游戏的人》、《伊拉斯谟传》和《中世纪的衰落》,又即将着手翻译他的《17世纪的荷兰文明》,这是一个学习欧洲文化史和世界文化史的过程。《游戏的人》把游戏视为人和文化的本质,把游戏在文明进程中的作用阐述得令人信服。《伊拉斯谟传》将这位北欧人文主义、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的巨人写得栩栩如生,使我了解到一个欧洲边陲小国何以能够成为文化大国的奥秘。《中世纪的秋天》使我看到伊拉斯谟之前的一段北欧历史,豁然顿悟:原来中世纪并不那么“黑暗”。我相信,《17世纪的

编辑推荐

《中世纪的秋天:14世纪和15世纪法国与荷兰的生活、思想与艺术》卖点: 1.本书作者为欧洲文化史尤其是荷兰文化史的权威,其著作经久不衰,中译者也为国内著名的文化史、传播学学者,原作优秀译本出色,可以说是该书的显著特点。2.本书为第一次以全本形式出现的中译本,收入了原作完整内容,包括参考文献、索引等,比较之前所出版的节选本内容更丰富也更能表现原作所想表达的精髓。3.该书研究14世纪和15世纪的欧洲文化史,并以北欧的法国和与荷兰文化为重点,娓娓道来,视野开阔,文字通俗易懂,却不乏独特的学术见地,并配有40余幅插图以丰富阅读。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中世纪的秋天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36条)

 
 

  •   在报纸上看到了这本书的书讯。很喜欢这本书的名字,正好秋天也到了,总以为一本书就是一件灵性的东西,什么时候遇到了什么书,什么书给了你什么影响都是一种缘分。而书也有它的命运。好书不一定受市场的青睐,受市场青睐的不一定是好书,一切都是与这个时代相关的,呵呵这也是一种书的文化吧。这本书很厚,装帧和印刷都不错,符合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在我心目中一贯的风格。没办法,这年头不仅以貌取人,也以貌取物。作者的学识功底让人惊叹,他完全用了一种娓娓道来的方式描绘甚至精雕细琢了中世纪法国与荷兰波澜壮阔的文化史,其中有很多闪光的总结,适合于整个人类的文化史。尤其是关于美术作品与文学作品的解析,给喜爱西方艺术的人以莫大的启发。这本书资料翔实,语言通俗。不过呢,这书的通俗性当然不能和《品三国》比。要想完全把握和理解本书的内容,至少还是要有点积淀的人,最起码要对文化艺术怀有浓厚的兴趣,或者有那种了解异国文化的渴望。当然,如果你想了解一点西方的文化知识,本书也是不错的选择。毕竟西方现当代很多艺术特别是文学,电影的很多母题都离不开古典文化的孕育。对于我来说,我尤其喜欢其中《想象力的衰竭》这一章。因为,从当代文学作品来看,我们的想象力似乎也在下降。而大众对书籍的需求基本是一种现实的渴求,人人都想在书中寻找答案,获得解决现实困境的方法途径,所以实用生活的书成为了畅销书,就连小说也有如此倾向,这就是为什么《杜拉拉升职记》热卖的原因。这个社会已经没有人纯粹为了艺术的享受而阅读了,更多的是为了实用的目的。审美和实用本来就是书籍的两种功用。当实用盖过审美,就表示,我们现实的生活已经变得不那麽轻松,整体想象力下滑。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在中世纪的欧洲,同样出现了这样的情况。总之,阅读此书,还是会让人受益匪浅的。不过一定要具备足够的耐心。
  •   中学的历史课是从文艺复兴时期开始的,西方文化入门课也是大谈特谈古希腊古罗马,然后直接跳过中世界到文艺复兴。我们常常听到的各种评论大多也高歌文艺复兴贬低中世纪。其实中世纪也有它自身的魅力。
  •   主要介绍荷兰的中世纪历史,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在历史方面书籍的出版上,总是精品不断,惊喜多多
  •   蛮厚的一本书 介绍中世纪的种种
  •   赫伊津哈的著作深刻而不晦涩、枯燥,是少数能让人一口气通读获益的学术作品。
  •   赫伊津哈的书很特别,我是从《游戏的人》看起的,个人兴趣所在。
  •   这是全新翻译的一版,体现了本身的味道。这也是我心目中能够排在魔戒之后的一本书,文章中穿插着诗歌,但魔戒的新版翻译却丧失了本身的魅力。
  •   听说商务也有译本?未见
  •   也是值得收藏的一本书籍。
    等静下来,慢慢阅读。
  •   这本也是之前在图书馆借来看过了,书店里的存书毕竟有限,还是网购范围大,而且质量很好!
  •   就内容来说是很好的,我很喜欢,可惜装帧上有一些小瑕疵
  •   好书,给阅读后留下更多的思考。
  •   令人深思
  •   VeryGood!!..................................................
  •   七三折,32.9元,有点贵了。
    《中世纪秋天》有两个汉译本,一个是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的,那个是英文节选版翻译过来的,这个是广西师范大学版,是英文足文版翻译过来的,是比前者好一点。但是赫伊津哈是用荷兰文写的,目前国内还没有直接根据荷兰文翻译过来的版本,所以观众们只能从瘸子里面挑将军了。
    我说这个版本贵,是觉得装订一般。不过内容还是不错的,后面有原文参考文献和索引。
    但是装订让我觉得不值30多块钱,当然书不可貌相。
    还有,广西师大出版社最近几年很火,出版了很多人文社科类书籍,有些是优质优量的,不过出的多了毕竟会良莠不齐,所以对于这个大学出版社,当友们也不可太过迷信啊。
  •   文笔流畅富有色彩,从各方面描述了中世纪人的生活和精神状态,引用了丰富的史料,不枯燥。分析带有明显的观点倾向,但读来不觉得太过主观。对我个人来说,通过这本书稍稍了解一些中世纪生活的另一个层面,让读者回到中世纪去领略和理解那个时代的人。
  •   真奇怪,我记得这书我评论过的吧。纸张一半,翻译较佳,比中美院版的好,全译本。读起来很有收获,中世纪,一个色彩奇诡的历史时期,值得一读。
  •   西方文化史老师强烈推荐的 买了 还没看
  •   太深奥了,现在的水平还有点看不懂,应该多看几遍就能有感受了
  •   感受到人类走向文明的轨迹是相似的
  •   确实很好。
  •   翻译,编辑排版都一般
  •   文字不错,但偏向于艺术和文学史。
  •   本书以评论为主,翻译(人名)不知所云,感觉有点枯燥
  •   书本身还是很不错的,但是可能还是因为专业性比较强,译文相对还是不太尽如人意,关于文学、艺术的部分译文非常好,想象力的衰竭和实践中的思想形式明显就差一些了。
  •   刚收到书,大体看了一下,书的内容很好。不满意的是用纸太薄了,反面的字基本上能透出来,看上去黑乎乎的,再就是字体的笔画太细。给人的感觉是既省墨又省纸,降低了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的水准。有价值的好书,应该下功夫印好,才能不辜负读者的希望。如果不是书的内容好,谁去买这样质次价高的书呢。
  •   此书是文化史研究的绝对经典,作者在西方是与布克哈特并列的文艺复兴研究领域的大师。但与布克哈特不同,赫伊津哈不认为文艺复兴与中世纪之间存在巨大鸿沟,他认为这种转折在中世纪末已开始酝酿,下一时代的飞跃是可以解释的。而且赫伊津哈的视野超出了意大利,展示了阿尔卑斯山以北文艺复兴的演变和成果,这是对传统文艺复兴研究的一大突破。
  •   买这书是冲着这本书从视觉的角度对中世纪进行了颇有新意的阐释与发明,书收到才发现全部是文字的,没见到插图,不知道原本有没,如果是删掉的话就非常遗憾。另外,书没有插图,而且也不厚,纸张也一般,定价就稍稍高了点。
  •   翻译是硬伤,译者真的看懂这本书了吗?
  •   书到了,很不错,但是纸张上面,有背投,这个不太好
  •   赫伊津哈经典之作,剖析了中世纪末艺术文学文化生活的方方面面,且旁征博引,颇有启发。但存在不少翻译(或校对)错误,主要是一些基本的年代错误,正文和注释都有,不影响阅读,但感觉不专业。
  •   宗教生活、文学与艺术,14-15世纪欧洲文化史书
  •   这本我还没评过吗,又是你卓越没货的吧。评也没用啊。总之,翻译齐全,文笔较佳,读来时有惊喜。毕竟是经典历史著作。对法国荷兰等地中世纪末期论述颇丰,要有兴趣。比美院那版好。
  •   书很不错,但翻译有点怪,比如说“众生平等”,这是明显佛教的用语,西方基督教文化直接翻译成“人人平等”就好了。感觉翻译者对基督教文化还是有疏离感,注释中有《旧约使徒传》,读过圣经的都知道,只有《新约使徒行传》。另外书中提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勇士”,可这本书完成于二三十年代,那时候希特勒都没上台,怎么作者就提前预知了有二战呢?
  •   之前同学抱怨买到质量不好的书,还好我这本十分不错,纸质很好。内容嘛,一直都很喜欢有关中世纪的书,这本书的文辞华丽而又言之有物,看过之后对那个时代有了更多感性认识。
  •   内容不错,可是要是没耐心会觉得乏味,直至有点不和价格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