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08 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作者:[荷兰]赫伊津哈 页数:282 译者:何道宽
Tag标签:无
前言
这是一本厚重的书。作者赫伊津哈(Johan Huizinga,1872—1945)是荷兰历史学家,英译者乔治·诺曼·克拉克是英国历史学家,传主伊拉斯谟(Desiderius Erasmus,1466—1536)是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时期著名的人文主义者。约翰·赫伊津哈是欧洲文化史权威,他的主要代表作已经有中文译本。我与他间接相知二十来年,在阅读、翻译和研究马歇尔·麦克卢汉的过程中了解到他的《游戏的人》;两年来又直接和他对话,先翻译了他的《游戏的人》(花城出版社,2007),接着又翻译了他的《中世纪的秋天》和《伊拉斯谟传》,由此结识了两位荷兰大师,通过他们了解了荷兰文化,通过他们进一步去学习人类共同的人文主义传统。乔治·诺曼·克拉克是英国历史学家,以学术成就封爵,著作等身,代表作有《英国简史》、《剑桥近代史》、《17世纪史》、《近代早期欧洲史》、《17世纪的战争与社会》、《都铎王朝后期》、《牛顿时代的科学与社会福利》等。作者赫伊津哈和传主伊拉斯谟相隔四百年,但他们的心灵是相通的。赫伊津哈之所以要为伊拉斯谟树碑立传,不仅是想要继承和发扬他的学问,而且是想学习他宽容的态度和反战的立场。伊拉斯谟是绝对的和平主义者,赫伊津哈对两次世界大战也持坚定的反对态度,1922年成书的《伊拉斯谟传》就透露了他的反战立场。赫伊津哈擅长印欧语文学、欧洲文化史、比较语言学和比较文化,代表作有《中世纪的秋天》、《游戏的人》、《伊拉斯谟传》、《明天即将来临》、《文明复活的必要条件》、《愤怒的世界》、《17世纪的荷兰文明》、《文化史的任务》、《历史的魅力》、《痛苦的世界》等。伊拉斯谟是欧洲北方最著名的人文主义者,通晓希腊语和拉丁语,终身用拉丁文写作,翻译和校订了大量古代典籍和《圣经》,创作了大量的人文著作,把人文主义思想传遍欧洲,对当代和后世都产生了重大影响。他的代表作有《新约圣经》(希腊语和拉丁语双语版)、《圣哲罗姆文集》(9卷)、《愚人颂》、《格言集》、《基督教君主的教育》、《基督徒士兵须知》、《论自由意志》、《箴言集》、《对话集》等。《伊拉斯谟传》是一面镜子,我们借以审视传主的生平和成就,同时又观照15世纪末和16世纪初的荷兰和欧洲。这一面镜子既反映了风起云涌的宗教改革,又折射了传主心静如水的隐士情怀;既透视了伊拉斯谟的历史深度,又折射了赫伊津哈的批判精神。在中世纪文化的评价、古典学问的追求、印欧语文的掌握、温文尔雅的人性、色彩斑斓的学问、好学深思的精神、乱世之中的平和、抨击暴政和战争的立场上,作者和传主是那么相近相通。《伊拉斯谟传》共21章,再加伊拉斯谟书信22封,有几个突出的重点:第五章《人文主义者伊拉斯谟》,第六章《渴望神学》,第九章《愚人颂》,第十一章《神学之光》,第十二、十三章《伊拉斯谟的思想》,第十四章《伊拉斯谟的性格》,第十六章《宗教改革》,第十八章《与路德论战》和第二十一章《结语》。第五章的重点之一是介绍他初期的重要作品《格言集》,这是古代经典名句集萃,加上他自己的理解、评注与发挥,体现了他的人文主义精神。伊拉斯谟迅速成为欧洲北方人文主义者的典范。
内容概要
本书介绍了15、16世纪之交著名的人文主义学者伊拉斯谟的传奇一生以及代表作品。本书犹如一面镜子,我们借以审视传主的生平和成就,同时又观照15世纪末和16世纪初的荷兰和欧洲。这一面镜子既反映了风起云涌的宗教改革,又折射了传主心静如水的隐士情怀;既透视了伊拉斯谟的历史深度,又折射了赫伊津哈的批判精神。
作者简介
约翰·赫伊津哈(Johan HuiZinga,1872-1945),荷兰历史学家、文化学家。攻读印欧语-日尔曼语语言学,1897年获博士学位;先后在荷兰和德国的莱顿大学、格罗宁根大学、莱比锡大学等著名大学执教,曾任莱顿大学校长;二战期间对法西斯占领者持严厉批判态度,1945年荷兰解放前夕被迫害至死。他擅长印欧语文学、欧洲文化史、比较语言学和比较文化,代表作有《中世纪的秋天》、《游戏的人》、《伊拉斯谟传》、《明天即将来临》、《文明复活的必要条件》、《愤怒的世界》、《17世纪的荷兰文明》、《文化史的任务》、《历史的魅力》、《痛苦的世界》等。
他在世时已经成为欧洲文化史尤其是荷兰文化史的权威。其著作经久不衰,《中世纪的秋天》和《游戏的人》均已在国内出版,而且《游戏的人》已经有三个译本问世,《中世纪的秋天》的新译本也即将推出。他在中国学界的影响还在上升。
书籍目录
中译者序英译者序第一章 童年时代和青少年时代1466—1488第二章 修道院读经1488—1495第三章 巴黎大学求学1495—1 499第四章 初访英格兰1499—1500第五章 人文主义者伊拉斯谟第六章 渴望神学1501第七章 艰难岁月:在卢万,巴黎,英格兰1502—1506第八章 在意大利1506—1509第九章 《愚人颂》第十章 三访英格兰1509—1514第十一章 神学之光1514—1516第十二章 伊拉斯谟的思想第十三章 伊拉斯谟的思想(续)第十四章 伊拉斯谟的性格第十五章 在卢万1517—1518第十六章 宗教改革的初期岁月第十七章 在巴塞尔1521—1529第十八章 与路德论战,走向保守1524—1526第十九章 与人文主义者和宗教改革家的舌战1528—1529第二十章 晚年第二十一章 结语伊拉斯谟书信选人名索引 中译者后记中译者简介
章节摘录
伊拉斯谟高度珍惜和谐、和平与和善,但他很难在现实生活中看见这些价值。他感到理想幻灭。在短暂的政治乐观主义之后,他不再说起黄金时代,而是用沉痛的话说起罪孽深重的时代、最不幸福的时代、最难以想象的堕落的时代。(第152页)五、丰厚的遗产伊拉斯谟达到了其他人文主义者难以企及的高度,成为欧洲北方的“圣人”、“明灯”、“巨星”。他是彻底的国际主义者,居无定所,四海为家,逐学术和出版而居,以结识各国一流学者为荣。他是旗帜鲜明的和平主义者,《和平之控诉》、《论教会的和谐》、《未经战乱者的无知》表明他反对战乱,《尤利乌斯被拒于天堂之外》讽刺好战的教皇。他清理和净化的古典文化和基督教文化、他大智若愚的思想、他的教育主张、他的博学机智和幽默都成为后世宝贵的遗产,难怪我们21世纪的中国人还要学习他。伊拉斯谟享年七十岁,但他个子瘦小、终生病弱、痛苦不堪,四十岁就自称老态龙钟,并随时准备了却余生,能够活到七十岁实在是一个奇迹,能够成为宗教界和学术界的明灯更是奇迹。奇迹当然要靠奇才。他的传世之作《愚人颂》和《基督徒士兵须知》都是几天之内一气呵成的,他的《阿尔卑斯颂歌》是在翻越阿尔卑斯的马背上吟诵而成的,这就是天才。他少年时代在修道院里就成了小有名气的诗人,写一手漂亮的拉丁文诗歌,这就是天才。他的诗风清丽、晓畅、平易。“我的诗作里没有风暴,没有山洪冲决河岸,没有任何夸张的豪言壮语;语言极为俭省。我的诗作紧守疆界,而不是超越疆界,我宁可拥抱海滩,而不去劈波斩浪。”(第105页)他二十九岁初闯巴黎就名震欧洲,这不能不说是天才。他三十五岁开始学习希腊语,在三年之内就掌握了希腊语,并能够翻译和校正希腊古典文学、古典文献和《新约圣经》。须知,他的学习是在繁忙的读书写书之余,几乎是靠无师自通的自学。这不能不说是天才。然而天才离不开勤奋。他几十年如一日、夜以继日、夙兴夜寐、废寝忘食、笔耕不辍,即使在舟车劳顿的旅途、在震耳欲聋的印刷厂、在病入膏盲的晚年,他都能够气定神闲地创作。他写作时总是满怀激情。在巴塞尔的弗洛本出版社工作时,他仿佛是在“磨房里推磨”,写作、校订、督察、印制了几本书,“八个月内就完成了六年的工作”。他的文字清晰、流畅,他的活泼、风趣、想象、兴味和幽默使他的文字富有魅力;他的一切作品对同时代人都具有难以抗拒的诱惑力;直到今天,一旦开卷读他的著作,我们也会沦为他的俘虏。他的全部才能使他成为文艺复兴精神的完美代表。首先是他形之于外的论述。他的文字绝不模糊、晦涩——总是容易理解的。一切如行云流水,如一股清泉。其调子、修辞特征和语气听上去总是那么恰到好处。(第113页)《格言集》收录数以干计的希腊和拉丁格言警语、历史名句,再加上他调侃戏谑的评说。这些名句互相参照,使读者能够学习写作。在《丰富多样的语言》里,多种表达的妙语扑面而来。以“你的来信使我非常高兴”、“我想快要下雨了”为例,他为每句话列举了50种不同的句式。(第115页)《愚人颂》也达到了无与伦比的艺术水准,既不失轻松的喜剧幽默,也不曾落入露骨的粗俗窠臼。只有能够在诡辩术的钢丝上名副其实地翩翩起舞的人,才能够达到这样的艺术水品。在《愚人颂》里,伊拉斯谟自始至终在深刻真理的边缘上翱翔。虽然《愚人颂》是献给那个时代的作品,但它能够以轻松活泼的调子驾驭如此浩繁的内容,所以它仍然使今天的我们受用无穷。我们应该记住:《愚人颂》是名副其实的嬉笑怒骂之作,但它的笑声值得玩味、发自内心。(第75-76页)伊拉斯谟的教育实践和理论是一笔丰厚的遗产。青壮年时代,为了谋生而聚徒授业的时候,他就编订了不少拉丁文读本和写作教材,比如《常用通俗语手册》、《丰富多样的语言》、《书信指南》、《论学习方法》。此外,他的传世名著《格言集》、《对话集》和《寓言集》也发挥着教谕的功能。再者,他还写了一些教育专论,比如《基督教君主的教育》、《君王的婚姻教育》、《论男孩的礼貌教育》、《论童蒙的自由教育》、《论儿童的成长与文理教育》等。他的翻译达到了至善的境界。他记述翻译欧里庇得斯悲剧的体会说,那“真是绞尽脑汁、呕心沥血啊,凡是进入这种翻译领域的人都会感觉到个中甘苦”。(第205页)他主张译家博学、严谨:“因为把地道的希腊语翻译成地道的拉丁文需要译者具有非凡的艺术家才能,他不仅需要有丰厚的学识,而且要有驾驭两种语言、玩赏语词于指尖的才干,况且他还必须具有极其机敏的头脑和敏锐的目光。译事之难难到几百年间无一人得到学界的一致认可。以诗译诗,而且原诗又如此多变和陌生,译事之艰辛就不难想象了。欧里庇得斯不仅时间上离我们久远,写的又是悲剧,而且他的剧作文字洗练、结构紧凑、不尚虚饰,不多一词一符;所以即使改动或省略一词一符,那也是一种罪过。”(第205页)他主张忠实于原文,不同意意译:“一方面,我不赞同西塞罗容许并实践的意译(我几乎要非常不客气地说不赞成);另一方面,作为经验不足的译者,我宁可犯过分小心的错误而不是过分自由地翻译。我宁愿在沙滩徘徊踟蹰,也不愿意沉船在大浪中挣扎。我宁可让学界抱怨译文没有文采、没有诗意美,也不愿意缺乏对原文的忠实。最后需要表明心志的一点是……如果我履行翻译职责时宁可准确地再现原文的质朴和优雅,而不是用我不熟悉的夸大其词,他们就不应该抱怨我,因为我从来不会钦佩那种夸大其词的风格。”
后记
两年前,张晓红博士和花城出版社委托我翻译荷兰史学家约翰·赫伊津哈《游戏的人》,接着她和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又希望我翻译赫伊津哈的《伊拉斯谟传》和《中世纪的秋天》。如今,《游戏的人》刚刚面世,《伊拉斯谟传》和《中世纪的秋天》不久也将出版,我感到由衷地高兴。在读书和译书的过程中,从麦克卢汉到赫伊津哈再到伊拉斯谟,我追寻这些精神大师的足迹,受益无穷,其乐无穷。他们生活的时代跨度四百年,他们的思想跨度却是人类的整个文明史,他们的思想深度是超越时代的,具有持久的生命力。他们三人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并非身处学术中心,却做出了问鼎学术核心的跨地域、跨时代贡献。麦克卢汉是加拿大人,赫伊津哈和伊拉斯谟是荷兰人,他们的祖国都不是欧美学术中心。从学术边陲进入学术核心极其困难,必须具备若干条件,最重要的条件不是他们的天才,而是他们的勤奋、国际视野和历史深度。他们都嗜书如命,因而能够扫描全世界的学术成就,洞穿全人类的文明进程。荷兰是一个地域小国,地处北欧边陲,却是文化大国,近代以来涌现出数以十计的世界级文化巨人,中国人比较熟悉的博学鸿儒就有:人文学者伊拉斯谟、哲学家斯宾诺莎、数学家克里斯蒂安·惠更斯、国际法先驱雨果·格劳秀斯、大画家伦勃朗和凡·高,等等。真可谓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中国历史上的大汉大唐都以恢宏的气势促进了人类的文化交流,让我们以大量的气度、广阔的视野、精明的洞察引进人类文化中最优秀的成果,同时又创造并输出一流的文化成果,以迎接中华盛世的来临。感谢本书责任编辑魏东先生的辛勤劳动。又:本书注释除标明“英译者注”、“原注”之外,皆为中译者所加。
编辑推荐
《伊拉斯谟传:伊拉斯谟与宗教改革》由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