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建筑鉴赏语言

出版时间:2008-9  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作者:王其钧 主编  页数:238  
Tag标签:无  

前言

  中国在建筑文化等方面,与世界上的大部分国家相比,不但有自己的鲜明特色,而且就中国国内来说,不同的民族与地区建筑文化也有不同的特点。在中国的众多民族中,汉族人口最多,分布最广,各方面的发展也最为繁盛、快速。因此,汉族风格的建筑分布最广、数量最多,总体来说成就也最大。当然,其它少数民族也创造了光辉灿烂的建筑文化,像藏族工匠营造的拉萨的布达拉宫,可以说是中国古代建筑史上的奇葩。  概括地说,大约有七种主要的独立建筑体系在古代世界存在过。但是由于各种主客观的原因,像古埃及、古代西亚、古印度、古代美洲等这些独立的建筑体系,要么流传不广,要么早已中断。现在公认的世界三大建筑体系中,伊斯兰教建筑的历史相对短些,而中国建筑和欧洲建筑延续的时间最长,分布的区域最广,成就也最为辉煌。本书关注的是中国古代建筑。

内容概要

  本书关注的是中国古代建筑。本书中所举建筑实例,除了部分依据特定阶段的历史而举的例子外,多是选择建筑较成熟、完备时期的形式来介绍与分析。而且,建筑实例都尽量选择此类型中较有代表性或著名者。这是本书的一个特色。因为这是一本教材,所以文字的写作相对严肃一些。但这又是一本艺术欣赏性的选修教材,因此笔调又相对轻松,用了一些传说和故事,以增强可读性。在此真诚地希望广大学生或读者,能从本书中了解一些建筑艺术知识,掌握一定的赏析建筑艺术作品的方法。

作者简介

王其钧,教授。1954年生于江苏徐州。1996年获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建筑历史与理论专业博士学位。同年移居加拿大,先在多伦多大学建筑学院工作,后任自由撰稿人,专职从事建筑艺术书籍的写作,并任台湾大地地理出版社特邀记者和插图画家。现任教于中央美术学院建筑学院。
  王其钧教授出版作品颇丰,代表作品有在台湾南天书局出版的《中国传统民居建筑》,获1993年度台湾图书最高奖——金鼎奖;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出版的十卷本《中国古建筑大系·民间住宅建筑》,该丛书荣获1995年中国图书最高奖——国家图书奖。

书籍目录

序言第一讲  辉煌与壮美——宫殿第二讲  防御的堡垒——城池第三讲  浩然之大美——长城第四讲  铺锦又列绣——皇家园林第五讲  卷幔入镜中——私家园林第六讲  地下御天堂——陵墓第七讲  宣教之伽蓝——佛教殿堂第八讲  禅悟之浮图——佛塔第九讲  祀神与祭祀——礼制建筑第十讲  天国与仙境——道教和伊斯兰教建筑第十一讲  山光亲水色——亭与景观楼阁第十二讲  闲和与严静——学府书院类建筑第十三讲  礼乐与寄情——牌坊、戏台与桥第十四讲  四方之风俗——民居第十五讲  木构架营造——中国古代建筑的基本特点附录一:中国古代建筑年表附录二:参考书目

章节摘录

  第一讲 辉煌与壮美——宫殿  原始宫殿之情形  在我们的观念里,一听到“宫殿”二字,也许首先就会把它和古代帝王联系起来。因为帝王与宫殿理所当然地搭配,天衣无缝,无可怀疑,而且在我们的观念里已经根深蒂固。然而事实是这样的吗?  甲骨文的“宫”字是一个象形字,上部是一个穴居形式的小屋顶,下面的“口”字表示天窗和屋门,合起来也就是一座最简单的穴居小屋。它最初不过是房屋的泛称罢了,不论是平民还是帝王之室一律称“宫”。直到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宫”字才属于帝王居室专用,并和有着“高大建筑”意义的“殿”字相连,逐渐成为我们今天所理解的“宫殿”。  在这一章节中,我们要说的宫殿建筑就是单指古代帝王所居的宫室。宫殿建筑是中国古代传统建筑中非常重要的类型之一。   宫殿建筑的历史发展  中国古代的帝王是神圣的,是普天之下唯我独尊的。自从秦始皇一统天下,在历史上第一个以“皇帝”的身份自居后,以后历代的帝王都逐渐提高自己的称谓,头衔有了,那么用什么来表明自己是天下之王的身份呢,巍峨高大、壮丽无比的宫殿就是最好的证明。  中国古代宫殿建筑的发展大致经过以下几个阶段:  原始土屋阶段。夏、商时代,虽然已经跨入了奴隶社会,但此时瓦还没有出现,所以即使贵为帝王宫室,依然多为“土筑草覆”,这是较为低级、原始的做法。周代较之前代,在建筑结构上更趋于完善。  春秋战国时期,瓦开始广泛用于宫殿建筑。瓦的大量应用,促使各诸侯、霸主开始竞相营造高台宫室,如战国时的齐都临淄城、赵都邯郸城中,都有高台宫室遗址。高台是由夯土筑成,台上为木构架建筑,屋顶覆瓦。高台使宫殿建筑终于摆脱了原始的土屋状态,这是中国建筑历史的一大飞跃,对后世产生的影响难以估量,以至于后来辉煌壮丽、震惊世界的唐代大明宫等宫殿建筑都带有高台基。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中国古代建筑鉴赏语言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