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采访战

出版时间:2008-6  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作者:[美] 哈雷特·阿班  页数:335  译者:杨植峰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美国记者阿班在华十五年,适逢中华民国历经多重巨变:北洋系统由盛及衰,国民党一脉则随北伐兴起;欧美势力在革命打压下委顿,日本势力则日益坐大。因地位尊崇,各国政要无不奉他为座上宾,中方如蒋介石、宋美龄、宋子文,日方如松井石根、须磨弥吉郎等,皆与之过从甚密。其报道则覆盖国民革命、蒋冯阎大战、九一八事变、西安事变……一直到上海孤岛时代的最后一刻。可以说,中国历史这十余年的每一起伏、每一皱褶,无不通过他的键盘,传递给全球大众。  史家知道的中国现代史是干枯的事实,而阿班提供的一个个侧面与细节,来自美国记者的独特视角,鲜活得带着汁水,而且向不为我等熟知,因而填补了空白,提供了参照,使历史更形丰满完整。

作者简介

哈雷特·阿班(Hallett Abend,1884—1955),生于美国俄勒冈州,一生未婚,无子嗣。他向不喜循规蹈矩的生活,在斯坦福大学刚念到三年级,便辍学当起了实习记者。去国前,已在报界足足浸淫了二十一年。1926年来华,一待就是十五年,后十二年为《纽约时报》驻华首席记者。著述颇丰,作品包括《苦难中国》、《华尔传》、《一半人为奴,一半人自由:这割裂的世界》等。
  杨植峰,1962年生,1984年毕业于复旦大学中文系,目前是澳大利亚Cellbikes公司董事。著有长篇小说《梨香记》,并有中短篇小说散件各文学刊物。

书籍目录

译者序卷一 中国苏醒了 一 只身来到动荡的中国 二 沙面的白人成了惊弓之鸟 三 孙中山晚年秘密曝光 四 从上海转往北京 五 执掌《英文导报》的日子 六 投入《纽约时报》怀抱 七 京津美军备战国民革命军 八 济南惨案独家报道 九 混乱的国民政府 十 遭国民政府驱逐未果 十一 宋子文出面和解 十二 掀舆论营救被捕的胡适卷二 日本推进中国 一 日本将占满洲无人信 二 夺满洲只是日本第一步 三 日本人的高薪诱惑 四 现场采访一·二八事变 五 目睹日本蚕食华北 六 卖国谣言甚嚣尘上 七 1936年的中国时局 八 独家新闻:西安事变 九 与莫斯科的双重关系 十 向蒋介石面陈对形势意见 十一 南京路遇误炸死里逃生 十二 美舰“帕奈号”被袭真相 十三 日本人在上海撒野 十四 欲学日语反引狼入室卷三 世界进入战争 一 日方要员纷纷登门警告 二 东京为承认汪精卫闹分歧 三 深陷战争泥潭寻求喘息 四 住所突遭日本兵搜查 五 《时报》捅出日本加入轴心国 六 日本便衣狠下毒手 七 宪兵队刺杀计划流产 八 日美战争一触即发 九 中国人民终将当家作主 十 战后并非太平盛世结语 一个驻外记者的感慨译名对照表

章节摘录

插图:

编辑推荐

《民国采访战》是《纽约时报》驻华首席记者阿班回忆录。自由主义的报道理念为新闻而生的记者狂人遭遇变革方兴的古老中国闪转腾挪于现实的夹缝,采访学中的孙子兵法。此书讲的是美国式的新闻采访实践,而施展的场所,却是变革方兴的古老中国。阿班自由主义的新闻观念及美国式的采访操作,处处与中国现实起碰撞冲突。西方记者的常规技能,不足以应付中国的情况,他必须去应对,去适应。有时使狠,有时使巧,有时妥协,却要死守真实与公正的底线。阿班以记者的亲身体验,写出这采访历史中的一幕幕。读下来,在看到历史风云的同时,也见识了历史是怎样被投射到传媒。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民国采访战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64条)

 
 

  •   1926年年初,时年42岁的美国人哈雷特•阿班从旧金山出发,登上一艘老船“西伯利亚战神号”前往远东。最初,这似乎只是阿班这个不安分的美国人一次偶发新意的长途旅行,但当他踏上中国的土地后,一段传奇却在他身后展开。留下许多让人回味的记忆。阿班旧作《民国采访战》就是他对在中国15年生活的一段回忆,从1926年年初到1940年年底,这15年岁月几乎贯穿了民国的所有重大历史进程,而这本书则不啻为对这段历史的最好诠释之一。《民国采访战》并不等同于一般意义上的回忆录,作者身在其中,只是一个线索式的人物,而通过他的串联,民国的种种仿佛历历在目,顿时清晰起来。对于民国,我从来不吝惜自己的溢美之词,但同时也为这个时间国人所受苦难感到深深悲哀。由于长久以来的政治原因,我们对民国总有这样那样的误解,但通过史料的解析,这份迷雾逐渐被拨开,而民国在我们眼前也逐渐清晰起来。中华民国在大陆的历史,通常而言,就是1911到1949这三十余年,而这三十余年,恰恰是中国追寻民族自我认同,追寻现代化的重要过程,这三十年的历史,中国经历了由分裂走向统一的漫长道路,又经历了由统一走向分裂的痛苦,而这种分裂的隐痛,至今都还在碰触着国人的神经。民国前期的种种,最为重要者当可归结为两点,其一是中国取得形式上的统一,其二就是日本的侵华战争。而这两段往事,也恰恰书写出了民国最重彩的两笔,至于之后的国共内战,在民国史上的地位反而显得不那么重要了。阿班在书中的记录,也是围绕这两个重心而来,其间,那些亲历上述历史事件的人物,都在阿班笔下变得清晰可读。在这本书中,阿班对于日本侵华的记录,更值得回味。这段历史在以往的书写中,由于种种政治原因,在我们面前呈现的都不是历史的原貌,面对一个分崩离析的中国,面对咄咄逼人的日本,面对国际社会的冷漠,这需要何等的勇气才能坚持抗战?需要何等的勇气才能恪守大片国土沦丧的惨局?于是乎,我们可以知道,那些以往饱受批判的历史人物,其实是中国取得抗战胜利的大功臣,在历史上所能留下的也必然是一片褒扬之声。阿班作为一个新闻记者,也一直恪守了这个行业的职业操守,作为记者而言他无疑是非常成功的,即使在美日即将交恶的情况下,阿班在书中所展现的报道,依然恪守了公正、公平。当然,这些由阿班来说并不恰当,但几十年后的后人来看这段历史,自然会非常明了。民国时期的中国,是处于愚昧与文明的并行之中,在《民国采访战》中,我们可以看到那些先贤的种种大才之举,较之今人,并不逊色,同样也可以看到那些依旧愚昧,甚至荒唐的人们的举动,而这些人往往读来让人叹息。但也正是这样,才构成一个丰满的民国。与其说《民国采访战》是一本记者的自传,我个人觉得倒不如说它是民国的一副风情画卷,在这之中,可以看到一个优秀新闻记者的良知与高超的职业技能,更可以在其中看到那些为缔造现代中国的人们付出的种种努力。在书的倒数第二节,阿班将其定名为“中国人的中国”,在那时的他或许已经预感到,废墟之上站立起来的中国必然会拥有更为强健的姿态,而这种姿态里,蕴含了中国人的奋勇、聪慧与不屈。合上书的最后一页,那些书中的场景,更如电影画面一样在眼前流过,刹那仿佛万籁俱寂。心情也仿佛随着阿班离去时的落寞一般,在太平洋的波涛间起伏。
  •   阿班的《民国采访战》

    无论是从置身事外的观察者角度看民国初期社会现实,还是了解在动荡不堪的时空中作者是以何种价值观生活处事,阿班的《民国采访战》都是值得一读的。但对于其中、其时祖国广大同胞所承受的无法想像的巨大苦难,真是难以让人释怀。

    阿班的职业是记者,经过一番周折,入职“纽约时报”后来成为首席记者。
    他的职业水准和操守非常令人敬佩。
    对于没有直接或多个间接证据的事件,绝不予报道,即使1937年身处与南京近在咫尺的上海,本书对“南京大屠杀”只字未提。
    但是文中也提到阿班与日本陆军大将、南京大屠杀元凶松井石根相交甚笃,不知道是否有其他原因。

    另外,读者也会从中看到,我们所熟知的“九.一八”、“第一次淞沪战争”等事件是如何驱动,包括其日期选择都是精心策划的。


    虽然从他最初国内辗转多地评价都非常差,到抗战时期,表现出对中国及人民的同情和对中国文化的欣赏,但读者也应清楚地认识到他及他的国家那“超乎理性”的立场。

    为了避免美日开战,曾经策划赴日会晤日本当权内阁,但由于时报总部反对未能成行。
    由于与美国与日本在当时,非常可观的经济利益,以及美国对日本实力和野心的估计不足,导致美国一来对远东地区莫不关心甚至纵容,二来在美日宣战初期极为被动。

    在中国前后采访十几年,对远东地区的情况可以说是了如指掌,也是国民党、日本外交及军方、俄国和美国的座上宾。
    从一开始报道中日冲突,得到日本天皇赠送的礼物,到后来淞沪战争日本人开始收卖,到最后直接进入惩罚到肉体消灭。
    他才被迫离开中国。
  •   阿班的这本书里面,很多内容是历史上的热点,但却遗忘了阿班这个亲历者的记叙,不知道是故意视而不见,还是根本不需要看见。不过至少这本书现在出版了,可以看到很多热点事件的另一种说法。阿班作为纽约时报的驻华首席记者,成了国内各方势力和想在中国分一杯羹的国家的不可忽视的人物,这就是媒体的力量,媒体成为第四种权力,才是民主最好的保障。
  •   本书记录的是1926年到1943年间,中国所发生的事情,作者以一名外籍职业记者的身份,客观的描述了那个时期的国内情况,作者为当时纽约时报驻华首席记者,所以拥有比别人更独特的资源和优势了解许多珍贵事件(大多数是当时日本对华的政策),本书由助于我们客观理解当时发生在中国的事情,并且从新认识了蒋介石、张学良、宋子文、孔祥熙等人,尤其是宋子文和孔祥熙,当时绝对是国家的精英,并非我们小时候学的4大家族。。
  •   历史事件亲历者的回忆往往是最珍贵的资料,阿班生活在中国的时间是民国的后半段,主要是与国民党统治时期和抗日战争期间,有很多历史碎片很珍贵,难得的是比较真实有趣,值得研究这段历史的人参考。
  •   挺好的一本书,而且特别好读,两个晚上就看完了。还是人家老美会写东西,国内页不是没有好记者,关键是写不出来,美国记者的训练还是好。书里面的内容不光看着过瘾,也告诉我很多中学历史里面没有讲(不知道为啥不讲)的东西,比如孙中山联俄容共之后向欧美国家求援、济南事变是中国军人首先开火等等。这些好像在别的关于历史的书里面也看不到,我就有点纳闷了,中国的作家到底是不会写还是不敢写呢?
  •   史料翔实,故事娓娓道来。对那个年代记者的采访环境和技巧有了更多了解,受益匪浅。作者对新闻的“预感”,对局势的判断,很犀利。
  •   做记者的巅峰状态,不是为了新闻,而是为了历史。
  •   辛亥革命后,中国国内百废待兴,外部强敌环饲,那是的有志之士其忧国忧民的心情可想而知.蒋无疑是那个年代的最大功臣,但由于种种原因,大陆对此隐而不谈.我们这个年代的人,受了教育,对这段历史简直是空白,更谈不上客观的评价,悲哉,中国胜者王侯败者寇的历史逻辑.
  •   从此书中,我们能感受到一位来自美国的名记笔下的二十世纪20-30年代的中国社会。虽然并不是当时社会的每个层面,但由于笔者的职业特点,你能够感受到这段时间中那种种牵动和改变中国命运的事件。作者文笔简练且翻译的非常温润,读起来非常令人舒服。
  •   在现今这个不甚自由的空气下,这本书又能让我们看到历史的一丝真实!!
  •   对民国时期的中国相当感兴趣
  •   民国时候的中国,从一个外国人眼里看来,是很奇特的。
  •   从另一个角度了解民国时期的事情,感觉很不一样。学生运动,工人罢工,还有各种团体的冲突。很真实,也很让人又感触。
  •   从另一个角度了解中国历史
  •   外国人写中国,可读
  •   这本书不错,很多细节问题值得了解,推荐。可以从更多方面了解那个时代。
  •   虽然有失偏颇,但基本细节把握很准,尤其后半段都是作者亲历,可以作为正史佐餐。
  •   翻译得很用功 文笔也还不错 像是中国人写的
    但还是有些小问题 有些词显得过于现代 比较说“超级”“最最”等词
    译者的文笔很流畅 但还有个吹毛求疵的问题 就是说英文结构在某些地方还是依稀可以看见 没有调整好~
    不过,要我译 是译不出来了 译者的中文比我好哈 呵呵
  •   读罢,会有再读的冲动。。。
  •   书还不错。。。。
  •   從另一個角度了解歷史
  •   有许多不为我们所知的第一手材料。
  •   不错,十分喜欢,值得收藏,受益非浅。
  •   《傅山的世界》是一本不多见的好书。虽着眼傅山,但展开的却是十七世纪中国书法的宏观图卷,其封面,版式,内文,注释,纸张,字体,犹如夕阳老藤,一见之下,令人忘俗。她虽然是一本艺术史,但我辈读之朗朗,应可吸引其它学科学者,治者,闲来陶冶,当为快事;访碑,藏拓,攻金石,隶书,留心章草……读之,不仅对傅山--这个明末清初的学者,书法家的人生轨迹了然于心,更对独尊的帖学一统江湖的地位,如何在此时被碑学所打破解了谜团。这其实是作者1996年在耶鲁大学博士论文的基础上写就的,作者白谦慎虽系半路出家攻读艺术史,但对明末清初历史及书法史,多有专研,再通过炉火纯青的汉字体现,遂成传世佳文。王家葵的《近代书林品藻录》不妨作为延伸阅读,这样,对于近代书法的径脉,可有一个完整了解,巧的是,为其作序的事正好是白谦慎,白谦慎点评道:虽不是条分缕析的宏观论述,但富有洞见的评论却给人反复玩味的启迪……继《民国采访战》后,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推出了《民国密码战》,中文版作序者为《民国采访战》的译者杨植峰,赫伯特.雅德礼写成此书后,在美国被禁40年才重见天日,其中多有传神细节,对了解军统的历史颇具参考价值。读杨奎松的书,就像太监叫春,不能淋漓,爽到极致,这当然与作者的身份有关,就像这本《民国人物过眼录》,立场含蓄,琵琶遮面,也不能全怨他,聊胜于无。之所以,捧场李菁的《往事不寂寞》,是向她的勇气和敬业精神致敬,一个涉世不深的女生,拾取了遗珠一串,尽管视角并非宏大无遗,但值得一书。
  •   作为记者,他是十分敬业的,为了事实真相,他不顾安危深入一线。这对一个有责任的新闻记者来说,也是必须这样做。看了此书后,我觉得我们的记者应好好向他学习,读读这本书,我想是会有收益的。
  •   可读性比较强,反映了那个时代的中国,体现了一个记者的职业道德,但是没有体现人最基本的正义感
  •   不错的书,里面讲记者发稿的潜规则,很好
  •   第一人称的记述很有真实感。给我们描述了一个不一样的蒋氏家族和当时的民国政府,换个角度看问题,很不错~
  •   这是本不错的书,可以从另一个角度看看历史,可以读一下。
  •   不错的,给家人买的,他喜欢看历史类图书!
  •   很不错的一本书。由其喜欢该书结尾对中国局势的预测。
  •   提供了另一个视角,让我们感受那个时代,还不错。
  •   有点像作者的流水账,所以繁琐了些,估计看到后面就会好一些
  •   值得一看,尤其是前半部分。作者的机遇也是很难得的。
  •   喜欢这种文字,经历过的,特别喜欢作者写到的一些普通民众或者官员的衣着言行,感觉与自己想像的完全不一样,又感觉这才是真正的中国人。
  •   阿板的书,值得一读。许多内容与GCD的宣传不一样。
  •   从老外的视角看看当年的乱相
  •   这些记录权且算是野史吧,能很好的补充所谓正史
  •   翻译的不是特别好。从文字角度来说不是很满意。但是新闻业务上可以学到些东西的。
  •   虽然他接触的范围较广,但对共产党领导的抗战了解不算充分,所以,这一块记述较少。
  •   基本上内容是比较新鲜的,但不够全面,算是能了解一个侧面吧,印刷和装帧一般 。
  •   一般,不建议买感觉写得不严谨,系统……
  •   书刚到,刚开始看。书的印刷质量还不错。书是朋友推荐的。
  •   开始还有点新鲜感,后来就看不下去了
  •   文风幽默。文笔犀利。不留情面。言辞入里。而且,狠辛辣,很真实。很鲜活。似乎就是他在面前再跟你聊天。讲了一段历史。既是阿班个人的回忆。又是那一个时代的声响。他对于历史人物的刻画,丰满了我们简单的教科书上、刻板的印象。每一个人物都鲜活了起来。包括很多“党史”教材中语焉不详的人物。事件。事实。在书中,我们看到了一个专业的、敬业的、职业的记者,是怎么扬在这个远离故土的,远东战场上,忠实地记录、反应,思索,甚至依靠新闻记者的敏感直接的预测到很多大事件的发生。是一本好书。值得一看。绝对。。。。。。
  •   无论从史学还是新闻学角度都是本不错的书~ 特别是对于致力于西方新闻事业的读者而言~~~~
  •   一口气读完的。此书使我从不同的角度了解了很多民国的大事件,非常有意思。
  •   阿班写此书时带着对日本的强烈的厌恶感,但还不失公正。对中国来说,他的感情很复杂,但绝不是完全站在美国利益一方,尤其没有“帝国主义”的情绪。文章写了很多历史细节,尤为难得。
  •   与一般的记者不同,阿班的权力可谓只手遮天,各国军政外交要人都要让他三分,有时还要看他脸色行事,甚至巴结逢迎。其对于时局之评论也不偏不倚且博深切明,与别不同,实在难得!
  •   这是一本很好的书,从西方人的角度来看民国的一些历史事件,非常值得一看!
  •   从另一个侧面看民国史,观点算是中立吧
  •   本想从书中学点新闻战采访技巧的,结果越读出了国难时期作为中国人的悲惨景况.当代新闻人,切莫忘记肩上的重任,为中华民族的和平崛起,我们要共同努力努力再努力.
  •   物流就不说啥了。书的底面很脏,还有很多折痕。
  •   买了一直没空看。今天才发现,竟然有些地方的文字都没印上去,鬼哪。能不能换啊?
  •   很好的书。温故书坊的系列书,广西师范的好书。但到手的书居然潮乎乎的。这次换封底了,被严重挤压过,无书香,有霉味。这样品相的书根本不应该出库。我很无言。忙 、累是肯定的,但无疑缺了一点责任心。说了多次,我都难为情了。本来想给三星,但对书不公平。
  •   外国人眼光其实更客观
  •   这本书是朋友推荐的。拿到手后,纸张之薄,印刷之差,我连翻阅的心都没了,感觉用正版的钱买盗版的书,郁闷……
  •   为着新闻理想 学习学习再学习
  •   这本书很好。这里借地说话:孔大侠的书也是好书,这没的说。但是卓越不厚道,关于《千杯不醉:孔庆东看北大》的广告(前100名购书者买1赠1本《口号万岁》) 似乎没有兑现,更可气的是,该书的评论好像特别难以打开,同一时间我打开了别的书的评论,这又增加了我的怀疑。希望卓越能够解释一下。我的mail:ywyanwang@163. 阅读更多
  •   思路清晰 文字爽利
  •   这是我看到的最好的一本写采编业务的书,这是我看到的最好的一部回忆历史的书,无论从文字叙述上,还是整个书所显示的价值观上都堪称一流。另外,它幸有一个号的译者。
  •   有严重的折叠现象,影响了书的美感和收藏价值。投诉卓越服务质量的严重下降。还有上海地区的投递代理,服务急差,不按时投递 。
  •   书的粘胶都要掉了,很难过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