盖普眼中的世界

出版时间:2008年7月  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作者:约翰·欧文  页数:459  字数:350000  译者:张定绮  
Tag标签:无  

前言

  约翰·欧文历年来发表的评论与演讲中,始终坚持,好故事是好作品的必要条件。他给自己的定位是个说故事人,他只在意如何把故事讲好,引人人胜。他笔下的人物有时性格不近情理、言行乖张,但读者不会认为这种人不可能存在;他描绘的情节经常匪夷所思,但我们不会说这种事不可能发生。欧文认同的宗师是十九世纪小说大家狄更斯,秉承报章连载小说的流畅灵动,在社会言情的框架上掌控读者的情绪。“作家的任务就是身历其境地设想每一件事,使虚构也能如个人记忆般栩栩如生。”再加上生命的反省与圆融,欧文就确定了他文学家的地位。而且还特别值得称道的是,欧文的文字别具一种诡异的幽默感,能够把悲哀至极的场面,写得滑稽突梯,让读者笑中带泪,甚至哭笑不得,进而留下深刻的印象。就文学形式而言,《盖普眼中的世界》前后呼应密切、四平八稳。书中至少呈现了三种不同的世界:马可?奥勒留眼中的世界、班森哈维眼中的世界,以及盖普眼中的世界。奥勒留是古罗马皇帝,也是后世景仰的哲学家,电影《神鬼战士》里那位知人善任却看不破人心险恶,被阴狠毒辣的儿子杀死篡位的皇帝就是他。他眼中看到一个悲观、消极、凡人无力改变的世界:“人生在世,一生不过一瞬,生命变幻不居,感官犹如微弱星火,肉体无非蛆虫饵食,灵魂乃不安的漩涡,命运一片黑暗,名誉难以捉摸。到头来,有形肉体似水循环复始,灵魂尽成梦幻泡影。”这段话被盖普多次引用,书中托盖普名义创作的短篇小说《葛利尔帕泽奇宿舍》,就是这种世界观的阐释。《班森哈维眼中的世界》是另一篇书中书,也算在盖普名下,书里第一章全文照录,内容充满狂乱、暴力、愚昧、猜疑、疏离、无助。无论如何防范,悲剧总在最近的阴影里窥伺下手的机会,所有的人到头来都是命运的输家。不论如何强壮、机警、美丽、富有,都改变不了“一片黑暗”的命运;爱欲情仇“尽成梦幻泡影”,看不到妥协或救赎。它是盖普处于人生最低潮时期完成的作品。“在盖普眼中的世界里,我们都患了末期绝症。”这是全书最后一句话,仿佛是盖棺论定。但《盖普眼中的世界》发展到最后一章《盖普身后事》,消极的色彩已淡化,大部分谈的都是盖普理想中的世界——虽然他自己无缘生活在其中(根据书中提供的数字,盖普出生于一九四三年底,死时三十三岁,他的命案大约发生于一九七七年初,《盖普眼中的世界》首次出版于一九七八年,却谈到他死后二三十年间发生在所有钟爱的人身上的事,这些事只能解释成作家盖普的临终之梦)。这一章的节奏明显地比较舒缓、祥和,对人生中无可回避的各种失望与伤害,采取比较宽容的立场;角色学会放下愤怒、自残,用比较豁达的态度迎接超乎个人意志力控制的阴错阳差和欲念拖磨,不再挣扎得遍体鳞伤。欧文在故事的大架构上,以精纯的文字,细腻真实地铺陈生命中的成长与学习,读完有股破茧重生的畅快。盖普的故事非但没有在盖普死的时候就结束,甚至正值《盖普跟中的世界》出版的二十周年,欧文在一九九八年出版的长篇小说《寡居的一年》中,假角色之口提出他的创作观,书中一位成名作家在新书发表会上宣称:“我的小说不讲观念——我没有观念要表达。我从角色开始写……一本小说不企图解释任何事,就只是一个故事。”他这样的强调,令人格外觉得有趣,因为《寡居的一年》在很多方面都可视为《盖普眼中的世界》的翻案。两书的主要角色同样几乎全都是作家与编辑、拈花惹草的父亲和一群苦闷的弃妇、父母为了弥补在车祸中失去的儿子而生育的女儿、年长妇人与年轻男孩通奸、根据欧洲嫖妓经验写的书、追踪与保护涉嫌谋杀的女子的警察、强暴受害人壮烈的复仇行动,甚至对“听不见的声音”、“不想出声的声音”背后隐含的危机感夸大的阐释……重复出现的元素不胜枚举,使人无法相信这仅是巧合。但这两本书却又真的是讲两个截然不同的故事。这么一来,欧文这番声明就有了自相矛盾的双重意义:一方面,两本书都真的只是为说故事而说故事;另一方面,却又是强调故事性比什么都重要的佐证。其实欧文在《盖普眼中的世界》第十章里,已经做了很好的示范。他给孩子讲床边故事,一个故事可以有无数个版本,只要听众提出质疑,讲故事的人就随时修改:“盖普玩这种把戏从来也不厌倦,但海伦早就觉得烦。他总是等她问:哪个部分?哪部分是真的,哪部分是编的?然后他会告诉她无关紧要;她应该告诉他,哪部分她不相信,然后他就去修改那个部分。她相信的部分都是真的;她不相信的部分都得改。如果她全部都相信,那就全都是真的。他是个棘手的说故事人。如果真相适合故事,他会毫不尴尬全盘讲出来;但如果真相妨碍故事的发展,他也会毫不犹豫把它改掉。”对欧文(以及盖普)而言,“真实”决定于听到的人是否相信。我们生活在今天八卦、假消息充斥的世界里,天天有《罗生门》上演,早已见怪不怪。欧文高明的是:对他而言,“变动不居”不仅是人生的真相,也是一件趣味无穷的玩具和阅读乐趣的来源。

内容概要

美国当代著名作家约翰·欧文的成名作,一部丰富、睿智而幽默的作品。故事的主轴是一个叫盖普的男人,他有个出身豪门望族的名人母亲珍妮。珍妮是未婚妈妈,她说:“我要一份工作,也要一个人住,我想要一个小孩,可是我不想为此跟人分享我的身体或人生。”于是她一手扶养盖普长大,并花了许多精神扩展盖普的视野,甚至花钱让他和妓女一起过夜……在欧文的生花妙笔下,盖普的世界虽是个想象的世界,但这个世界中的恐惧与快乐、愤怒与爱、复杂与纯真,以及在悲剧与喜剧之间轮转的故事,却照亮了真实的人生。

作者简介

约翰•欧文,John Irving,当今欧美文坛最知名最畅销的小说家之一,被美国文坛泰斗冯内果喻为“美国最重要的幽默作家”。他的小说叫好又叫座,不仅赢得书评界的一致好评,而且赢得全世界范围内读者的礼赞。1999年,欧文以《苹果酒屋的法则》(The Cider House Rules)一片,拿下奥斯卡金像奖改编剧本奖。他的作品曾被翻译成20余种语言文字,欧洲各国都有他作品的译本,备受瞩目与肯定。他的代表作有《寡居的一年》、《盖普眼中的世界》、《苹果酒屋的法则》(The Cider House Rules)、《新罕布什尔旅馆》、《为欧文•米尼祈祷》等。

书籍目录

译序——虚构与记忆/张定绮1 慈济医院2 血红与靛青3 他的志愿4 毕业5 马可·奥勒留在这城去世6 葛利尔帕泽寄宿舍7 色胆包天8 第二个孩子、第二本小说、第二次恋爱9 永远的丈夫10 巷里的狗,天上的孩子11 劳夫太太12 海伦的决定13 瓦特感冒了14 马可·奥勒留眼中的世界15 班森哈维眼中的世界16 第一个刺客17 第一场女性主义的葬礼18 伏流蛙的习惯19 盖普身后事后记

章节摘录

  1 慈济医院一九四二年,盖普的母亲珍妮?费尔兹,在波士顿的电影院里,因杀伤一名军人而遭逮捕。当时日本刚轰炸过珍珠港,社会大众对军人特别包容,而且忽然问,所有人都变成了军人,但珍妮仍坚持对所有男人(尤其是军人)的劣行绝不宽假。她在电影院里接连换了三次位子,但每换一次,那个军人却反而凑得更近,最后她被迫紧贴在散发阵阵霉味的墙角,正放映新闻短片的银幕,也大半被柱子遮住,这么一来,她打定主意,绝不再起身换位了。但那名军人却再一次挪过来,凑坐在她身旁。那年珍妮二十二岁。她进大学没多久就办了退学,转入护校。她很喜欢护士工作,并以名列前茅的成绩毕业。她是个运动健将型的年轻女郎,脸蛋总是红扑扑的;头发又黑又亮。母亲总看不顺眼她走路大摇大摆,手臂甩得高高的,像个男人婆;她的臀部瘦削结实,背影也像男孩。珍妮觉得自己的乳房太大;过于醒目的双峰,常使她觉得自己活像一个“容易到手的烂货”。她才不是那种人。事实上,她之所以决定从大学退学,就是因为发现父母送她上韦斯利,主要目的无非是让她找个好家世的男人交往、结婚。韦斯利是她两个哥哥推荐的,他们向父母保证,韦斯利的女孩很受看重,在婚姻市场上行情看俏。珍妮觉得她的教育只不过是一种消磨时间的高级手段,好像一头母牛,一辈子就等着插人工授精管。号称她主修的是英国文学,但在她看来,班上同学唯一想学的就是套牢男人的手腕,她弃文学改习护理,一点也不觉得可惜。她认为护理知识可以马上派上用场,而且学护理没有什么不可告人的动机(后来她在那本著名的自传里,批评护士爱对医生卖弄风骚的时候,她已经不做护士了)。她喜欢护士制服的简单不花哨;上衣可以掩饰她高耸的胸部;舒适的鞋子颇能配合她明快的步伐。值夜班时,她还可以读点书。她一点也不怀念那些大学男生,你要是不听他们摆布,他们就闹情绪,摆哭丧脸给你看,要是听呢,他们就践上了天,不把你放在眼里。她在医院里碰到的男人以军人和上班族居多,这些人表达他们的企图比较坦率、不做作;你要是肯给他们一点甜头,他们再看到你时,多少还有点感激的意思。但忽然之间,所有的人都从军去了——通通变成那副大学男生自以为是的德行——珍妮就再也不跟男人打交道了。“我妈妈,”盖普写道,“是匹独行狼。”费尔兹家族靠卖皮鞋起家,不过费尔兹太太娘家是波士顿望族,姓威克斯,嫁过来时也带了点钱。费尔兹家族经营鞋业有成,多年前就不住在鞋厂里了,他们搬到新罕布什尔州狗头港一栋铺木瓦片的滨海大宅。珍妮不值班就回家住——主要为了讨母亲欢心,也为了证明给这位家主婆看,她的谈吐与道德水平丝毫没有退步,因为母亲总说她“当护士是作践自己”。珍妮经常在波士顿北站跟哥哥们会合,一块儿搭火车回家。他们遵守费尔兹家训,每逢搭火车从波士顿去缅因州,一定坐车厢右边,回程时一定坐左边。这是老费尔兹先生的意思,他也承认车厢这一边的风景难看无比,但他坚持,每一个费尔兹后裔,享受自由自在、丰衣足食的生活之余,必须饮水思源,面对供给他们优渥生活的丑陋财源。费尔兹鞋业的总批发仓库设于哈维希尔,当火车驶离波士顿时,它位于车厢右侧,回程时则在左侧,挂着一面高高的广告牌,画一只迎面踏来的大工作靴。硕大无比的广告牌,君临铁路调车场,无数条铁道的缩影反映在鞋厂窗户里。那只气势慑人、直逼而来的大脚下方,有这么几行字:费尔兹体贴足下无论在工厂在田野!(译注:“田野”原文fields,与费尔兹为同一词。所以这句广告口号以“费尔兹”始,也以“费尔兹”终,这,大概就是它最大的特色。)费尔兹也生产护士鞋,每次女儿回家,费尔兹先生都会送她一双护士鞋;珍妮积了总有一打。而一口咬定女儿离开韦斯利是自毁前程的费尔兹太太,每当女儿回家,也都会送一份礼物。费尔兹太太给的是一个热水袋,至少她是这么说的,珍妮也是这么相信的——她从来连包装都没拆开过。母亲总问:“亲爱的,我上次给你的热水袋还在吗?”珍妮会思索一下,估计自己多半把它忘在火车上或扔掉了,于是答道:“可能弄丢了,妈妈,不过真的不需要再给我了。”费尔兹太太就把藏着的包裹拿出来,硬要女儿带走;里头装什么东西在药房包装纸下完全看不见。费尔兹太太会说:“拜托,珍妮,多加小心。千万要用它啊!”身为护士,珍妮觉得热水袋实在没多大用处;她以为这玩意儿无非是种予人心理慰藉的旧式道具,让人窝心,却也蛮可笑。但总是有几包这种东西,会被她带回波士顿慈济医院附近租赁的小房间。她把它们搁在壁柜里,里头已塞满了一盒一盒的护士鞋——也都还没有拆封。她觉得跟父母很疏离,每每念及他们在她小时候多么悉心照顾她,然而,一到某个特定时刻,就忽然中断亲情,开始对她有种种要求,不禁百思莫解。好像人都被要求,在很短的一段时间里吸收足够的爱,然后在更长的时间、更严酷的环境里,完成某些义务。珍妮离开韦斯利,选择护士这么平庸的职业,就等于是打破循环,自绝于家人,他们也都好像不由自主地逐渐断绝了跟她的联系。对费尔兹家族而言,如果珍妮去当医生,或念完大学,设法找个医生嫁,就会恰当得多。她每次跟哥哥、母亲、父亲见面,彼此都觉得不自在。大家都有股愈来愈陌生的尴尬。 珍妮想,所谓家人,想必就是这么回事了。她想,如果自己将来有小孩,即使他们长到二十岁,也一定要像他们两岁时一样疼爱他们;他们到了二十岁,说不定还更需要你。两岁需要什么?医院里,小婴儿是最好伺候的病人。年龄愈大,需索愈多,也就愈发没人理、没人疼。回想自己的成长过程,珍妮觉得像生活在一艘大船上,却不曾看过轮机室,更不懂里头搞什么花样。她喜欢医院的方式,一切都简化为进食:东西吃了是否有益,吃下肚会到身体哪儿去。小时候她从没见过脏碗盘;事实上,她一直以为,女佣清完桌面,就把碗盘都扔了(这是她获准进厨房之前的事)。牛奶车每天早晨送瓶装牛奶来,珍妮总以为那辆卡车也把当天要用的碗盘送来——那声音,玻璃瓶乒乒乓乓碰撞,跟女佣在紧闭的厨房门后头、清洗碗盘时弄出的声音很像。珍妮五岁时才第一次见到父亲的浴室。她是有天早上,尾随父亲古龙水的味道而找到地头的。她发现一座蒸气腾腾的淋浴间——以一九二五年的标准而言,算是非常现代化——专用的小便器,一大排跟她母亲的梳妆用品截然不同的瓶瓶罐罐,珍妮还以为找到的是一个偷偷在她们家居住,多年未被发觉的神秘男人的巢穴。事实也确实是如此。医院里,每件东西的去向珍妮都一清二楚——她也逐渐明了每样东西毫不稀奇的来源。但在她自小长大的狗头港,家里每个人都有专用的浴室、私人的房问,每个人专属的房门背后,都挂着专属的镜子。医院里不重视个人隐私;没有秘密这回事;想照镜子,就得跟护士要。珍妮小时候获准独个儿去探索的神秘所在,就只有地窖和每星期一例行装满蛤蜊的大陶缸。珍妮的母亲会在周一晚上在蛤蜊上洒玉米粉,每天早晨再拿用管子引进地下室来的新鲜海水冲洗。到了周末,蛤蜊都养肥了,沙也吐净了,每只都肥到原来的壳装不下,伸出淫猥的肉柱,懒洋洋地浮在盐水上。星期五晚上,珍妮帮厨子拣蛤蜊;碰触肉柱不会缩回去的,就是已经死了。珍妮要来一本介绍蛤蜊的书。她阅读各种有关蛤蜊的知识:它们如何进食、如何生殖、如何成长。这是第一桩她完全了解的事——它们的生活、性、死亡。狗头港的人类可没那么容易理解。珍妮在医院里弥补了失去的时间;她发现,人类其实不比蛤蜊更神秘,也并不会更有吸引力。“我的妈妈,”盖普写道,“对很多微妙的差别都麻木不仁。”蛤蜊与人之间至少有一个显著的差别,她应该能分辨,那就是多半的人多少都有点幽默感。问题是,珍妮没什么幽默感。当时波士顿的护士圈子里流行的一则笑话,珍妮听到后一点也笑不出来。珍妮工作的波士顿慈济医院,简称波市慈济;马萨诸塞州立综合医院,则简称马州综合。另外在布莱姆还有一家彼得?班特医院。(译注:彼得?班特应为这家医院创办人或要纪念的对象的姓名,但在美式俚语中,彼得[peter]一词亦指男性性器官,班特[bent]则有“弯曲”之意。)笑话说,有一天,一个波士顿的出租车司机载到一名男子,客人从人行道跌跌撞撞走过来,差点就双膝跪倒在街上;他痛得脸孔胀成紫茄色;不知是呛着了,还是一口气转不过来,看得出他说话也有困难。司机替他开了门,把他扶上车。男子一头栽在后座椅子前的地板上,胸口压着膝盖。“医院!医院!”他喊道。“彼得?班特吗?”司机问。那是最近的一家医院。(译注:亦可理解为:“老二弯了吗?”)“比弯了更糟,”男子呻吟道,“我猜摩莉把它咬断了。”珍妮很少觉得笑话好笑,这则尤其无聊;珍妮的态度非常明确:老二笑话一概谢绝。老二可能碰上的麻烦,她不是没见识过;小孩还不是最糟的。她当然也见过不想要小孩的人,一旦怀了孕就愁眉苦脸;珍妮想,不该硬要他们生小孩——虽然她主要是同情那些生不逢辰的小孩。她也见过真心要小孩的人,看了他们,她自己也想生一个。珍妮想,有朝一日,她也要个小孩——一个就好。但问题是,她竭尽所能避免跟老二打交道,男人她更是连边都不想沾。珍妮目睹的老二治疗都是在士兵身上。美国陆军直到一九四三年才享受到发现盘尼西林的好处,很多士兵要到一九四五年才有机会注射盘尼西林。一九四二年上半年,送进波士顿慈济医院的老二,通常都施打磺胺药剂和砒素。磺胺噻唑治疗淋病——要喝大量的水。盘尼西林发明前,治梅毒是用新六。六;珍妮认为,性行为的后果大抵就是如此——把砒素搀进人体化学机制,设法把原有的机制清理干净。另一种用在老二上的局部治疗,也会用到大量的水。珍妮经常从旁协助这种消毒手术,因为手术过程中需要密切注意病人;有时甚至得抱紧他们。手术很简单,就是注射约一百CC的液体到阴茎里,让它在流回来前,对尿道系统来个突击大扫除,每个人经过手术,都不免有点疼痛。发明这种治疗器材的老兄,姓范伦坦,跟情人节纪念的那位范伦坦是同宗,所以这种器材就叫大情人灌洗器。范伦坦医师的灌洗器经过改进,乃至被其他灌洗工具取代之后,很长一段时间,波市慈济的护士还是把这种手术叫做大情人治疗术——珍妮想,这倒是对大情人一种很适切的惩罚。“我妈妈,”盖普写道,“没什么浪漫情调。”电影院里那名军人刚开始换位子——刚开始蠢动——的时候,珍妮就很想用大情人灌洗器对付他。但她没有随身携带灌洗器;那东西太大,不好塞在手提包里,而且还需要病人相当程度的配合。她身边只有一柄小手术刀;她随时都带在身边。那可不是她从手术室偷的;刀已经被丢弃,刀尖有道很深的豁口(可能曾经掉在地板上或水槽里)——做精细的手术已经不成了,但贯彻珍妮的要求还不成问题。起先,它戳破过她皮包里的丝质夹袋。后来她找到半截温度计的旧套子,扣在刀尖上,就像自来水笔的盖子。珍妮见那名军人坐到她旁边的位子上,大模大样把手臂搁在他们应该共享(真荒谬)的扶手时,就取下了盖子。他把长长的手臂伸直,搭在扶手上晃动,像马匹为了赶走周围的苍蝇而不停抽搐身体那样。珍妮一手捏着皮包里的手术刀,另一手用皮包紧压着白制服的裙摆。她想象自己那身护士制服像一面神圣的盾牌般闪闪发光,旁边这败类却基于某些恶毒的动机,深受她的光芒吸引。“我妈妈,”盖普写道,“一辈子都在防备企图抢她皮包和图谋不轨的人。”电影院里那名军人要的倒不是她的皮包。他摸她的膝盖。珍妮提高声音,清清楚楚地说道:“你的脏手别来碰我。”好几个人回过头来。“唉,少来啦!”军人咕哝道,他的手飞快探入她的制服,发现她大腿紧紧并拢在一起,也发现他整条手臂,从肩膀到手腕,忽然间像西瓜般被划开一道口子。珍妮干净利落地割裂了他的徽章和衬衫,割开了他的皮肤和肌肉,在手肘处露出了骨头。(后来她告诉警察:“要是我真想杀他,我会割裂他的手腕。我是护士,我知道怎么让人流血。”)军人哇哇大叫,站起身又倒下去,他举起没被割的那只手臂痛击珍妮,重重打了她一耳光,她整个脑袋都嗡嗡响。她用手术刀回击,从他上唇割下一片形状、厚度都与大拇指差不多的肉。(“我没打算割他的喉咙,”后来她告诉警察,“我只想割掉他的鼻子,可是没得手。”)那军人哭嚎着,四脚着地,摸索到走道上,冲向光亮的门厅寻求庇护。电影院里有个不知什么人吓得嘤嘤啜泣。珍妮在电影院座椅上把手术刀擦干净,放回皮包,并用温度计套子将它盖好。然后走去门厅,那儿传来大声呻吟,经理从门口向黑压压的观众探问:“这儿有医生吗?帮个忙!有医生吗?”护士是有的,她去尽己所能提供协助。军人看到她,就昏了过去;并非因为失血过多。珍妮很清楚脸部伤口流血的情形;那是骗人的。他手臂上的裂伤倒是很深,得立刻处理。这名军人绝不至于流血致死,但除了珍妮似乎没有人知道——血流得那么多,又有那么多喷溅在她的白制服上。他们很快就明白是她下的手。电影院服务员不肯让她碰昏厥的军人,有人拿走了她的皮包。疯护士!疯狂刀手!珍妮很冷静。她以为,只要花点时间,等真正的主管机关了解情况,就会真相大白。但警察对她也很不客气。“你跟这家伙交往很久了吗?”第一个在回分局的路上问她。另一个稍后问她:“你怎么会以为他要攻击你?他说他只不过是毛遂自荐。”“这小武器还真厉害,蜜糖,”第三个对她说,“你不该带着它满街走。这是自找麻烦。”所以珍妮等她哥哥来厘清一切。他们都在一河之隔的哈佛法学院。一个还是学生,另一个已经开始教书。盖普写道:“两人都一口咬定,律师这行业很低俗,但研究法律却是至高无上。”他们到达时也没带来安慰。“妈妈的心粉碎了,”一个说。“要是你留在韦斯利就好了,”另一个说。“单身女子自卫,”珍妮道,“还有更理所当然的事吗?”但一个哥哥问她,能否证明她不曾跟这男人来往过。 “我不会告诉别人的。”另一个悄声说,“你跟这家伙交往多久了?”最后事情搞清楚了,警察查明这名军人是纽约来的,有老婆和一个小孩。他在波士顿度假,而更重要的是,他很害怕消息传回老婆那儿。

媒体关注与评论

  1、就我个人的领会,欧文是位本质上非常单纯的作家。但由于太过单纯, 以致和这个不单纯的世界产生了龃龉,反倒令人觉得他的现代性更加明显。这种独特感真是不得了!如此的独特与激进,希望有更多人能够理解。  ——村上春树  2、约翰·欧文的第四部小说令人百读不厌,情节错综复杂,并且是自我影射的。透过形式上的千折百回,这本小说也是研究女性运动时代的家庭生活,同时还是探讨现实如何被幻想所扭曲的论文。欧文先生说故事的才情是如此卓越不凡,以至于他能以耸人听闻且没有结局的通俗情节剧,忠实完整地重建我们的时代。  ——纽约时报编辑年度选书编辑评论  3、一本出色的小说……作者对人生精微处的细腻观察与描写,尤其扣人心弦。  ——纽约时报  4、约翰?欧文是美国最重要的幽默作家。   ——冯内果  5、至今尚在人世的作家当中,几乎没有一个比得上欧文。   ——华盛顿邮报《书的世界》  6、约翰?欧文是美国最具想象力与热情的小说家……他拥有十倍于其他作家的想象力。  ——丹佛邮报  7、一旦和纯粹而沉重的康拉德、浓烈而幽微的福克纳、锐利而絮叨的贝娄或佻达而炫奇的罗斯相较起来,欧文的小说总能在更多浪漫传奇式的悬疑和惊奇的交织之下让读者往复穿梭于倍胜于这些大师们所点染或镂刻的现实。   ——张大春

编辑推荐

  《盖普眼中的世界》是美国当代著名作家约翰·欧文的成名作,一部丰富、睿智而幽默的作品。“好故事是好作品的必要条件。”作者在本书中充分发挥了他的写作观,而获得美国国家图书奖。1,此两种为著名小说家约翰?欧文最畅销的代表作,一出版即受到作家斯蒂芬?金、村上春树以及《纽约时报》、《洛杉矶时报》、《时代周刊》等的高度评价。2.两书均被改编为同名电影,由名导演名演员共同演绎完成(盖普一角由好莱坞著名影星罗宾?威廉姆斯担当)。上映以来好评如潮,票房大赚,足见其原作的魅力。3.约翰·欧文在当今美国作家中声名显赫,在全世界拥有广泛影响,作品以多种文字在全世界范围内发行。日本作家村上春树对其推崇备至,翻译了欧文的主要作品的日文版;台湾作家、学者张大春对欧文也礼敬有加,热情撰文推介其书。4.约翰·欧文作品在内地也拥有超高人气。我社本次隆重推出其最畅销的两部代表作品的简体字版,精良而完整,对于约翰·欧文迷来说,绝对是巨大惊喜加超值享受。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盖普眼中的世界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34条)

 
 

  •   在书店逛的时候,无意中看到这本书,黑不咙咚的,和另一本《寡居的一年》,也是黑不咙咚的。无疑被寡居两个字吸引了,多翻了翻,觉得还行。店员马上说这书卖得好,比《盖普》卖得好。俺笑了笑,就走了。后来无意中看到了一些关于约翰欧文的书评。貌似写关于《盖普》的书评比《寡居》的书评多,普遍认定,前者艺术价值更高。后来,我就在当当网买了《盖普》。这书比《寡居》多一个译者序和作者后记。一直觉得,对于翻译过来的书最好是有这两个东西,毕竟异国的文化需要多一点线索才能更容易理解整个作品。不过有时,作品不是用来理解的,而是用来消遣的。这样一来,太阳春白雪的东西倒不太好。这书刚开始是很有故事感觉的,作为一部故事性的小说,这一点做得很好。语言的幽默非常自然。不是山姆大叔式的肤浅感觉,而是浸透着人性的普遍光辉。后来故事又有故事,不禁感叹作者的想象力。最让人意外的是全书有两个章节以马克奥勒留冠名,这家伙的《沉思录》可是成了时下的畅销书啊。如此以来细细阅读,觉得这本书探讨的主题挺沉重的。一种是父爱,父亲对于失去孩子的恐惧,其实也是人类普遍的对于失去身边最重要的东西或人的恐惧;一种是两性的关系,总是能不经意地触动你对当下的一些思考。总的来说,算是不可多得的好书吧。呵呵恐怕跟《寡居》相比,要输在书名上了,跟时下畅销的《追风筝的人》《大象的眼泪》比要输在眼泪指数上了。因为国人的同情心不是一般的大,是相当的大,可以这么说边缘人的故事当然比中产阶级的故事更吸引眼泪,反过来,中产阶级的生活可能还是比边缘人的生活更有诱惑力。这也是一本反应美国中产阶级生活的书,也是一本反应作家生活的书。
  •   约翰.欧文的世界一个人的一生总是简单的。对于我们大多数人来说,所能经历的生活是有限。文学作品是通向更广义层面的另一种隐秘生活的秘道。约翰.欧文是我最近寻找到的“另一个世界”的纪录者。约翰欧文很幽默,他可以让你开怀大笑,可就在你爆笑的时候,你忽然觉得自己不该笑,是啊!也许该哭。这就是约翰.欧文的魅力。他的幽默是另类的,不是红色的,也不是黑色的,而是一种灰。从极浅的灰,让你静静的笑,到越来越深的灰,让你爆笑到想哭,最后却让你仍欲哭无泪、欲笑无声,直至哭笑不得。但却存留了一种生活的感悟,你相信这也是一种生活。触及约翰.欧文纯属偶然,在书店看到一本名为《寡居一年》的小说,翻了翻介绍,感觉似乎是很知名作家的很知名的作品(我不是学文学的,对这一领域并不了解)。开始读《寡居一年》觉得是喜剧,很吸引人的开始,牵携着一种略带忧伤的幽默,说故事的人有一种让人欲罢不能的语言魅力,如流淌的溪流,涓涓的涌动,淡然的诙谐,透着五彩的忧郁,夹杂生活的残酷,所有这些是约翰.欧文的写作特点,他自称是“说故事者”,但是位拥有神奇魅力的说故事者。他的另一部小说,我在当当网上购买的《盖普眼中的世界》具有同样的魅力。在约翰.欧文的故事世界里,每个人都有善良的一面,即使是那些可恶的讨厌者,他们依然有善良的一面,这就是生活,小说世界里的生活,不公平里有公平存在,很公平的事也蕴藏着不公平,很无奈,但社会就是这样,世界也是这样,在哪儿都改变不了,令人讨厌的善良的人们。你决定不了生活,生活决定你。所以,顺其自然吧!我喜欢读约翰.欧文的小说,他说,自己只是说故事的人,而绝不想教导你什么,他没有教育你的意思,也没有给予你新思想的意愿,只是在给你讲一个你爱听的故事。最后,你自己知道,你明白了。这就是生活!我喜欢!
  •   欧文的书有种很独特的风格,读之既感到幽默又感到有股淡淡的忧愁。我已经拥有此书的台湾版,但是竖排看得很累,现在又收藏简体版。
  •   喜欢欧文的书,所有他的书里面都执著的有一个或者几个写书的人,很可爱
  •   这是一个会讲故事的人,用温暖和忧伤讲述的关于漫长人生和爱的故事。看到最后,很难控制住快乐又感伤的泪水,简直泪流成河
  •   写评论 ,因为读了《寡居的一年》也看了电影《寡居的一年》,感觉都不错,就买所有该作者的书翻翻
  •   书比较脏,这是我在当当买书收到最脏的一本书。封面那就叫一个风尘仆仆呀~~不过书的好看度可以弥补这一缺憾。翻开读第一篇就已经被吸引,总之喜欢,要细细去读....
  •   真是一部绝妙的小说,构思巧妙、格局开阔,很好看的故事。
  •   在当代可以排得上前十吧,至少在我的心目中。
  •   是本不错的书,朋友推荐的,
  •   很好的视角,值得一看的书
  •   还没收到书,但是非常期待
  •   是在吴佩慈的微薄里面看到这本书的推荐,看到简介就下定决心买了~!还没有开始拜读,不过很喜欢当当网。书都很新,送货速度也很快~!
  •   价优,送货快
  •   内容很精彩 情节环环相扣 很好 推荐
  •   在最后作者点出“尾声”的意义,的确节约了不少脑细胞,哈哈
  •   品相还过得去
  •   整体不错,快递服务质量很好,态度很好。虽然书本有些旧,不过不碍阅读。支持当当!
  •   想小标题真的很费力啊~
    因为看了《新罕布什尔旅馆》才对约翰·欧文感兴趣的,于是买了这本,
    虽然排版不是喜欢的样子,但能买到已经不错了,
    今年买的书太多,没有计划,结果积压的未读的更多,于是开始空出时间来补速度。
    这本也在计划之列。
  •   书挺不错的,约翰欧文的想象力很丰富
  •   非常不错的书。做任何事情都不要极端,从盖普妈妈珍妮那里开始,就极端的生活,极端的厌恶男女关系,却生下了盖普。珍妮的成就也间接地影响了另一群人的极端,造成最终的悲剧。很不错,值得推荐。
  •   看完这本书我更愿意以一个父亲的角色来看盖普,让我最印象深刻的是小说在瓦特死后的那一段描述。对事故的描述在发生的那一刻嘎然而止。接下来的文字是劫后余生的一家人在狗头港的大房子里平静的疗伤。文字安静舒缓,每个人都在坚强的独自面对事故带来的痛苦和残缺。每一个人身上发生的伤害被一点一点慢慢的描述给读者。那种平静就像是刚刚经历过暴风雨的海面,平静却总有一种隐隐的让人不敢也不忍相信的痛苦在慢慢的弥漫开来。终于,在一个失眠的夜里,我们透过盖普夫妇对瓦特生前和事故发生过程的回忆,看到了那个深藏在每个人心底的痛苦。当我读到那一刻,才明白什么是真正的透彻心肺的痛苦,什么是让人避尤不急却又无处可避的痛苦。劫后的一家人用各自不同的方式舔舐着自己的伤口。坚强而孤独。也许是这样的,在大痛苦面前,每个人心上的伤只能靠自己慢慢抚平。
  •   盖普眼中的世界。。。。我需要看第二遍。。
  •   盖普的人生可用这句话,人生苦短来形容。好书。
  •   作品的开头就特别有新意,吸引你继续往下读。虽然中间有些段落让人觉得有些乏味,可只要坚持下去,会发现故事发展得非常出乎意料。买这本书的动机是冲着畅销书的名义,看完以后觉得的确名符其实。但前提是,你是一个喜欢思考并对生活充满困惑的人,相信你会喜欢这本书。
  •   还没看完整本书,是因为觉得要找个合适的环境以及时间完成!
  •   我是看评价买的。
  •   书质量还不错,内容还没看完 ,感觉不错的哦 慢慢看 值得买~~
  •   买来消遣的小说
  •   库存时间较长,黑色的封面,表面已经磨成灰白的了。
  •   其实对畅销书什么的不感冒,但这本值得一读。
  •   应该8错
  •   一种生活方式刚开始会很新鲜看久了就支持不下去了
  •   是因为此书太老了吗?所以身上才会如此布满灰尘。。。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