狂热分子

出版时间:2011-6  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作者:[美] 埃里克·霍弗  页数:204  译者:梁永安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本书主要探讨群众运动的一些共有特征,重点是陷入狂热的乌合之众的人格。长期与下层民众打交道的生活经历使作者发现,积极投身群众运动的往往是一些失意者。他们认为自己的生活已无可救药地失败,渴望逃离自我寻求重生,将生命托付给某项神圣伟业让他们感觉不错,整齐划一的集体生活令个人的责任、恐惧、无能得以掩埋。运动的领导者则刻意培养参与者的罪恶感,号召自我牺牲以获救赎。
  自1951年出版后,本书即被视为社会科学领域的经典之作,短期内行销50万册以上,被译成10余种语言,是多所大学政治系的必读书。书中俯拾皆是充满智慧的思想火花与一针见血的比喻,风格酷似法国思想家蒙田与帕斯卡尔的随笔。至今,其佳言警句仍不断被引用、辑录。

作者简介

埃里克·霍弗(Eric
Hoffer,1902—1983)的一生十分传奇,7岁失明,15岁复明,父母早逝,靠自学成就学问。长年从事码头搬运工作,1964年成为加州伯克利大学高级研究员后,仍未离开码头,其许多观念都是在码头工作中形成,因此他也被称为“码头工人哲学家”。1982年获里根总统颁赠总统自由奖章,生平著作超过10部,包括《激情心灵状态》、《变迁的磨难》、《我们时代的脾性》等,曾多次获美国国家图书奖,《狂热分子》(The
True Believer: Thoughts on the Nature of Mass
Movements)是他第一部和最著名的作品。

书籍目录

码头工人哲学家——霍弗其人及其书
序言 狂热分子的心灵
第一部分 群众运动的吸引力
 第一章 对改变的渴望
   宗教运动、革命运动和民族主义运动是热情的发电厂
   有成就感的人会把世界看成一个友好的世界,失意者则乐于看到世界急遽改变
   投身变革运动的,往往是那些觉得自己拥有无敌力量的人
   怀有大希望者的力量可以有最荒谬的来源:一个口号、一句话或一枚徽章 
当希望和梦想在街头汹涌澎湃的时候,胆怯的人最好闩起门扉
 第二章 对替代品的渴望
   通过认同于一件神圣事业而获得自豪、信心、希望、目的感和价值感
   逃离自我
   无私者的虚荣心是无边无际的
失业者宁愿追随贩卖希望的人,而不愿追随施予救济的人
 第三章 群众运动间的可替代性
   每一个积极吸收追随者的群众运动,都把敌对运动的成员视为其潜在信徒
   用一个群众运动压制另一个群众运动并非是没有危险的,代价也不一定便宜
每一个群众运动在某种意义上都是一场移民
第二部分 潜在的皈依者
 第一章 不受欢迎者在人类事务中扮演的角色
一个群体的性格和命运,往往由其最低劣的成员决定
 第二章 穷人
   悲愤会在它几乎得到补偿的时候最为蚀骨
   自我若是软弱无力,再多的自由又有何用
   狂热者对自由的恐惧尤甚于迫害
   兴起中的群众运动对家庭都会抱持敌意态度
   被统治者融合在一个整体中的程度愈深,个人落寞的情绪愈少
瓦解中的集体结构是群众运动萌芽的最佳环境
 第三章 畸零人
   暂时性的畸零人
永久性的畸零人
 第四章 极端自私的人
极端自私的人往往是无私精神最勇猛的捍卫者
 第五章 面对无穷机会的野心者
面对无穷的机会时,无可避免会看不起现在
 第六章 少数民族
在一个行将被同化的少数民族里,最容易被群众运动吸引的,是最有成就和最没成就的两类人
 第七章 烦闷者
在蠢动不安中,人们为改变现状者鼓掌叫好
 第八章 罪犯
爱国主义是歹徒的最后归宿
第三部分 团结行动与自我牺牲
 第一章 前言
无论团结还是自我牺牲精神都需要以自轻为前提
 第二章 促进自我牺牲精神的方法
   通过认同,个人不再是他自己,而成了某种永恒之物的一部分 
   群众运动给自己设定很多不切实际的目标,乃是其对抗“现在”的策略
   任何有效的主义,必须是“违反天性、违反常识、违反欢乐的”
   教义不是让人去理解的,而是让人去信仰的
狂热者无法被说服,只能被煽动
 第三章 团结催化剂
   群众运动不需要相信有上帝,却不能不相信有魔鬼
   共同的仇恨可以凝聚最异质的成分
   理论与实际愈是矛盾的群众运动,就愈是热衷把自己的信仰加诸别人
   “忠实信徒”的行为不管多么粗暴,他基本上都是一个恭顺服从的人
   成功的行动往往会带来自身的终结
“忠实信徒”永远不会觉得完整,永远不会觉得安全
第四部分 始与终
 第一章 言辞人
   造就法国大革命的是虚荣心,自由只是借口
   一个体制明明无能已极却能够苟延残喘时,当权者已经与言辞人结成紧密同盟
   优秀者信仰尽失,而低劣者激情澎湃
催生群众运动的知识分子的悲剧根源在于,他们本质上都是个人主义者
 第二章 狂热者
   如果狂热者是鱼,混乱就是水
   大部分的纳粹头子都有艺术和文学上的野心,却没有实现的能力  
没有外敌可以摧毁时,同一阵营的狂热者就会彼此为敌
 第三章 务实的行动人
   用失意者的愤懑情绪作为建筑一个新世界的灰泥
   真正的行动人意不在更新世界,而在拥有它
一个群众运动的活跃阶段结束,就会变成成功者的权力工具和失意者的鸦片
 第四章 良性与恶性的群众运动
   狂热者的盲目是他们力量的源泉,但也是他们智力贫瘠与情绪单调的原因
   所谓自由的传统就是反抗的传统
   把人民宗教化的能力是民主国家领袖的必备才具之一
狂热是一种灵魂的疾病
译名对照表

章节摘录

  第一部分 群众运动的吸引力第一章 对改变的渴望 当我们的生活朝不保夕,完全无力控制我们的生存环境时,就会执著于熟悉的生活方式。我们通过把生活模式固定化去对抗深深的不安全感。借此我们给自己制造了一种幻象:不可测性已为我们所驯服。1.宗教运动、革命运动和民族主义运动是热情的发电厂很多人参加革命运动,是因为憧憬革命可以急遽而大幅地改变他们的生活处境。这是个不言自明的道理,因为革命运动明明白白就是一种追求改变的工具。但较不为人知的是,宗教运动和民族主义运动一样可以是改变的手段。要实现迅速和巨大的改变,某种广为弥漫的热情或激情显然是不可少的,至于这种热情是由黄金梦还是由一个积极的群众运动诱发,则无关宏旨。在美国这里,自南北战争以来各种波澜壮阔的改变就是受到一种激情洋溢的气氛所驱动,而人们之所以会洋溢激情,则是因为感受到有无限自我改善的机会等在前头。不过,在自我改善是不可能或不容许的地方,如果要让声势浩大的改变得以实现和维系,则势必要在别的地方寻求热情的来源。宗教运动、革命运动和民族主义运动正是这一类普遍热情的发电厂。在过去,宗教运动是变革的主要媒介。宗教的保守性格是后起的事,是一度高涨的反抗活力沉寂凝固后的结果。一个勃兴的宗教运动带来的是全面的变革和实验——它会容纳来自各方面的新观点与新技术。以伊斯兰教为例,在其兴起的阶段,伊斯兰教乃是一种促进阿拉伯人团结与现代化的媒介。相似的,基督宗教对欧洲的蛮族亦起过文明化和现代化的作用。十字军东征和宗教改革运动,都是把西方世界从中世纪停滞状态摇醒的关键因素。但到了现代,能实现巨大而迅速变革的群众运动,则是革命运动和民族独立运动——它们有时是单独发生,有时是合并发生。论热忱、权势和情性的冷酷,彼得大帝大概不输许多最成功的革命运动或民族运动的领袖,但他却未能达成一个他向往的主要目标:把俄国转化为一个西化国家。原因是他无法在俄国群众当中注入激情。他要不是因为不觉得有此必要,就是不知道怎样把他的憧憬转化为一场群众运动。这就不奇怪,消灭最后一位沙皇的布尔什维克革命党人,应该会觉得自己与彼得大帝有血缘关系。因为彼得大帝的目标现在成为他们的目标,他们希望达成他未竞其功的理想。将来,布尔什维克革命会被史家大书特书的,除了建立共产主义经济制度的企图,还有就是把地球1/6的土地现代化的尝试。法国和俄国的革命最后都演变为民族主义运动。这个事实意味着,在现时代,民族主义乃是群众激情最丰富也最持久的源泉,而任何大变革计划想要取得成功,都必须利用民族主义的激情。有鉴于此,我们不禁怀疑,现在英国工党政府改变4900万人生活方式的大计之所以阻力重重,是不是就是因为它没有去营造一种狂热的气氛,没有许诺英国人民一些大而无当的远景。当代大部分群众运动的丑陋面貌,让高雅正派的工党领袖望革命激情而却步。不过,事态的变化仍有可能迫使他们采取较温和形式的沙文主义,以便让英国也得以“通过国家的社会主义化,达成社会主义的国家化”。日本在现代化方面的成功是惊人的,但要不是经历过一波民族主义运动,这样的成功大概是不可能的。同样的道理大概适用于一些迅速实现现代化的欧洲国家(特别是德国),它们的成功,某种程度上是拜民族主义热情的涌现与扩散所赐。有证据显示,亚洲国家想要复兴,应该借助民族主义运动多于任何其他媒介。凯末尔(Kemal Ataturk)之所以能够几乎一夜间把土耳其现代化,就是拜一个货真价实的民族主义运动之助。埃及则刚好相反。即便打从阿里(Mehmed All)统治的时候开始,埃及的统治者即已欢迎西方的观念,而埃及与西方的接触也频繁而密切,但因为从来没有发生过群众运动,其现代化显得步履蹒跚。犹太复国主义也是一种有助落后国家革新的工具,因为它可以把店主和脑力劳动者转化为农人、工人与士兵。要是蒋介石知道怎样发起一个扎实的群众运动,或者至少懂得怎样让因13本侵华而点燃的爱国激情维持不坠,那他现在说不定已被尊为革兴中国的巨人。但因为他不懂得这样做,所以才会被精通“宗教化”(religiofication)艺术的大师给推到一边去——所谓的“宗教化”艺术,就是给实际目的披上神圣大衣的艺术。至此,我们不难明白,为什么美国和英国(或任何西方民主国家)无法在唤醒落后和停滞的亚洲国家一事上扮演直接和积极的角色:它们不是无意就是没有能力唤起亚洲亿万人民的复兴精神。不过,西方民主国家倒是以一个间接和意料不到的方式唤醒了东方:它们点燃了仇视西方的激情。目前让东方从历时多个世纪的停滞中苏醒的,正是这种反西方的热情。尽管渴望改变往往只是人们投身群众运动的表面动机,但分析一下这种心理,说不定还是可以让我们对群众运动的内在动力有多一分的了解。因此.以下我们会先分析一下这种渴望的性质。2.有成就感的人会把世界看成一个友好的世界,失意者则乐干看到世界急遽改变我们都有一种倾向,那就是到自身以外寻找解释自身命运的理由。成功和失败无可避免会左右我们对周遭世界的看法。正因为这样,有成就感的人会把世界看成一个友好的世界,并乐于看到它照原样保持下去,但失意者却会乐于看到世界急遽改变。哪怕我们自身的处境是由能力、个性、外貌或健康等个人因素造成,我们还是会坚持向外寻找理由。所以梭罗(Thoreau)才会说:“如果一个人生了病,无法发挥身体功能,甚或是肠子痛……他就会动念去改革——改革世界。”失败者会喜欢把他们的失败归咎于世界,这是不难理解的。较不易理解的是,成功者内心深处同样相信——不管他多么以自己的远见、坚忍、勤俭和其他美德自诩——他的成功是环境中各种偶然因素加在一起造就的。哪怕他一直成功,他的自信仍然不会是百分百的。他不敢断言自己知道造就他成功的一切因素。在他眼中,世界是一个勉强取得平衡的天平,而只要这种平衡对他有利,他就不会敢去扰乱它。因此,抗拒变革和热望变革事实上是同源的,前者的激烈程度也可以不亚于后者。3.投身变革运动的。往往是那些觉得自己拥有无敌力量的人不满情绪并不一定会让人产生改变现状的渴望。要让不满加深为愤愤不平,还需要加入另一些因素。其中一个因素是拥有权力感。不管处境有多么可怜兮兮,那些对周遭环境又敬又畏的人不会想要去改变现状。当我们的生活朝不保夕,完全无力控制我们的生存环境时,就会执著于熟悉的生活方式。我们通过把生活模式固定化去对抗深深的不安全感。借此我们给自己制造了一种幻象:不可预测性已为我们所驯服。需要看天吃饭的渔夫、牧民和农人,以及敬畏大自然的原始人,全都是害怕改变的人。在他们眼中,世界就像操有生杀大权的法官。赤贫的人也一样,他们因为害怕周遭世界,所以害怕改变。当饥寒逼迫着我们的时候,我们过的是一种危险的生活。所以说,贫困者的保守性格和特权阶级的保守性格同样深厚,而前者支撑社会秩序的作用也不亚于后者。会不假思索就投身变革运动的,往往是那些觉得自己拥有无敌力量的人。发动法国大革命的那一代人都深信人类理性的全能和人类智慧的无边——诚如托克维尔(Tocqueville)所言,人类从来没有这样自负过,对自身的全能也从来没有过这么大的信心。随这种夸张自信而来的是一种改变现状的普遍热望,它会不请自来地在每一个人的心里冒出来。列宁和布尔什维克也是这样子,他们会无所顾忌地投入创造一个新世界,就是因为相信马克思学说无所不能。纳粹没有那么掷地有声的教义,但他们深信领袖不会犯错和新技术无所不能。要不是德国人相信闪电战和新的宣传技术可使德国无敌于天下,纳粹运动会不会进展得如此神速,其中不无疑问。即使是渴望进步这种良性的渴望,也是受到信仰支撑的:相信人类本质善良和科学万能。这是一种桀骜和冒渎的信仰,思考方式跟那些着手兴建“一座城和一座塔,塔顶通天”的人相差无几。他们都相信:“以后他们所要做的事,就没有不成就的了。”4.怀有大希望者的力量可以有最荒谬的来源:一一个口号、一句话或一枚徽章一般以为,只要是拥有权力的人,自然会对世界抱持傲慢态度,也易于接受现状的改变。但事情不总是这个样子。有权势的人有时也会像弱者一样胆怯。一个人是不是欢迎改变,更重要的不在于是否掌握权力,而在于是否对未来有信仰。有权力的人如果对未来没有信仰,就会用他的权力来排斥新事物,以保持现状。另一方面,极不切实际的梦想即使没有实际权力作为后盾,一样可以让人产生最大无畏的胆气。这是因为,怀有大希望者的力量可以有最荒谬的来源:一个口号、一句话或一枚徽章。没有信仰是有力量的——除非它也是一种对未来的信仰,除非它含有千禧年的成分。任何教义主张也是如此:如果想要成为一种力量的来源,它必须宣称自己是打开未来之书的钥匙。企图改造一个国家或整个世界的人,不可能单靠培养和利用不满隋绪成事。单是展示变革的合理性或诉诸强制手段亦不足以为功。他们必知道怎样在人们心中燃起一个极不切实际的希望,至于这个希望是一个天上的王国、地上的天堂、闻所未闻的财富还是统治世界,都无关宏旨。倘若共产主义者有朝一日能够征服欧洲和大半个世界,那将不是因为他们懂得怎样去煽动不满情绪或仇恨,而是因为他们懂得经营未来。5.当希望和梦想在街头汹涌澎湃的时候,胆怯的人最好闩起门扉因此,保守派与激进派的分野,看来主要系于他们对未来的态度。害怕未来会让人紧抓住现在不放,信仰未来让人热衷改变现状。富人或穷人、强者或弱者、有大成就者或无所成者,一样有理由害怕未来。当“现在”看起来是完美无瑕的时候,我们充其量会希望它维持下去,因为任何改变只能意味着走下坡。因此,有杰出成就和过得充实快乐的人,通常对剧烈革新都不怀好感。病弱者与中老年人的保守性格也是产生自对未来的恐惧。他们都随时留意走下坡的征兆,感觉任何改变都只会变得更差而不是更好。赤贫的人对未来同样没有信心。在他们看来,未来就像是埋在前方路面的陷阱,改变现状就是自找麻烦。至于那些抱有希望的人——不管是热情的知识分子、渴望取得耕地的农民、追逐暴利的投机家、头脑清醒的工商业者、普通的工人还是达官贵人——只要他们被一种远大的希望所攫住,就会断然前进,对现在无所顾惜,有必要时甚至会把现在毁掉,创造一个新世界。所以,既有特权阶层发动的革命,也有低贱阶级发动的革命。16和17世纪英国的圈地运动就是富人发起的革命。当时,毛纺工业高度繁荣,畜牧也比耕种更有利可图。于是,地主赶走佃农,圈禁公地,对英国的社会经济结构带来深远的改变。“有时是通过暴力,有时是通过施压和恐吓,达官贵人推翻了社会秩序,使古代法律与习俗为之解体。”另一个由富人发起的英国革命发生在18世纪末和19世纪初,就是工业革命。机械化那种令人惊叹的潜力让工厂主和商人头脑火热。他们所发动的革命“极端和激进得不亚于任何思想偏狭者”所发起的革命,在一段不算长的时间内,这些敬天畏神的社会贤达就把英国的面貌改变得难以辨认。当希望和梦想在街头汹涌澎湃的时候,胆怯的人最好闩起门扉、关上窗户,蜷伏着以待怒潮过去。因为在希望(不管是多崇高和良善的希望)和它所带来的行动之间,往往存在着重大的不协调,一如在《启示录》里,传布末日四骑士将临的,乃是以常春藤遮身的少女和头戴花冠的青年。6.经验是一种障碍一头栽进某种变革大业里的人,都必然怀有极度不满情绪而又不是一贫如洗,都必然相信某种万能的教义、某个不会犯错的领袖或某种新技术已给了他们所向无敌的力量。另外,他们必然抱有极不切实际的憧憬和深信未来具有无限可塑性。最后,他们对他们要做之事所涉及的困难也必然一无所知。经验是一种障碍。发起法国大革命那些人都是全然没有政治经验的。布尔什维克、纳粹和亚洲的革命家也是同样情形。革命中熟通世事的成员都是后来者,到了运动已告汹涌澎湃方始加入。英国人也许正是富有政治经验,才会对群众运动避之唯恐不及。第二章 对替代品的渴望群众运动最强大的吸引力之一,是它可以成为个人希望的替代品。在一个深受“进步”观念浸染的社会,这种吸引力特别强烈。这是因为进步的观念会把“明天”放大,这样,那些看不见自己前景的人的失意感就会更加深刻。7.通过认同于一件神圣事业而获得自豪、信心、希望、目的感和价值感群众运动的吸引力和实务组织(practical organization)的吸引力有一个基本不同处。实务组织可以提供人自我改善的机会,故其吸引力来自它可以满足个人利益。反之,一个群众运动,特别是当它还处于生气勃勃的积极阶段时,吸引到的并不是那些珍爱“自我”、想要把它加强加壮的人,而是那些渴望可以摆脱他们可厌“自我”的人。一个群众运动会吸引到一群追随者,不在于它可以满足人们追求自我改善的渴望,而在于可以满足他们自我否定的热望。觉得自己人生已败坏到无可救药的人,不会认为自我改善是值得追求的目标。个人前途的考虑不足以激发他们拼搏,也不足以让他们产生信仰或作出一心一意的献身。他们把自利心理看成是堕落邪恶的,是不洁不祥的。任何出于为己谋的行为在他们看来都是注定失败的。他们最深的渴望是过新生活,是重生,要是无法得到这个,他们就会渴望通过认同于一件神圣事业而获得自豪、信心、希望、目的感和价值感这些他们本来没有的元素。一个积极的群众运动可以同时提供他们这两样东西。如果他们完全皈依到一个群众运动中去,就会在紧密无间的集体中得到重生,而如果他们只是在旁边敲边鼓,仍然可以得到自豪、信心和目的感这些元素。……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狂热分子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159条)

 
 

  •    最近以来,我渐渐对一个人类物种,或者说是人类特性有了较多的认识,那就是那些不想解决自身问题,改进自身缺陷的人总是喜欢把所有的问题都归罪于外界,从小事上的指责他人,一直到憎恨自己的家族,组织,乃至整个世界。
      重点是,他们无法承受自己犯了错误,自己不够完美的现实,所以如果不把过错归于外界,就无法维持自身的平衡,将会不可避免地陷入自我厌恶和自卑当中,他们不敢面对或无力解决眼前身边的困境,所以不得已把视线投往其他地方。
      是的,这是我的理解,但直到看到了这本《狂热分子——群众运动圣经》,我才明白,原来这样的人,正是群众运动最佳的预备军。他们会被神圣的口号与遥远的天堂所吸引,被虚造的仇恨和无谓的矛盾所鼓动,然后成为毁灭与混沌漩涡的一部分,无论是狂热的宗教运动,民族运动,还是群众运动,都具有何等相似的模式——然后,在一段时间的自由与混沌之后,重新控制局势的往往是一个更加极权的组织。
      这本书里面充满了警句名言,对这个世界敲响了如此响亮的警钟,并不是说里面没有偏颇的语句与个别不精准的描述,但是,在整体和多数上,那些结论与我们眼中的现实是何其相符,简直到了令人叹为观止的地步,我几乎可以在书中描写的群众运动当中的每一种人身上找到自己某个时期惟妙惟肖的形象。
      所以这真的是一本值得每个人读最少一次的书,你也许应该从中寻找一下,你自己的影子。
  •   美国每年都会举行一次“总统早餐祈祷会”。此仪式的90分钟内没人会提政见分歧、贫富差异、恐怖袭击这样的字眼,只有德高望重的牧师在餐会结尾唱颂《美丽的亚美利加》,感激过去一年里美国的每项政策举措都得到了赐福,作为美国子民为此应该万分荣幸和自豪。
      之后总统伉俪出场,热烈掌声经久不息,大家尊重的目光几近崇拜,场面极富狂热的煽动性。
      霍弗对这场领袖做的秀也早已看穿:“所有的建制化群众运动像所有的建制化宗教一样,是一种人民的鸦片。”
      这不过是他们正借助神力巩固权威。就如同谈及中国唯一的宗教皇帝教---这个一统天下、天下太平的教,总少不了说这个皇帝是龙的化身,那个将成为皇帝的受精卵形成时,未来的皇太后总要做红日入怀之类的春梦。而美国总统在这里无非是要表明自己是人民的一员,以此进一步巩固自己的教义。
      霍弗告诉我们,“教义不是让人去理解的,而是让人去信仰的。” 这就是领袖的哲学,聪明得让人不寒而栗。 “对群众运动而言通过举办游行、检阅、仪式和典礼之类的活动......可以引起每一个心灵的共鸣......最冷静的人也会因为看到壮观的群众场面而动容。”
      值得一提的事,霍弗在此书中提出了一个相当有趣的观点:“每一个群众运动在某种意义上都是一场移民”。
      移民可以提供失意者转变和重生的机会,可作为群众运动的一种替代品。这种狂热在当今这个时代也得到了很好的印证,就像戴维.洛奇在《小世界》中所说的脱衣舞那样,在全球化这个时髦的主题下,我们接住外面的世界抛来的一个眼神或者一根腰带,便自以为是拥抱了。
      于是,狂热的移民时代仍在继续;而人类的心灵故乡成了永远回不去的地方。
  •   一些比较常见的观点(有些为原话,有些是个人转述):
    “失意者为群众运动吸引的主要原因,不是为了改善自我,而是为了逃避,逃避那些本该由他们负责的东西。”
    “维持一个群众运动最重要的,就是要给追随者一个可望而不可及的目标(信仰)。”
    “一个人自己的事要是值得管,他通常都会去管自己的事。如果自己的事不值得管,他就会丢下自己那些没意义的事,转而去管别人家的事。这种人喜欢搬弄是非、打听试探、越俎代庖,同时对国家和家族事务表现出炽热兴趣。”
    “狂热分子中,以生活的‘失意者’居多,他们所追求的平等,不是争取事物时的竞争自由,而是一种无差异的绝对平均;只有这样,他们才能掩盖自身的失意和卑劣。”
    ..............................................................
    作者一些观点读起来有些偏激,甚至有些蛊惑性(一位朋友竟说这是‘诛心之论’。O(∩_∩)O哈~ ),但细想起来却感到无比犀利。尤其是分析群众运动吸引力和狂热者心里的前两章。事实上,我们可以从身边和历史中找出很多类似的情况。
    这本书我读了两个星期,前两章理解的还可以,后两章就有点困难了,看样子还得再细细品味。
    对了,这个版本质量很不错:
    硬皮封面,感觉很爽;纸张手感不错;印刷清晰,排版布局很好,方便做笔记;标题、目录层次分明,方便把握主体。
    总的来说,阅读体验和收藏价值都不挺不错,19块钱花的挺值。
  •   社会科学领域经典之作。探讨群众运动共有特征:如盲从与效忠,如助长负面情绪,这些都会导致群众狂热。
  •   埃里克。霍弗,码头哲学家,或许正是码头熙熙攘攘人群中,闪烁着人生的真谛吧,一针见血的说出运动狂热分子的本质
  •   狂热分子 群众运动 值得每一个中国人阅读
  •   正如世界上不同的物种在其生存能力上具有不同的优势,我相信霍弗曾经眼盲的经历赋予了他一双特殊的眼睛,可以看透世事的表象,敏锐地捕捉到问题的本质。用大师的眼睛看世界,我们这些只有平庸视力的读者何其有幸,可以看见这世界的真相。
    《狂热分子》、《乌合之众》这两本可互相参看,对这两位作者,在下佩服得五体投地!
  •   《狂热分子》:自由是一种压力和负担。《狂热分子》和《乌合之众》这类书似乎某种程度与《我`的`奋`斗》相通。若真有别有用心的人利用这些书中论述的人性弱点来鼓噪什么心怀不轨的运动的确挺可怕的呀!
  •   与乌合之众一般堪称经典,研究大众心理群众运动的经典读物
  •   这本书和《乌合之众》配着看非常有启发性,分别从宏观和微观角度分析社会心理、群众运动,获益良多
  •   这本书与其说是探索群众运动,倒不如说是在探索人性。 霍弗基于他自己的多年经历,写出的这本书,对于人性的透视针针见血,客观而深刻。他的作品值得慢慢品味。 全面认清了人性,我们才能坦然面对人性丑陋与美好。
  •   看霍弗对群众运动的高级吐槽
  •   这本书堪称是《乌合之众》的姐妹版,与乌合之众相比,它所关注的是陷入狂热之中的人们的心理,具有相当的针对性。印刷质量不错。
  •   何为群众运动,群众运动有何特点,如何发起一个群众运动,如何扼杀一个群众运动,作者给了我们既浅显又深刻的回答。看这本书,你总会不自觉地把书中的内容与我们的社会现实放在一起比较、揣摩,不管你报着何种动机,看这本书都会对你有益处。
  •   研究群众运动和群体心理的一部经典著作,是一面镜子,会看到我们自己
  •   尽管在狂热的基督徒、狂热的民族主义者、狂热的共产主义者和狂热的纳粹分子之间有显著不同,但鼓动他们的那股狂热,却可以视为同样的东西。
  •   没想到把这一套“人文精选”几乎给买齐了。对于我们这些经历过多次“群众运动”的人,能突破意识形态的桎梏,从人的角度分析群众运动的本质,这是颇有意义的事。
  •   很喜欢这类能够给人醒脑的智慧之作。因为人性是共通的,所以人类的阴暗面都是共有的,只不过表现形式不一样罢了。防止被别有用心的阴谋家所利用,使自己不要成为野心家烹制人肉宴席的一根柴薪,时刻对狂热保持警惕,这是这本书给我们的最大教益。
  •   想不到作者把群众运动看得如此透彻!人人该看!
  •   群众运动研究
  •   封面ok,值得收藏,内容也很丰富,喜欢这类型的书,我是读书的狂热分子
  •   这是一本好书,没在世间历炼过的人或不太涉猎政治的人可能不同意我的意见。50年前就有人把运动分子分析得如此透彻。在没看此书前我心中也有这样的感觉,但没有这样的全面而明晰的思想,看了后感到,啊,心同也。劝你看看这本书吧,在当今的社会一定会有好处的,你更能会把握形势,知道什么时候该向那儿走。就如你会知道天什么时候会下雨,什么样时候备上雨具。没有常识的总会认为天起云了,就可能下雨。如今世道,读吧!有备才能无患。
  •   当我们在狂热地追求自己的信仰和主义的时候,我们也就无法理性地看待这个世界,真理将被永远地掩埋……
  •   虽然不小心买了两本,但是这本书值得买,对群众的狂热心理分析得很透彻,阅读中……
  •   强烈推荐。跟《乌合之众》,一样堪称大众心理和行为的极佳研究之书,一语中的,看起来酣畅淋漓。
  •   狂热
  •   乌合之众的兄弟篇
  •   霍弗先生的代表作,文字洗练,不乏经典文句,正在读,结合现实,受益颇多
  •   这个版本翻译不错。和乌合之众、1984一样,为了收藏。
  •   相见恨晚,通俗易懂
    有小标题。
    排版也很好
    感觉比《乌合之众》还好
  •   应该和《乌合之众》合起来看,是正版书。
  •   改书在群体心理学上的描写和《乌合之众》有得一拼,在细节方面也各具特色,因此值得一阅
  •   看了乌合之众之后买的这本,挺好的
  •   与乌合之众结合起来看,很好
  •   配合《乌合之众》一起看的
  •   与乌合之众合看,完美了,还是陆智昌的装帧设计。。。
  •   好书,乌合之众的姊妹
  •   《乌合之众》的姊妹篇,精彩
  •   乌合之众的姊妹篇 很好
  •   一本很不错得研究群体运动的书籍,清晰透彻
  •   像这种站在非人立场剖析人类社会活动的书,大多是作者在人约定俗成的游戏规则中活得不好才写出的吧。把自己划分到群体之外,成为局外人方能冷眼看人间,隔岸观火。嘲笑游戏,寻找纰漏,推翻意义。然后所总结出的那些人间弱点 被精于游戏者利用。打来打去,乐此不疲。
  •   看了这本书对于理解当下的群体群体运动很有帮助
  •   用科学的理性看人看社会,有一种恍然大悟的感觉,对个人修养也很有帮助。
  •   群体心理的经典之作,很有帮助,就是前言什么的太罗嗦,书不厚,这些东西倒是占了不少页
  •   有很多名言警句
  •   一直对社会学很感兴趣,这本书是看了豆瓣上的排行版然后决定买的,确实很不错,分析很有逻辑很到位,也有实际的例子相结合。
  •   特别经典的书 看后很有感触 而且还做了笔记
  •   思想。。。独立。。。 群体的人的非理性的破坏力是很可怕的
  •   首先,书装帧精美。内容经典,虽然是翻译版本和我们的阅读方式略有不同。但是值得人仔细阅读的好书。
  •   网上看了阶段,很多人说不错,就买了~
  •   书里所讲的哲理在历史生活中随处可见
  •   研究心理必读书
  •   不知道是不是中国的网络售书热带动了出版业的虚假繁荣,出版社和网络书商之间似乎有什么协议瞒着消费者,就是他们出版的图书质量比实体书店的差得太多,封皮几乎就是一层薄纸,页面的质量差得如同厕纸,好书需要一个好的载体。现在中国的出版业反而是烂书用精致的包装骗钱,好书则被严重亵渎,如果网络售书非得用这招来招徕顾客,那真是出版业的耻辱,折扣少点没事,能不能让一本书成为让读者爱不释手的好书才是你们应该认真对待的。
  •   社会学的圣经
  •   不错不错的啦,慢慢看,希望下次注意运输,书折了不开心
  •   精装版的,真的很精彩,广西师范大学的版本,超经典
  •   内容不错,虽然有些论调比较激进,但在当今社会值得思考
  •   看标题就很想读这本书,不错,值得一看,推荐。
  •   这是一本好书,总感觉买的值了。给人以深思。
  •   社会人心理的完美展现
  •   十分喜欢。作为一名政治学专业的人,很值得拥有
  •   两本书都不错,我正看呢
  •   送货真是神速;两本书都还不错
  •   极精辟的语言写成的一本书,充满辩证法味道。虽价格略贵,也可接受。
  •   商品不错,本来想买平装的,但没有了。
  •   谁的鞋子夹脚只有自己知道,可是有时候夹脚也不能说.每个中国人都应该看看这本书,有助于了解我们所不知道的历史的真相,难道暴力就能代表真理么?看过这本书才知道,世界上有很多清醒的人.多一个人看就多一分理性,这本书和一起看,能让人有更多的理性,而不是盲从
  •   很不错的一本社科类读物,有深度!
  •   这是一本思考之书,不是一本教科书。读了之后受益匪浅。
  •   看完此书真的需要重新评估自我与社会的关系,强烈推荐
  •   书到了,印刷很不错!
  •   内容到哪都一样。关键是书的装帧很不错,看着都舒服
  •   书还没有读,会用心去读。装帧精美,当当网的发货速度也很快。不错。
  •   翻译的不错,了解群体心理学的好书,尤其当前群体性事件频发的背景下,是研究群体性事件的必读之书。
  •   当当网 购书 货到付款 速度还不赖。

    书的质量不错,很值得一读,比马列主义书籍好懂,深入浅出
  •   老师推介的书,写得很不错,就是只有200来页,我还以为很厚的呢,毕竟这么贵啊~
  •   值得一读,相当不错的一本书。
  •   这本书真的不错,非常有启发
  •   很好的一本书,能让人对现在的自己有个不一样的认识。
  •   这类大众心理的经典书籍,读一读,对看人和事都能有新的视角,宏观地考虑人生和世界。
  •   关于从众心理 我只是更希望了解的更多 作为中国的小孩 大部分的教育都是大多数的选择是正确的选择 即便不正确也是保险的选择 我想起葛大爷那句“我相信群众”哈哈
  •   精品著作,可以了解社会,不在盲目。
  •   经典作品,买时价格也便宜,值得一读。
  •   探讨群众心理形成。
  •   身在群体中,也许无力改变,但不可不知
  •   商品拿到手感觉还不错,其他一切都好,就是快递态度有待提高。
  •   这个商品不错,还没有看,帮朋友买的
  •   还不错,我很喜欢,大家也看看
  •   据说不错不过还没有看看看应该对以后有好
  •   慢慢读,很不错
  •   一本不错的思想性书籍
  •   朋友推荐的,看了几页了,觉得确实不错
  •   拿到当晚就看了,就目前来看,不错~
  •   还是不错的,逻辑性很严密!
  •   帮同事买的,因为是塑封所以没有读,应该不错吧
  •   全新的不错
  •   优点:内容比较好,纸质也不错

    缺点:没什么不足
  •   阅读有益,阅读让人思考
  •   利益的追逐就像苍蝇觅食般,每个人都不会放弃任何适合自己的机会,而这不过是历史的滚滚波浪之一!
  •   非常贴近生活,从人民的生活环境,角度来分析。
  •   费劲曲折,终于买到了。刚开始没货,后来有二手书,有新书的时候还限制购买,现在才买到,不容易!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