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教经验之种种

出版时间:2008-1  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作者:(美)威廉·詹姆斯  页数:396  译者:蔡怡佳,刘宏信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这是一部从个人经验角度观照宗教作用的著作。作者对皈依、悔改、神秘主义等宗教经验进行探讨,并以伏尔泰、惠特曼、爱默生、路德等思想家的宗教经验为例。虽然讨论的是严肃的宗教哲学命题,但书中和和分析了大量的个体传记资料,叙述生动,情节跌宕,充满了小说的趣味。

作者简介

威廉·詹姆斯(William James,1842-1910),美国心理学家和哲学家,美国机能主义心理学和实用主义哲学的先驱,美国心理学会的创始人之一。1875年,建立美国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1875年,建立美国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1904年当选为美国心理学会主席,1906年当选为国家科学院院士。主要著有《心理学原理》(1890)、《对教师讲心理学和对学生讲生活理想》(1899)、《实用主义》(1907)、《多元的宇宙》(1909)、《真理的意义》(1909)。

书籍目录

译者导读 宗教与心理学对话的开端前言第一讲 宗教与神经学第二讲 主题界学第三讲 不可见的实在第四讲、第五讲 健全心态的宗教经验第六讲、第七讲 病态的灵魂第八讲 自我分裂与统合第九讲 皈依第十讲 皈依(结论)第十一讲、第十二讲、第十三讲 圣徒性的特质第十四讲、第十五讲 圣徒性的价值第十六讲、第十七讲 神秘主义第十八讲 宗教哲学 第十九讲 宗教经验的其他特征第二十讲 结论后记译名对照表

章节摘录

第一讲 宗教与神经学一本书还是可以成为一部启示,虽然含有错误、感情以及人为刻意的创作,只要它是一个伟大的灵魂与其命运的危机搏斗之内在经验的真实记录,我们就可以对它作出较为有利的判断。“总有人应该做这件事,可是为什么要我做?”是软弱的人不断回应的话语。“总有人应该做这件事,所以为什么不让我来做?”这是诚挚为人服务,并急切地面对危险任务的人的呐喊。在这两句话之间,隔着好几个世纪的道德进化。                       ——安妮·贝赞特(Annie Besant)站在这张讲桌的后面,面对诸位博学的听众,我实在有很大的惶恐。我们美国人非常习惯由欧洲学者的声音或书籍得到教诲。我所属的哈佛大学,每个冬天都有各种大大小小来自苏格兰、英国、法国或德国的科学或文学的专家演讲,我们或是设法说服他们渡洋来美,或是在他们来旅游时借机邀请。欧洲人说话,我们听,看起来是很自然的事,而我们还不习惯让欧洲人听我们说话。第一个冒这种险的人,免不了想要为自己的放肆道歉,尤其是在美国人认为神圣如爱丁堡这样的地方。爱丁堡大学哲学讲座的光荣,在我童年时就已经深深印在我的想象之中。弗雷泽教授的著作《哲学论文》(Essays in Philosophy),在刚出版的当时是我所阅读的第一本哲学书籍,我还深深地记得其中关于威廉·汉密尔顿爵士的课堂记述,引起我一种肃然起敬的心情。汉密尔顿的演讲是我强迫自己研读的第一篇哲学文章,之后我就沉浸于杜格尔·斯图尔特与托马斯·布朗的作品中。我这种少年的情怀并未因为成长而失去,我也承认我由出生于乡野变成这个大学的一员,成为这些名人的同事,是个事实,也好像一场梦。不过,既然我已经接受了这荣幸的邀请,就不能再退缩,学术生涯也有它英勇的任务,所以我不再说任何歉意的话。让我再加上这一句,目前在阿伯丁(Aberdeen)这里,潮流已经开始由西向东移动,我希望这可以继续下去。我希望将来年复一年有我的同胞被邀请到苏格兰的各大学演讲,以交换苏格兰人到美国演讲,我希望我们的人民可以在这些高层的事业上成为一个族群,而且我们的英文所连带的特种哲学气质与政治气质,可以四处弥漫并影响这个世界。谈到我进行这个讲座的方式,我不是神学家,也不是宗教史学家,更不是人类学家,我特别熟悉的只有心理学这门学科。从心理学家的角度来看,人的宗教倾向与其他人类心性中的现象同样有趣。因此,对我这样一个心理学家而言,最自然的莫过于邀请你们一同来对人类的宗教倾向进行描述性的审视。如果这个研究是属于心理学的,而不是探讨宗教制度,那么宗教情感与宗教冲动就应该是其主要的课题。我将把我的研究范围限制在那些能够清楚表达并充满自觉的人,在其自传或信仰作品中所写下来的、比较有所发展的主观现象。固然一个主题的起源与其早期阶段的状态很有趣,但如果热切地想要获得全部的意义,就必须注意到更进化而完整的形式。因此,我们最关切的文件,是属于那些在宗教生活上最有成就,而且最能将其想法与动机加以睿智说明的人。当然,这些人是比较现代的作者,或是已经成为宗教经典中的古代人物。因此,最有启发性的人类文献,并不需要到特别广博收藏的库所去求索——它们就在已被踏平的公路上;这个由我们的问题性质自然发生的情况,与作为演讲者的我缺乏专门的神学知识这件事,也恰好相得益彰。我可能会从你们大部分人都读过的书中找到那些个人告白的引文、字句与段落,但这并不会减低我结论的价值。固然,未来在这里演讲的比我更肯冒险的学者与研究者,可能会从图书馆的书架上挖掘到一些文件,进而提供比我更可喜、更有奇特兴味的演讲。可是我怀疑,只是因为他能掌握这么多偏僻的素材,他就必然能对我将要处理的题目有更精要的掌握吗?从逻辑的观点来看,“宗教倾向是什么?”以及“宗教倾向的哲学意义为何?”这两个问题属于完全不同的层次;而且,如果疏于认清这个事实,就会带来混淆。所以在讨论我所指的文件与素材之前,我要对这点稍作说明。在最近的逻辑作品中,对于任何事物的探询都分为两部分。首先,这个事物的性质为何?它怎么来的?它的组成、来源与历史为何?其次,既然这个事物存在,它的重要性、含义与意蕴为何?第一个问题的答案是以存在判断或命题的方式来表示,第二个问题的答案则由价值命题的方式来表示,也就是德国人称之为werthurtheil,或是假如我们喜欢,可以称之为精神判断。这两种判断都无法由彼此演绎出对方。它们是由不同的心智状态所产生,我们的心思只能先把二者分开,再用彼此相加的方式把它们合成起来。就宗教来说,要区分这两个层次的问题尤其简单。每个宗教现象都有它的历史,以及从自然的前因发生的过程。现在我们称为《圣经》高等批判的,只是从存在判断的观点来加以研究,这个研究被早期教会严重地忽略。那些《圣经》的作者,是在怎样的个人情形下对这部圣书加进自己的贡献呢?当他们陈述时,每个人心中实际上想的又是什么?这些很清楚是属于历史事实的问题,而且我们看不出来这些问题的答案如何及时地决定更进一步的问题,也就是这样的一本书,当它的来历被如此判定而作为我们生活的指导与神的启示时,究竟有什么用处的问题。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心中必须有某个普遍的理论,来决定一个事物要具备什么样的特性才能被赋予带着启示目的的价值;这个理论也就是我刚刚所说的精神判断。把它和存在判断连在一起,我们也许真的可以演绎出另一个关于《圣经》价值的精神判断。因此,假如我们的启示价值论主张,任何书要拥有这种价值的话,必须是在不自主,即不出于作者之自由意志的情况下编撰成,或是主张这种书不能有任何科学或历史的错误,也不能表达任何区域性或个人的情感.否则,《圣经》也许就会在我们手中得到不适当的对待。相反的,如果我们的理论承认:一本书还是可以成为一部启示,虽然含有错误、感情以及人为刻意的创作,只要它是一个伟大的灵魂与其命运的危机搏斗之内在经验的真实记录,我们就可以对它作出较为有利的判断。你可以看见,他们自身存在的事实并不足以决定其价值;高等批判最优秀的专家也不会把存在判断与精神判断相混淆。面对一个同样事实的结论,有人对于《圣经》的启示价值采取这样的观点,有人采取那样的观点,随着价值基础的不同,他们的精神判断也跟着不一样。我对这两种判断作了这些一般的说明,是因为有许多宗教人士——可能也包含在座其中的一些人——还没有实际应用这个区别,因此可能会对我接下来的演讲中对宗教现象所采取的纯粹存在判断观点感到诧异。当我把这些现象以生物学与心理学的眼光处理,就像它们只是个人历史中奇怪的事实时,你们当中有些人可能会觉得这简直是轻视如此崇高的一个主题。甚至当我的目的未完全表达清楚前,还会怀疑我在故意破坏人生的宗教面。这样的结果当然不是我的意图。如果你有这种偏见的话,将会对我所提出的许多观点之效果造成严重的妨碍,所以,关于此点,我还要再补充一些活。无疑,全然追求宗教的生活事实上有可能使人倾向于变得异常而古怪。我现在所说的并不是一般的宗教信徒一一那些因循国家的习俗而遵守宗教仪式的人,无论他们是佛教徒、基督徒,或是伊斯兰教徒。这种人的宗教是由别人为他制作好的,经由传统传递给他,透过模仿而确定其固定的形式,并且由习惯保存下来。研究这种二手的宗教生活,对我们没有多少益处。我们要寻找的毋宁是那些原创的经验,这些经验为一大堆暗示的情感与模仿的行为树立模范。这些经验只能在宗教对其而言不是沉闷的习惯而是像猛烈热火的人身上找到。但这种在宗教方面的“天才”,就像许多其他的天才一样·带来有效的臬实,为传记提供许多值得纪念的篇章。这些宗教天才也常常表现出神经过敏的症状。比起其他天才,宗教的领导者也许更容易罹患病态的心理疾病。他们常常是天生善感的人,往往过着不协调的内在生活,在他们生涯的某个阶段还活在忧郁之中。他们不知节度,容易有强迫观念与僵固的想法;而且他们常常陷入出神状态,有幻听、幻视,表现出所有通常被称之为病态的特殊行为。而且,这些在他们生涯中出现的病态表现,往往能够帮助他们提高自己的宗教权威与影响力。如果你要我给你一个具体的例子.最好的例子莫过于乔治·福克斯。对他所创立的贵格会(Quaker)怎么褒扬都不为过。在伪诈的时代里,它是一个植根于内在灵性的诚实教会,回归到原始福音的真理.在英格兰无人能出其右。在今日各基督教派朝着日渐宽容的方向发展时,他们只是回到福克斯与早期贵格会许久以前抱持的主张。就精神的睿智与能力而言,没有人可以假定福克斯的心灵是不健全的。每一个直接认识他的人,从奥利弗·克伦威尔(Oliver Cromwell)到地方官吏及狱卒,都承认他有过人的力量。但是从其神经构成来看,福克斯是一个罹患最深度之精神疾病或精神失调(detraque)的人。他的《日记》(Journal)充满这一类的记载:当我和几个朋友一起行走时,我举头看见三个尖塔高楼的尖塔,让我极为震撼。我问他们那是什么地方,他们说那是利奇菲尔德(Lichfield)。我立刻听到上主的话,命令我一定要到那里去。到了我们目的地的房子之后,我请朋友进里面去,没有跟他们说我要去哪里。当他们进去之后我就走开,小心一路上的篱笆和水沟,一直到距离利奇菲尔德不到一英里远的地方。在那里有一大片野地,一群牧羊人在牧羊。那时候,上主就命令我把鞋子脱下来。我还是站着,因为正值冬天:但上主的话就像一把火在我心里燃烧。于是我把鞋子脱掉,留给牧羊人。这些可怜的牧羊人都发颤,还感到很惊讶。接着我又走了一英里,一进到利奇菲尔德城,上主的话又来到我心中,说:“祸哉!利奇菲尔德这沾满血腥的城市!”于是我在街上走来走去、大声呼喊:“祸哉!利奇菲尔德这沾满血腥的城市!”这一天刚好是赶集的日子,我就走到市场,在市场内的几个地方来来去去,停下来跟刚才一样大喊:“祸哉!利奇菲尔德这沾满血腥的城市!”但是没有人来逮捕我。当我这样在街道上走来走去,大声喊叫时,我觉得仿佛有一道血流向街头,使整个市场看起来就像个血池。当我宣告了临于我身上的信息,觉得自己清净了以后,就平安地离开这个城市,回到牧羊人身边,给他们一些钱,把我的鞋拿回来。但上主的火还在我脚上,遍布我全身,所以我不想再把鞋子穿上,并且停顿了一下,想说自己应不应该这样做。一直到我觉得上主给我自由这样做;然后,等我洗净双脚,我再把鞋子穿上。之后我开始深思,为什么上主要派遣我到那个城市大声呼喊,并把它叫做沾满血腥的城市。虽然国会时而拥护国务总理,时而拥护国王,在两边发生战役时,许多鲜血曾经洒在这个城市里,但在这里的鲜血并不会比其他地方多。然而,后来我开始了解,在戴克里先大帝(Ernperor Diocletian)时期,曾经有一千个基督徒在利奇菲尔德殉难。所以,我应该赤脚走过他们流血的路线,进入市集内聚集他们鲜血的池泊,才能为这些一千年前的殉道者所流的在街上变冷了的鲜血立下一个纪念。所以,我感受到这个鲜血的意象,并且遵守了上主的命令。虽然我们研究的是宗教的存在条件,但我们也不能忽略宗教的这些病态面向。我们必须对之加以描述,为其命名,就像它们发生在非宗教人士身上一样。的确,我们情绪与感情投注的对象被理智拿来与其他事物等量齐观时,会引起我们的反弹。理智对一个对象所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把它与其他事物归为一类。但任何对我们来说具有无限的重要性,并唤起我们奉献情感的对象,都会让我们觉得它是独一无二、自成一类的。假如螃蟹可以听懂我们说话,知道我们将它归为甲壳类,就不再费神,也不感到有什么不对,大概会深感受侮辱,并抗议:“我不是这种东西,我只是我自己,我自己!”理智所要进行的第二件事就是发现事物发生的起源。斯宾诺莎说过:“我要分析人的行为与欲望,把他们当作像线条、平面,与立体的问题一样。”在另一个地方他也提到,他会以看待其他自然事物的方式来思考我们的情感及其性质,因为我们情感的结果是由其性质而来,就像三角形的性质就是其内角的总和必定等于两个直角一样。同样的,泰纳在他《英国文学史》的导论里写道:“无论事实是道德事实或物质事实都不重要,它们总是有原因。野心、勇气、诚实有原因,就如同消化、肌肉运动与体温有原因一样。邪恶与美德也和矾与糖这些产物一样。”当我们听到理智下决心把每一件事物的存在条件揭露时所做的这些宣称(暂且不论这些人实际上能够做到的很有限,因此我们对于他们可笑的大言不惭感到理所当然的不耐)。我们觉得自己最内在的生活源泉受到威胁与否定。我们认为这种冷血的归类会破坏我们灵魂中心的秘密,仿佛能够解释其源头的那道气息同时会将它的意义消解,也使它们看起来不比泰纳所提到的有用的杂货更为宝贵。如果精神价值的来源被断定为低下的,那么它的价值就被取消了;这样的一个假设,最常见于那些感情较为冷淡的人对他们感情丰富的相识者所作的批评。例如:阿弗列如此相信永生,是因为他的性情过于情绪化;芬妮如此正直谨慎,只是神经过度被刺激的表现;威廉对于宇宙的悲观是由于消化不良——也许他的肝脏麻痹了;伊丽莎对其教会的喜爱是她歇斯底里体质的征候;如果彼得能够多在户外运动,他的灵魂就不会这么忧愁:诸如此类的话。这种推理方式更进一步的例子,就是流行把宗教情绪与性生活联结起来批评宗教,这很常见于今日的某些作家。例如皈依是青春期与青少年危机的表现。圣徒的禁食与传教士的奉献,只是父母自我牺牲本能走岔了的表现。就歇斯底里、渴望自然生活的修女而言,基督只是她们世俗之情感对象的一个想象替代品。

编辑推荐

《宗教经验之种种?对人性的研究》是宗教心理学领域中最著名书,也是20世纪宗教论著中最有影响力的一《宗教经验之种种·对人性的研究》。——沃尔特·克拉克(Walter H.Clark《今日心理学》)我对杜威的实用主义,乃至整个美国实用主义不感兴趣,实用主义中并没有真正的洞见。但威廉·詹姆斯总有一些出色的洞见,尤其是关于宗教经验。——加拿大哲学家查尔斯·泰勒(Charles Taylor)本世纪有关宗教题材的著作,就最初轰动和持续影响而言,没有哪一部能与威廉·詹姆斯的《宗教经验之种种》相媲美。——美国宗教哲学家约翰·史密斯(John E.Smith)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宗教经验之种种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11条)

 
 

  •   自己比较了一下,觉得这版台湾译者的翻译比较合自己的口味。
    《皈依》那两章认真读了,很牛。不愧是宗教心理学的名著。
    做心理学研究的,真的不能把对象当做一个死的东西,那是一个活的心灵。一个心灵便是一片天地。
  •   从实用主义角度对宗教的评价,肯定其在实际生活中积极的意义,即使不信宗教的人也难以反驳。
  •   了解宗教经验的好书
  •   有许多事情难以说清道明,宗教经验会告诉你的。
  •   确实这个版本的翻译是比较好的。不象商务那版,年代过于久远了,现在看起来理论叙述部分简直不知所云。
  •   之前的书封面破损,已换货。书不错,台湾翻译的版本好点。
  •   有点深奥,但很受用,应该读一下。
  •   发货迅速,再次表示感谢
  •   詹姆斯不仅与杜威等人开创了实用主义哲学的先河,也是宗教心理学的奠基人。在众多对宗教进行研究探讨的学科中,宗教心理学是最接近宗教本质的一门学科。宗教的定义有许多种,而詹姆斯所说的“宗教是对无限者的敬畏”无疑是最为经典的一个基于犹太-基督教传统所下的定义。
  •   看了不后悔,不看也不后悔。这本书应该是翻译最好的了,但看起来还是觉得有隔靴搔痒的感觉。这是作者讲课稿的扩充,其实再精炼些就好了,篇幅压缩一半就没那么累了。
  •   这本书是普通的纸质书皮,又没有塑料外包装,送来时有些显旧。里面的字体太小了,看着非常不舒服,所以退了。当当的服务不错,赞一个。建议以后这种书最好有塑料外包装纸,爱书的人很多介意书的品相。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