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有个李鸿章

出版时间:2007-11  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作者:赵焰  页数:224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晚清重臣,洋务领袖,慈禧走狗,刽子手加卖国贼,这是完全的李鸿章吗?这个乡下秀才如何文武双行、走向权力的巅峰?这个大清国的“宰相”如何被誉为“云中之鹤”,为中华古国的开放迈出了最初的步履?本书结合非常丰富的史料,以精彩的文笔透射李鸿章的内心世界,写他的宏图大志,写他的精明狡猾,定他的委曲求全,写他的铁腕毒辣,写他的风光得意,写他的孤独脆弱,写他的深谋远虑,写他的浅薄无知;把一个时代的推动者,也是一个时代的最大绊脚石的人生传奇写得酣畅淋漓。

作者简介

赵焰,男,20世纪60年代生人,作家,学者,现供职于《安徽商报》,担任副总编辑一职,高级编辑。曾出版散文集《男人四十就变鬼》、《思想徽州》、《平凡与诗意》、《萤火闪烁》、《千年徽州梦》;小说集《与眼睛同行》;电影随笔集《夜兰花》等。

书籍目录

楔子 第一章 鸦片的宿命 第二章 尘归尘、土归土 第三章 曾门弟子 第四章 云中之鹤 第五章 洋务运动 第六章 如日中天 第七章 身边的刺客 第八章 伤心与耻辱 第九章 羞对后生 第十章 梦醒时分 第十一章 看西洋景 第十二章 暴风骤雨 第十三章 最后的时光 第十四章 忠与奸 第十五章 诸君莫作等闲看 后记 附:李鸿章年表

章节摘录

  看起来,所有的缘起似乎都是因为鸦片。  历史进入了19世纪,或许谁也没有想到,一个从植物当中提取出来的化合物竟然引起了世界的巨大震动。在这里,鸦片是一个偶然,但同时,它又是一个必然。这样的鸦片就如同伊甸园的那个苹果一样,具有的,是与世界相当的意义。世界并不完全是空间意义上的,它更多体现的,是时间上的。苹果在必须出现的时间出现,在必须出现的地点出现,并且以一种魔幻的方式,与世界和人类开了一个巨大的玩笑。同样,鸦片在中国近代发展史上所具有的意义也是如此———这种从最美丽的花朵的果实当中提炼出来的东西,在更大程度上,与那只苹果一样,它具有着符号的意义,它所代表的,是那种逃避不了的宿命意义。  东西方最早的撞击,是由于彼此精华的互相诱惑导致的。比如丝绸,比如香料,又比如瓷器。这些东西,本身就是带有强烈神秘色彩的。比如说丝绸,它是由那种软绵绵的虫子吐出的丝织成的,这样的过程本身就有点匪夷所思,像一个童话,或者如一个寓言,或者干脆像是一种幻变——那种奇特的、牵涉到人类诸多本质疑惑的幻变。瓷器呢,同样具有的,也是脱胎换骨的意义,那仿佛是泥土的凤凰涅槃——最肮脏的、最普通的泥土,在经过烈火的焚烧之后,竟有着最洁净的品质,就像一个最下层的农夫生就了最美丽、最冰清玉洁的公主。至于香料,与丝绸与瓷器所不同的是,它本身就不是一个准确的名词,它具有混合性,具有模糊性和包容性,它含混不清,却又无可奈何。它同样具有谜一般的意义,它所揭示出的世界的神秘意义,它所能给人的启迪以及迷惑,在某种程度上,甚至超过了丝绸和瓷器。它是那样的复杂,那样的生动,同时又具有无限的蛊惑力,让人们费思量,却难忘。  在鸦片进入中国之前,古老的东方帝国已经达到了在农业社会状态下的自我平衡,从本质上来说,这个国度是缺乏具体的目标和追求的,虽然从表面上看,以儒学为主的文明有着大同世界的目标,但这样的目标并没有具体化,也很难实践化。千年不变的男耕女织,千年不变的春种秋收,千年不变的天朝上国,还有千年不变的之乎者也礼义纲常,使得中国政治和社会制度,在外人眼中,看起来像一尊精巧的瓷器一样,细腻而迷人:靠灌溉而生产的稻米产量总是很高;盐的分配和五谷口粮相搭配;大粪便溺足够用来浇菜;人吃过的泔水可以养猪;堤坝防止水灾;政府的粮仓保住了灾荒赈恤;保甲制度自动地保障邻里公安;家族成员之际,各自履行相互周济安全的义务;农耕以各家各户为单元进行,每一家,都由一个家长说了算,“三纲五常”的教育使每个人对自己的家庭,每个家庭对国家的义务,都谨守不悖;科举考试则给所有的才智之士以正统教养,以努力方向;在官吏任用上,实行“避嫌”的律令,不在本省任官,减少了攀亲引故的弊病……这个东方古国就像一架古老的农耕机械一样,庞大而周密,虽然在运转过程中并不绝对合理,但是它总是显得有条不紊,胸有成竹。  这个庞大的农耕机械看起来稳固无比,但在它的内部,并不是天衣无缝的。最切实的危机,是社会生机勃勃的成长和呆板笨重的结构体制之间的摩擦。这样的内在抵触,形成了中国社会最令人大惑不解的哑谜。对于统治者来说,绝对的王权才是国家政权的真正目标,至于其他的,包括社会的发展、物质的丰富以及精神的解脱,都属于混沌状态。这样的混沌,在很长时间里造成了社会发展以及智力创造上的停滞和静止。在这个时候,鸦片的出现,使得这个国家的薄弱之处充分地暴露出来。这个精巧的制度和社会在遭受到西方毫无道理的冲击之后,就像一个瓷器一样摔在地上……鸦片的出现完全是一种机缘,那是所有的因缘发展到一定阶段,或者生命运行到一定阶段必然出现的产物,就如同我们现时的电脑信息的兴起。直到今天,仍有人固执地认为,所有的东西都不是发明的,而是风生水起,应运而生的。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东方的香料促使了欧洲中世纪的迷幻,也促使了欧洲中世纪的觉醒。在此之前,欧洲在很长时间里一直用海吃海喝的肉食方式来掩饰生活的单调和无聊。因为严谨和刻板,以及对于自身欲望的忽略,他们的生活远不像东方人那样富有诗情画意;他们的生活,包括口味和方式都单调而缺乏情趣,也离自然很远。这时候来自东方的胡椒、桂皮、干肉豆蔻花的进入,使得欧洲中世纪粗劣不堪的习惯遭受到新鲜的刺激,仿佛突然打开一个窗口,有一束光划破漫漫的黑夜。香料的主要功能是为储藏,而另一些功能,比如咖啡,比如罂粟,以及能激荡起色欲和迷幻的麝香、龙涎香、樟脑、珍贵的树胶脂,等等,对欧洲人所引起的诱惑几乎是致命的,它们改变了欧洲人的日常生活,也改变了欧洲人的习性。欧洲人怎么也想不通,为什么这些极富有魅力的物品都产自于东方,而留给欧洲的,都是些平常与平庸的东西,比如土豆,比如牛羊。这样的方式如同神奇的天方夜谭故事,激起欧洲一片春意。当然,这些都是早先的事情。那时在西方人的眼中,东方的一切都因其偏远、稀有、富有异国情调,也许还因其昂贵,而在欧洲赢得了一种影响强烈的、催眠的魅力。没有任何商品能像香料那样受到人们如此强烈的贪求,东方的这些花、香以魔幻的方式把欧洲的灵魂给熏倒了。  历史发展到18世纪,东方与西方像漂流在大洋中的两大板块一样,不可避免地相撞了。在此之前,世界的力量已经悄悄地向西方聚集,欧洲文艺复兴以及稍后的宗教改革,似乎从某种程度上解决了人类所面临的初级困惑,也指明了人类自身的方向。人类的思想在经过长长的跋涉之后转而变得深邃起来。这样的清晰,对于人类自身来说,就像是第二次直立行走,是思想和人格的直立行走。与此同时,由新兴思想所产生的动力正在勃发,人们开始了对自身以及自身环境的挑战,力求把一切不可能变成可能。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欧洲17世纪的大航海运动兴起,人类文明开始迈开大步。大航海所产生的接二连三的效应,使得欧洲坠入集体的狂欢,列强们的胃口像狮子一样被调动起来。时间也撒开双蹄,一下子变得突飞猛进起来。  b初始,哥伦布的成功在欧洲引起了巨大的惊异,继而爆发了一阵古老世界从未有过的冒险狂潮,每一个人都涌动因几个世纪封闭所积蓄的狂热,人人都想突破自己狭小的生活范围。在欧洲,那些对自己工作和生活不满意的人,自感落伍并焦急彷徨的人,还有荷尔蒙旺盛的士兵、失落的军官、落魄的豪绅、身处底层的黑人,他们全都希望到新世界去沐浴阳光雨露。短短的100年中,欧洲的航海成就不只是翻了100倍,而是翻了1000倍。与此同时,地理学、天文学和地图学在这段时间内也经历了空前绝后的前进速度。人们终于知道自己生活在一个星球之上,明白了地球的形状和范围,也明白了在广袤的地球上,还有很多地方是文明的空白。这种对身处世界的茅塞顿开,一下子勾起了欧洲人史无前例的征服欲望。  而在东方,没有人意识到这一点。生活仍旧是按照原来的节奏不紧不慢地踱着方步。从对于时间的认识上,就可以看出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区别。在东方人眼中,时间一直是一个圆,循环往复,周而复始,速度并没有实质性的意义,只会增加轮回的次数。东方人从不会产生时间上的紧迫感,并且,对于时间,也缺乏认知的精确性。在中国,一天分为12段,每段之中,是比较模糊的,就像一个圆被分成了12部分。而在西方看来,时间是直线的,也应该是精确的,它可以精确到时、分、秒。因为对时间的模糊和漠然,在东方人看来,自己生活的地方有着充足的阳光、雨水以及粮食,就已经足够,他们一直没有贪婪的欲望,一直满足,一直自得,他们就像植物一样,平稳地按照自己的传统和习惯生长着。按照西方历史学家的说法,直到1700年,当时的东方大国,它的物质生活在世界上还是最好的,从东方流向西方的各种发明,要比从西方流向中国的各种发明多得多,所以在马可·波罗等人的眼中,东方是一个遍地黄金的地方。但从明朝中期以后,西方商业兴盛,城市发展领先,在科技、商业、文化、制度等方面后来居上,尤其是航海业的突飞猛进,不仅仅带动了商业的发展,更使得人们在科技、文化、世界观以及自信心上突飞猛进。对于此时的西方来说,在很多层面上已经与温柔敦厚的东方完全不在一个层次上了。  ……

媒体关注与评论

  中国近代,是一个复杂、多变、充满苦难的社会转型期,内忧外患纷至沓来,古今中外矛盾错综交织。李鸿章是这个时代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他的思想和作为,都是为了应对这样一个亘古未有的大变局。作者能从较新的视角,重在揭示和阐述李鸿章的内心世界,及其因时代重负而引发的思想嬗变。想念会对读者有一定的启迪。  ——戴逸  《晚清有个李鸿章》在深入李鸿章的内心深处方面,是有独到之处的,作者具有很强的洞察力,在《晚清有个李鸿章》中,李鸿章的形象清晰地呈现出来了。  ——莫言  《晚清有个李鸿章》好就好在有着世界视野,它是把晚清社会以及李鸿章放在当时世界大环境下来进行阐述的。与此同时,对于中国传统文化以及国民性,也有着精辟的论述和批判。  ——朱大可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晚清有个李鸿章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67条)

 
 

  •   重大的历史变动时期,总会留下很多有争议的人物与事件,历朝历代莫不如此。甚至越是离现代近的,越显得阴霾厚重,就越有可能存在理解的误区。晚清时候的李鸿章可能是这百年来被误读得最厉害的一个重要历史人物。尽管在李鸿章死后不久,梁启超先生即写出其传记,并在著作中基本点明了一个相对客观的评价立场。但其后的百年里,李鸿章这个人还是被大众误读了。写李传的梁先生意气风发,在绪论中即开宗明义:“天下惟庸人无咎无誉……故誉满天下,未必不为乡愿;谤满天下,未必不为伟人。”梁先生的李传用的是文言,且议论纵横捭阖,生僻字句颇多,现代人可能不耐读,安徽作家赵焰所著的《晚清有个李鸿章》或可弥补这个缺憾。李鸿章20岁入京;24岁中进士;30岁回乡办团练;35岁兵败庐州,投曾国藩门下做幕僚;38岁组建淮军;40岁飞黄腾达;42岁开展洋务运动;47岁任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一直到1886年,北洋海军正式成立,其时66岁的李鸿章,虽然在年龄上已趋老境,但在心态上,李鸿章以为其人生事业刚刚步入辉煌。这个终生精于算计,又特别能委曲求全,在官场内外都长袖善舞并一度被清王朝赖以为“中兴名将”之一的能人,根本没有意识到漫天的风雨即将倾盆。如果说甲午战争是一把大火,烧掉李鸿章一身积蓄与一生名声的话,那我们回头检视一下就能发现,清政府腐朽的制度、孱弱的国力、西方列强的虎视眈眈、庞大而呆板的官僚阶层、几千年来闭关锁国固步自封的心态等诸方面的原因,造就了一口巨大的黑锅,这口黑锅的集中表象就是签订丧权辱国的《中日马关条约》,而背这口黑锅的人则是李鸿章。后人写其传记,都要让他在签字时想起临行前恭亲王及全体军机处给皇帝的奏折说的那句话:“中国之败全由不西化之故,非鸿章之故。”李鸿章或以此句自宥自遣,但晚清七十年政局的失败与崩溃,仅凭李鸿章一人之力自然不能挽大厦于将倾。李鸿章非常了解中国文化,也能将中国文化中的处世技巧运用得娴熟自如,但他不可能看透这种历史的必然,在签订《中日马关条约》之后,他有一句感叹可见端倪:“予少年科举,壮年戎马,中年封疆,晚年洋务。一路扶摇,遭遇不为不幸。自问亦未有何等陨越。乃无端发生中日交涉,至一生事业,扫地无余……环境所迫,无可如何。”《晚清有个李鸿章》一书选材精当。1858年李鸿章投曾国藩门下、组建淮军、开展洋务运动、甲午战争、组团出洋考察,以及签订定诸项卖国条约等等重大历史事件,在书里都一一展现。在选材上我注意到作者于史海钩沉视觉独特,遇曾国藩,写李鸿章之识;组建淮军,写李鸿章之能;出任直隶总督,写李鸿章之勤;与洋人打交道,写李鸿章之痞;而在签定卖国条约时,则尽显李鸿章之无奈与不得不为。将李鸿章这么一个曾经孤傲自负以天下为己任的人,如何从位极人臣权倾天下一步一步走到山穷水尽一败涂地的过程交代得脉络清晰,传主的形象也因此丰满。该著作的另一可读之处在于对李鸿章悲剧命运的把握,既分析了体制导致的必然结果,也详加考证了其时代背景,而在对其传主内心世界的洞察上,则采取宏大叙事与诸多细节交汇的论述方式,为我们刻划出一个复杂而矛盾的李鸿章、一个无法把握时局甚至不能把握自己的李鸿章、一个从传统知识分子堆中跳出来的能人最终成了历史舞台上的戏子并且唱得荒腔走板的李鸿章,综合而成一个可以客观看待的李鸿章。《晚清有个李鸿章》是一本评传。评传要凸显的是以大量的史实为依据,对传主的行事、功德、影响等作出客观点评。因此很多时候,作者不能置身事外,而必须设身处地。这是评传与普通传记的最大区别,甚至评传都不允许出现信笔。这就要求作者考证翔实、考据严谨,且写作心态要平和中庸,方能结论可靠,观点可信,文章可读。所幸作者做到了这一点,正如他自己所说:“对历史过度的追问反而显得浅薄而无知。”事实上,对历史的过度假设同样无知,那还不如以史实为依据,持客观之笔著述,以公允之心作评,我想,这既是对一段历史的有效梳理,也很有益于读者的阅读。
  •   虽然不能完全读懂这长达6页之多的楔子,但我却产生了与作者的共鸣,这一点很重要,它既是作者写本书目的,更是我读本书的目的。“我在少年时从银幕上所见的李鸿章,留着山羊胡子,阴险毒辣,城府极深,让人心存忌惮。再看看当时书籍的介绍,除了当官、镇压、两面三刀之外,就是接二连三地签下很多割地赔款的协议,把好端端的一个大中国弄得支离破碎。因此,从少年时代起,我就对他一直没什么好感。”是啊,作者是60后,可又何止他那个年代的银幕和书籍如此描述?我是个80后,我记得小时候教科书上对于近代史的讲述中,李鸿章这个名字更多的还是和《马关条约》、《辛丑条约》一起出现,俨然一个晚清头号大奸臣、卖国贼。其实,我少年时代所受的教育,使得我不可避免的与作者怀有相同之感。然而,前段时间观看了央视一台热播的年度大戏《台湾·1895》之后,突然间我对李鸿章这个对中国近代史起着至关重要作用的人物有了新的认识。他似乎并不想学校书本上讲述的那样,只是一味的两面三刀大奸臣、一味的签署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的大汉奸,他“一方面要全力挽救将倾的庙堂,含辛茹苦,委曲求全;另一方面,还要忍受暴风骤雨似的谴责,防范各种各样的诋毁和阴谋。李鸿章在挨动着自己的步履时,艰难而坎坷,苦涩而窒息”,他的身上集中了各种矛盾,这些已使我完全不认识了眼下这个留着山羊胡的老头儿,他已不能仅仅用好或坏来评价了,正如我们不能用简单、单纯的观点去评价秦始皇是明君还是昏君一样。人原本就是生活在矛盾中,尤其是对于历史人物,如果没有矛盾,那他就对显得很肤浅、很虚幻。作者就是因为李鸿章身上有如此之多的矛盾写成此书,而我也是因为李鸿章的这些矛盾才拜读此书的。
  •   书很好,写得比较有深度,立场也比较客观,作者深入地把李鸿章和他所处的时代结合起来思考,而不是单纯史料的堆砌,算得上是近年来研究李鸿章不可多得的一本好书。李鸿章靠着打太平天国和“剿捻”起家,只手创办了淮军,成为晚清政坛上举足轻重的实力派。然而,在工业革命滚滚的车轮下,西方列强迅速壮大起来,凭借鸦片和坚船利炮打开了大清帝国紧闭的国门,东邻日本也通过明治维新向西方学习而迅速崛起,三千年未有之变局让这个古老而庞大的帝国那些顽固愚昧的统治者们恐慌而茫然,积贫积弱的中国成为了列强眼中巨大的肥肉,风雨飘摇中,大清帝国仿佛一间腐朽而摇摇欲坠的大屋……在当时的统治阶层中,李鸿章可以说得上是头脑比较清醒,意识相对超前的人,他看到了西方科技的进步和自己国家的危机,意识到国家要强大,就要向西方学习,建立起近代工业和国防;他推动了洋务运动的开展,创办了近代第一支海军——北洋舰队。然而身处这样一个兼并与扩张的野蛮的资本原始积累时代,作为体制内的人,李鸿章不可能认识到清朝的落后不仅仅是科技和军事的落后,而是包括人才、教育、经济和政治体制的全面落后,他不可能也不具备推翻旧制度只手补天的决心和能力,而只能做一个东拼西补的裱糊匠,他想挽狂澜于既倒,然而努力只能苟延帝国的残喘;他不想留下千秋骂名,却最终只能无奈的在割地求和的不平等条约上屈辱的签名。李鸿章的悲哀只能说是他所处那个时代的悲哀,透过书,我仿佛看到那个苍老而落寞的背影……
  •   当当网发来了这次订购的书目,发邮件邀请对书目进行评论,不妨说几句。作为一个中国人,我想任何一个人从骨子里都抹煞不了家国天下的情结,所以我们愿意关心历史,愿意从我们的前辈先贤那里获得感悟,获得经验教训,获得前进的力量和方向。什么是历史,我们从小学到高中,都在不断的上历史课,但是,我们却没有真正的学习过历史,历史不仅仅是告知我们经历了哪些朝代,我们的先人干过什么,哪件事情是发生在什么年代,这些只是历史的骨架,我们要触摸到历史的血肉,我们要看到人在历史中的作用,我们要看到个体的经验,我们要让历史擦亮我们的眼睛,这样的知识才是我们应该获得的,没有这样血肉,经不起思考的历史学习,是没有生命力的。历史的方法,我们现在学习的历史,一直从宏观上来把握,这样的方法对于我们这些历史的业余爱好者或者说是为考试而获取知识的学习者来说,宏观的方法无疑是最合适的,而且是唯一可行的,因为课毕竟是要讲的,于是历史和我们开了很多玩笑,李鸿章真的就像历史书上讲的那样是卖国贼吗,晁错真的就是打破分封分封制度的功臣吗,于是我们不得不从微观上去读历史,自己去感悟历史,于是出现了1000个人读历史1000个说法,似乎众口纷纭,但这不正是历史的本来面目吗。不管任何知识,只有我们能够在自己的实践中想到的、用到的才是真正的知识,所以我们从《晚清有个李鸿章》中读到了苦难,读到了无奈,更读到了个人的挣扎,这不正是我们应该向历史索求的吗,这不也正是历史应该给与我们的吗。
  •   李鸿章所处的年代,正是古老的封建帝国的晚期,在内忧外患的非常时刻,李鸿章以一己之力,努力地支撑着大清帝国的摇摇欲坠,也正因为如此,他被推到了历史的风口浪尖,与外敌签订了一系列丧权辱国的条约,也落得一世骂名。其实认真想想,作为一个历史人物,他的身份和地位在很大程度上并不由他自己决定,由于要服务于一个特定的政权,他的思想和抱负也往往得不到施展。就个人的修养和品行来说,李鸿章可以算得上几千年的封建王朝里不多的几个有智慧、有抱负、有主见的政治人物,但他所处的历史时代注定他的一生只能是悲哀、凄凉的一生。时代在变迁,让我们以更宽广的胸怀去面对历史。
  •   这里读到的绝对不是历史课本上的李鸿章。这里的李鸿章就是一个拉动历史大车的老黄牛。他的灵魂在那个年代显得孤寂而坚强。时局注定会将一个人推向历史的风口浪尖,至于改朝换代的一代代枭雄,我总觉得那时历是的一个必然,朝代的担子总有一个人来挑。历史选择了谁便是对谁的一种偏爱。但是在十九世纪末那个全世界都风起云涌的天地里,李鸿章的出现不是一个历史的必然,大清的覆灭不是没有存在的理由。但李鸿章就挺身而出了,这个裱糊将兢兢业业的一生,完全是靠着内心强大的力量支撑,至于是什么,就见仁见智了。这本书和了我的口味,让我找到了一份感动。希望更多的人认可这个希望与包公一样名垂千古的人。历史欠他的太多了....
  •   买这本书完全是因为我有一次无意间浏览到一位叫“六如真言”评论员的关于《七武士》的评论,结果这两本书都买了,而且都很喜欢。《李》这一本是一口气看完的。说真的,很复杂的感觉,其中很大一部分是对李鸿章的心疼,还有对我们祖辈的恨铁不成钢。读历史能使人变得更客观理性,也使人更能反思自身所处的社会环境,反省自己的行为。历史长河,我们是那么渺小,有的人因而选择了随波逐流抑或随遇而安,有的人,则选择了责任。是啊,不论每个人有多渺小,如果我们都多付出了一点努力,少一点自私,我们的祖国(说祖国有些冠冕堂皇吗)一定一定一定会更强盛!
  •   直接从当当上面买下来讲李鸿章,曾国藩和袁世凯的三本书,或许是对于那段历史有着很浓厚的兴趣吧,对于李鸿章来说,个人觉得可能他的命运是从一开始就决定的,对于一个已经暮气沉沉的国家,靠一个,两个人的力量还是无能为力,况且最高领导人对于实事的把握失误,以及自己也是对于改革方向的迷茫,相比于日本的彻彻底底,中国的洋务运动只是在于皮毛,却没有深入到实质。
  •   花两天半时间看完了这本书,感觉非常过瘾,作者并非以小说的形式或单纯的是非观来评价李鸿章这个有很大争议的晚清重臣。当我们了解了他所处的历史环境、他的思维局限性,乃至他所认同的那些价值观的时候,对他的评价与以前在历史课本上的相比,已经深厚了很多,也许对李鸿章来说,也客观了很多。
  •   从《晚清有个袁世凯》入,往后退看到了这本书。一如既往的类小说风格,很容易读。如果只是想大概的知道一个人,拿着本书绝对很值得推荐。如果想深入了解李鸿章,这本书作为入门也未尝不可!
  •   李鸿章的出现是时代的幸运也是时代的悲剧。几十年巨大的荣誉,几十年巨大的无奈,交错的一生,看尽了时代里一切的人和事;他已经尽力,历史应该给他一个更公正的评价!!
  •   好书,还原一个真实的李鸿章,一段真实的历史。大国应有宽容的胸怀,过去的评价有着当时的意义,时代不同了,应当秉着与时俱进的眼光来重审这段故事了。
  •   历史是由人民群众创造的,读过此书之后,不禁令人感慨,历史却是在英雄的引领下由人民群众创造的。李鸿章,确实是个英雄,只是在王朝没落的大势中,多少有些悲剧色彩。尽管曾试图力挽狂澜,可中流砥柱的李鸿章终究还是无法阻挡历史潮流的前进的。作为封建制度的极力维护者,李鸿章遭受了后人们的诸多非议,这也再次验证了一句俗语,识时务者为俊杰。假如李鸿章有如伊藤博文那样的“命”的话,中国的历史又将是如何改写呢。可惜,假如毕竟不是现实……
  •   李鸿章一生的荣辱得失,与北洋、马关条约、辛丑条约紧密相扣,北洋成就了他的巅峰,也让他落入万劫不复的境界,面对大清朝这个腐朽落后的机器,李二穷于应付疲于奔命,一个优秀的谋略家、政治家生不逢时,却又为那个黑暗压制的时代拼命的苟延残喘,既是个人的悲剧也是国家的悲剧!
  •   我们对历史人物应该有一个客观的认识。任何人都不可能超越历史。李鸿章是一个很重要的历史人物我们不应该完全否定他。
  •   中国的近代化就像上楼梯,上了第一级台阶,就必须上第二级、第三级……李鸿章用他敏锐的观察力和卓尔不凡的人格魅力,硬生生地把大清国推进了近代化的行列中。他的本意是加强皇权,但是却在潜移默化间强化了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力量。因为有了他,才有了中国自己的资产阶级的崛起。买办,官督商办、官商合办,这些原始的资本世界中的经营模式被他一一尝试,可以说,他为中国的近代化,贡献了不可估量的力量!
  •   这是我看到的写李鸿章最好的作品之一(梁启超写的太短)
  •   李鸿章的失败,是一个时代的失败,是国民的失败,而不仅是个人的失败。
  •   这本书写的还是比较客观的,作者的文笔也不错,阅读时,能深深感受到李鸿章到时的心里
  •   看过此书,对李鸿章有个一个深刻的了解 不是一般人啊
  •   以前的印象,还停留在中学历史课本里对李鸿章大人的认识,现在,确实认为他对得起大人这一称乎。
  •   好书,牛逼,好牛逼啊,李鸿章,中国第一人
  •   很好的描绘了李鸿章的一生~传奇的一生~~!!
  •   我们需要重新了解李鸿章
  •   是介绍李鸿章的众多书籍中的佼佼者
  •   不同的李鸿章
  •   对了解李鸿章的一声,有很大的帮助!
  •   去南京的火车上看完的, 类似历史散文,李与伊藤的境遇相差之大,令人感伤,而李同情 立宪派的描述让我对李有再认识...不敢其行为如何, 内心不变的还是士大夫的风度和忧国忧民的感情.
  •   认识赵焰是从《在淮河边讲中国历史》,一位有思想的作者。预赞
  •   如果生在其他朝代,可能这个人是伟人,可惜生于晚清,做了封建统治者的替罪羊!
  •   喜欢历史喜欢人物传记的朋友值得一看。
  •   这明显就不是历史的普及读物,需要一定的历史功底,不过说的很对很深刻~受益匪浅
  •   写的比较客观,挺不错。 印刷质量也挺好。
  •   李大人的大智大勇,大灾大难面前的智慧,值得我们现在人借鉴思考。
  •   应该很经常,有时间再拿出来读读
  •   小孩了说不错
  •   轻松的笔触,客观的评价,喜欢这样的书籍。
  •   货好速度快,但是书还没来得及看,相信是好书!
  •   虽然没想象的好 但是值得一读
  •   很不错,有自己的观点,分析的很好
  •   很好 建议大家都看看
  •   非常好看,值得推荐!
  •   很很很很快 的
  •   最近读完了,书不错,纸张也不错,有机会还会再来买
  •   李鸿章,一个与卖国贼划上等号的晚清重臣,生前曾经权倾一时,死后却似乎只有遗臭万年的份了。我不明白,一个握有重权,身居一人下万人上高位的人,怎么就会甘愿于对外敌卑恭屈膝、出卖民族利益呢?他的动机是什么?总得有个理由吧?要知道,他什么也不缺呀!——卖国对他个人毫无利益可言!李鸿章生前为自己选中的那块墓地就毗邻他的安徽老乡、英名百世的宋朝名臣包公的坟地。可以相信的是,凭老李的地位和学识,他不可能不知道什么样的人会留芳、什么样的人会遗臭!还可以肯定的是,老李之所以选中那块墓地作为自己生后的归宿地就是希望自己能和包拯一样永垂不朽!可是时势偏偏没有给他这个机会,留给他的却只有为垂死的王朝尽力拖延生命的苦差。倘若老李地下有灵,他一定会感叹自己生不逢时!李鸿章所效力的那个帝国是个已经千疮百孔、病入膏肓了的王朝。对医生来说,如果截肢可以保全病人生命的话,少胳臂缺腿肯定比死了要好!李鸿章别无选择地担当了帝国的那个主刀医生。李鸿章非常明白那个使他名誉扫地的《马关条约》是个烫山芋,无论谁代表清国谈判签约都将惹上骂名。可日本人又偏偏只看上握有重权的李鸿章不放,老李只得在前两批使臣被日本拒绝之后怀着满腹的悲怜很不情愿地踏上了日本国土。时势就是这么无情,年逾古稀的他在日本即使挨了枪子也还是被戴上了“汉奸”的帽子。在晚清历史上,中国的机械制造、矿产开发、铁路、轮船、棉纺等工业的建立和发展都有李鸿章的一份功劳。可一个热衷于帝国复兴、积极推动洋务运动的老臣并没有因此而英名四海,却因为没能推脱签定辱国丧权的不平等条约而阴差阳错地被钉在了历史的耻辱架上。真是时势造英雄也造狗熊!我不知道如果换成我们又将如何?
  •   多少的教科书把李鸿章描绘成一个卖国的形象,把他贬低的一无是处,然而李鸿章依然有他的长处,有他的无奈,有他的奋斗,也有他的狭隘。一个历史人物的评价并不需要统一化,而是在他对于他一生的事业,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评判。这本书,让我感触最深的莫过于详实的记载了李鸿章的点点滴滴,而作者的看法有独到之处,的确是一本不错的书籍。
  •   选择这本书,是因为《曾国藩》看罢掩卷而思,感慨万端,却理不清思绪一书既罢,又起一书,《晚清有个李鸿章》,这对旷代师徒,影响中国如此深远……期待给我更深的感受。
  •   《马关条约》、《辛丑条约》,是中国历史上的耻辱。它标志着一段文明的没落与崩溃。不幸的是,李鸿章作为标签与这些耻辱联系在了一起,能力越强、责任感越强,标签的符号越鲜明。看现今的微观处,其实也有这样的影子。人性中的优点因为环境的缺陷成为负面标签承载的落脚点。
  •   这本书应该是从客观的角度对李鸿章进行了评价,真实
  •   这本书使我对李鸿章的认识更加客观,让我看到他的另一面。使我由对他曾恨变为同情。
  •   分析得独到,有见地,简洁明了。想要了解李鸿章的人值得一读。
  •   更多的了解李鸿章
  •   教材给人的定论,总是在少年人的大脑里刻下深刻的印象。

    以至于很多年,对人的看法总是不了解不公平的看待。

    总有正义的文人,以客观的眼光看待历史人物。

    李其实只是个替罪羊。中国专制政体需要并培养这类人。

    我感觉李虽然获得比较接近真实的评论,但还是为其感到悲哀。

    一个污秽的国度,污染了的人。
  •   喜欢历史的来看一下
  •   写的比较严谨,也比较可信,没有戏说的成分
  •   这本书非常好,质量也不错,收货后我在三天的时间就把它看完.作者很历害,观点新鲜,值得一看.
  •   书写的很错了,在看了此书能学到些为人处世的道理。只是要再能剖析的深点就更好了!
  •   可以对清朝的那点事,进行一次系统的思考
  •   语言表达能力极其丰富,给读者的感觉轻松,内容也很丰富,值得一读
  •   送货很快,至于书的内容我就不好评论了,因为是帮朋友买的.
  •   书发得挺快的
  •   作者思考的成分太多
  •   一口气读完,书的图片模糊.
  •   目前还没有看,感觉还好
  •   都起来像是抒情散文,缺乏着力点和真知灼见
  •   1、作者文字没的说,好看
    2、纸张太薄了,好多地方都印透了 白瞎了
  •   其中有一部分大段抄袭姜鸣的《天公不语对枯旗》,其他地方是否抄袭还不清楚。所谓那些名家推荐,都是名过其实!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