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的裂缝

出版时间:2007-5-1  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作者:雷颐  页数:352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在这里,读懂百年中国与世界。
  本书分为“历史总会被记起”、“斯人已逝”、“历史的余波”、“不该遗忘的伤痛”四辑,上溯晚清,对比当今,聚焦近代中国与幽暗人性。从辛亥革命之前大变局,到底清王朝还能撑多久,看末世预言,看权臣发家,看衙门矛盾,看政党兴衰,看博弈游戏,看天灾人祸,看时代叛逆,看爱国流亡,看官场风气;百年前后,读林则徐,读曾国藩,读李鸿章,读左宗棠,读张之洞,读郭嵩焘,读梁启超,读胡适之,读宋美龄……追踪历史人物在历史隙缝中的矛盾、困惑与思考,人性的闪光与幽暗。
  忧天下,探世变。大清王朝的被动改革,官办企业的正负效应,民营政策的摇摆结果,立宪运动的风生水起,革命力量的迅速联合,天朝崩解的民意原因,从“起朱楼”到“楼塌了”国民党一党治国的大陆岁月,以及茨威格关于战争的反思与人性的绝望,卡夫卡对于东方民族“文革”遭遇的惊人预见……回望历史,反思中国模式,我们变革的动力与空间在哪里?
  人若不知出生以前发生之事,则将永如幼童。莫让心灵在黑暗中行走。

作者简介

  雷颐,1956年出生,中学毕业后下乡插队当农民数年,然后当兵,又复员当工人。1978年考入吉林大学历史系,1982年考入吉林大学研究生院历史系中国近代史专业,1985年毕业获硕士学位。同年到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工作至今,现为研究员。研究方向为中国近代思想文化史,长期在《经济观察报》、《南方周末》等报刊发表文章,著有《取静集》、《经典与人文》、《被延误的现代化》、《萨特》、《历史的裂缝》、《历史的进退》等,译有《中国现代思想中的唯科学主义》、《在传统与现代性之间》、《胡适与中国现代知识分子的选择》等。
  雷颐博客http://blog.sina.com.cn/leiyi

书籍目录

[第一辑] 历史总会被记起
 [末世预言] 曾、赵之辩:清王朝到底还能撑多久
 [权臣发家] 成大事不能昧于历史大势
 [衙门矛盾] 李鸿章与阿思本舰队——清政府初次试办海军的失败
 [小国强国] 在“理”与“力”之间——清季的中国外交
 [边患国防] 事关全局,全局讨论——晚清海防、塞防之争
 [新式事物] 铁路与政争——李鸿章修铁路
 [洋务运动] 清末企业的官办与商办
 [义和团案] “臣不得不死”——封建专制下的君臣关系
 [立宪革命] 1905:三种力量角力中国
 [博弈游戏] 学术与政治——1940年中研院院长补选记
 [天灾人祸] 白修德与40年代“中原大饥荒”
 [政党兴衰] 从“起朱楼”到“楼塌了”——国民党的大陆岁月
[第二辑] 斯人已逝
 [转型悲剧] “一蓑烟雨任平生”——郭嵩焘的崎岖人生
 [启蒙新民] 中国的“百科全书式”巨人——梁启超的现代意义
 [自由主义] 胡适晚年政治思想述要——从新近公开的一封胡适致蒋介石信函谈起(附:偶贩书记)
 [教育独立] 校长当如竺可桢
 [文人自尊] “我们都是民众!”——关于顾颉刚
 [史家本事] “寓论断于序事”的陶菊隐
 [国民批判] “哀其不幸,怒其不争”——储安平与《英人?法人?中国人》
 [传奇主角] 风华绝代,终成历史——漫话宋美龄
[第三辑] 历史的余波
 [国际接轨] 林则徐与“文化安全”
 [官场风气] 从李鸿章隐瞒疫情说起
 [时代叛逆] 帽子、辫子与传统的形成
 [纳粹屠杀] 莫让心灵在黑暗中行走
 [消费社会] 文人还会被尊敬么
 [角色变迁] 臣民?公民?知识分子
 [制度失信] 测谎器的哲学原理
 [私产保障] 拿伯的葡萄园
 [民间团体] “社会”的意义——任鸿隽与中国科学社的启示
 [文化开放] 新词与方言
 [权力屈从] “五四”雕塑与“公共记忆”
 [历史定律] 忧天下,探世变——柏杨与《中国人史纲》
 [史剧误导] 复杂暖昧:《走向共和》的价值取向
 [影视编造] “历史”的荧屏书写
[第四辑] 不该遗忘的伤痛
 [政府镇压] 历史的“伤疤”
 [人性血案] 用罪恶证明“存在”
 [爱国流亡] 泪为谁流——海涅的一次心灵震荡
 [暴政狂热] 托斯卡尼尼的洞见和良知
 [世界大战] 牢记“昨日”——读《昨日的世界》
 [关键时刻] 历史的“灵感”——读《人类的群星闪耀时》
 [苏联崇拜] “约翰?克利斯朵夫”的良知为何瘫痪
 [斯大林热] 爱伦堡的困境
 [中国寓言] 关于卡夫卡的“另类阅读”
 [跋] 不可缺少的精神维生素

章节摘录

  中国传统边患主要在西北边境,但鸦片战争使中国有史以来第一次遭到从海上来的大规模外敌入侵,一向较为安全平静的东南沿海竟成为国防前线。然而,中国海上大门被强迫打开的同时,沙俄在西北的侵逼活动也日甚一日。于是,财政困窘的清廷面临东西两面边防的艰难选择。东面“海防”与西面“塞防”的争论,在另一方面说明自太平天国农民起义被镇压下去之后,中国的内部矛盾相对趋于缓和,而外部矛盾日益激化,清廷的“政治路线”从镇压内乱为主转为抵御外侮为主。具体而言,1874年日本侵台的炮声,打破了自1860年以来“中外和好”的相对平静,“蕞尔小国”日本竟敢发兵中国台湾,并迫使中国赔款了事,东南海疆危机再现,不能不使清政府大为震惊、再次正视海防问题,从而引发了海防、塞防之争。  1874年11月5日,总理衙门递上《海防亟宜切筹武备必求实际疏》,强调筹办海防的必要性和紧迫性,提出“练兵”、“简器”、“造船”、“筹饷”、“用人”、“持久”等六项具体措施,请求饬令有关大臣讨论、实施。11月19日,正在广东家居的前江苏巡抚丁日昌请人代为递上《海洋水师章程》六条,提出海军分区设防、统一指挥的主张,具体说来设立北洋、东洋、南洋三支海军,分辖北海、东海、南海三面海域。清廷将总理衙门和丁日昌的条陈交滨江沿海各省督抚、将军讨论,限一月内复奏。这时左宗棠在陕甘总督任上,因陕、甘不属滨江沿海地区故不在饬议大员之列,但总理衙门认为他“留心洋务,熟谙中外交涉事宜”,所以特别咨请他参加筹议。  在这次争论中,有关官员纷纷上奏,提出自己的看法。大体说来,有主张专事海防经营而放弃塞防、主张注重塞防放弃海防建设和主张海防塞防并重这三种观点。其中影响最大、最具代表性的是李鸿章和左宗棠的观点。历史的裂缝事关全局,全局讨论  奏章向来简短的李鸿章这次破例写了洋洋万言的《筹议海防折》呈上,系统地阐述了自己对海防问题的看法,其内容不仅涉及海防,而且还进一步引申到洋务运动其他问题。  他首先分析中国面临的国际形势:中国“与各国条约已定,断难更改。江海各口门户洞开,已为我与敌人公共之地。无事则同居,异心猜嫌既属难免,有警则我虞尔诈,措置更不易周”。他赞扬总理衙门的上疏将“目前当务之急与是后久远之图业经综括无遗,洵为救时要策”。但是,要将其立即付诸实施却非常困难,因为“人才之难得、经费之难筹、畛域之难化、故习之难除”都难在短期内解决,所以“今日所急惟在力破成见,以求实际而已”。紧接着他就触及问题的核心,他所要力破的“成见”是:“历代备边,多在西北,其强弱之势、客主之形皆适相埒,且犹有中国界限。”而“今则东南海疆万余里,各国通商传教来往自如,麇集京师及各省腹地,阳托和好之名,阴怀吞噬之计。一国生事,诸国构煽,实为数千年来未有之变局”。列强凭借近代化坚船利炮实为中国“数千年来未有之强敌”,而中国仍“犹欲以成法制之”,则如患者不论何种疾病皆以古方治之,肯定不能见效。因此他认为“居今日而欲整顿海防,舍变法与用人,别无下手之方”。所谓“变法”,主要是指变革军事制度,建立近代陆海军;“用人”主要是指改革科举制度,培养新式人才。建立近代陆海军需要巨额军费,所以在筹饷方面他主张停止进军新疆,改用招抚办法处理阿古柏叛乱,认为英、俄等国一直图谋新疆,“揆度情形,俄先蚕食,英必分其利,皆不愿中国得志于西方。而论中国目前力量,实不及专顾西域,师老财痡,尤虑别生他变”。在他看来,“新疆不复,于肢体之元气无伤;海疆不防,则腹心之大患愈棘”。“其停撤之饷,即匀作海防之饷。否则只此财力,既备东南万里之海疆,又备西北万里之饷运,有不困穷颠蹶者哉?”

编辑推荐

  《历史的裂缝:近代中国与幽暗人性》分为四个版块,“历史总会被记起”和“斯人已逝”两辑说的都是旧人旧事,立脚点却在今天,希望能打捞一些历史的残骸,引起注意。1870年代清政府的海防与塞防之争,全局问题由于全局讨论得以妥善解决;1940年中央研究院院长补选,学术与政治相互博弈而能保持微妙的平衡。作为晚清第一代驻外使臣,郭嵩焘因“崇洋媚外”不被世人理解,晚景凄凉;胡适晚年以诤友自居对国民党提出一系列批评和建议,然不被理睬,独自彷徨,等等。  “历史的余波”和“不该遗忘的伤痛”两辑收录了部分文化评论和文学评论。林则徐破坏“夷夏之防”与李鸿章隐瞒疫情的当代启示,“拿伯的葡萄园”中保护私产的法治意识,美国政府镇压“退伍补偿金大军”的历史伤疤,茨威格对于战争的反思与人性的绝望,托斯卡尼尼面对法西斯暴政表现出的良知与洞见,卡夫卡的小说对于东方民族遭遇的惊人预见,等等。内容看似庞杂,贯穿其中的是对历史与人性的反思。  作者平素广泛参与文化讨论,在多家媒体开设专栏,着力从近现代中国史的只鳞片羽来考察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关注超越时代的复杂人性与社会幽暗的方方面面,具有浓烈的忧患意识。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历史的裂缝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41条)

 
 

  •   雷颐老师是我较为欣赏的历史学作家之一。
    在现在社会浮躁逐利的氛围下,能有一份独立的思考,实为难能可贵。
    在其中国近代史的研究领域,已出版过许多优秀的作品。
    雷颐老师在历史的裂缝:近代中国与幽暗人性的作品中
    将清末至今的不少鲜为人知,同时也是十分有趣的历史故事,
    铁路与政争——李鸿章修铁路:揭示铁路作为交通枢纽,对国家的重要,清亡亦亡于铁路国有。
    曾、赵之辩:清王朝到底还能撑多久:赵师爷把脉清王朝,精准。
    此类故事,不一而足,可一观而知!
  •   历史在不同的语境下有不同的解读,各人有不同各个历史时期也会不同,但是,多读一些.也许会有不同.真的历史总是需要透过不同逢隙见到一丝亮光!
  •   这本书很好,语言优美,历史细节观点娓娓道来,让人忍不住读下去。
  •   看了很久了,才想起来评论,广西师大社这系列的书,我都买了,很好。虽然是雷颐的文集,有些已经登载在博客上面了,但还是有很多精彩的文章,读来发人深省。不错的书,值得看!
  •   从小细节看大历史,近代中国绝对值得我们每一个中国人仔细研读。
  •   历史本身也是幽暗的。
  •   以历史的角度,道破人性,这本书很有新意呀!
  •   通过历史看人性
  •   有趣值得反思,不知道的历史!
  •   通俗易懂的历史书,作者的一些观点很有见地。
  •   前面很不错真的让人看到历史的另一面,引人深思.但是后面或许会稍显枯燥,但是很值得看!!
  •   作为历史爱好者的我,这本书挺好啊!
  •   这是真实的历史
  •   超级值得大家读
  •   雷颐的书不容置说,好、、、
  •   雷颐先生的文笔,悠远平静,徐徐到来。
  •   细节决定成败, 看清大势跟着走. 呵呵
  •   总之从不同的角度 对那个时代进行一次分析
  •   好书,张鸣先生的书很有历史感,有不脱离现实。
  •   这本书写的非常好,学到很多知识,推荐。
  •   书的内容可以,但是印刷得不好,有连页现象。
  •   不错的书,纸张质量也很好,满意。
  •   正版的书,值得一看
  •   书看完了,一句话,学到很多东西
  •   很喜欢,好好写
  •   外观来其他跟图片没出入,期待内容
  •   买过老的版本,就很喜欢*这次有修订本,自然继续购买阅读珍藏*
  •   历史不存在裂缝,存在的只是遗憾。作者的历史观很强,对近代史的分析很深刻,逻辑清晰而不复杂,更多的是对历史人物的描述,正如书名:近代中国与幽暗人性。人性复杂而不是逻辑能分析的了的,强调逻辑的结果不如分析逻辑的起点,历史不存在裂缝,存在的是人心上的遗憾。
  •   一直不忍回首中国近代那段无比幽暗的时光,但是雷颐的这本书却给了一个校正这种逃避观念的契机,凝神读下去,会发现在那样一个风雨凄迷暗无天日的时代,仍然是存在着许多令人振奋地人和事,充满了希望。
  •   当改革再次站在了十字路口,我不禁一次地问自己:出路究竟在何方?矛盾已经日趋尖锐,究竟是谁还在粉饰太平,杯筹交错。只有正视历史,反思历史,才能于缝隙中觅得生机。有些人,有些事,值得我们深深反思与回味。
  •   历史的记录被选择了,选择记录,选择遗忘,甚至集体被失忆……“当过去不再昭示未来时,心灵便在黑暗中行走。”
  •   历史缝隙中的那些人性,从历史窥探过去,也是觊觎未来
  •   如果人性是幽暗的,那么是什么造就的?
  •   近代中国集中反映了中国的一些问题,尤其是文化骨子里的东西,值得现在思考
  •   好书 都是小文章
  •   精读一遍,不是很喜欢,有点枯燥,所以另一本至今还没看。
  •   一些小短文,可长知识,也可填补小段空闲
  •   读这类历史书让我们感觉到历史也是鲜活的,不像教科书那样没有趣味、没有温度
  •   和这本书的姐妹篇一样,1天翻完,作者的文字功底很不错。一看目录就知道全书都在借古喻今(推崇改革和普世价值),带着这种感觉(或者说作者就要我们带着这个感觉)看这书就十分的快了,感觉著作中的内容价值就在于此吧。但是总觉得看起来不是很过瘾。
  •   文体散碎,不太系统深入。
  •   简直是盗版!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