肩后

出版时间:2006  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作者:弗朗索瓦兹·萨冈  页数:174  字数:90000  译者:吴康茹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本书是萨冈晚年对自己小说写作生涯的回顾,是她唯一一次、也是最后一次以自己为主题的创作。本书中最为精彩的是萨冈对自己作品的解读与评价部分,尤其是她对作品情节和主题的简练概括和对人物形象的独到分析。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以一部《你好,忧愁》红遍法国乃至西方世界的法国女作家弗朗索瓦·萨冈,多年来一直是法国文坛令人瞩目的焦点之一。本书是萨冈晚年对其写作生涯的回顾,作者按发表的年代顺序,以其众多小说贯穿起自己对文学,写作,时代,生活的重新审视和理解,文笔延续着萨冈式的简洁,神奇和特殊魅力。

作者简介

萨冈 20世纪法国最具才情的女作家之一,被誉为二战以后那一代青年的代言人和引领时代潮流的前卫作家。莫里亚克曾说她“以最简单的语言把握了青春生活的一切”。 
本书是萨冈晚年对自己小说写作生涯的回顾,是她唯一一次、也是最后一次以自己为主题的创作。

书籍目录

《你好,忧愁》《某种微笑》《一月后,一年后》《您喜欢勃拉姆斯吗?》《神奇的云》《狂乱》《心灵的守护者》《冷水中的一点阳光》《心灵创伤》《凌乱的床》《猎狗》《涂脂抹粉的女人》《平息的暴风雨》《不再抵抗》《带着我最美好的回忆》《冷若水彩的血》《桎梏》《偏僻的林间小路》《短暂的一丝忧愁》萨冈作品年表特立独行、难以评说的明星作家——译后记

章节摘录

  要解释某些变化,现在我不得不提及我个人的私生活了,这也是我通常要小心谨慎回避的话题。然而某些书需要涉及这个问题,尤其是《一月后,一年后》,这是我那长长的作品书目上的第三部作品。关于居·舒勒,我不想多谈。我也不愿再从《某种微笑》谈起,但是我们的相识从某些方面来说就像是大提琴,它在我的生活中只处于次要位置,而他对它,其实并不很精通,却能长时间地很投入地去演奏它。为了避而不见他,我出发前往米利·拉·弗雷,躲避在克里斯蒂安·迪奥租借的一个漂亮的小磨坊里。在那里我同我少女时代最要好的同窗好友韦萝妮克一起度过了整个冬天。不时有三三两两的人来看我们,但他们都会在这儿迷路,因为分不清东南西北,感到很难找到这里。在一个美好的早晨,我一边哼着歌,一边走出我那美丽的小磨坊,准备去迎接朱尔·达桑和梅利娜·麦尔库里前来我们这儿吃午饭。但在返回时,我驾着车,失去了控制,冲进一个壕沟里。曾经有十多人都命丧于此,在出事前的一刹那,我的车也险些撞上对面那个陡坡,但很幸运,只把坐在我车里的乘客弹了出去,而我自己则被撞晕了过去,脖子也横歪着。朱尔·达桑在我后面刹住了车,他飞跑过来,赶紧嘴对嘴为我做人工呼吸,而与此同时惊慌失措的梅利娜则跑到了田野上祈求冥王哈得斯的保佑。我可是被那个魅力十足的朱尔·达桑当着梅利娜的面拥吻长达半个多小时的唯一女子。然而,很不幸,我当时仍处在昏迷之中……  这是我经历过的第一次死亡。大家已为我做了临终涂油礼了(兴高采烈的天使们都降临于我身旁了),人们把垂危的我转送到巴黎。看见我濒临死亡,我的哥哥泪流满面,在悲伤绝望中全速开车,一直走在救护车的前面。  我那时很喜欢我的哥哥。差不多有三年的时光,我们是在一起度过的,那时我们住在苏联大使馆旁边的格勒奈尔街的底层套房,我们开车都很疯狂,使馆的门卫,还有一些非常和蔼的警察常常跑来让我们将破车开得远一点,以免每晚我们的飙车声吵醒大使。还因为我们经常一大清早就开着我们的破车,一辆可拆卸的吉奥迪尼轻便赛车去高速公路上兜风;噪音、清风和颠簸很容易使我们变得更加清醒,只要我俩中任何一个人需要,我们就去兜风。这短暂的几年是我人生中最幸福的时光。如今尽管哥哥早已离我而去,但每当回想起我们那时共同居住过的那间套房,我仍感到心绪盎然,因为那套房子只有一间从未使用过的厨房、一间客厅,里面也只摆放着一架钢琴,一张假豹皮的沙发,还有两间带浴室的卧房。也许是为了他,我才选择了活下来,当时在救护车里我的心脏有一段时间已停止了跳动,只是后来又开始了跳动。而与此同时在巴黎有很多人也在诊所外等候着我,一个名叫勒勃的外科大夫曾拒绝抢救我,但后来却是他救了我的命。  一个月后,很多人来诊所探视我,其中就有居·舒勒。经过两年中几经周折的情感交流,和一个月之久的私下的慎重考虑,他向我提出了求婚,我当时身上打着绷带,双眼周围全是黑圈圈。我答应了他的求婚。一年以后我们结了婚,我对他很好奇,他对我很迷恋,我俩在一起非常幸福,不过也非常不幸。我很害怕让他不开心,所以我既不敢写东西,也不敢坦然地大笑。  然而我还是十分向往与他人共欢乐,于是该发生的也就发生了。终于在一个傍晚,在回家用晚餐的当口,我牵着我的狗尤奇,拿了一个旅行包,一件睡袍,犹豫不决地说了几句含糊其辞的话,转了半圈,再没有作任何解释,就去弗洛咖啡馆找到了那个白天经常在那儿等候我的人——让·保尔,然后让·保尔、尤奇和我,一起出发去了南方。在我这个心灵刚刚获得解脱的人看来,地中海显得那么温柔……  谈这些是为了解释《一月后,一年后》只是像一本类似小人书那样薄的小册子的原因,它只有185页,所描写的主要人物也不过12个左右。此外还有二十几页的底稿被风从拉斯帕耶街的鲁特迪亚旅馆的窗户里刮跑了,这是真事,所以我不得不重新补写,只有等到星期一才能将稿件交给朱利亚尔出版社,而当时出版社催稿催得很急。但最不凑巧的是就在那个急着要交稿的星期日,达西一家来吃午餐……

编辑推荐

  重读自己过去的作品,我时而陷入尴尬的境地,时而又自鸣得意,多少有些飘飘然。好在这两种情绪并没有表露出来……应该说恰恰因为创作了这部作品,我才沉浸在既可意会也可言传的一种无比幸福之中:我待在洛特河边的那个昔日的小村庄里,这里的天总是十分寒冷而美丽,床脚边壁炉中的火整夜燃烧,不时发出劈劈啪啪声……这里的一草一木都让我感到非常开心,它能温暖我的心房。我想重新找回过去的一切。想重新学习生活,并没有任何年龄的限制。常言道,我们整个一生所要学习的就是如何生活。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肩后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20条)

 
 

  •   我自从看了你好忧愁之后就觉得享乐有理了 虽然现在我又不这么想了 但是她带给了我一个新的思路和新的世界 所以对我来说是挺重要的一个作家 肩后主要是她自己品读和回忆自己的主要作品写下的随感 对于比较熟悉她作品的读者来说可能更有趣 但是我看萨冈看了几部之后就感觉她的作品大同小异 就没有一一拜读了 因此我就独立的把肩后当成一般的随笔看了 也很有意思 萨冈这个人本身就很有魅力 很有趣 最近我变得比较爱看传记体 去体验一下我没有体验过的别人的生活
  •   很喜欢萨冈,总像是一个遥远的神话。这本书,算是萨冈说自己,没有小说里常用的虚构成分。读的时候,好像在听年老的她说话。亲切没有距离,活生生的长着音容笑貌。从她的话语里,能分明感受到别具一格的广阔视野和鲜活生活。萨冈是“写得好不如活得好”的模范。
  •   虽然萨冈一直不被所谓严肃的评论家看好,他们当中有的人甚至讥讽萨冈的写作一辈子围着床打转,但是我一直很喜欢萨冈的小说——尽管我才只读过不到三分之一的她的小说。围着床打转又如何?何况萨冈并没有像他们指责的那样。相反,萨冈善于把握都市小资产阶级人群的生活,特别擅长描摹他们的内心(而不是床上活动)。她没有因为自己是都市人反倒去“体验”什么农村生活,没有因为自己是小资产阶级而去“体验”劳苦大众的疾苦。这有什么错?难道只有反映地层的大众的作品才是文学?所谓的“体验”,难道真得能获取自己没有的感受???萨冈的这本以创作谈的姿态出现的随笔集子,其实透露许多她的世界观。一如她的小说那样,这本集子里的文字,依然简洁、干净、幽默、机智——而这些都是我喜欢的。因为在谈自己的作品,这些文字里又多了许多自嘲——这是我最敬佩的。
  •   这本书让人看到一个俏皮的萨冈,忧伤的萨冈.值得一读.
  •   若你只听说过萨冈,不知读她的哪一本书好,看了这本具有自评性质的书,你便知道选择哪本来读了。
  •   萨冈,在我眼里,是永不老去的神话。
  •   她的作品据说是小资必读,可惜没有读过。不过看了这本书以后,可以帮助我们了解这个特立独行÷备受争议的人物。只是这个书名有些怪怪的。。。
  •   还可以,就是优惠的少了点。
  •   meimingbai
  •   貌似一本目录。。如果没有看过他的书的人可能会看不懂
  •   也许是一直活在光环里,这本书就像是忍不住在最后对大家解释,以往你们对我的认知有些不足,我来补充一下。我不希望我死后还是被误解了....就是这样一本书。
    萨岗的才气是没话说的,只是天分高让人骄傲了点。随便看看还可。
  •   原来不是小说集郁闷
  •   不值得买的一本书!
  •     不知从啥时开始,在中国读者的眼里,读萨冈就是当小资:逛逛电影院,泡泡咖啡馆,听听爵士乐,玩玩不太心跳的爱情。也难怪,就目前国内萨冈的译作来看,从其成名作《你好,忧愁》,到《某种微笑》,到《你喜欢勃拉姆斯吗》,再到《狂乱》,当然,还有那本比较一般的《一月后,一年后》,萨冈的文字一如既往的清新活泼、细腻简洁,所写的也始终出不了中产阶级的情爱纠葛:衣食无忧,却依然烦闷无聊,存在主义的话题也渐渐没了可供咀嚼的汁水。爱情嘛,固定的生活伴侣固然也不错,却无法给黄斑一样乏味的生活打入一剂兴奋剂。那就体验露水情缘吧,能否善始善终并不重要,玩得就是些许心跳。于是,女主人公这样想想:“我们是同伴,情侣。我不可能成为他追求的目标,他也不可能成为恋爱的主体”。
      这种爱情游戏、温情之战,夫子们当然要吹胡子瞪眼,年轻一辈或许能产生些许共鸣——本来嘛,萨冈一直是法国二十世纪六十年代青春文化的代言人。不过,话说回来,萨冈式的小说读多了,也没多少味道:毕竟,真正打动我们的,还是用生命去投入的爱情。“执子之手,与子偕老”之所以被古往今来的情种们反复吟咏,在于其中有种永恒的希冀。轻盈的生活固然美妙,却是沉重的生命无法承受之轻。
      在其逝世的六年前,因不堪诸多丑闻的围攻以及病痛的折磨,萨冈携带了二十多部自己的作品返回故乡洛特河畔,在儿时的老屋旁租借了一栋房屋,阅读自己的过去,撰写她最后一部作品:《肩后》。
      顾名思义,这是一部回忆录式的作品。作为读者,这次可以不再经由媒体的隔靴搔痒,而直接与这位一直讳言隐私的明星作家亲切交流;而对于萨冈来说,在这样的年龄,这样的境遇,写作这样一部作品,该是怎样一种滋味?“我想重新找回过去的一切。要想重新开始生活,并没有任何年龄的限制”。这句自白渗透了令人心动的沧桑。
      与常见的回忆录不同,《肩后》并非以作者的人生经历为线索,而是让自己的作品年表上先后发表的小说串起整本书的构架,或评论作品,或回顾往事,因为在萨冈看来:“我个人编年史的唯一标记可能就是我的小说发表的时间”。如果萨冈给我们的印象是叛逆、张扬、特立独行的话,那么,这本书将使我们的意见完全改观。
      “我之所以对自己那么不屑一顾,并不是因为自己作品品质的高低问题”,而是,“还有许多为我准备的书放在某个书架上……因此,读一本自己写的书,是何等地浪费时间”——不同于法国当代女作家普遍的自恋,萨冈以纯然客观的分析思维对待自己的作品。她回顾自己满怀着出人头地的野心和凭着卖弄小聪明而写就了她的成名作《你好,忧愁》,给予它适当的肯定,却也没多少溢美之词,并这样说道:“使我骤然成名的轰动效应从一开始就使我对自己和报纸产生某种厌烦抵触的情绪。从那以后,我不再关注自己了”。这多少有些出人意外。我们看到,萨冈的一生,也就是与媒体合作与抵触的一生,她赢得了赞美,也招来了无数甚至是恶毒的非议。当然,这是一个成名人士在现代社会中必须付出的代价。
      公开致情书给萨特的轶事一度被沸沸扬扬地炒作,在《肩后》中,萨冈追忆了自己与萨特及波伏娃的交往,以及与法国前总统密特朗之间基于理解而超越个人身份的亲密友谊。我们看到了她的成长历程,失败的婚姻,祖先的怪癖,出版商的敲诈,以及她始终不渝地对写作的热爱。反复几次的离异在常人看来是私生活不检点的标志,但在萨冈的自述中,我们却看到她在曲折的婚姻中对爱情真正执着因而也是道德的追求。乔治桑说虽然我和很多男人同床共枕,但我是最贞洁的,因为我曾爱过的每个男人,在当时看来,都是我心中的最后一个。萨冈对此当有共鸣。
      书中最精彩的部分非萨冈谈论创作的文字莫属。我们看到,萨冈总爱给她的小说起一个很诗意的名字,诸如“某种微笑”,“冷水中的一点阳光”之类。对于她的人物,她认为:“我创作出的所有人物都是某种很确定的情感的体现者”,一旦登场,“让他们自由自在地表达自己,想说什么就说什么,想做什么就做什么”,正因为此,萨冈的小说尽管有着思想境界上的不足,却总能因其真实与细致入微而捕捉我们的眼球,这使我们再次听到昆德拉再三强调的一点:小说只能说出小说才能发现的东西。如果这样还有些玄乎的话,那就是,小说艺术应当有自己的逻辑,不能根据已有的观念与意识形态加以人为的限定,小说的真实性并不落实于某事件,而是诉诸于某种情感与生命体验的普遍可感性。对此,莫里亚克对萨冈的评价一语中的:以最简单的语言把握了青春生活的一切。萨冈的话可以作为注释:“写作并不是去揭示什么,而是将自我投射到某个形象中去,这个形象可能很难为他者所苟同,但是它本身最重要的意义是有待于每个人去发现的”。
      《肩后》的语言保持了萨冈小说创作一贯的风格:简洁,明快、含蓄和时不时的调侃与自嘲。比如,面对认为她教坏了青少年们离家出走的指责,萨冈无奈地说道:“这样的情况本来肯定也是会发生的”,如果这些孩子读了她的小说而决定大声地说:“萨冈说得有道理,我要和亚瑟一起走”的话,那么,“我也会觉得非常有趣的”。而面对着每天早晨收到的一大堆债务账单等,萨冈来了次小小的自嘲:“我还是头一次开始掂量创造力、想象力或者更泛泛地说是灵感孰轻孰重的问题”——这难免会让人苦涩但会心地一笑。但无论如何,她不能不写作,因为她如此“看重写作给她带来的幸福感”,冲这句话,萨冈无愧于小说家的称号。
      1954年,一位18岁的女学生凭着一本篇幅不长的小说在人才济济的法国文坛引发了一场轰动的文化出版事件,并一举夺得当年的“批评家奖”。
      之后,这个女学生成为媒体追捧炒作的中心:飙车,离异,赌博,吸毒,当然,她也被视为最具才情的女作家。
      2004年,这位女作家因病逝世。法国总统希拉克致言:随着她的去世,法国失去了最优秀和最敏感的作家之一。
      也正是这位女作家,在其一生中为人世纷扰而精疲力尽的时候,在一本叫作《肩后》的书里这样写道:对别人,我们不要刻意去占上风,只要做到彼此敬重与和睦相处。我们尤其不要刻意去揭穿别人的老底,因为我们都明白“真正”能了解一个人是永远办不到的。
      那么,这本薄薄的《肩后》,是否为这种了解创造了某种可能?
      [法]弗朗索瓦兹•萨冈著:《肩后》,吴康茹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11月,13.8元。
      
  •     某個夏日午後,我百無聊賴,數數錢包裏的錢,還餘二十塊幾塊,
      
      為打髮時間逛進街邊的一間書店。電視劇情節般,手指慢慢劃
      
      過裝幀漂亮並排擁擠著的書,蹲下來,在倒數第二排架子上取下
      
      那本:《妳好,憂愁》。
      
      
      
      他們總是驚疑我可以記起事情的每一個細節,似乎還可以不加杜撰地
      
      記起當天空氣的氣息——蹲在諾大的書店的地上倒是聞不到火車箱裏
      
      汚穢的腳臭味的。
      
      
      
      說實話,用僅有的二十幾塊錢買下《妳好,憂愁》,完全是因為序言
      
      上的詩:艾呂雅《別了,憂愁》。(後來我纔漸漸的知道,薩崗的很
      
      多書名,都來自艾呂雅的詩)
      
      
      
      
      
      囬到傢裏,在樓梯上坐下來,頭上那頂玫紅色的荷葉帽還沒摘,捧起
      
      《憂愁》。看完時太陽已經落山,纔髮現腳已痲了許久。
      
      (說些廢話,我承認我不是一個用功的孩子,那是我第一次看書看到腿痲,
      
      記憶猶新。)
      
      
      
      
      
      青春期的叛逆和因愛的佔有慾而鑄成的大錯的故事,與看書人的經歷
      
      驚人的相似,而那青春期的莫名的憂鬱和離經叛道又似曾相識。不禁驚訝
      
      於如此的情節勾織和清麗飄逸的文風竟齣自這美麗女子18歲之時。
      
      封麵上的薩崗一抹淡淡的微笑,如同她後來的作品中淡淡的憂愁,
      
      充滿靈氣和韻味。
      
      
      
      
      
      自此,我便像祥林嫂似的逢人便問:
      
      妳看過薩崗嗎,我覺得很好。真的,看看吧!
      
      
      
      
      《肩後》,是薩崗的最後一本書,事隔六年後,即2004年,薩崗辭別人世。
      
      
      
      步入老年的薩崗囬到童年生活過的洛特河畔,重讀過去的作品,
      
      寫下這本囬憶錄。
      
      
      
      有些時候,她帶著當時的處境和心境卻又恰到好處的囬顧和反思每一部作品,
      
      偶爾說說傢族的軼事和自己的情感瑣事,包括與薩特和法國前總統密特朗的
      
      交往等,她感激一直以來提齣中肯意見的讀者和批評傢,如她文中所說的
      
      “盧梭叔叔”。
      
      
      
      
      或許正是因為她與生俱來的敏感、加之一貫的調侃和幽默的語調,她對自己
      
      作品的解讀,尤其是對作品情節和主題和簡練概括和對人物的獨到分析、
      
      纔尤為精綵。
      
      
      
      她質疑評論界按炤主流的支配性意識形態去解讀女性文學的做法和她對于文學
      
      和寫作的態度,令人激賞。
      
      
      
      
      
      喜歡薩特,迷戀一切存在主義的論調,追看薩崗,也看與薩崗同時期的法國
      
      傑齣女作傢:如波伏瓦,尤瑟納爾,杜拉斯,心中暗暗比較著,天平卻總是
      
      偏嚮充滿自由和青春活力薩崗這邊。隻因薩崗筆下那看似灑脫我行我素遊弋
      
      在情愛中的主人公,風吹起時臉上有淡淡的憂愁,滿心負疚;而薩崗本人,
      
      無論生活多沮喪黑暗艱難,從未放棄創作,即使在失明時她依然濃妝豔抹,
      
      手裏夾著賈斯特菲爾德牌香煙。
      
      
      
      
      
      
      
       沒有寫作,我只能拙劣地生活。沒有生活,我只能拙劣地寫作。
      
       弗朗索瓦絲·薩岡
      
      
      
      
      
      
      
      
      附上:
      
      
      
      http://www.gmw.cn/content/2004-10/22/content_118805.htm
      
      
      
      薩岡訪談錄(一)
      
      
      
      
      http://www.tianyabook.com/waiguo2005/s/sagang/xg/003.htm
      
      
      
      薩岡訪談錄(二)
      
      
  •     常言道,我们整个一生所要学习的就是如何生活。萨冈像极了我们80的一代,有被别人被社会肯定的渴望也有对自己生活中的疑问迷茫。80年代的生活精神历程也是如此,从众星捧月似的回头去看,读萨冈就是读自己,读萨冈就是只可意会也可言传的无比美丽。
  •   少女绝对不应看言情小说,譬如,亦舒式、琼瑶式、席娟式,杜拉斯式或者萨岗式,否则容易把自己的人生当成小说来过!甚至波伏瓦那种也不应该看。总之,如果有了强调自己的第二性的思维方式,那么也就失去了很多作为“人”的生存空间了。
    出处未知,但是我还是会看。哈哈。
  •   看自己5年前些的文字真是幼稚,想删又不能删,放在这做备份吧
  •   不会啊,我觉得还好。五年前我也很幼稚,还没听说过萨岗,哈哈。
  •   这繁体字看起来实在是费劲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