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手工艺

出版时间:2011-1-1  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作者:[日] 柳宗悦  页数:178  字数:110000  译者:张鲁 译,徐艺乙 校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本书是1940年前后日本手工艺状况的一份详尽记录。这份记录,是柳宗悦先生踏遍日本的全境,根据关眼所见写成的。因此读来仿佛身临其境,跟他做了一次日本民艺之旅。手工艺的素朴真诚之美,洋溢在旅途中的第一步。日本今之为设计大国,缘自过去之为手工艺之国,其精神一脉相传。本书对于国内民艺界、设计界人士,尤具参考价值。

作者简介

  柳宗悦,日本著名民艺理论家,美学家。于1913年毕业于日本东京帝国大学文科部哲学科。在研究宗教哲学的同时,对日本、朝鲜的民艺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开始对之收集、研究。于大正十五年(1926)与富本宪吉(1886-1963)、河井宽次郎(1890-1996)、浜田庄司(1894-1978)联名发表《日本民艺美术馆设立趣旨书》。1936年任日本民艺馆首任馆长,1943年任日本民艺协会首任会长,出版有《柳宗悦全集》。1957年获日本政府授予的“文化功劳者”荣誉称号。

书籍目录

丛书总序序前言  手工艺之国第一章 物品的背景  自然  历史  固有的传统第二章 日本的产品  现在的情况  关东  东北  中部  北陆  近畿  中国  四国  九州  冲绳第三章 商品的性质  三个问题  工匠的功绩  实用与美  健康之美后记译后记

媒体关注与评论

  手与机器的根本区别在于,手总是与心相连,而机器则是无心的。所以手工艺作业中会发生奇迹,因为那不是单纯的手在劳动,背后有心的控制,使手制作物品,给予劳动的快乐,使人遵守道德,这才是赋予物品美之性质的因素。所以,手工艺作业也可以说成是心之作业。有比手更神秘的机器存在吗?为什么手的工作对于一个国家来说非常之重要,大家都有必要思索。  ——柳宗悦

编辑推荐

  手与机器的根本区别在于,手总是与心相连,而机器则是无心的。所以手工艺作业中会发生奇迹,因为那不是单纯的手在劳动,背后有心的控制,使手制作物品,给予劳动的快乐,使人遵守道德,这才是赋予物品美之性质的因素。所以,手工艺作业也可以说成是心之作业。有比手更神秘的机器存在吗?为什么手的工作对于一个国家来说非常之重要,大家都有必要思索。   ——柳宗悦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日本手工艺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33条)

 
 

  •   这本书丝毫没有让我失望,作者从容不迫的讲述带给我的是一种对日本手工艺甚至是所有手工艺的一种理解和向往,非常喜欢。
  •   《日本手工艺》跟另一本《日本手工艺》内容是一样的
    只是书籍装帧和价格不一样而已
    两本都买了
    也只能作为个人收藏啦
  •   作者说他对这些手工艺人的手印象最深刻。那些看似粗糙笨拙的手,只要一触碰到他们的手艺活,就变得非常灵活,充满了生命力。还写到,一种手工艺仍然是学徒制,徒弟先要跟师傅学四年,然后为师傅工作一年,然后才能出师。接下来就要出自己的作品了,还没有最令自己满意的作品做出来,一辈子的时光就结束了。因为摄影也不错,看着那些手工艺品,那些为了生活或者是为了美的东西,有一种非常慰帖的心动。好像生命的意义就在于此。
  •   以平实的心态描述了“心灵、眼睛和双手的那种古老关系……”的流逝,非常好的一本书。
  •   这是日本著名民艺学家柳宗悦的著作.如果想比较深入的了解日本文化,还是值得一读的
  •   关于日本手工艺历史及地理分布的调查研究的书,有一定的学术性.想了解日本手工艺的人要看.....
  •   是研究手工艺的重要参考书,很好,但是可能由于翻译方面的原因,读起来有些不够流畅的感觉……
  •   对了解日本传统文化有帮助,不是教手工的书,是一本理论书
  •   随意翻翻,还好!
  •   sofast
  •   本书因为大部分都是文字,且有点日本的专著概念,所以读起来相对会比较无味。
    书写者是日本人,他的文字对于他来说是一种记录,对日本手工艺文化的记录。
    所以,如果那些没有耐心的人肯能读起来会觉得没劲道。
    可是,如果你耐心的去细细读,会有很多收益。
  •   还以为是教手工折纸之类之类的。没想到是阐述啊阐述。像妹尾的书。
  •   帮一个自己开工作室的朋友买的,我自己简单的翻阅了一下,字多图少,我个人是没有什么心情看下去
  •   多是老人怀旧的感慨,对传统工艺本身多是赞叹,没有描述。作为日本土特产导购书又没可能去买,插图几近没有
  •   这本我要转让,不是我心里所想要的
  •      近日看完柳宗悦的《日本手工艺》,一本写在上世纪四十年代的书,书中观点貌似倒退而又先进,即便是出现在如今的艺术杂志上,也一样清醒独到。
       一直以来对日本这样一个民族怀着尊敬且谦卑的心态,姑且不论当年日本对中国国土及国民伤痕累累的罪行,就从其传统文化底蕴来说就值得国人深思。日常生活无不蕴涵着文化的根源,器物是最直接的载体。传统的力量给予一个国家的文化以固有的性质,对器物的观点,注重反映的是我们生活中自处及相处的个性。
      
       美即健康。健康是寻常,无事,一种淳朴和正当的状态。世上没有比平常更高深的境界。佛心即平常心,别无他物。按照传统的制造方式和工艺制造出的器物无疑是稳重的。
       在书中他说记录它们是:“我们必须重新认识日本,必须通过具体的物品来关注日本的状态,这样我们的正信才会苏醒”。这样的发心着实值得尊敬。
      
  •     去年某时,去老街买砚台。歙砚盖由本地砚石经手工精雕细作,是驰名天下的名砚。头先看不出门道,一家一家逛下来,见了花纹奇异、雕琢繁复的就惊艳。后来遇上一位喜欢侃侃而谈的店主,经他介绍,一回头再看原先看中的砚台,顿觉俗不可耐,档次低廉。原来选砚台先得看石材,纹理鲜艳的固然别致,有金星银星点缀其间的也够名贵,然而最为上好的石材却就是无一杂质的墨黑色,店主说,关于这种石材的质感有一说,叫做“孩儿面,美人肌”,当即端下一方好砚让我摸,果然平滑光润,实为坚硬的石头,却恍有沁出水的错觉。这方砚台的雕琢也并不繁丽,而是就着石头的天然破损处雕出一枝青松,附以一轮圆月,寥寥数刀再刻出一位智者,月下独坐,简约,却独有雅韵,的确比先前看到的那些有品位多了。
      
      回来以后就觉得,工艺品的技艺和审美,真的是别有洞天,只是,如果不去制作,或者不去收藏,一般也就不会在意。今次读柳宗悦的《日本手工艺》,日本民艺理论家、美学家柳宗悦遍访日本四岛,对日本各地的民间手工艺进行走马观花式的记录,于是就有了这本书。书中在恋物癖般堆叠的各样名产品介绍的字里行间,间或蜻蜓点水过柳宗悦对于民间器物的审美观念,令我回想起那次买砚台的经历——过分追求造型怪异和复杂的器物,柳宗悦先生是不喜的。从头至尾,他一直在强调一种“健康”的美。“健康之美”,是被柳宗悦尊为第一的美的性质,“虽然不能说复杂的东西都是丑陋的,但是,单纯的东西应当被更多的恩惠所关照,美与单纯、健全有着很深的关系。”令人想起龚自珍的《病梅馆记》,过分的虬曲繁杂,在柳宗悦和龚自珍看来都是病态的。
      
      去年在老街看到的那方砚台,利用石头的天然破损雕出松枝,也暗合了柳宗悦先生推崇的审美趣味。他推崇的日本工艺品,木制的漏斗,土烧的陶罐,竹做的簸箕,无不是利用天然材质的特性,经人手巧妙加工而成的;而他所摈弃的那种过度繁杂的奇淫技巧,加入了太多费尽心思的加工创造,反而扼杀了天然材质发挥潜能的空间,因而降低了实用性。不同于康德的美即无功利性,“实用之美”,是柳宗悦认为民间器物应该具备的品质,并认为这样的美应该更加值得重视。因材施艺,删繁就简,使器物的实用性得到最大发挥,应该是整个东方的传统民艺的精髓,而日本人在这方面则比中国人走得更远。对自然的极度敬畏,对中国道家思想的继承,以及海岛资源的匮乏,都使得这个国家的传统艺术趋向于简单古朴之美。以民居为例,雕梁画栋,小木作无不雕花,是中国许多地方明清民居的特色,然而在漂洋过海与我们继承同一传统的日本,这样的建筑装饰是几乎找不到的,日本建筑胜在空间的规划和利用,这一点似乎更令现代西方建筑师们赏识。
      
      当然,美是多元的,审美也是多元的。之所以觉得研究砚石好玩,就是因为在这一种器物身上,有着有别于其他器物和艺术的审美。柳宗悦对于日本民间工艺的见解,也只是适用于他们一国的某些民艺的一种审美观点。不过,在这个乱花各入眼的时代,在被太多的商业广告和大批量机械生产模式塑造出的粗糙、划一的审美观念里,突然感受到上个世纪的异国乡野之风,不管怎样都是一种福气。
  •     对我最有启发的是书中对手工的分类:属于欣赏工艺的贵族的手工艺和个人的手工艺,属于实用工艺的民众的工艺(p12)。
      
  •     中学最喜欢的一位老师的一句话,书是越读越薄的,就好象柳宗悦先生的这一本小书,这并不是一本日本手工艺百科,不全面,不详实,但有着恰到好处,点到即止的美感,透出一个人在漫漫时间的旅程中被洗练出来的审美气质和品格。20年的点滴记录却有着最适宜旅行携带的口袋书尺寸,这,再可爱不过了。
  •     我不喜欢这种“老的才是好的”的论调,全文基本上介绍了日本战前整个国家的手工艺内容,老人家不辞辛劳的一点点收集的,精神很是感人,但是每一个都点到即止,有一些简单的图例,但不精细,看完之后没有特别的印象,只觉得耳边嗡嗡的,这个老人家一直在念叨着保护本国手工艺,同时对现代化的工业产品很是不屑。我觉得,既然在呼唤年轻人来关注手工艺,那么,至少给大家点眼前一亮的,结果,通篇下来,每个物品不过短短百来字的描述,像是一本记录不算翔实的字典,唉~~~~~总之,有点失望。
  •     我正准备周游日本全国,却不是去欣赏景色,参拜寺院、名胜,而是要去寻访诞生在那片土地上的乡土产品,是去寻访具有日本面貌的,至少也是在日本常见的产品。那不仅仅是一般的日本产品,而是值得夸赞的日本产品。我是想寻找正确而美丽的东西,这样的东西在哪里?有多少?被做成了什么样子呢?
      
      看到柳宗悦的这段话时,我心动了。《日本手工艺》是我翻过的柳宗悦的第三本书,与前两部理论著作相比,这是一本不折不扣的小书,据说是写给青少年看的——我正是目标读者,不过晚了60年而已。在上面那段话之后,柳宗悦还写道:“现在,我打算用手中的笔来巡游日本全国,记录日本到底有多少值得引以为豪的东西。”柳是花了20年跑遍全日本之后,才写的这本小书,那是1943年。事隔一个甲子,随他的笔一起巡游,仍是一种目不暇接的享受。
      
      这里关于日本各地手工艺产品的介绍其实是点到为止式的,对于了解细节而言,不过瘾,却因为“巡游”而来的密集又真诚的叙述而让人温暖。柳宗悦说:“我并不是去寻访同一种类的产品,我是想寻找我们平常生活中所使用的东西,有陶瓷、有印刷品、有织物、有金器、有漆器、还有木的、竹的、革的、纸的工艺制品。”如他所言,书里大多并不是“奇技淫巧”,而来自日常生活,尤其难得。
      
      “记录日本到底有多少值得引以为豪的东西”——这话,我在国内的图书上,很少看到。“引以为豪”?寥寥。柳的文字还有日本人的气质,他像制作一件手工艺品一样对待他的文字。翻这小书,难免想起同类我国图书,目前大多高呼"濒危、保护或拯救”者还都是些被缺乏真实自信的虚无主义所围裹的人。真想拿着这书”巡游“日本啊,纵然书中大半日常物品已经无迹可寻,那又何妨。
      
      翻来翻去,想着手工艺在时下中国的一种境遇:成为身份成为优越感的来源,愈发觉得这书的难得——柳宗悦自信而平实的讲述可是来自对生活的讲述啊,当手艺不属于生活,又能如何?年中曾在书店看到几本我国民艺报告,大开本的艳俗面孔成为沾沾自喜的卖相,那绝对不是民艺。细细琢磨,新身份和道德优越感的诱惑目前几乎威胁着所有能打上“民间”印戳的文艺形式和社会组织,NGO其实也可算作一例。
      
      昨日在公车上翻一本同类杂志写民谣的报道,记者在把马木尔的IZ赞为“气质不输任何西方一流NEWAGE乐团”(大意)之外,还把马木尔那些歌曲称为“哈萨克中世纪古歌”,厌恶之情油然而生——她更写错了一个民间艺人的名字。本地一些掌握着媒体资源的评论人在谈及民谣时的语句、措辞和行文也是如此云山雾罩,甚至过之。
      
      我难免困惑,民谣或者民间歌曲可以被简单的看作一种技术和策略而张扬吗?事实上,在目前涉及民谣的评论中大部分内容与此有关,而剩下的那部分内容,则毫无保留的在赞扬民谣和民歌作为一种新身份的优越感。民谣并不是技术手段,正如民主不是技术手段一样啊,同样的,民谣不是一种可资炫耀的终极价值,正如民主也不是。
  •   呵呵~~
    这一代人总有点悲情之结。
    不能放开眼界与心怀。
    btw:我过去也是,受了他们的感染。造物还是要向过去与未来一起看的。
  •   这书只是要提醒我们曾经有过这样美好的东西存在过。简略的描述,倒提醒我们,这些东西真的是回不来了啊。
  •   同感,有点失望
  •   还没看此书。
    但我觉得每代人应该都是如此,怀恋自己所熟悉的事物。对于社会的变化,尤其是工业化带来的生活各方面的改变难以接受。
    想到我们年纪一大把,对那时的社会生活,那时年轻人看待我们现在生活的态度,也会有和这老头子一样的心情吧。
    这本http://book.douban.com/subject/1092527/,不知看过没有。
  •   这书是1940年写的,可以理解“老”这个论调吧,毕竟70多年了~~
  •   在这本书在日本再版的年代,即日本战后,当时的情况就是传统手工丢失,现代工艺不精。先生的呼吁是非常合情合理的。
    在以此为源头的基础上,现代日本的工艺不说世界第一也的确是世界领先;而且对于传统文化的保护功绩在亚洲同样是个标杆。
    没有认识问题才会觉得别人絮絮不止却又不切中要害。
    另外此书初成是在战前,等到战争结束终能付印稿件已遗落多半。参考一下我们在动荡年间的文化损失和事后恢复情况,这本书还是可以肯定的。
  •   这个是受英国的工艺美术运动的启发的
    同样的局限是排斥机器生产
  •   始终是在两个极端徘徊,一是不重视,另一却又把它当成流行来重视。
    然而很难说不好,英文说,better late than never。我想,有人关注就是好的。首先把100个人的目光吸引过来,只要其中有一个人的目光可以越过包装了的外表感受到它们内在的重量就是值得安慰的。
  •   内容其实很多介绍日本各地的手工艺品本身,但是偶尔冒出柳宗悦先生的一些看法时候,觉得太舒服了,尤其是,手工艺品流于奇巧反而不美这样的看法……。
    作为用品本身的手工艺品才是美丽的东西啊。
    记得其中还提到珍惜原材料等等的一些看法。固然日本算是一个资源相对比较匮乏的地方,所以很多事物都很细细琢磨,好好利用,不过这种珍惜的心情,我也认为很宝贵。
    sora的意思,貌似说的是传统手工艺(不重视)和创意工业(流行)……那不一样吧……?= =bbb 创意工业就是强调小灵感和有趣好玩的为多……。
  •   似乎说的是装饰得很漂亮的“中国民间手工艺”之类的书籍吧,完全只以图片来决胜负的这种状况
    P.S:其实忘记当初说那句话的原因了
  •   哎呀原来是那个,我知道了……我自己都还有几本orz
    那个文字部分属于基础说明,好像比较合适完全外行人的名词解释版本,因为那些建筑构件光用文字来说明是很难的……(或者因为我比较呆,看图比较容易懂。=v=b)
    但我明白你的意思……。
    话说最近瓷器也是,不是超级华丽摆着看的工艺品,就是量产粗糙的超市货,好像能给人觉得平实又有些独特的用具是不容易找到了。——又或者价钱华丽得很……哈哈……
  •   记得前两年去湘西苗寨,他们用竹节做的杯子装水给我们喝,就那么一个极简单的杯子,可是用它喝水就是有股竹子的香气。
    回来以后找了很久,某天终于看到夜市上有人在卖,可那杯子怎么都和苗寨里头的不一样。倒不是长相不同,而是批量生产出来的它们油漆味比竹子味来得浓烈。
    这些年是越来越深切的体会到“一寸光阴一寸金”了,不是平实又独特的用具不好生产,反而是很少有人会去生产平实而独特的用具了,因为花费在那上头的时间太多,成本高而产生的效益太低了
    P.S:似乎正在跑“少年”的题呢。。呵~~~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